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稳步回升,哪些行业有了回暖迹象
经济稳步回升,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有了回暖迹象。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随着复商复市的稳步推进,产销也呈现出回暖迹象。
这两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社会感受也最强,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影响以后,就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有了回暖迹象,虽然现在还是负增长,但是回暖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1)如何判断经济回暖扩展阅读
上半年18个省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对此回应称,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这种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冲击而有所改变。
从地区角度看,工业大省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31个省份中上半年有18个省增加值实现了正增长,比如江苏、浙江、河南等省份累计工业增速均实现了由降转升。
在工业大省里,10个工业大省除了广东等几个大省目前还是负增长以外,绝大多数都恢复了正增长,山东省工业增加值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B. 当前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如何,是否有回暖迹象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摘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总体趋缓,第二季度增速“破八”以后,不少人认为经济已
经见底,三季度增速会转好或趋稳。但
7
、
8
月的宏观数据并未显现出转好迹象。于是,国
内各种担忧的言论又多了起来,
国外媒体上有人认为
“中国低估了经济下滑的速度,
总
是跟在曲线的后面”,还有人认为,
“全球危机进入第三阶段开始向东扩散,中国和一些新
兴市场终于屈从于债务杠杆的影响”。
关键字:增速放缓
国内因素
短期因素
稳增长
正文: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但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
不稳定、
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
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特别是经济增速回落,成为人们热议话题。
那么怎样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一、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
首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不能由此断言中国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如
果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急剧下滑相比较,这一轮经济减速要更加缓和。
其次,
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
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一是国内
需求实际增速正在回升。
二是农业生产形势向好。
三是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经济出现回稳迹象,
第三,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有中长期因素的作用,观察经济增速放缓要考虑这些因素。
这一轮经济放缓有短期需求波动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因素,
比如欧债危机持续发酵,
对我国的
外需影响很大,
国内需求也受到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
过剩压力增大形成的去库存的巨大压
力。
第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基于纵向比较,若横向比较还是比较快的。
最后,
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
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
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增强信心,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更要看到潜在增长动力。
二、
重视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和短期因素
从国际因素看,
我国经济增长对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
扩张形成的过剩产
能往往通过出口释放,
当外部需求收缩时,
出口下降并反过来会影响,
从而拖累经济增
长。
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看,
出口低迷的状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经济增长仍将受到外需疲
软较大影响。
但是,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更值得重视。从国内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严重,
抑制了工业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去库存压力增大,
效益持续下滑,也减弱了
C. 经济回暖的迹象都有哪些
判断经济回暖的迹象:
1. 内生动力复苏待察
2.固定资产投资虚实
3.隐形债务管理会收紧么?
4.防风险紧箍咒
5.货币政策如何稳健中性
D. 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复苏
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次贷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7年增幅回落1.1个和1.5个百分点。同时,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有所加剧。对于全球经济走势,有的专家认为,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将在今年年底前企稳,全球经济明年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从国内看,促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受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降低。根据美国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含香港)对美出口仅增长1.8%,值得重视。二是消费实际增长将放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和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乏力。三是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受出口和内需增长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加上银根收紧、股市融资规模缩小、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等因素使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估计下半年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投资增长在15%左右。尽管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投资增长,但改变不了投资增长整体趋缓的趋势。 