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肉桂之乡如何发展经济

肉桂之乡如何发展经济

发布时间:2022-09-21 02:30:40

Ⅰ 郁南县的经济

80年代,郁南工业由县办工业、镇村(社队)工业、个体工业组成,经济成分以国营、集体所有制为主,其间,城乡发展联营工业,其性质属国营或集体企业。1984年起,县加快改革步伐,推进承包经营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让工业“休养生息”的政策,外引内联,为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工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各种经济类型工业齐头并进,各系统工业增产。1984年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六五”计划期间产值翻番的战略目标。1985年独立核算工业产值、利润增幅均居肇庆地区各县之首。同年第二次工业普查以后,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显着扩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1988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237家,其中乡镇级以上306家,从业人员22288人,工业总产值30135万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
90年代初,发展和扶持机械、电池、电线、电缆,制药、玻璃等工业,突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与此同时,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1995年末,全县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为3214个,从业人员35889人,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9201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3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1.56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全部工业总产值为25572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2.68倍。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已居全市前列。
1995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为58866.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91%上升到23.03%;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为56388.7万元,占产品出口交货值的95.79%;原材料和初级矿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477.6万元。
90年代中期起,加快集团企业组建步伐,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扶持发展个体、私营工业,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1997年县工业系统企业除少数企业仍能正常经营外,其余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日渐困难,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下岗人数渐增。1998年县委、县政府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采取多种改革形式推行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外资、启动民资、争取国资、盘活存资的办法进行企业改制,全县工业逐步实施结构性调整,并取得较好效果。工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并大幅增长。2000年末,全县工业有30多个行业,规模工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有3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4家,超千万元以上企业16家,初步形成电池、电线电缆、建材、制药、食品、林产化工、机械、竹木制品等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电池和电池机械和液力耦合器生产大县。是年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03994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2990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04296万元,创税收4599万元。郁南县名牌产品有液力传动耦合器、“西江牌”味精、“迎美牌”环状糊精等;有获省优产品称号的“海鸥牌”干鲜木薯粉、“三角牌”塑料电线、“三角牌”编织电线、“双环牌”水泥、“555牌”电池、“奥力牌”电池等名优产品,清开灵、乳癖消、血栓通等被列为国家保护产品。 1979年起郁南县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突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模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大包干”)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进行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突破“以粮为纲”单一生产模式,从山上到山下调整和优化农(林)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2000年松脂基地保持在7.33万公顷,木薯种植面积5.23万公顷,肉桂发展到2.43万公顷,笋竹发展到0.48万公顷,水果发展到1.91万公顷,蚕桑发展到0.11万公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肉食需求量增加,养殖业发展很快。是年,全县生猪上市量16.56万头,“三鸟”(鸡、鸭、鹅)上市量1730.9万只,水产品产量14231吨。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拓宽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产后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在农村劳力就业方面,突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有的输出到外地、有的在本地城镇务工经商,农村富余劳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全县转移到二、三产业(含县内外)的农村富余劳力,1978年为18851人,占当时农村总劳力的14%,其中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16251人,占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力总数的86.21%;输出2600人,占13.79%。2000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力达108450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5%,其中输出县外73473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0.6%,而占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力总数的67.75%。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营分散、管理滞后、科技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社会化服务,引导和组织农民走产业化道路。1995年在南部建立南江山区“三高”(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农业开发示范区;1996年11月,大湾镇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组建大湾家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一条龙服务,带领农民养鸡致富。此后,县及一些重点镇先后成立水果、肉桂、蚕桑等专业协会,采取“协会+农户”的模式,在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后流通、信息交流等环节加强指导、服务。在协会带动下,涌现出一批进行规模生产的种养专业大户,成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2000年县内初步形成沙糖桔、无核黄皮、养蚕、养鸡四大农业经济走廊。
改革开放在经营体制、产业结构、产品流通、劳力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理顺农村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广应用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4949万元(19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人均生产粮食467公斤。 80年代起,郁南县贯彻执行《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责任山、合作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政策,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1980—2000年,全县造林作业面积12.21万公顷,其中非公有制造林面积8.52万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5%。1986—2000年,全县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建成木材、松脂、肉桂、水果、笋竹等五大林产品生产基地。
1986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奋战五年,绿化郁南大地的决定》,全民参与造林绿化,消灭荒山。1992年提前两年实现绿化达标,全县林业用地绿化栽植率97.93%,绿化率83.52%,森林覆盖率60.6%,公路绿化率县道86.7%、省道97.31%,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31.68%,公共绿化率100%,专用绿地绿化率91.78%,村庄绿化覆盖率25.80%,均达到或超过省规定的指标。1993—2000年持续七年无重大山火发生,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1998—2000年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全县有林面积13.16万公顷,绿化率94%,森林覆盖率66.9%,其中,林分面积9.99万公顷。划定公益林3.77万公顷,占全县有林面积30.76%。商品林9.3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24.62万立方米。林业产值12274万元(1990年不变价)。

