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认为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关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 一、 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着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政府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政府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政府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政府干预,尽管有政府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②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1、低成长时代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
此后,根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2、长期低迷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3、货币刺激政策
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萎缩,这是自去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萎缩,使得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日本央行宣布将继续强有力的货币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对经济的刺激政策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期望货币刺激政策来立即提振经济增长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全球经济的回暖,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加上日本最近的财政刺激方案和逐渐转好的消费市场才能帮助日本走出衰退。
4、经济复苏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经济正在复苏轨道上,有迹象显示通胀预期正在上升,强调日本央行积极货币刺激举措正在发挥作用。
日本央行释出大规模货币刺激举措,誓言将持债量翻番并加大风险资产购买,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货币政策稳定。
(2)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有哪些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③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愈来愈复杂。如果只依靠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或最高经营者的直接管理是很困难的。日本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本国传统的管理体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点的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既发挥企业基层部门的主动性,又保证了整个企业的集中统一。同时,日本企业积极推行经营管理技术的自动化。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如企业的订货合同、成本计算,生产计划、人事工资、财务管理等等都由电子计算机来承担。此外,还采用多种笼络人心的工资制度来刺激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职工主动关心企业,无偿地贡献越来越多的劳动。
195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引进补助制度》,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优惠的补助,补助顿差不多等于进口设备的1/2价值。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不仅全面引进电子、自动化等尖端技术,而且也全面引进钢铁、机械、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的新技术,一直到纤维、食品工业等一般部门的新技术。而且,不择对象、不问国家大小,只要对本国技术发展有利就吸收进来。除了美国外,还从大约40多个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有的甚至是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外国新技术并不是不顾实效地盲目引进,也不是简单地照搬、仿造一项引进的产品,而是经过他们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几年之后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
积极引进新技术的方针,使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走了捷径。1950年日本工业技术比美国落后二三十年,到Ills-ff年缩短为10至15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已经赶上西欧诸国。据统计,1950-1960年制造业平均增长率为21%,而依靠外国技术生产的产品增长率则高达72%。日本战后从国外所引进的钢铁技术达2000多项,然后取他人之所长,将各国技术结合成一个系统,一举建成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更是明显一例。在1955-197。年之间,通过引进,日本几乎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中发明的全部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了主要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
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 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真的是一个奇迹吗
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其实根本不是奇迹,而是日本洗劫掠夺中国财富积累的
二战期间,日本以武力践踏亚洲各国的同时,执着而隐秘地实施一项掠夺被占领国财富的“金百合计划”,计划的最主要组织者均为皇室成员。日本战败投降前夕,数以万吨计的财宝被藏匿在菲律宾各地或随沉船沉于海底。这笔财富数额到底有多大?可以找到富饶的亚洲因为战时日本的洗劫,黄金储备只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的5%这样一组数据。当然,亚洲被占领国失去的不止是金银珠宝,仅中国一国而言,就丧失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瓷器、艺术品、远古化石、线装书籍、宗教文物等。战争中的日军犹如贪婪成性的强盗,以强盗的逻辑,别人的任何东西都值得一抢。
还记得中国的无价之宝“北京人头盖骨”吗?就是在战火中遗失的,至今难觅其踪。日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在军事上输掉了这场战争,拥有这些财富,日本则在经济上没有输。令人费解的是,战争结束后,对于日本的战争罪责竟没有这方面的追究,是疏忽了?还是故意的?别忘了,战后百废待兴的全球,似乎只有财富最能打动人心。60年过去了,这笔财富就像蒸发了一样销声匿迹,随之一起蒸发的是战争受害者甚至是遭受日军蹂躏的同盟国战俘和劳工的怨气。奇怪的是,最讲究人权的美国也没有让自己的这些受尽苦难的国民从日本国那里得到任何赔偿。在二战临近尾声的最后几个月里,对于即将战败的日本来说,藏匿这些财富至关重要――如果日本在军事上输掉了这场战争,拥有这些财富,日本则在经济上没有输。监督执行掠夺和隐藏这些“战利品”的是裕仁天皇的兄弟秩父宫雍仁、三笠宫崇仁和表兄竹田宫恒德。这一计划被称为“金百合计划”。
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其实根本不是奇迹,而是日本洗劫掠夺中国财富积累的,惟独中国人应当清醒的蔑视日本的经济奇迹。正是中华土地的资源财富人口“滋养”了日本。中国人应当永远记住,没有这种战争吸血,日本只是个扁扁的蟑螂!从理论上说,这叫资本的非正义性或资本的邪恶性。如果说,西方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主要依靠压榨本国穷苦阶级而成气候,日本国则从来没有过这一段自我增长的资本历史。日本国的经济资本全部是靠掠夺积累的,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最为血腥邪恶的资本。然则就是这样一个邪恶血腥的资本经济,居然也被中国的哈日媚日败类当作优秀民族的典型来论证。
大多数被掠夺来的财富运到了日本,存放在日本皇宫,或为日本的某些寡头所收藏。战后,为了讨好麦克阿瑟以及手下,逃脱自己的战争罪责,有的日本战犯竟把镭这样的稀有金属以个人的名义上缴了盟军占领司令部。这不由使人联想起一些事情:日本的战争流氓尚且发了战争财,难道贵为天皇的裕仁真的像战败时被形容的那么一贫如洗吗?要知道,当时敛财的都是他的皇室族亲。战后第7年,日本就恢复了“元气”,难道它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好运气外,就没有别的因素帮助它的经济复苏吗?想想看,当初美军轰炸日本本土,似乎变成瓦砾堆的都是些民舍以及最基础的民用设施,而日本皇宫以及奴役亚洲人民和同盟国战俘的三井、三菱和住友这样的大企业都没有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事实上,这笔巨大的财富并没有安稳地躺在地下或海底,而是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断被发掘。发掘是秘密性的,财宝也最终落到了握有实权的某些国家政客的手里,成为他们无限的资金来源,用于秘密行动而不留下任何痕迹。令人愤怒的是,这些被日本从亚洲12个国家聚敛的积累了几千年的巨额财富变成了带血的“黑金”,催生了世界政坛上一些不可见人的丑恶!
