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经济的商业
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当时的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民间贸易活动定期进行。州县一级的集事,每月有五六个;乡镇每月有二三个;府城则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药王庙会;淮河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运送物品,入城为市。在当时对外贸易上,分“朝贡贸易”和私商贸易两种。东南沿海的“海商大贾”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跃;“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甚至还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 。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
随着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纸币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国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十二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 。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
2. 明朝的经济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对外交往活跃,郑和先后七次率大型船队下西洋,行迹遍及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明代科技文化在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背景下,较之唐宋成就较少。思想家李贽、王守仁等人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文学作品产生了《牡丹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着名作品。同时出现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通俗小说《金瓶梅》。科技着作则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流传于世。明成祖倡导编着成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3. 明朝经济状况
明朝的农业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宋元时期,为明朝中叶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另外明朝推行的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产生了大规模的走私贸易和海盗行为。随着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白银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明嘉靖、万历时候,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当时商业大都会有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广州、西安、成都等,着名的商业集团有徽商、川陕商、苏商、京畿商、粤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纪、17世纪时期手工业、经济最繁华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全国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国家税粮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遵化是全国最大的冶铁中心,福建,广东,南京等地的造船业发展迅速.南京,北京商业兴盛,是当时最繁荣的大都市
4. 大明朝经济重点在哪里
大明朝的经济重点是东南地区的丝绸和茶叶。
5. 明朝哪个朝代经济最发达
我推荐 仁宣之治
明朝初年比较强盛,经过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励图强并逐步恢复国力,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到达顶峰。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但于明武宗、明世宗开始逐渐中衰,面临社会矛盾与外患,但仍有隆庆新政与万历中兴中兴气象。但万历与崇祯年间连年灾荒与战事,各地爆发民变,至1644年明思宗遭受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顺天府,明思宗自缢,随后清朝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但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仍延续了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宗室才被清军完全灭绝。
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内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之后的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同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或“永乐之治”。
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6]和景清的“瓜蔓抄”[7]最为惨烈
仁宣之治是明太宗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是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洪熙一朝仅短短一年,朱高炽即行去世,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6. 明朝从哪里衰落
明朝真正衰落的时期,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是从明朝永乐末期开始。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但凡强大的王朝在开过之后的两三代之内,都能保持向上发展的态势,这个态势具体的体现是:内政平稳发展,国库渐渐充盈;对外则能保持持续的开拓,至少能不退缩。而明朝自永乐时期开始,国力便颓势日显。
同时,因为朱元璋的一些极端做法,使得流民问题很严重,在朱瞻基末期荆襄一带的流民问题已经变得突出,而明朝一直没有能解决这些问题。到了万历时期,由于皇族不断修建所谓的皇庄,兼并土地,导致流民越来越多。最终,在内忧外患的不断积累之下,明朝也因此灭亡。
7. 明朝经济的介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亿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0%。2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8.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重心是哪里
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除了京师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外,主要集中在大运河周边。京杭大运河在明清时期仍然直通北京,北方沿岸的一些城市也随之繁荣起来。最典型的就是山东济宁。
不过,北方当时没有主要的经济中心,只有个别的繁荣大都市。这样的话,那就是北京、济宁
9. 明朝经济地位
您好,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当时远东国家几乎是围绕明朝进行经济活动的。明朝始终占据着全球33%的经济总量。而且,西班牙人从美洲大陆挖来的白银,有一半流入中国。这样我国成了美洲无形的掠夺者。这也使得欧洲觉得贸易太不公平。因为我们卖茶叶给他们赚他们的白银,他们却没有东西卖给中国赚回去。但当时也没办法,因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海军也是中国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