总体看,我国经济在2007年前三季度达到12.2%的增长高峰后,去年四季度已经显现高位回落势头。今年上半年,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态势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平稳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步入下行通道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升高,国民经济从“高增长、低通胀”正向着“高增长、高通胀”甚至“低增长、高通胀”发展。 有关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部分研究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 增长率单位:%指 标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国内生产总值(GDP) 10.3 10.3 1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5 26.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7 12.4(实际增长率) 19.0 外贸出口 20.0 20.0 1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7.0 7-7.5 7.1 M2 17.7 16(目标值) 16.3 如何看待当前的增速回落?我们认为:第一,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从内外因素考虑,增速回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全年能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符合宏观调控的导向和要求的。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和连续。第二,不少机构预测,2009年的经济景气并不乐观,甚至会进一步回落,因此,也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回调幅度过深。为此,要高度关注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的变化,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关注就业情况变化,关注可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和导向。
E. 如何理解本轮经济回暖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比如偷窃 不就是100%的利润吗
F. 哪些经济指标可以判断经济衰退,复苏,繁荣,滞胀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起码已具备以下两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由此可以判断:通货紧缩迹象非常明显。 近段时期我国CPI(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从宏观层面上看,今年前5个月由于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仍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前5月均大幅走低,1到5月份分别为-6.3%、-5.4%、-4.9%、-4.4%和-3.8%,累计同比下跌5.0个百分点,无论批发还是零售,产业上游价格还是下游价格,一、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价格走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PI的实际走势也完全支持我们这一判断,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显示,CPI在3月份又开始掉头向下,达到-0.8%,4月份更是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1.3%,创下1999年8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5月份是-1.1%,预计今年未来几月CPI仍会延续颓势。商品零售价格也持续低位运行,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而1-5月份CPI则整体降低0.8个百分点,通货紧缩现象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消费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对市场利率构成一种下行的压力,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来看,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1-5月分别为2.37%、2.27%、2.22%、2.16%和2.12%,1-5月平均为2.24%,比去年同期的2.57%低了0.33个百分点,由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是大宗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集体竞价的结果,其利率走势基本上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且是其他各类市场化利率形成的基础和参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今年以来的逐月走低预示着市场对利率有一种内在的下调要求,这一点也应该引起决策层的注意。中国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经济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股市低迷及货币流通性严重不足、产业的重复建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等都是造成目前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从发展趋势看,通货紧缩现象恐怕短时期内没有治愈的希望。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迎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低利率时代”。 我国的通货紧缩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源也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积累政策,而高积累的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佳和投资效率差,在长期的高积累政策下,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受到压抑,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所掩盖。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的生产过剩时代过早到来,过剩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导致投资急剧萎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并引发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决定了这一压力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一个长期矛盾,因此需要将短期的刺激政策与中期改革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协调起来,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投资效率从而改变高积累政策。 应当指出的是,货币紧缩并非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的紧缩更多表现为“流动性陷阱”的特点,“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下降到某一低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进一步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日本经济明显符合“流动性陷阱”的大多数特点,日本1999年三季度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0.02%,而一些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仅为0.055%。我国在今年春节第8次降息后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也与日本相似,今年1月份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而随着央行第八次降息的付诸实施,场外资金不断涌入国债市场,国债市场的价格节节上扬,内在收益率不断创出新低,其中以长期国债的表现尤为明显。最近数据显示,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中,20年期国债010011券内在收益率已降至2.89%,15年期国债010004年收益率也仅为2.79%。虽然交易所市场的20年期长期国债0107券的收益率稍高,为3.3%左右,但如果考虑回购因素,则这只券种收益率应该还会有所下降。四月份物价指数公布后,当日的交易所国债市场放量上涨,新老券种价格的收益率全线下降,大都跌破了2.5%的防线,可见我国经济也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成为引发通货紧缩的又一重要原因。
