❶ 二战之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策略说法有哪些·
1、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
2、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3、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①面临的机遇:A、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临的问题:A、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
③中国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从历史机遇、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德、美、韩经济发展原因: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则在原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韩国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跃实现了工业化。历史机遇:联邦德国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和马歇尔计划援助。美国则在战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开始工业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联邦德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密集型产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实行不均衡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在经济领域推行出口主导型产业化战略,依靠“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起飞。这种增长模式虽然在当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明显。90年代后期,“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累积的弊病,包括增长里衰退、劳资纠纷等矛盾纷纷呈现,最终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政府调动资源集中开发首都圈的特定地区,不均衡的发展方向使得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以11.8%的国土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8.3%、税收的71%和韩国百强企业的91%。首都圈的人口、产业、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一方面以牺牲地方利益为代价,致使地方的发展潜力衰退和活力丧失,从而导致韩国出现
“高费用、低效率”的国土结构,最终造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社会的凝聚力削弱。另一方面,韩国的首都圈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首都圈作为韩国经济中心担负着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同时又承受着诸如高地价、高利息、高物流费和交通、环保、教育和卫生压力。为了克服不均衡发展及其负面影响,自2003年卢武铉的国民参与政府上台以来,韩国一直致力于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策划与实施,并且正计划以过去4年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为基础,布置与推行第二阶段的均衡发展政策,以克服地区间发展的差距,谋求韩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强化韩国的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正通过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激发首都圈以外全国所有地区的发展潜力,确保新的增长动力,从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以革新、均衡、产业、空间、质的发展五大政策为支撑,力图促进地区间互助发展,以“建立多核型、创造型均衡发展社会”为目标。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参与政府成立了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作为推进战略的指导与研究机构,并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以保证战略的实施,同时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和“国家特别财政预算”,设立特别会计。具体说来,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包括五大主要政策:第一,革新政策。这项政策主要是要对以前地方政府、大学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强制结构进行变革,创建地区创新体制。在这种新体制下,以地区政府革新体系为龙头,地方自治团体、企业、大学、研究所、NGO等之间建立各种形态的水平合作关系,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发展中的优势。地区政府的革新体系与计划为各主体提供互联网络以及交流学习的平台,企业负责技术应用与商业,大学和研究所负责培养人才及研究开发,地方自治团体负责地区革新计划的推动和起到支援作用,民间团体和媒体参与革新成果的推广,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式项目。第二,均衡政策。该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发达地区人口减少、教育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为了解决这些地区的问题,政府推出“新活力项目”,每年投入约2千亿韩元规模的财政援助,为不发达地区注入经济活力。第三,产业政策。参与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均衡发展的五年计划,并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每个示范区重点扶植4个战略产业。从2004年起,该政策推行比较顺利。这些战略性产业从传统的产业部门开始转向最尖端的产业领域,形成文化、旅游、数字化传输等广泛的产业领域。在全部的64个战略产业中,其中21个产业在投资、就业、销售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该政策对于韩国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空间政策,即分散政策。参与政府推出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建设战略,将行政机关和公共机关部门向地方搬迁,从而形成多个小型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国家竞争力的新中心,而不是以首尔为唯一的中心。该政策计划在2008―2014年间完成政府12个中央部门、4个处、2个厅的迁移。行政中心复合城市可以将革新政策、均衡政策、产业政策和空间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速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第五,质的发展政策。这一项政策注重“创建适于生活的地区”,其目标在于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空间质量,创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参与政府的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从推出到现在,还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对还处于实施阶段的战略进行定性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从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该战略的大部分政策已经开始启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有些地区的产业政策也正在调整之中。据统计,韩国地方的生产总值比率已经由2002年的51.3%提高到2005年的52.6%,地方出口率也由2002年的60.9%增长到2005年的67.2%。2006年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约63%的国民表示支持均衡发展战略,46%的表示赞成该战略,53%满意均衡发展战略及实践。可见,该战略的发展趋势是非常不错的。
❷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90年代初。这三次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机制。
一、经济政策调整
1、第一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其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至1933年,美国工业生产了却46%,失业率高达25%。为了缓和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了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的“新政”。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思斯经济学说,主张政府应当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运用扩大预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一思想在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官方的经济指导思想。在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支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包括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在内的新保守主义的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发生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奇怪结合的“滞胀”困境,各国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停滞,失业人数猛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滞胀”暴露出凯思斯主义经济学说与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胀后出现的“政府失灵”问题。1979年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1981年美国共和党里根总统就职,他们以新保守主义的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无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
这次调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70、80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的。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国财政赤字2204亿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亿美元,仅1992年美国国债就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次的社会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经济学、供应学派理论的混合物。经过前两次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理论上不再走极端化,而是采取歉收并蓄的态度,将各种理论糅合起来。克林顿上台后,放弃“里根经济学”发动“新政府运动”,决心“重振美国经济”。克林顿在谈到他的纲领时说过,这一纲领“既不是保守派的纲领,也不是自由派的纲领,而是两者兼有的一种纲领”克林顿两手齐下调控美国经济:一手是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是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实行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一些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了5%。但是,在这段“黄金时期”过去以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1973—975年、1980—1982年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其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各国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与欧盟经济好于美国。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好于日本、欧盟。日本经济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
3、经济运行模式不平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微观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与宏观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只作智谋的干预,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结合,社会对利润的追求与向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决断与工人参与相结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采取亲市场战略,即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突出。另外还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❸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攻关经济调节机制,纷纷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转而采取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理论。重视控制通货膨胀,强调货币政策和以财政预算支持货币政策,考虑效率原则甚于公平原则,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但是,它急剧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灵活,在理论上不拘一格,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
