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新冠冠状病毒大流行产生的快速而巨大的冲击以及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停摆,这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收缩。根据世界银行估算,全球经济今年将收缩5.2%,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程度最深的经济衰退,1870年以来出现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数量最多。
由于内需和供应、贸易及金融严重中断,预计发达经济体2020年的经济活动将收缩7%。预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EMDE)今年将收缩2.5%,为至少60年来整体上首次收缩。预计人均收入将降低3.6%,今年将使亿万人陷入极端贫困。
(1)经济体下降多少扩展阅读
受影响最大的国家:
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那些疫情最严重以及严重依赖全球贸易、旅游、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资的国家。虽然各地区受影响程度不同,但所有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都存在被外来冲击放大的脆弱性。此外,上学和基本医疗服务中断有可能对人力资本发展产生持久性影响。
“这一前景发人深省,危机有可能留下永久的伤疤,构成重大的全球性挑战。” 世界银行集团公平增长、金融与制度副行长西拉·帕扎巴西奥格鲁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全球卫生和经济紧急状况。在这之后,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为重建尽可能强劲的复苏寻找路径,以防止更多的人陷入贫困与失业。”
㈡ 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上半年,世界经济延续低速增长态势,美国、欧元区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长弱于预期;下半年,世界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转强,出现持续改善迹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按照购买力平价法汇总GDP,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2012年低0.1个百分点。欧盟和美国的GDP分别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多,中国的GDP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多,欧盟、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世界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分化明显。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趋势增强,全年经济增长1.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1.9%;欧元区在第二季度结束了6个季度的负增长,虽然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长基础稳固,经济持续高质量的低速增长,但是西班牙等欧元区边缘经济体经济活动依然持续低迷,全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增长均为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由强转缓,全年经济增长4.7%,其中,中国GDP增长7.7%,印度4.4%,俄罗斯1.5%,巴西2.3%,南非1.8%;中东、北非、南亚由于政治因素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经济增长2.4%;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需求旺盛,经济增长达5.1%。
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如:美国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和再工业化战略;德国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全面就业,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劳动力市场改革,能源结构调整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日本的“安倍三箭”之一是量化和质化的货币政策。经济发达国家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对矿产品需求稳中有降,如:德国和日本精炼铜消费分别比上年减少12.6%和1.6%。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推进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印度促进投资和出口增长,俄罗斯调整国民经济过度依赖能源产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遗留了诸多后遗症,如:“三高”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
全球投资和贸易低速增长。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投资热点区域,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采矿业,外国直接投资(FDI)资本净流入430亿美元,增长16.2%;官方投资116亿美元,增长5.5%。亚太地区FDI 资本净流入3200亿美元,增长2%。南亚地区FDI资本净流入320亿美元,增长1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FDI资本净流入1580亿美元,增长5%。东欧和中亚地区FDI 资本净流入550亿美元,减少14.6%。中东和北非地区FDI资本净流入155亿美元,减少19.7%。世界贸易增长2.7%,发达经济体进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1.4%,欧洲贸易增强,尤其是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增长5.3%,其中,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7.6%,贸易总值世界第一,对全球贸易增长贡献最大。
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6.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7%,第二季度增长7.5%,第三季度增长7.8%,第四季度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GDP的1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7万亿元,增长7.8%,占43.9%;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万亿元,增长8.3%,占46.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微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年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增长7.6%,其中采矿业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全年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保持在临界点之上的扩张区,呈弱增长态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4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增幅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98.7~97.1区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在97~98.6区间。
进出口贸易额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加快3个百分点。
2013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其中,16~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3.7%,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1万亿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图1-1)。
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趋缓。2013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1.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9%,增幅下降0.9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最低增幅。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连续5年下降,2013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3.4%,比2008年的4.5%下降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4%。
图1-4 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㈢ 经济下滑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并不否认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中国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连续十八个季度的增长减速,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续长达四年多的增长减速是不曾有过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很多忧虑。
尤其在国外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内因要解决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结构性改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难推行。
按照这种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继续下滑,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总爆发,从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但对中国的前景非常忧虑的人还是不少。中国常讲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持续的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拿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一定有体制的落后性。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国家,必然也有体制的扭曲性,这两点都不能不承认。
从标准的理论来看,体制的落后性和制度的扭曲性也必然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但是重要的问题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些体制机制的内因造成的?
