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观经济学中个人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是什么是什么含义
完备性:任何两个消费组合都是可以比较的。
反身性:任何消费组合至少与本身是同样好的。
传递性:如果消费者认为消费组合x≥y,y≥z,则x≥z,“≥”表示偏好。
‘贰’ 经济学中直接偏好和间接偏好怎么区分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叁’ 经济学中,偏好与效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答主在看到题主的问题后去认真翻看了下自家哥哥的相关书籍,认真地答一下楼主的问题好啦。
他们具有根本性的区别:
效用——效果,指消费者对商品必须用到的,侧重于客观需求,通俗地说就是消费者需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属于理性消费的范畴;
偏好——消费者对商品较单一的某方面的爱好,侧重于消费者的主观色彩,通俗地说就是消费者爱买什么就买什么,属于非理性消费的范畴.
以上,我的理解呢就是,具有差不多价值的东西你可以偏好其中的某一个,但是你不能就人认为你所偏好的东西的效用远远大于你不喜欢的那个。不知道这样说你会不会理解房呢?
‘肆’ 经济学中,偏好与效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偏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而无差异曲线就是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
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效用可以由消费者的偏好来决定!在相同数量的商品面前,偏好的商品效用更大!
偏好可以用效用来表示!
感觉自己说的很片面,个人意见!望有用!
‘伍’ 经济学中,偏好与效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经济学上的效用不可以两个人之间比。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的两个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其他概念: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 :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约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限制条件:P1X1 +P2X2 + ···+PnXn = M均衡条件:MU1 / P1 =MU2 / P2 =··· = MUn / Pn
4、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如X)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X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X1X2=X1X3+X3X2 类别。
‘陆’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 偏好单调性 是什么意思
偏好的单调性是指,如果一个消费组合所包含的每种商品的数量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的一样多,那么,这个消费组合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一样好。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可能最少。这类消费者有着稳定的消费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偏好对他们消费选择的驱动性。例如他们可能自认为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客观评判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他们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情感因素或审美因素。因此,这些消费者要么对那些实际上并不符合他们偏好的定制化供给或选择标准,可能会错误地接受,而最终导致不满意。要么,对那些真的能符合他们偏好的定制化供给或选择标准,却可能选择拒绝。
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稳定又含糊的话,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然而,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偏好不了解,因此易被影响,易被企业劝说相信其定制化供给是令人满意的,是真正符合他们喜好的。并且如果定制化供给成功的话,这些消费者就会认为,该定制化符合了他们先前的偏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他们以后的偏好。
‘柒’ 一下效用和偏好的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
效用是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满足程度。购买商品多少,要根据效用情况。
偏好是对某种商品特别喜欢(要是有钱的话,一定是偏好越强越先购买)
‘捌’ 经济学中显示偏好理论怎么理解呀
显示性偏好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在大多数的经济学教材中,在效用论部分,都是先假设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然后得到无差异曲线,再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可推导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即整体思路是:
假设的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应作的最佳选择。
而显示性偏好理论正好相反,先找出消费的选择组合(一般这些组合点就是最佳选择),那么通过这些选择就可推导出消费者的偏好。即整体思路是:
消费者已作的选择——消费者偏好。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