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李诞怎么评论经济学这本书

李诞怎么评论经济学这本书

发布时间:2022-09-13 07:29:00

经济学有什关于这书的

《经济学原理》,曼昆着,梁小民译 曼昆(Gregory Mankiw)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潘大以前就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过。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潘大认为主要有两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都可以至少学懂95%。这本书没有任何高深的理论,而且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目前销量第一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曼昆在书中归纳出的着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国内很多教材百抄不厌的对象。译者梁小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着名经济学专家,翻译的质量很高。总的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投资者阅读。《经济学》,萨缪尔森着,萧琛译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这本《经济学》,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说别的,单说出版次数吧,它自1948年初版以来,已经再版到了第18版了。该书作者萨缪尔森,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着名杂志《经济学家》认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潘大认为《经济学家》这样的评论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即使在中国,也有非常多人喜爱阅读这本书。这本书早年的中国读者,有的已经成为了大金融家,有的成为政策制定者,还有的成为了最着名的经济学教授。总的来说,它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经济学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潘大认为,这本书是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必读的一本书,也是各级干部的办公室书架上必摆的一本书。想了解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经济学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想知道我国官员为什么最喜欢这本书吗?通过阅读,相信你不难找到答案。《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着,黄险峰译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着的《经济学》,是另一本全球闻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都知道,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是美国经济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而斯蒂格利茨正是克林顿经济智囊团的重要人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同的是,本书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且加入了一般教科书中没有的“博弈论”一章。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中国,他特地在该书开头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该书的很多章节都特别有趣。比如在讲到垄断市场的概念时,引用的是我们熟悉的微软反垄断案为案例。毫无疑问,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对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潘大相信,这本书对21世纪的经济爱好者是特别有用的。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总的来说,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又是大师亲笔所着的教材,各位读者不容错过。

㈡ 如何评价李诞写的《笑场》这本书

全书读下来,有欢乐有开心,但却不乏思考。

宇宙大王的葬礼,是笑场里面奇趣的一个有趣故事。主要讲的是世间万物都是由宇宙大王定义的,世界由宇宙大王操控着。

宇宙大王理应是长命百岁,长期掌握运转世界的齿轮,他不会有疾病上的难题,更不会有情感上的失落。简单来讲,他就是宇宙万物的神,而且还很年轻,长得还挺俊的。

背景

《笑场》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只有7分,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这本书一直有着相当大的神秘吸引力,原因就出于作者李诞在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上的个人魅力。

一个不懂自嘲的作家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笑的脱口秀的演员,豆瓣上对《笑场》一句评论,实质上是对李诞的一句评论:书挺有意思的。但看着看着,发现这人还是挺防备的,他不会向你透露任何一点真实的喜怒哀乐,反倒是一直给你看你想看的。某个角度来说,挺好,某个角度来说,可惜。

㈢ 经济学告诉你:人应该努力工作还是当一条咸鱼(3/365)

吃苹果永远是第一口最好吃,越到后面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少,如果连续吃到第10个苹果,也许就很难再感到快乐了,这就是经济学里的 边际效益递减定律

李诞说这是一个让人很绝望的事情。

把这个事情放到人生来看,如果你是一条咸鱼,那么你只要稍微一努力,就能得到很多的成就感,随着你的努力程度的增加,你得到的成就感会越来越少。就好比,一件事情你从50分做到60分,得到的成就感,比从60分做到70分的成就感要高,而边际的成本却是越来越高,即你从60分做到70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比你从50分做到60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大。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还需不需要凡事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呢?还是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见好就收?