世人已经从二战的无数疑点中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战后美日勾结的一些秘密,为什么“金百合计划”的实施者均为日本皇室成员?为什么战争临近结束时,日本皇宫以及重要的工业设施没有毁于美国的轰炸?为什么对二战时日本掠夺亚洲财富没有公开的史料记载?为什么有些日本人虽败犹荣?为什么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如此迅速?为什么最讲人权的美国没有让自己受尽苦难的战俘和劳工从日本那里得到任何赔偿?
作为日本对外侵略的受害国,中国的受害者比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都要多得多。在1895年至1945年间,同其他地方相比,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宝最多。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从东北开始,然后波及上海、南京和全国数百个城镇,中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金块、财宝、钻石、色彩多样的宝石、瓷器、艺术品、远古化石、无价的线装典籍、宗教文物和祖传宝贝都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除中国内地外,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马尼拉到雅加达,几乎海外所有华人的居住区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中国财宝中的大多数都被运到日本,它们被存放在日本皇宫,或为日本的寡头私人收藏。1945年战争结束时,这些财宝都应该归还给受害国,但是事实上这并没有做到。战后德国归还了数量巨大的他们所掠夺的财宝和偷来的艺术品,而且他们还给纳粹受害者支付了550亿美元赔偿金。同德国相反,日本拒绝道歉和规避赔偿,他们只归还了很少量的财宝,绝大多数财宝一直留在日本。
亚洲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中国又是亚洲最富裕的,就是在中国腐败的满清GDP也是世界第一,中国的GDP一直在世界40%左右徘徊,印度也是黄金国度。连缅甸、泰国都拥有大量财富。不客气地说,亚洲的曾经的黄金可以等于全世界,何况当时亚洲的人口占全世界75%,在黄金方面欧洲就是叫花子。不要忘了哥伦布探险的目的,尽管欧洲洗劫了美洲,但黄金拥有量还是远少于亚洲。
⑤ 二战后日本经济为什么发展得如此迅速
第一,日本战前就是发达国家,有一流的基础,人才技术等,所以起点高,有爆发的基础。
第二,跟美国地缘政治需要关系很大,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成了事实上的保护国,军事上被美国牢牢控制。所以美国可以大胆放心的用马歇尔计划之类的援助他们。
第三,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受限,因此在二战后美苏争霸时期,相对于其他国家高昂的军费占比,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更专注。
第四,教育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都需要不同的人才。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好符合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第五,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普及,也给日本经济腾飞以不小的推动作用,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低迷,作为战后日本的基本用人制度,终身雇佣制度的普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并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市场。
⑥ 二战后,日本用了多少年恢复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亿美元。
(6)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以前,日本经济在第四季度将会进一步下滑,成为技术性衰退。瑞银财富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负责人乔治表示,对于日本经济复苏最好是全球经济发展。
乔治称,全球有大量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刺激,这对日本来说是最好的贸易消息,只要欧洲的情况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1385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但是收效甚微,市场中日元仍在上涨,出口压力巨大。
日元兑美元的上涨已经超过了3%。强势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产品更加昂贵,因此缺乏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本经济
⑦ 日本二战后经济的'东洋奇迹是指什么
指的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创造了实现经济繁荣的“世界奇迹”,从一个瓦砾堆当中的战败国,化身为拥有超过世界总产值11%的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一:精诚合作。国内各阶层在日本重建以及发展时代互相支持,在日本特有的团结精神之下共同努力,国家基本无内耗。
原因二:国际局势影响。作为战败国,日本不被允许拥有国家军队,军费支出这个巨大的吞金巨兽在一定时期内并未影响日本经济恢复。同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当中,美国出于运输成本考虑,对日本下了大量的军工订单用于支持战争,对日本重工业的回复是一针强心剂。同时处于封锁亚洲的考虑,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因此美国对于日本的支持不遗余力。
原因三:跟上了科技发展的时代机遇。日本人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落人后,高新科技企业制霸全球,成功地将经济转型为软件经济,完成了政府的小型化,并利用雄厚的资本积累插足国际金融市场,达成经济全球化。
“东洋奇迹”是日本一系列经济腾飞的总称,使得日本摆脱了二战战败带来的剧烈创伤,主体国民思想转向平和化,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举足轻重,进而带来政治、外交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抛开历史成见,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现在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国。
⑧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战后日本工业技术队伍没有丧失
其次,美国为利用日本牵制东方阵营大力支持日本
第三,国际上限制日本军队的发展,使日本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国民经济建设上(别的地方也没地用劲)
第四,中国政府取消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日本经济压力大减
第五,美国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