如果真是内因造成的,改起来很难,可能会像悲观论者认为的,崩溃难于避免。
如果不是内因,即使能改,要不是对症下药,忽视了问题的真正原因,采取的措施对解决造成经济下滑的原因没帮助,还可能恶化了经济速度的下滑。
所以,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讨论,还是有必要正本清源把它弄清楚。
并不否认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笔者个人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
最明显的理由是:中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10.4%,2011年9.3%,2012年7.7%,2013年7.7%,同一个时间里,印度呢?2010年10.1%,2011年7.1%,2012年变成5.3%,2013年只剩下4.9%,和中国一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中国还厉害,总不能说因为中国的体制机制问题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连带把印度也往下拉?
再来看,同样是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2010年是7.5%的增长速度,2011年接近崩盘了,2.7%。2012年完全崩盘,只有0.9%的增长,2013年才恢复到2.2%。增长的态势和中国一样,下滑的幅度也比中国严重,同样不能说因为体制机制造成中国下滑,把巴西往下拉得更厉害。
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这样、那样的体制、机制问题,一些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像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是6.3%,2011年 3.7%,2012年只有2%的增长,2013年恢复一点,不过是2.8%。
既然是高收入经济体,照理说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非常少,但是表现情形跟中国完全一样,下滑的幅度也比中国厉害。
新加坡,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是现在亚洲地区唯一的人均收入超过美国的国家,也是二战之后,少数几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并超过美国的国家之一。
它在2010年增长速度是14.8%,2011年是5.0%,2012年是崩盘,1.3%。2013年恢复到3.7%。从这些高表现经济体来看,它的发展态势和中国一样,而且下降幅度比中国厉害。
㈣ 2020中国GDP首超100万亿元,这一年我国经济是如何变化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对第一财经表示,2020年全年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2020年GDP呈现逐季增长,特别是在第四季度的增长超出预期。我国是在全球首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增幅甚至高出了国际上很多机构的预测。
㈤ GDP前十五强:亚洲上榜5国、欧洲有6国、美洲3国、非洲是零
按各大洲上榜国家数量来看,2020年上半年GDP前十五强榜单中,欧洲国家依然最多——上榜了6国,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其中,德国在上半年的经济同比实际下降6.3%。
上半年,欧洲上榜6个国家
上半年,德国完成的GDP约为1.787万亿美元,仍是欧洲最大经济体,放在全球则排第四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下降12.6%,完成的GDP约为1.279万亿美元,在全球排第五名。
之后是法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下降12.3%,GDP约1.198万亿美元,全球第七名;意大利排第八名,经济同比实际下降12%,GDP约0.855万亿美元;西班牙经济实际下降13.2%,GDP为0.596万亿美元,全球排第14名。
俄罗斯,虽然地跨欧亚两大洲,但通常被认为是欧洲国家。其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下降3.4%,完成的GDP约为0.701万亿美元,全球排第12名。与去年同期相比,英国排名上升了一名,而俄罗斯和西班牙均下降了一名。
亚洲上榜5个国家,新增1个
上榜数量第二多的地区是亚洲,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达到了5个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是首次上榜,以0.521万亿美元的成绩,赶超了墨西哥,全球排名由去年同期的第16,升至当前的第15名。
印尼是一个经常被低估的国家,其人口高达2.7亿,连续数年的GDP都超过万亿美元,并且是东盟最大经济体,属于典型的地区经济大国。但却十分低调,并不经常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半年,韩国的表现异常突出——经济仅同比实际下降0.7%,是前十五强中增速最高的国家,GDP约为0.771万亿美元,提升至全球第九名,而去年同期还是第11名呢。由于韩国防控效果挺好,经济下降程度较低,预计2020年全年仍有望在全球排第九名。
咱们中国在上半年经济实际下降1.6%,GDP接近6.5万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名;第三名仍是日本,经济实际下降5.8%,GDP约2.423万亿美元;印度以1.234万亿美元的成绩,降至全球第六名,且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增速降至“-10.1%”,创下 历史 新低。
美洲上榜3个国家,非洲是零
由于墨西哥被印度尼西亚取代,导致美洲上榜数量由上年同期的4个国家,下滑至3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巴西。其中,美国在上半年的经济仅同比实际下降4.4%,完成的GDP高达10.14万亿美元,继续排在首位。
2020年上半年,加拿大经济同比实际下降6.3%,GDP为0.752万亿美元,排第十名;巴西经济实际下降5.9%,加上雷亚尔大幅贬值,使其GDP下滑至0.712万亿美元,在全球的排名降至第11名,但依然是南美洲最大经济体。
欧洲6国、亚洲5国、美洲3国,合计为14国,剩下的一个是澳大利亚,来自大洋洲的国家。上半年经济同比实际下降2.6%,GDP约为0.63万亿美元,在全球排第13名。非洲再次无缘榜单,上榜零个国家。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㈥ 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人均收入将萎缩多少
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人均收入将萎缩3.6%。
世界银行8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由于国内需求和供应、贸易和金融受到严重干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预计将在2020年萎缩7%;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收缩2.5%。
