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5 12:34:25

❶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分别是消费升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背景下坚持扩大开放。中国加入WTO是开放国民经济的需要。如今,中国已成为如金融、自动化等领域全球市场的领导者,中国和WTO间也需要新的合作形式。

中国目前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都至关重要。

记录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单”,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未来我们仍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具体来看,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睿智奋进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民族。这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IMF亚太部中国团队负责人詹姆斯·丹尼尔则表示,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支柱,并希望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能不断增加。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创始人、现任名誉所长及高级研究员弗莱德·博格斯滕也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力,而且这种增长趋势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他表示,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规模来看,中国都是美国以及欧盟的两倍多,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而言意义重大。

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前中国局局长黄育川看来,中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庞大,发展潜力也大,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也将更长,而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增长潜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有活力今后有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澳专家:中国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❷ 我国经济增长以什么为动力源泉

根据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

❸ 从理论上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科技进步。短期内可以采取金融、贸易、财政,甚至战争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以上都是没有效果的。要实现经济长期的进步和繁荣,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近十几年来我国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如此重视科学研发。因为只有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❹ 什么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经济如何健康正确地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政府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不健康、污染环境、不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即使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也是走不远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政府就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个问题上一直下了很多功夫,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相较于以往已经变得较为合理和先进。那么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普通老百姓如何助推经济发展?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读书,学习先进技术,努力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带头人。只有自己掌握了科技创新的钥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门才会不断向我们敞开。

❺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以下三方面:

1、改革开放。中国30多年快速发展的经验证明,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前行。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资源能在市场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2、于调整结构。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积极发展新经济,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形成发展的“双引擎”。在推进过程中,去产能是做减法,重点是做好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

3、改善民生。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带来的就业 增加也会促进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民生倒逼发展,发展检验改革。

❻ 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投资。投资、消费、外贸都是拉动增长的动力源,俗称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在这“三驾马车”中,虽然投资增速出现败落,消费和进出口却出现了较快增长,两者不仅弥补了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速向下拉的力量,而且还多创造了一部分需求,拉动了经济速度的加快。

(6)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❼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本动力是什么

经济社会发展的

1、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

2、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7)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❽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拉动

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中。
从需求侧看,主要向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
从供给侧看,主要由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主要由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科技与劳动力素质提高转变。

❾ 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

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答案似乎很简单:改革开放。不过,简单的答案不能解释制度的全部,最近二十年来,像中国这样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少见,却很少有近四十年快速发展的成果。
李约瑟之谜: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成就领先于世界,在现代社会却如此落后。”(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

李约瑟提出这个谜题的主要目的是想探讨中国是否有复兴的可能。根据李约瑟详实的文献研究,中国在近现代之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是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经济基础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研究,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那之后急遽下降。

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13、14世纪时中国已处在工业革命爆发的边缘。有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宋朝的科技和纺织业发展水平与在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不相上下。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并在近代竞争中兵败如山倒。对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近现代之前能大幅领先其他文明,却无法在近现代维持它的领先地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我们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这个问题是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那时他不能预想到在70年代末以后的近40年中国会焕发出一幅全新的气象。自1978年,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到去年为止,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从占世界GDP的4.9%恢复到18.6%。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1、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起源于中国?因为这是中国在与西方竞争中败北的起点。

2、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能如此蓬勃地发展?

3、为何在1978年之前不能有同等程度的经济表现?

4、在这段时间,其他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尝试从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他们的经济却出现了崩溃、停滞、危机不断,中国则保持了稳定和强劲的增长。为什么同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同国家的经济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5、就像每枚硬币都有两面,每件事情也都有两面性。中国为快速的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6、中国在未来是否还有可能维持快速增长,实现中国知识分子和李约瑟共同关心的中国的复兴?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首先,我们得了解“工业革命”是什么涵义。对很多人来说,工业革命意味着蒸汽机的应用,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与钢铁使用的普遍化。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定义。因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有这三样创新,他们只会经历一次大幅度的生产率提高,却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在18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国民年收入的增长率仅为0.05%。这意味着要用1400年,才使得人均收入翻倍。当然,对世界其他地区,情况相似。18世纪之后,增长率提高了近20倍。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从0.05%提高到1%,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所花费的时间也从1400年减少到70年。

在西方,从19世纪中叶至今,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再度翻倍至2%。收入翻倍的时间也从70年减少至35年。这种加速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因为那三样新技术的运用,而是因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经济增长一日千里。为什么突然之间,科技创新率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加快?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认为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产业升级速度的提高才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和更重要的内涵。