经济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那就是“边际平衡”。

所谓的边际平衡指的是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也就是说,当你做一件事情所付出的额外的成本与其收益是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边际平衡,这时候就应该停止进一步的努力,因为再继续下去边际成本将会大于边际效益从而导致“得不偿失”的局面产生。

换句话说,当你所做的事情已经达到或接近于边际平衡的时候,你就应该把时间花到其他的地方,争取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因为这样更加“划算”。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那么你就应该把多余的时间更多的花在家庭上面而不是加倍努力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总体的幸福感最强。

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金钱、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才能使自己人生幸福的总量达到最大化。

人应该努力工作还是当一条咸鱼?答案是肯定的,人应该要努力工作,因为努力工作所带来的收益可以帮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努力工作的边际效益是远大于其边际成本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即使我们的梦想就是当一条咸鱼,也需要先努力工作,等到财富自由之后才能心安理得去当一条咸鱼。

那么,人应不应该996 工作?当然不应该。996工作虽然为我们带来了工作上的额外收益,却牺牲了健康、家庭、自我的时间,把这些全部成本计算在内的话,996工作的边际效益应该是低于其边际成本的,因此是“得不偿失”的。

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老祖宗的“中庸”思想的智慧之处。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学会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做平衡,应当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㈣ 《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我们如何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理解个人选择和市场经济?

说到经济学,许多人觉得经济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会觉得只有那些需要为国民生计操心的经济学家才需要学习经济学。但其实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

实际上,经济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选择的科学”,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小到个体,大到国家,我们所能拥有的资源是稀缺的,但我们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比如,贫穷的国家会纠结,是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富有的国家也会为把收入用在国防还是社会福利方面而发愁;再比如,当穷人为一日三餐担心时,富人正在考虑是打桥牌还是打高尔夫球。这些都是稀缺性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好稀缺的资源,去满足相对无限的欲望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经济学实例与枯燥的经济学知识融会贯通,帮助我们认识经济学现象的本质,从而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是梁小民,他是中国着名经济学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商学院。由于他的书通俗易懂,就算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因此被誉为“大众经济学家”。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两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做好个人选择?第二部分是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理解市场经济?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做好个人选择?

我们在做个人选择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一个概念:机会成本。什么是机会成本呢?就是说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不得不放弃另外一样东西,这就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决策就要放弃另一个决策,得到了点什么就不得不放弃点什么。这就像中国古话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面对二选一的情况时,才不会头脑发热,做出错误的选择。举一个例子,小王原来是某机关的一个处长,年薪2.4万。在下海热潮中他也辞职下海经商,一年下来赚了5万元。因此,小王觉得自己下海是对的。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小王下海的。

我们先来看小王下海赚到5万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首先,他放弃了当处长每年的年薪2.4万元。其次,一个处长的收入绝不仅仅是工资,还有许多隐性收入,比如公费医疗、以成本价购买住房、带薪年假、年底还可以分些年货等等,这些隐形收入加起来每年约2万元左右。此外,小王下海花了10万元储蓄,如果这部分储蓄用来投资,假定利率为每年5%,这样算的话,小王又放弃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小王当处长时,工作量并不大,晚上还可以舞文弄墨,给报刊写点小文章,一年下来亦可有1万元收入。而下海后,他需要四处奔波,劳心劳力,这份闲情没有了,当然这份收入也失去了。

这样算下来,小王下海得到了5万元,但却放弃了当处长能够得到的4种收入,共计5.9万元。虽然小王认为自己下海很值得,但如果我们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到机会成本,我们就知道下海其实是亏了。所以,只有当我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更好地分析各种现实经济问题。

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内容: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理解市场经济?

我们要理解市场经济,就必须要了解价格如何调节经济。学过高中政治的朋友应该知道,价格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生产者为了把东西卖出去会竞相降价;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消费者为了得到东西会竞相提价;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既不会降价又不会提价。

别看价格的形成看起来很简单,要知道正是因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才能协调运转。那么,如果人为的决定价格,会发生什么结果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些政府规定医院的专家门诊最高价格是14元,超过这一价格就属于违法行为。那么,这种价格会引起什么后果呢?