人均收入预计将下降3.6%,这将使数百万人在今年陷入极端贫困。在疫情最严重、严重依赖全球贸易、旅游、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资的国家,这种打击最为严重。
世界银行集团负责公平增长、金融和机构事务的副行长斯莱帕扎巴斯格路表示,目前首要任务是应对全球健康和经济紧急状况,此外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尽全力重建经济复苏,防止更多的人陷入贫困和失业。
(6)经济体下降多少扩展阅读
世行预计下半年有所缓解:
世行表示,假设发达经济体在今年年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稍晚些时候能够战胜疫情,结束防控措施,预计上半年的不利影响应在下半年有所缓解,金融市场也能重回正轨。
全球增长有望在2021年回升至4.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3.9%,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回升4.6%。但世行提醒,这一预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且下行风险占据主导。
㈦ 求2008-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
回顾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其中,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二)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20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2.7%,比上年放缓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0%,放缓1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长5.9%,放缓0.1个百分点。
(三)世界贸易持续低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201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7%,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发达国家进口量增长1.4%,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增长5.3%,放缓0.4个百分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回升。2013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波动中明显回升。1月4日为706点;9月24日回升至2021点,这也是2011年11月以来该指数首次突破海运业盈亏临界点(2000点);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点2337点;年末略降至2277点。
(四)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居民消费略有起色。2013年,美国零售额增长4.4%,连续4年实现增长。欧元区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日本零售额增长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五)全球价格水平走低,但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加大。2013年,世界消费价格(CPI)上涨3.2%,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CPI上涨1.6%,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CPI上涨5.8%,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和俄罗斯CPI分别上涨10.1%、7.0%、6.2%和6.8%,涨幅比上年扩大0.3、2.7、0.4和1.7个百分点。
(六)三大经济体中美日就业市场持续改善。2013年,美国失业率为7.4%,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为12.1%,比上年升高0.7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点;日本失业率为4.0%,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七)国际金融市场继续波动。发达国家股市回升,而发展中国家股市停滞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发达国家指数累计上涨24%,而新兴市场指数下跌近5%。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2013年50次创新高,全年累计涨幅为26.5%;德国股市涨幅为24.6%,日本股市上涨54.0%。汇市明显波动。与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兑欧元贬值4.2%,兑英镑贬值2.3%,兑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国”(Fragile Five,简称BIITS)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了13.6%、25.5%、15.4%、10.7%和15.1%。
(八)景气指标总体向好。据OECD统计,12月份,以长期趋势为100,OECD国家整体先行指数达100.9,连续12个月上升,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达101.0、101.1和101.4,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今后半年左右时间内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看好。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及其中的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新兴市场制造业这三个指标均重回景气区间;全球服务业PMI受美国服务业PMI大幅下降的拖累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景气区间且显着高于上半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升至53.3的近32个月最高水平,已连续第13个月高于50的临界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4.7,仅比11月份的近33个月新高略低0.1个点。
二、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