为什么西方突然经济增长率加速了?原因是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工业革命之前,所有社会或文明中的技术创新来自农民或手工艺者的经验。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实验室里的研究和实验。19世纪之后,技术创新不仅仅来自实验,更是来自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这种范式的转变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18世纪以前,技术创新以经验为基础,中国具有优势。中国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天气都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因此,中国能供养庞大的人口。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比起其他国家,中国有更多的农民和手工艺者来积累经验,促进中国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不仅仅是中国,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古文明国家都发生在大河流域土壤肥沃的地区。这是中国在过去能如此先进的原因。但是,当技术创新普遍采用实验的方法后,庞大人口失去其重要性。因为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原本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去完成。

但是,技术创新革命是另一场革命的结果: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使人能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当通过实验来发明新技术时,过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会遇到瓶颈。科学革命的一项贡献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更多关于对自然界的知识,帮助人们克服在技术创新上的瓶颈,使得新技术的发明可以再度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种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实验的新方式正是科学革命的结果。所以,如果想回答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起源于中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答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于中国。

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现这种理解世界运行的新方式?发生科学革命首先必须有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和很有悟性的人。对于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与悟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该会有更多具有这种天赋的人。那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没有找到这种更好的研究自然现象的新方式?

解释指向了中国的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在传统社会中,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且收益最高的工作。所以,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导致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投身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因此,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

与中国相比,西方实行封建制度,不存在抑制杰出人才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社会原因。对自然现象好奇的天才通过数学和可控实验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而催生了科学革命。没有本土的科学革命,就不会有本土的工业革命。

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是,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是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根据儒家哲学,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应该仁民爱物并尽忠于皇帝。即使天高皇帝远,也要严于律己并对天子尽忠。所以即使近现代之前的信息和控制技术落后,儒家教诲与科举制度仍能帮助中国维持大一统和政治稳定。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创新。在信息控制技术落后的过去,这是件好事。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并不鼓励人们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后者恰巧是科学革命的关键。在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迅速从最先进的国家跌至低谷。

有关中西经济社会的比较,我最喜欢的一句引语来自奇坡拉先生的《工业革命之前:1000-1700的欧洲社会与经济》。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讲到:在公元1000到1700年,西方世界基本是农业社会且处于黑暗时代。与同时期中国相比,西方更为贫穷与落后。但是,在18世纪之后,一切都被逆转。随着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的迅速崛起,中国就像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被英国及其他西方势力打败,并成为其半殖民地。这就是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蓬勃发展?
如何复兴中国?这是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孜孜以求的一个问题。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尝试各种方法包括洋务运动引进技术来增强军事实力,通过革命推翻帝制,开启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为什么从1978年起,中国能如此迅速地发展?在过去连续38年间,中国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率,贸易增长率同样很高。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堪称人类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

在上述的高速增长之后,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后轮到美国、德国和日本。现在中国获得了这个称号。

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为衡量标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什么过去的近4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李约瑟现在重新思考中国未来前景的相关问题,我们会有新的“李约瑟之谜”。

为何1978年之后中国能快速发展?答案非常简单。中国在1978年之后如此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后来者优势。经济发展意味着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如何做到这一点?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说,需要现有的产业内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新的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涌现,可以将劳动力和各种资源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成为可能。

对于先进的高收入国家,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他们的技术与产业已经位于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发明。产业升级意味着什么?同样也是发明新产业。发明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面临极大风险。

对想要提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需要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发明新产业新技术,也可以从高收入国家借鉴比自己现在用的技术好的成熟技术,进入比自己现在的产业附加值高的成熟产业。这种技术和产业借鉴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它们会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共有13个经济体懂得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与产业的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实现了年均7%或更高、持续25年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国在1978年之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中的一员。所以,基于对工业革命的理解,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简单。发展中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意味着技术和产业的差距。如果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差距所给予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后来者优势,那他们就能迅速发展。


为何在1978年之前发展缓慢?
在1978年之前,后来者优势已经存在百年之久。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这种差距就一直存在并逐渐增大。在18世纪初,中国经济仍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后来者优势应该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前没能从中获利?答案也很简单,那是因为中国主动放弃了这种优势。

自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旋律。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取得政治独立。当时的民族抱负是尽快追赶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先进的产业都有专利保护,想要引进必须得付出高额的专利费。但实际上,因为那些产业与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想支付专利费,发达国家也不会给。所以中国想要发展这样的产业,就必须自己发明,因而,放弃了后来者优势。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资本极端短缺的农业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没有比较优势。资本密集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本的成本,在资本短缺的中国投资成本会比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高出很多,这些产业内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无法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发展起来,政府需要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并且靠对市场的干预给予各种保护补贴才能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即使使得中国能够在1960年代试爆原子弹、70年代发射人造卫星,但中国整体的发展效率很低。

1978,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积累了资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产业和技术升级中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因此,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这个分析又引出了另一个难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都采用政府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大规模的资本密集产业。他们同样没能利用后来者优势,也因为低效的政府干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它们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盛行的英国撒切尔主义、美国里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差的原因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它们没有高收入国家所具备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受保护的产权。所以,为建设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升经济表现,当时提出的建议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同时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财政稳定化来取消政府对市场的各种干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国家遵循这种转型策略,但造成的却是其经济的崩溃、停滞和频繁的危机。