Ⅱ 罗定经济实力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北纬22°25′11″~22°57′34 ″,东经111°03′08″~111°52′44″。东邻云安县,东南接阳春市,西南靠信宜市,东北连郁南县,西部与广西岑溪市交界,历来是大西南地区通往珠三角的一个重要门户,广东镇守岭西南的一个军事重镇,史称“抚绥重地,门庭巨防”。
全市辖21个镇和国营罗平农场,总面积2327.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873.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37.5%;丘陵面积954.1平方公里,占41.0%;平原面积500平方公里,占21.5%。全市有耕地面积726618.2亩,其中水旱田472458.5 亩。全市总人口为 1160691人,其中农业人口773411人,非农人口387280人;城区面积 19.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2120人。

罗定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秦属南海郡,汉隶端溪县,宋朝为泷水县,明朝万历5年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今云城区、云安县)、西宁(今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定撤县设市。
罗定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扬“团结、奋发、拼搏、创新、奉献”的罗定精神,同心同德,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本地生产总值76.8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6 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罗定立足山区资源,抢抓机遇,响亮地提出实施“跳出山区、发展山区”,“三个不足三个补”,“面向珠三角、沟通大西南、建设罗定市”,“工业立市、民营先行、外向带动、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平台、打造特色经济、建设和谐罗定”和“聚人心、打基础、促发展、树品牌”的发展战略,致力发展“大工业、大农业、大市场、大旅游、大流通”,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资企业、国有集体工业和民营企业,集中优势资金,优势人力,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新上了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
罗定是外商投资创业的风水宝地。近年来,规划和建设了罗定纺织工业城、双东环保工业园、附城高新科技工业园、罗定建材工业园和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罗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充电器的基地之一,雅达电子(罗定)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艾默生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手机充电器产量约占全球的30%。罗定也是全省最大的毛纺织基地之一,全市有纺织企业20多家,毛纺织规模9万锭。
罗定是广东进出琼、桂、黔、滇、川等省区的重要门户。距广州200多公里,从广州到罗定约3个小时的车程。罗定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村村通硬底化公路,国道324线、省道352、369、280线贯通全境,规划建设的罗(定)阳(江)高速、云(浮)岑(溪)高速、江(门)罗(定)高速前期工作正顺利推进。罗定铁路是全国首条地方铁路,罗定至春湾段62.5公里已正式开通运营,总投资14.8亿元、全长75.42公里的罗(定)岑(溪)铁路,已动工兴建。罗定的南江港码头,有可停泊1000吨级货船的集装箱泊位,现已建成内河作业码头。在罗定境内设有罗定海关,外企通关十分方便。
罗定是“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肉桂之乡”。多年来,因地制宜狠抓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向特色要收入、向优势要效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1995年是全国100个农业总产量大县(第29位),1998年罗定跨入了全省小康市行列,2002年农业增加值名列全国百名县第49位。同时,完成了包括1981年建成的有“广东红旗渠”之称的长岗坡渡槽在内的大型骨干引水工程的维修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造了中低产田,大大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罗定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锰、铁、高岭土、陶土、石英矿等15种。旅游资源除有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岭南第一石刻龙龛道场铭、明朝三元宝塔、蔡廷锴故居外,还有旅游品位和开发价值很高的罗定学宫、罗定文塔、龙湾生态旅游区、金银湖旅游区、罗镜“东南一景”帝瓮等,其中,龙湾生态旅游区,有优美的瀑布群、次生原始森林和珍贵的植物桫椤。聚龙洞峰林山水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龙龛岩、马肚岩、聚龙洞等一批比较有名的溶洞。
罗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抗日着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境内设有云浮地区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罗定中学、罗定实验中学、罗定廷锴纪念中学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罗定市高考成绩名列云浮市前茅。同时,市文化广场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民营企业家彭鸿锋在云浮市内率先办起民营博物馆,农民女作家李勇坚创作长篇小说《泷江情结》开创全省先河。
罗定实行水电、火电并举,并与省电联网,电力充足。全市总装机容量5.87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粤泷火电厂首期两台机组已于2004年6月并网发电,规模为2x135MW,目前正申报粤泷火电厂二期工程。此外,罗定商贸十分活跃,已形成了粤西地区较大规模的摩托车销售市场,建成了首期投资储量达2.5万吨的广东罗定国家粮食储备库,粤西泷州农产品交易中心首期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罗定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保健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国玉桂之乡、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省双拥模范市、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市、省村民自治模范市、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今后,罗定市将以“精心打造风清气正环境,科学发展人杰地灵罗定”为总目标,按照建设“文化之乡、名人故里、历史名城、广东西关”的发展定位,继续实施“聚人心、打基础、促发展、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努力把罗定建设成为人人向往投资、人人向往发展、人人向往生活的宜业宜居好地方。今日罗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Ⅲ 禄步镇的肉桂之乡

