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中国核心经济数据剩下多少

中国核心经济数据剩下多少

发布时间:2022-09-19 00:01:36

❶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带来了哪些利好

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超过45万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们的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产业应用数字化,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

我国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并将数字化产业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衍生出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服,称之为数字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为多个产业持续供能,催生新的产业新业态模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中国的数字经济从2022年开始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找准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突破核心互联网技术,扩大国内的信息消费需求,打造网络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更新的台阶。

❷ 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多少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按汇率折算越过10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居第二位。当年美国的生产总值17.4万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7万亿美元左右。根据大多数经济学家们的估计。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在2025年以后超过美国。

❸ 中国5月经济数据公布,各项数据的势头如何

在国际严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大多数行业的经济都出现了稳定向上的态势,各项数据的势头都向较好的一方面发展。

社会销售的基本生活用品都呈现着增长趋势,在消费总额达到了3万多亿元的时候虽然下降了6%左右,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很多消费额都已经突破了本身的生产数量,一些乡村的消费产品额已经达到了4000多亿,增长了大约6%左右,餐饮行业收入了3000多亿,增长了大约21%左右。

❹ 中国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多少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可是比这个没啥意义,总量是很大,分给13亿人就变少了,是少得可怜,还有,总量大不一定代表人们的生活幸福,你看看我们的物价,年年涨,经济总量很大程度是靠这个强行变大的。

❺ 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何时才能实现完全国产化

根据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信息,要到2024年中国的核心产业规模能够实现全国产化。要知道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我国有很多合资企业,但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产业都是国家自主发展的,所以说在2024年的时候中国将会实现核心产业国产化,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只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各项科研和工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飞速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辛勤工作是离不开关系的,而中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了1.5万亿,同比上年增加了1.7%,要知道中国的核心产业是决定中国经济的命脉,如果不能够达到国产化,那么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制于人,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国家要求全面建设国产经济,要把所有的核心产业进行一个国产化,这样才能够让国内经济得到一个良性发展。

❻ 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资源约束的数据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费总量有所下降的中国,从2003年开始不得不应对突然而至的能源供应紧张。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限电仍然伴随全年。

国内矿产资源已无法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引起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拉动上涨,单纯依靠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

这两个在2003年出现的看似突然的经济现象,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弱化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摆脱环境、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未来“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数据预测

在未来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要面临严峻的重大挑战。

专栏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首要挑战

(一)人口: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

中国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首次低于10‰,但由于基数过于庞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在1200万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按中方案(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9)预测,2005年全国总人口为13.20亿人,2015年为14.08亿人,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2033年全国总人口达到人口高峰值14.8亿,而后将开始不断下降。庞大的人口总量压力在21世纪上半叶仍将长期持续存在。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称为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按国际通用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将达到8900万人,2005年达到1亿人,2015年达到1.3亿人,2040年达到2.9亿人。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2015年将达到9.35%,204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1/5。若按中国实际老年抚养人口即男60、女55岁以上人口,1995年为1.58亿人,2005年约2亿人,2015年达到2.65亿人,2040年4.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30%。如何为数亿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老年社会保障,保证已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和即将进入退休队伍人员的新增养老金支付,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专栏24 中国资源消耗结构及资源代价比较

(二)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资源大国之一,但是主要农业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大低于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十分低下,只有水电和煤炭资源比重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进入“十五”以来,我国人口仍持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明显加速进行,经历资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过程。而目前资源利用又不够合理,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保护的力度不够,直接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

水问题将成为未来的“十一五”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的资源瓶颈,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和城市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年总缺水量为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农业综合用水效率仅为0.3-0.4。水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发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水环境的不断破坏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健康,水体水质的恶化也加剧了缺水危机。旱涝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1998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7亿元,占当年GDP的3.8%。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将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降至1.5亩,2005年人均耕地将降为1.45亩,如果不考虑进口,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则需要生产粮食5400亿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产量还高出400亿公斤。

专栏25 中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煤炭等低质能源生产大量过剩,许多煤矿城市已进入衰退期,但是那时开发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经济成本,如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油、气、热力等洁净、高效、优质能源严重不足,且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我国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公报说,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另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三)环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成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剧;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专栏26 环保总局曝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的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

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

数据显示,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两个显着的共同特征:第一是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费为例,1995年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4.9%,商业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9吨石油当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环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排放量为20.8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2.75亿吨有毒垃圾。第三是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目前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9辆汽车,1992年美国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高达4273美元,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1000公斤,食物消费是一种过度食物消费类型。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费构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愈追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大。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

2004年以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在此背景下,地方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十一五”规划中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契机,破解地区发展难题。

三、未来“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在应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生态赤字的历史性机遇,各地在“十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度压缩高能耗、多污染传统产业的有利时机。

当前不仅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且经济传统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国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33.9%,相当于美国水泥产量的5.4倍,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8.8%,钢产量占15.5%,已出现大量过剩。而从近几年来看,能源消费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万吨标准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万吨,减少12.2%,其中煤炭减少21.1%;二是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已发生显着变化。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由75.3%下降为68.2%。而高附加价值、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日益萎缩、长期亏损严重,又不能退出生产领域,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大量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又不能进入垄断性行业,受到多种发展的人为限制;大量非熟练或低技能的劳动力日益过剩,需要下岗分流,同时又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因而必须对国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传统产业,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量工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之一。

专栏27 中国能源消耗浪费严重 节能压力加大

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十五”初期全国大于25度陡坡耕地91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边,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仅贵州、四川、重庆就有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陕西省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加剧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灾隐患。过去迫于粮食自给压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实现“一退三还”,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0年新开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还林(草)河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计划退耕515万亩,人工种林种草648万亩。

