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政治不平衡是什么意思
所取得的政治地位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相符。
政治地位是什么,比如你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你对他国的影响力,小国是否愿意依附于你,你是否有广大的殖民地等等
经济地位即一国的经济实力,GDP总量,工业产值等等。
例如二战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但却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无法进行工业生产的扩大。但 殖民地都掌握在经济上相对比较落后的英法手里。所以德国就想凭借军事实力夺取殖民地,建立霸权。(这就是政治上的需救)。 并最终为德国的经济服务。
❷ 经济和政治究竟谁是根本,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也属于上层建筑
但是,通常从表面上看来,政治的影响会比经济大一些;因为经济的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递到政治层面的(这里的经济并不是指单纯的金钱)
❸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早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足,指出自由竞争经济必然要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走计划经济的路,但计划经济如何搞,马克思没有其实践,也无法具体指导。
苏联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执行了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的模式,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都遵循这个模式,苏联模式避免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使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早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很快显示出商品短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缺陷,并因此导致苏联解体。70年代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全部是引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因素,一律向右改。目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正在互相借鉴、不断完善,有向同一方向靠拢的趋势。
❹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是"人",更确切的说是各尽其能,全面发展的"人".那么,一方面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适度增长,要解决的是"人口问题";另一方面,在保障生存、受教育、自由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以更和谐的方式组织起来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则是政治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应当承认,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低下是最主要的矛盾,“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基本特征。因此,发展生产力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❺ 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分别是什么
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
❻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6)根本经济政治问题是什么扩展阅读: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❼ 为什么说对于中国,经济问题说到底都是政治问题
因为不光是中国,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政权是安定发展的基础,要是政治动荡不堪,货币币值不稳定,政府公信力不行,货币就起不到媒介和交换中介的作用。
❽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拓展资料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
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由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生产的交换方式、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等内容来综合体现的动态过程。
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使用、处置并获得收益等一系列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分配、交换关系,也决定着社会存在性质和政治法律制度。是一切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因为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❾ 什么是政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1、政治是一种信仰。“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人活在世上,总得信仰点什么,国无信仰不兴,人无信仰不立。而且,不仅要信仰点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信仰什么,不能像有的人那样,信鬼神、信“大师”,信那些虚无缥缈不靠谱的东西。信仰出问题,迟早得出事。
2、政治是一种守正。就是恪守正道,有原则。明事理、懂规矩、守纪律、讲是非,便是做人做事乃至做官的正道,一些政治上出问题的人都是在这些问题上有瑕疵开始的,社会终是秉持正知正念正行者的天下,倘若有了正知正念正行,便守住了骨子里的那份“正”。
3、政治是一种立场。人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鸵鸟”是做不成的,绅士也是做不好的,很多问题绕不开、躲不过、避不了,不是代表这个利益说话,就是代表那个利益说话,都得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这就是现实。
4、政治是一种人心。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问胡耀邦什么叫政治?胡耀邦说了很多,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做争取人心的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分配权力。任何一个参与政治的人都不可能超越这个基本规律。
(9)根本经济政治问题是什么扩展阅读
人“是不能不政治的”不是表表态、说说而已,它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既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担当。
“不能不政治”便是要学会善于把我们的一切包括人生“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政治的“望远镜”登高望远,用政治的“显微镜”见微知着,注意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有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鉴别力。
很多事物和现象一旦从政治上去透视,人生便有了高度和自觉。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即便是那些所谓跟“政治”关系不大的工作,都“不能不政治”,都不能在政治上说糊涂话、做糊涂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❿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