禄步地处西江中游北岸,高要、云浮、德庆三市/区(县)交界之处,全镇总面积254平方公里,其中镇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25个村委会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7.3万人(2004年人口统计数),有山地面积28万亩,农田3万多亩,天然的地理环境奠定了,禄步是一个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重镇。2006年,禄步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26.9亿元,国内生产总产值1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农业总产值4.5亿元),财税入库达到3414万元,实现外贸出口总产值56万美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77元,分别与上年同期增长17.8%、16.5%、4.5%、20%、24%的4.5%。全镇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禄步镇境内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土特产主要是以驰名海内外的西江肉桂为主,禄步有山地28万亩,自80年代以来,禄步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扬“靠山吃山”的举措,大力调整农业布局,发动全镇广大群众开山垦地种植“肉桂”,禄步肉桂种植达到13万亩,成为西江肉桂之乡。2002年,禄步镇还成功向国家工商部门申请了“西江远帆”牌的肉桂商标,为禄步镇的肉桂打响了品牌。
禄步镇的肉桂种植主要集中在平水、黄洲、双马、罗村岗、石塘、洞头、乐洞、大榕等10多个村委会,其中全镇以平水村委会东、西陀村小组种植的最多,由于东、西陀村山地连片,加上相邻罗村岗村的肉桂,形成了禄步镇连片的万亩肉桂基地。由于我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各村种植肉桂的土壤是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质赤红壤,水湿条件好,土质疏松,为肉桂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肉桂的生长。因此,禄步镇出产的肉桂有树粗皮厚、品靓油高、质量一流的特点。80年代末,曾有一美国商人到禄步镇考察,当他来到平水肉桂基地 时,对当地肉桂的产量和品质赞叹不已。
肉桂全身都是宝,从树叶到树枝再到树干都有着颇大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树叶可用来蒸桂油;树枝可加工成桂枝片作高品质的香料;树干的皮,价值更高,可加工制成食品添加剂和入药用。每年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都从我市进口大量的桂油用于可口可乐饮料的生产。东南亚一些国家从我镇入口大量的桂枝片、桂皮用做食品的香料。禄步镇肉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使“西江肉桂之乡”的美誉闻名遐尔。据2006年农产品统计,禄步镇种植肉桂面积有15万亩,年产肉桂皮7500吨,桂叶2200吨,桂碎3000吨,桂油246吨,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1亿元,农村人均种植肉桂有3.3亩,每年单种植肉桂一项农产品给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达2203元。
禄步镇随着全镇肉桂种植的面积日益增加,产量增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效应,禄步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优势,高举“小珠三角”之旗,跨载发展之略,乘四通八达路网之势,载西江黄金水道之便,打资源能源之牌,抢抓机遇,积极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全镇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禄步肉桂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80年代初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不断扩大发展。禄步镇有肉桂加工厂32间,桂油加工厂6间,肉桂其他产品加工厂12间,从事肉桂流通的人员2500多人,为禄步的肉桂商品流通夯实了发展的基础。我镇的肉桂深加工行业,主要引进了禄步食品添加剂厂、卓山桂皮加工厂,禄步桂油厂、德业桂厂、顺发桂厂、等一大批肉桂加工厂,这些企业生产的肉桂产品或半成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每年为禄步镇创造外汇740万美元。
禄步镇以肉桂种植面积大,农民种植和管理技术过硬,肉桂产品加工行业传统而有着“西江肉桂之乡”的美誉,并闻名海内外。