(二)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由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1994年为3.56,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进口方面一直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自我限制农业密集型产品、矿产密集型产品进口,其显示比较比较系数不足1.0,没有充分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比较优势,而资源匮乏的日本却有效地利用了进口比较优势,农业密集型产品和矿产密集型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为1.95和2.03。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4%;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第二大矿产品进口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3.13%;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2.377%,矿产密集产品进口仅占世界总量的1.571%。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当中国总人口规模由12亿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增长4-5倍,贸易总量增长10多倍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

(三)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加速将导致我国物耗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技术迅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时代,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中国可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如直接采用数字无绳电话系统,跳过传统的有线插入系统,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跳过污染密集型技术,从一开始就可以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没有必要重走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在过去50年中国的能源与污染强度(指单位产值能耗和排污量)经历了迅速增长阶段,之后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技术进步的的影响,我国农业化肥、农药和矿产品的消耗强度在下降,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单位产值能耗在下降,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在下降。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二十多年来持续减少,1998年的消耗强度仅相当于1977年的1/3,已经低于1953年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低收入国家,以1995年单位能源产出GDP来衡量,中国的能源效率仅相当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1/9,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将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后我国单位能源强度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总污染排放增长率将进一步减缓,逐渐摆脱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结构,有可能寻求一条“清洁生产”的发展途径。

❼ 先行指标回暖 中国经济运行显现积极变化

进入4月,备受关注的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而近期出炉的一些先行指标,已对此稍作“剧透”。
面对复杂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并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改善。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从前两个月的数据看,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平稳,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明显走高,资本市场成交活跃。特别是进入3月份,日均发受电量、增速达到两位数,进出口、货运等增长加快。
最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进一步印证了经济运行积极态势。作为观测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标,自去年12月起,中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50%)下方,引起观察者担忧。但3月份,该指标一举回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春节过后,中国制造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3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6个月高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2.7%,高于上月3.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1.6%,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扩张加快。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3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既有节后复工因素,亦是官方稳增长政策成效显现,企业预期逐渐改善的结果。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官方针对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增强企业投资经营能力和意愿。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最先感受到“暖意”。3月份,中、小制造业企业PMI环比分别大幅回升3.0和4.0个百分点,生产和新订单亦显着上升。随着中国自4月1日起开始实施增值税减税政策,中小企业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市场活力还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历史对比来看,3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环比增幅在近几年处于高点,反映今年3月生产明显偏强。与此同时,原材料库存大幅走高并与产成品库存剪刀差走阔,反映出企业主动补库存意愿增强,看好需求回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计划,中国一季度GDP增速等核心经济数据将于4月17日出炉,先行指标带来的暖意能否在这份成绩单中延续?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认为,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还在持续,但随着政策力度逐渐增大,经济增速会在二季度企稳,此后缓慢回升。不过,由于美、欧、日等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或将呈现前高后低,中国仍要关注外部风险。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称,随着“六稳”政策实施落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如基建投资增长开始企稳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回升,市场融资环境改善、可得性提高等。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在6.2%左右,二季度GDP增长6.3%左右,全年GDP增长6.4%左右。

❽ 2022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了,其中有何信息值得关注

我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上半年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是值得关注: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2.5%、城镇失业率在下降以及第三产业经济速度下滑。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总体的表现其实并不是很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上半年受到了以前的影响,不仅仅上海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全国各个地方都已经受到了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是2.5%

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其实就是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历史最低的水平,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2.5%。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够代表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下半年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会恢复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国家这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恢复的,全年达到5.5%的增长目标是存在着困难。

❾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多少

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
拓展资料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概念
含义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出产的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❿ 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位

一,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6495亿美元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8564亿美元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847.05亿美元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30100亿美元
200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39032亿元
200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49089亿美元
201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67983亿元美元
201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78217.58亿元美元.
二,实际上,GDP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于1934年提出的。在此之前,还没有GDP的概念。随后,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GDP被正式确认为一国经济总量的统计工具,它也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天,GDP的概念已经经历了80多年。它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美国的崛起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历史经验证明,大国的繁荣不是永久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例外。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当时还没有GDP的概念。从那时起,美国在各个领域开始全面超越英国。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国确立为超级大国,特别是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
三,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信息,200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美国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全球经济为33.62万亿美元,美国占30.4%,接近三分之一。在同一时期,我国正在经历一段快速的经济增长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5%。

阅读全文

与中国核心经济数据剩下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女呢真漂亮北京话怎么说 浏览:501
爱情的神明有哪些 浏览:529
烟台幸福八村赶海主要抓什么 浏览:755
农村居民健康卡丢了怎么办 浏览:627
男虎与女羊人婚姻怎么样 浏览:965
橙子先生什么是幸福 浏览:891
为什么我会遇见错误的爱情 浏览:528
如何清除健康平板某些记录 浏览:641
为什么健康码里不显示14天行程 浏览:589
抗日的英雄有哪些故事 浏览:914
健康人肠道含气量是多少 浏览:301
塞班有哪些经济酒店 浏览:242
帮别人查看健康码怎么看 浏览:105
为什么网红美女很少 浏览:647
狮子座对爱情是什么样的 浏览:396
事业编怎么搞事业 浏览:770
街拍美女的微博有什么用 浏览:93
男生爱情里怎么成熟 浏览:618
什么叫幸福模样 浏览:304
鸡和羊的爱情如何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