发展中国家在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表现比它们在六七十年代更为糟糕,年平均增长率更低,危机的发生频率也变得更高。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二十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新自由主义没有认识到,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扭曲是为了保护资本密集型产业里,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如果把所有的保护补贴取消掉,这些企业无法存活,只能破产。如果政府听任企业破产,就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和不稳定的社会与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发展经济?而且,有些资本密集型的先进产业与军事和国防息息相关,即使在企业私有化以后,为了国防安全,例如当今的俄罗斯,政府也不会允许此类企业破产。

所以,私有化之后,政府会继续保护补贴这些企业。当这些企业归国家所有时,企业管理人是政府雇员。为了获得补贴,他们会游说政府官员,“你们给我的补贴,并不是你们自己的钱,这是国家的钱,为何不多给我一些,我们二一添作五,我在瑞士给你设个账户,把钱分给你?”这就是发生在俄罗斯和很多东欧国家的情况,寻租腐败的现象比转型前严重,效率比转型前低。新自由主义出发点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转型期维持了稳定并取得了快速增长?中国采用了不同的转型策略:双轨渐进转型。中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起初,中国的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竞争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可是,要同时在全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把基础设施建设好。

一开始,中国存在大量的扭曲,营商环境十分糟糕,政府就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里推行一站式服务。如果看世界银行的营商指标,中国营商环境在世界上的排名靠后,但是,对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内投资、经营的企业而言,中国的营商环境则在世界排名前列。在这种渐进的双轨制下,中国维持了稳定,并有效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取得了强劲的经济发展。这就是不同的转型战略带来的不同的转型表现。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采用“休克疗法”,并且,认为双轨制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事后看来,原来认为最好的方式成为最差的方式,最差的方式却成为最佳的方式。


中国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
由于传统资本密集型企业需要政府保护补贴,这种保护补贴产生了经济租金,导致了寻租腐败。举个例子,传统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它们来说,资本成本最为重要。转型之初,中国是资本匮乏的经济体。政府如何补贴这些产业?其中一种资助的方式是利用大型银行和股市将廉价资金配置给资本密集型企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八九十年代,资本密集型产业违反比较优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对其进行保护补贴属于雪中送炭,对维持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属于实事求是的做法。但是,在维持了将近40年的GDP告诉增长之后,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偏高收入的国家。2016年,资本在中国已经从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原来的大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具备自生能力。这些企业只要管理得当,就应该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保护补助的性质就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得到这种特权。对社会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他们付出政治和社会代价。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需要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为了保护补贴资本密集型企业而采取的对市场的干预取消掉。中国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要中国能做到这点,就能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铲除贪污腐败,并最终建立起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是否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
中国是否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根据前述的分析,这取决于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如何衡量技术差距?最好的方法是观察人均GDP的差距。因为人均GDP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它反映了技术的平均水平。

据安格斯•麦迪森发表的到2008年为止的历史统计数据,以购买力平价为衡量标准,在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的21%。这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7年的韩国相同。这三个东亚经济体都属于前面提到的二战以后13个实现了长达25年或更长、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经济体。这三个东亚经济体在人均GDP为美国的21%的基础上,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了持续20年8%到9%的年均增长率,那就意味着从后来者优势的视角来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有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

从现在起,到2028年之前,中国仍有10多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但是,潜力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为了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需要在内深化改革,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消除掉,也需要看全球经济的外部环境,后者并非中国自己能掌控。

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并有可能长期增长低迷。但是,只要中国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会在今后的10年内保持至少6%的增长率。6%的增长率意味着什么?6%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每年都会向世界经济贡献约1%的增长率。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率约为3%。中国每年会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0%左右。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中国依旧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阅读全文

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浦东幸福小镇多少钱 浏览:953
求事业转运去哪个庙 浏览:351
属虎人与属兔人婚姻如何 浏览:52
乡镇事业编管理十级怎么晋升九级 浏览:888
九月十一属牛婚姻如何 浏览:558
韩国甜甜的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695
为什么爱情那么伤抖音 浏览:400
小店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365
什么早餐结构最健康 浏览:897
汉堡包和鸡腿哪个更健康 浏览:325
老婆干事业怎么办 浏览:537
亦庄医院怎么样办健康证 浏览:327
电脑怎么看爱情视频 浏览:512
爱情的动物都有什么 浏览:411
欧美女人为什么这么美 浏览:732
你的爱情密码是多少 浏览:460
做哪些动作益于健康 浏览:579
蚌端口幸福工厂在什么地方 浏览:329
性情淡薄的男人对婚姻什么态度 浏览:848
幸福是有什么而不是无什么 浏览: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