❹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政策主要有
法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反垄断政策、科技支持政策。
法律依据:《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 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❺ 二战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措施有那些详细点。注意!是二战后!中国,经济增长措施! 别给我复制没用的。
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给农民,解放农村生产力;
2、没收官僚资本,形成国有资本的基础,并以此发展重工业;
3、实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集体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5、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境外资金技术;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活经济;
8、实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❻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怎样的调整
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攻关经济调节机制,纷纷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转而采取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理论。重视控制通货膨胀,强调货币政策和以财政预算支持货币政策,考虑效率原则甚于公平原则,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但是,它急剧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灵活,在理论上不拘一格,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
❼ (高一历史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内容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90年代初。这三次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机制。
一、经济政策调整
1、第一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其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至1933年,美国工业生产了却46%,失业率高达25%。为了缓和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了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的“新政”。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思斯经济学说,主张政府应当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运用扩大预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一思想在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官方的经济指导思想。在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支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包括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在内的新保守主义的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发生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奇怪结合的“滞胀”困境,各国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停滞,失业人数猛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滞胀”暴露出凯思斯主义经济学说与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胀后出现的“政府失灵”问题。1979年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1981年美国共和党里根总统就职,他们以新保守主义的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无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
这次调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70、80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的。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国财政赤字2204亿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亿美元,仅1992年美国国债就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次的社会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经济学、供应学派理论的混合物。经过前两次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理论上不再走极端化,而是采取歉收并蓄的态度,将各种理论糅合起来。克林顿上台后,放弃“里根经济学”发动“新政府运动”,决心“重振美国经济”。克林顿在谈到他的纲领时说过,这一纲领“既不是保守派的纲领,也不是自由派的纲领,而是两者兼有的一种纲领”克林顿两手齐下调控美国经济:一手是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是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实行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一些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了5%。但是,在这段“黄金时期”过去以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1973—975年、1980—1982年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其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各国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与欧盟经济好于美国。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好于日本、欧盟。日本经济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
3、经济运行模式不平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微观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与宏观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只作智谋的干预,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结合,社会对利润的追求与向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决断与工人参与相结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采取亲市场战略,即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突出。另外还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❽ 二战后的典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哪些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撒切尔夫人执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以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法国的计划指导性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的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社会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导市场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渐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❾ 中国二战后经济怎么复苏的
1.国际外部环境:二战后,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的私有财产,在美国的保护下,外部环境平稳,安心发展生产。而中国的国际环境却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挑战。树欲静而风不止。
2.国家内部环境:日本国内稳定,而中国却政治活动频繁。
3.经济发展基础:虽然日本的国民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打击,却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得到大批军火订单,从此,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而中国却是一穷二白,从零开始。
4.国民素质:这个就不说了,哎......
❿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怎样的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针对二战后出现的科技进步,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出现新特点等新情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或者说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的新变化主要是: 1.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攻关经济调节机制,纷纷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主要措施是增加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政府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占据支配地位,制定各种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来规范市场活动。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但是引起信用和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生产萎缩、失业增多。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转而采取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理论。重视控制通货膨胀,强调货币政策和以财政预算支持货币政策,考虑效率原则甚于公平原则,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主要改革措施有: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为特征的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紧缩货币,削减公共福利计划,推动社会福利向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制定严厉的工会法,打击工会活动等等。上述措施对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强市场经济活力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它急剧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灵活,在理论上不拘一格,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这种两者兼有的政策,是在探求政府控制和市场调节两者的最佳结合的政策与方式。它们都把减少财政支出、平衡预算收入、降低长期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2.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着一个国家各部门和各种类型经济消长的状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是:第一,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集团所有制、国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以及资本家个人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所有制形式的调整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国家企业和公认参固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