G. 如何判断经济过冷还是过热,现在国内经济是过冷还是过热
经济过热还是过冷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相对国内的一些指标来参考。常规的一些指标如CPI,PPI,GDP,和货币供应量M2值及其增速等等。而我国的经济冷热情况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得益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这十几年以及未来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等新一代交通网络的建设,全面的城镇化建设,医疗设施的普及等等。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人口,经济大国对商品和货币的巨大需求,如石油、煤炭、粮食、油料、铜、铁、橡胶。如此大的需求是产生更多的供给的最根本的动力。大量的投资就意味着对货币的需求,大量的人口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等等。
在这个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在很多的领域产生了源源不断的供给,从而导致过量。那么就是题目所说的经济过热。像日本,即便他市场利率极低,货币供应充沛,长期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还是无法摆脱经济长期紧缩的命运,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内生性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单位都是趋利的,也就是非理性的。比如国内一些大型的工业,像钢铁、水泥、炼铝等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这几年很热门的光伏产业,由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大量投入,造成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还有过去十年的房地产投资热,对货币资金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由于市场是非理性的,就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经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
现在国内的经济应该是偏热,是某些方面的过热而不是全部。像我国每年要消费7000万吨大豆,而国内产能只有1000多万吨。去年由于美国旱灾大豆减产,导致了去年商品豆粕价格的暴涨。
从指标上来讲CPI在这段时间还是趋于平稳,工业品价格PPI甚至出现下跌。如果从历年GDP增速和M2值增速来讲,经济是比较热的。过去M2增速一直保持在13、14%,而GDP是8、9%。而现在货币供应量规模从08年的50万亿已经达到如今的100万亿左右。2012年GDP总量51.9万亿。GDP与M2的比值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我国还是粗放型经济,资源和货币利用率低。具体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的相关比值。另外一个解释是我国是商品劳务输出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但不管怎样,这都导致了我国国内物价的快速增长。
前几年一直讲经济过热,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中国政府在防止经济硬着陆。
需求决定供给,需求很大,价格上涨,供给增加再有供给过量,价格回落。过程中会出现所谓的过热现象,但都逃不过经济周期。也逃不过供给与需求。
H. 经济生活里经济过热是什么,经济回暖是什么
就通俗点说哦:经济过热是指经济出现问题了,但问题的缘由是经济发展投入推动过多,是个还在发展却已然现较多控乱的状态。任何经济问题的直接表现就是失度的不是通胀就是通缩(通胀和通缩会应互相补证需求而相续震荡),其结果就是经济问题最终阻滞经济的发展,进而甚至于整体经济架构崩盘。经济回暖顾名思义就是经济问题有所缓和的说法。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逐渐好转的说法未免理想,就像人得病治愈后未必就比病前更健康,“治愈”至多只是消除个健康障碍,而健康的发展,直需的是进步的动能。通货膨胀如何利率应对进而解决时难,取决于经济运作自身体质,就像人发热,危机两重,一是初引发热度的不调适方面,二是高热本身引发机能溃弱,则可明白抑制高热的必要并不一定能决定整体的恢复。。。。。。至于日常所说的“上调存贷利率”,“扩大内需”等说法有个书本上的理论逻辑认知就好,到现实中不会是那样的单纯,若能带个辨证的“本质指向决定结果”、“运动的能量且转换”、“政、经相互关系”等等认知方法去细推社会问题就好,而无须注重些媒体言辞对经济的断论。
I. 经济回暖的定义
经济回暖顾名思义就是经济问题有所缓和的说法。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逐渐好转的说法未免理想,就像人得病治愈后未必就比病前更健康,“治愈”至多只是消除个健康障碍,而健康的发展,直需的是进步的动能。通货膨胀如何利率应对进而解决时难,取决于经济运作自身体质,就像人发热,危机两重,一是初引发热度的不调适方面,二是高热本身引发机能溃弱,则可明白抑制高热的必要并不一定能决定整体的恢复。。。。。。至于日常所说的“上调存贷利率”,“扩大内需”等说法有个书本上的理论逻辑认知就好,到现实中不会是那样的单纯,若能带个辨证的“本质指向决定结果”、“运动的能量且转换”、“政、经相互关系”等等认知方法去细推社会问题就好,而无须注重些媒体言辞对经济的断论。
J. 如何判断经济形势,未来经济形势怎么样
通常情况下,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分析经济形势,首先需要重点考察总量情况,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总需求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总供给主要是三次产业的生产。理论上说,有效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但实际分析时却很难找到一组合适的指标来直接测算总供给和总需求。所以往往通过对一些重要指标的观测来判断总的供需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直观、最敏感的是价格指数。投资、消费、出口这些需求的变化,供给能力的变化,最终都会在价格上反映出来。货币供应的变化导致需求改变,也会反映在价格上。所以,价格是反映社会总供需变化最集中、也是最灵敏的指标。如总需求过于强劲,太多地超过供给能力,最终就会反映到价格猛涨上,即出现通胀,经济表现过热;如总需求增长乏力,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反映到价格低迷上,即出现通缩,经济发展表现疲软,失业率也随之上升。
(7)借助数量模型方法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数量模型方法,比如时间序列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监测预警模型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对经济运行作更深入的研究或定量分析,可以验证我们对经济形势的一些经验看法,理清一些不容易看清楚的经济关系,帮助我们对经济形势作出更加清晰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