由于专家门诊的价格低,于是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人人都想看专家门诊。但同样由于专家门诊价格低,所以专家看病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一来,很少有专家愿意开放专家门诊,但却有很多人想看专家门诊,这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情况。在供给不足,而价格又不能上涨的情况下,会出现三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是出现配给制。通俗地讲,就是由医院决定谁能看专家门诊。这时,掌管挂号的人就有可能出现受贿现象,谁送礼就把号给谁。

第二种现象是出现排队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挂号,每天有限的号挂完为止。这时,病人为了能看到专家门诊就要提前排队。然而人们把本来能用于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用于不生产任何产品或付出劳务的排队,实实在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第三种现象是出现黑市。所谓的黑市,就是出现了一批以倒号为业的号贩子,他们把每个号卖到100元甚至更高。尽管公安部门屡次打击号贩子,但由于丰厚的利润,号贩子屡禁不止。医院曾经为了对付号贩子,实行了实名制看病,也就是用身份证挂号就医。但这种方法仍然没解决问题,号贩子由卖号变成了卖排队。可见,只要存在价格上限,短缺就无法消除,号贩子决不会消失。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放开价格。随着专家门诊的价格上升,人们对专家门诊的需求反而会减少,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小毛小病不找专家,只有遇到大病、疑难病症时才找专家。同时,愿意放开门诊的专家也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这样,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协调下,最终实现供求相等。这时,号贩子无利可图,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些朋友担心放开专家门诊的价格,会导致许多低收入者看不起病的情况。虽然这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在供小于求、号贩子横行的情况下,低收入者也未必看得上专家门诊。因此要解决专家门诊的供求矛盾,从根本上铲除号贩子,还是要放开价格,而这正是医疗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了价格机制,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质。

讲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已经基本结束了。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了如何用好“机会成本”,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我们讲了如何理解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然,经济学博大精深。在个人选择上、市场经济的改革上、企业的运行管理和宏观政策的制定上,我们都能用得上经济学。总之,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科学,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根本原因。

㈤ 李诞吐槽《吐槽大会》:其实不想做第五季,节目太难看,他是否说出了事实

其实李诞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别人想说他的话,自己选说出来,节目不好看是吧!好,我自己先出来承认,脱口秀不好笑是吧!我自己比你们更知道他不好笑。你看吧,仅仅这一点就可以堵上网评的那些无知之嘴,让这些准备好发言稿的网友们无从可喷,你们说说李诞牛不牛,牛,为什么啊,因为他敢于剥析自己。

他是有人设的,什么诗人,谐星,但是你好好想想,一个人把诗与喜剧搞到一块去了,是不是挺好笑的,是不是挺有后劲的,而李诞完全知道网友们讲的是什么。就像某个节目中当别人问及他老婆为什么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他开玩笑的说她就是贪恋我的美色,与我内蒙户口。

你看吧,这种问题如果你认真回答的话,势必会招来网友们的酸,他就用这种看似不自知的玩笑化解开了,还得了一个笑对人生的好评。

㈥ 《奇葩说》李诞:延迟获得满足感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李诞在《奇葩说》里曾经说过:“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怎么培养自己获得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网上的解释,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 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下班躺在沙发上,刷视频,一刷就刷了几个小时,看着电脑上的空白文档,脑海里闪过那么一点愧疚,可很快又给视频的内容画面吸引住了,控制不了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睛,任由它们不停的做着对工作无益甚至影响工作的事。

不知道你有没这样过:

想玩一会游戏放松一下,却玩到爱不释手想着吃一会东西就去运动,吃着吃着就忘了时间想看一会电视,看着看着就到了深夜二点想认真的看会书,写会字,没两分钟就放弃了

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意志力差所造成的,直到我读了《精进》这本书,我发现事实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玩游戏,刷手机就停不下来,一看书写字就集中不了精神?因为前者能够即刻满足你的需求,能让你立刻感到开心,兴奋等。而后者的收获,并没有那么快能呈现出来,有时候坚持了很久很久也没有成果。