Ⅳ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1、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同时要坚持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增效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全方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

从目前来看,发展农业经济必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并逐步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2、与此同时,还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从注重农业产量增长为主转移到农业产量增长及质量提高并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从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移到传统投入与技术、资本投入相结合,加大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从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移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从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移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4)肉桂之乡如何发展经济扩展阅读

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凭借自身资源与地缘优势,引入工业资本、外来资本,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在广大农村,集体资产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

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

应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使村集体在农业土地流转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资产盘活和资本增值,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产业融合,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

Ⅳ 榃滨镇的介绍

榃滨镇,隶属于广东省罗定市,位于罗定市西北部,东、北与附城街道相连,南邻黎少镇、泗纶镇,西与广西岑溪市接壤,是省定的革命老区镇。圩镇总面积2平方公里,距罗城镇23公里。国道324线及云岑高速公路自东向西横贯镇区全境。全镇总面积15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8.1万亩,耕地1.9万亩,截至2014年,辖13个村和1个社区,共13060户,总人口5.1万人,除通婚外无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全年气候温和宜人,平均气温21.4ºC。2014年,全镇工业实现产值51534万元,比2013年增长94.68%,农业实现产值20346.9万元,比2013年增长5%。肉桂企业产值增加了4216万元。1榃滨自古就有种植肉桂的传统,素有“中国肉桂之乡”的美誉。2000年,榃滨镇肉桂生产基地被省政府列入“一乡一品”扶持项目;2006年11月,被广东省科技厅定为“肉桂生产专业镇”

Ⅵ 罗定肉桂的生产情况

罗定市委、市府把种植肉桂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建立本地支柱产业来抓,2004年该市种植面积已达46万亩,是广东省肉桂生产主要基地,2004年,产桂皮1万多吨,产桂油450吨。以榃滨、新乐、黎少、泗纶四个镇为主产区,该市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桂,并在榃滨镇建起了一个500亩的肉桂苗圃场,种桂农户近1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四成多。
加工和销售情况方面,肉桂树经采伐后,剥皮制成桂皮,枝叶加工蒸馏制成桂油,2004年,年加工桂皮1万多吨,桂油450多吨,肉桂加工转化占该产品总产量的98%以上。桂皮、桂油由省外贸部门通过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国。2004年创汇1265万美元。
2002年8月,罗定市被定为中国肉桂之乡,桂皮以帆船牌商标注册,出口属免检产品。

Ⅶ 哪里盛产肉桂

广西平南肉桂多。平南带,为野生肉桂传统产地,又是人工肉桂种植基地,所产肉桂内厚棕黄、甘香醇浓,含油量在4%以上,桂油的桂醛度高达90%。2011年7月,获国家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为使用“广西肉桂”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意味着平南肉桂成为最地道的广西的道地药材、香料。

Ⅷ 中国肉桂之乡在哪里

广东省罗定是着名的“肉桂之乡”。

中国肉桂之乡,是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广东省罗定市的一个称号。

当地肉桂种植有3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罗定市根据山区有十分适宜种桂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桂习惯,确立了种桂富民的指导思想,把肉桂作为开发山区、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实施区域布局,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集优成势,连成规模。现有种植面积40万亩,有11500多农户种植肉桂,产值达1.7亿元。按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其中,肉桂种植四十万亩,其产品桂皮以肉厚、金黄、味香,含油高而驰名。

Ⅸ 广西要如何才能发家致富

前言:

今天笔者将带领各位读者共同探讨,广西要如何才能发家致富?

