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发展
经济上,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政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等。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开始逐步恢复,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高达8000万左右。手工业方面唐朝的丝织业、制瓷业和矿冶业极其发达,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体系,大量瓷器输往国外。唐后期的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也迅速发展。唐王朝建立后,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钱帛兼行”,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商业上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赋税制度方面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障了政府收入。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全唐诗》共收录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着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在艺术上吸收了西域特征和宗教色彩。诞生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如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莫高窟是唐朝壁画的精品作品。音乐、舞蹈在唐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科技方面,唐朝有多项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唐政府还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伟大并不在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有效的行政能力上,而在于开放和进取的姿态上,这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兼容并包,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交流的过程中唐朝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今天中国社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使国民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对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和吸纳能力。
成熟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唐朝的历史给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以诸多的启示:从制度上容许相反政见的开放的姿态;公平的管理用人制度;对经济、教育、科技的重视;以及对于宗教和文化的宽容等。
2. 为什么说唐朝是我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候那些方面能够表现出来
大师兄我来回答~~~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着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是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3. 唐代的历史现象(经济,政治,文化,手工业,科技 )简要概述
唐朝概括
政治
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中书令、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尚书省(行政)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主官:尚书):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军事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着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三年唐军在阴山之巅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回鹘十三部,安定了北部边境.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十五日,但不久就被郭子仪驱逐.此后唐朝与吐蕃在西北地区进行了近百年的拉锯战,咸通七年(866)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 北庭、轮台、清镇等城②.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 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③.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 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④.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南诏军一度占领安南.次年春,唐军收复安南.此后,唐与南诏在安南进行了数次交锋,至咸通七年,唐终于将南诏军全部驱逐出去.乾符二年,唐天平节度使高骈在大渡河击败南诏军,擒其酋长数十人.南诏自此不再寇扰西川.南诏在与唐朝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经此数败后再也不成气候,先于唐朝五年即唐天复二年,南诏灭亡.因为晚唐时期唐武宗和张议潮分别收复了一些失地,使得唐朝灭亡前夕仍然维持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经济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shī)、绮(qǐ)、缣(jiān)、䌷(chōu)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着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文化
文学
唐三彩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着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美术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着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科技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4. 唐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唐代的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前代,和唐朝往来的国家甚多,因而,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成了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中心?
此外,唐代所交往的国家还有非洲?欧洲的部分地区?唐朝对外关系的空前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大一统以来继汉武盛世之后的又一个盛世?唐朝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比如与吐蕃的“和同为一家”等?
与此同时,唐代积极发展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友好往来,甚至还包括非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使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唐代外交彰显了“大唐盛世”的风采?
5. 唐朝的经济怎么样
唐朝时期开始经济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后来经历的安史之乱,北方被破坏殆尽,所以经济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转移,虽然安史之乱对当时的唐朝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动摇到唐朝的经济根基,后来到了唐末的黄巢起义,严重影响了唐朝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力大减,最后促使唐朝迅速灭亡。
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的税务制度,就是按照人头来征收税收的,而不是按照田亩,庸是指可以通过劳动力来代替赋税,租就是说的田租。这样的制度对农民有田种起到很大作用,似的农业发展很快。
后来武则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很多地主,国家没有富足的土地来推进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分不到地,生活负担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时期,杨炎提出来新的改革两税法,扩大的纳税面,让贵族和地主都要按财产纳税。
古代时候国家发展主要靠的还是农业,在唐朝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农业发明,包括水车、筒车、曲辕犁,农业水利的可以发展,使得农作物很丰收,到唐玄宗年间,十三文钱就可以买一斗米。安史之乱中,很多北方设施被破坏,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区幸免于难所以修建水利工程,开始种植水稻,后来这里也成了唐朝量产盛产的地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时期比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闲,而且唐朝的对外贸易也是相当的火爆,所以南方产的茶叶会销往海内外各地。当时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誉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业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外交: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公元641年战胜薛延陀。
6.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有什么成就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还有很多可不算。
唐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取得战绩的基础。唐朝是秦汉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提高。官仓存粮接近一亿石。人口也大幅度增长,比如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8000万之多。
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朝的科技和文化兴旺发达。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着名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诗成为了我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在绘画方面,唐朝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和周昉等,都堪称一代大师,影响深远。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各自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书体,很多作品成为后世临摹的范本。
大唐王朝,曾以其恢弘气度和开放胸怀书写了我国历史最为强盛的一页,令无数后人追怀仰慕不已。大唐近300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
7. 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什么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8. 唐朝经济文化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唐朝封建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灌溉工具有较大改进,创制了筒车。农具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曲辕犁。唐朝的丝织品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产品种类繁多,质地精美。制瓷业生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制陶技术的成就以唐三彩为代表。金银器的制作也十分精美。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同时又是着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那时,中外经济交流频繁,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河。
唐朝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以及《唐本草》的颁布等成就,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着书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代表了唐朝史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唐代散文有很高成就,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突出。
9. 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唐的辉煌历史。唐朝共传二十二帝,历国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唐朝的盛衰过程,我们可以从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准确深刻地评价这段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辉煌的朝代,是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参阅一些历史文献后,我就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六部是隶属于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动比较频繁。唐初的立法活动以修律为主,兼及令、格、式,而后期则主要是编赦和刑律统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开元年间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统地记载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对后代的行政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司法角度看,唐朝后期开明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严格、划一、审制的原则,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逐渐加以充实、完善。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唐朝笼络和选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场和吏制的状况,有利于削弱汉魏以来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从而有效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二、 经济制度隋末唐初的战乱,使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因此唐初颁行均田令,规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级授予;到唐中叶后,由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并情况较为普遍,均田制逐渐名存实亡,到“安史之乱”后便不复存在了。与均田制互为表里的是户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确规定每年一造计帐,每三年一造户籍,并将全国人户按资产和人丁等情况划分为3等(后改为9等),每三年评定一次,作为征课的依据,中唐以后,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定户等之制,渐成具文。唐代的赋役制度演变的情况更大,前期的赋役制度的主体是租庸调,除此之外,还有户税和杂徭,通常按照户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摊派。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和户籍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制定了“两税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但在后来的实现过程中,逐渐成为人民的苛重负担。三、 军事制度唐朝建立后,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时,恢复和整顿府兵制,使之成为唐前期的主要军事制度,其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将分离。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遭破坏,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于对边疆用兵的考虑,在军事力量的分布上,变唐初的“内重外轻”为“外重内轻”,最后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后期的统治者,为了改变藩镇专兵、尾大不掉的局面,采取了派宦官监军、加强中央禁军等措施,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受持废立的严重后果,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就是一个例子。中央集权的削弱,对军队掌权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治乱兴衰的启示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它们被称为“治世”“盛世”。所谓“治”,包括“治理”(强调治理的措施和过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统治者调整统治的具体政策及其效果都属于封建盛世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是封建社会里比较典型的两大盛世。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下,整顿吏制,革除弊政,轻徭薄赋,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大盛世中,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②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⑤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 尽管处于盛世,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仍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没有变,因此,“治世”“盛世”之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黑暗,加上天灾人祸,往往会使一个王朝的统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乱”和“甘露之变”就给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种子。从唐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乱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统治者腐败;②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乱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二、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使之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贤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四、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的稳定,促进民族的发展。 五、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纵观唐朝的建立、发展、鼎盛、衰败、直至灭亡,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治国道理,治论兴衰的启示让我们这一代人懂得很多,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10.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颠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