一.政治方面:

(一)回顾总结:回顾和反思这些年广西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得与失、利与弊、成功与不足;总结这些年广西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心得与难题;

(二)展望未来:思考和探索未来广西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展望广西经济发展的雄伟蓝图。

(三)定位调整:重新定位和调整广西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方向、措施等。

(四)万众一心:确定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兼顾发展民生、保护环境,和谐发展。在全广西、广西人民、各级政府、大小官员,宣扬和树立起广西大力和重力发展经济的壮志、决心、行动。广西富,则广西人民富;广西繁荣,则国家富强。

(五)经济方面的施政:围绕经济方面的施政,比如基础建设、税费优惠、资金扶持、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销售、政务流程缩减等等。大力培养发展经济的能手,大力提拔和破格录取发展经济的人才。

八.靠东南亚“吃”东南亚

(一)从从地理上,广西正好处在东盟十国与中国的中心位置,而且广西面临南海、面临东南亚诸国,与东南亚诸国隔海相望。

(二)东南亚诸国普遍不发达,经济水平犹在广西之下。当然了新加坡除外。

(三)广西完全可以做东南亚诸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只要大力发展,广西成为东南亚真正的龙头老大完全是有可能有希望的,钦北防也完成能够成为东南亚的明珠。

九.结尾语

笔者文章写得比较长,也解说得比较通俗,但是话糙理不糙。限于篇幅笔者没能一一详细解说,只能大概解说个思路。欢迎各位读者对广西的经济发展,畅谈好的建议和良策,也希望广西的明天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Ⅹ 请就乡政府如何促进本乡经济发展提出三条建议

1. 科学规划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政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引导本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确定发展规划的分步实施落实。其次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确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再次要确定发展本地经济,引进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最后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相互补充。
2.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恶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当划定明确的“禁区”,禁止企业和个人从事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的经济活动;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破坏,同时治理已经破坏或不适合经济发展及人类宜居的生态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良好的发展基础。
3.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公共政策,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职能。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4. 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型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将公共服务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凸显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强化政府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管理的着力点,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特有作用,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区划,破除行政壁垒,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服务型市场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5. 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调整地方产业结构,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地方产业结构是区域内产业空间组合的状态,合理地利用区域资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求得更大的区域效益,是政府的最终目标。从产业布局来看,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同化现象较为突出。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由于区域的主导产业,在生产上或者在产品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这些产业按一定比例布局在区域的某个优越的地区内,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系统,改善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区域整个生产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企业功能之和。而且提高了地方经济发展抵御市场经济风波的能力,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优势,统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6. 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所有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的公平的制度环境
我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套所有经济主体公认、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把这些规则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对这些规则的执行进行监督是政府的责任。制定规则的最高原则一是保证每一个经济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二是对所有的经济主体公平。对政府来说,当前最主要的是清理和废除所有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各种限制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自由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规章制度,把经济主体从阻碍其潜能发挥的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着手研究和制定对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惩罚的相关规则,如垄断法等。
7. 加强教育,培养公民的市场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力
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证明,在所有的经济资源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自于高水平的而且是高度普及的大众化的教育。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政府要做的是真正认识到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向教育倾斜;同时加快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及待遇改善上,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

与肉桂之乡如何发展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杭州健康通预约时间怎么看 浏览:418
什么叫喇叭裤背后的故事 浏览:497
哪里要用到健康证 浏览:401
安徽事业单位笔试一般多少分 浏览:852
盐城婚姻要多少财礼啊 浏览:627
社会经济政治是什么 浏览:847
美女江山一起什么生肖 浏览:99
属鼠对爱情怎么样 浏览:20
泰州和镇江哪个经济好 浏览:380
已婚的属马人婚姻如何 浏览:79
搭讪说你好美女怎么回复 浏览:283
有什么活法叫幸福 浏览:553
生活事业如何做到这点 浏览:663
蛇女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浏览:870
婚姻死亡原因有哪些 浏览:491
什么症状是恋爱情绪依赖 浏览:55
好健康蜂胶囊多少钱一盒 浏览:304
怎么样事业单位才是参公的 浏览:398
6岁孩子健康码怎么弄 浏览:224
事业单位改革哪些变成企业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