认真的想一想,同样是看视频,看新闻的话,可能看一会就不想看了,但是刷生活类的,搞笑类视频的话,就一直停不下手来。因为新闻的视频一般都是比较严谨,没有什么趣味性,满足不了大家好奇的感觉。

但是类似于网上的短视频,有搞笑的,有科普的,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有吃东西的,有工作的,各种各样的视频,有见过的,有没见过的,不仅搞笑,还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这种满足感不用等待,只要你一直刷这种满足感就能持续,根本停都停不下来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里讲到,因为大多数人只在乎满足当下的感受,忽略长远的利益,不懂的把握时间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

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维度去评估:

一,这件事当下给我的收益,这个收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称为“收益值”

二,收益随着时间的变化衰退的程度,成为“半衰期”,半衰期越长,影响越持久。

根据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大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为什么打游戏会如此吸引人呢?因为它能够立刻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是属于高收益值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不提倡长期打游戏呢?因为游戏只是一时满足了我们的情感需求,一旦游戏结束,影响就会消失,并且打游戏对于不是游戏从业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收益和帮助,属于半衰期比较短的事件。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读书,或者读书的时间坚持不长呢?

因为读书并没有立刻有收获的,是需要实践才能有结果,而这个结果需要时间,并不是立刻就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所以人们选择放弃。

在生活中,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做对长期目标有益的事,多做半衰期长的事件,少做与目标不一致的短半衰期事件。

那怎么做呢?

①确定目标,并且把目标清晰的描述出来

目标是导航,有了目标,方向才不会偏差。

把目标清晰的描述出来,把它具体化到每天可以实施的事。

比如,我定了一个目标,考研。大的目标是考研,把目标具体化的意思是,为了考研这件事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学习。而具体到每天可以执行的事就是,每天我得看多少书,复习多少个资料,完成多少练习。

把这些目标具体到了每天的行动,每天就不会迷茫,就不会为了当下的的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②立马行动。

把目标想了一万遍,不去做的话还是什么也得不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虔诚的人,天天求神拜佛,求保佑买彩票能中奖。

求了几十年,他一次也没有中过。有人问佛祖,为什么不能让这位虔诚的人中一次奖呢?佛祖说,我也想让他中奖啊,问题是他得先去买一注彩票啊。

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想,不去行动的话,最后都有的事都只能是梦想,是在梦里想象的事,永远都不会实现在现实生活中。

③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形成正向反馈,再去做大的目标。

有时候,目标太远大,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话,会容易让一个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最好的办法是,先实现这个目标中的其中一个小目标,形成正向的反馈,让自己在这样的小满足中,不断的增加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直到实现最后的目标

比如,我的目标是想成为一名作家,出书。

成为一名作家,首先的是会写文章。我的小目标是,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让大家喜爱,把自己宣传出去。文章多人阅读,多人喜欢,多人反馈,我就能从这些反馈和喜好中出发,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技能,这样的话,写书和出书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更高

④多读书,特别是经典的书。提升自己,控制诱惑

读书是提升能力的最直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而经典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逻辑思考能力,执行力

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眼界,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自己坚定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抵住外界的诱惑。

半衰期短的事,因为它能够快速的满足我们当下的需求,形成了正向的反馈。但短半衰期的事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志向。

作家大岩俊之,每年读300本书以上,不断的总结读书方法和经验,最后帮助他成功的实现了他成为讲师的梦想。

⑤延迟满足感,做长半衰期的事件,对以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名叫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间幼儿园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带他们去小教室里坐15分钟。在桌子上的托盘里,摆放着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员制定了这样几条规则,开始了测试:

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实验的结果是: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研究追踪发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与他们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关。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成绩不错,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有耐性,从而更擅长推迟享受。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延迟满足的人,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即自控力更强。

延迟满足让我们暂时规避了诸多诱惑的打扰,从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人总是在某一方面优于常人,能够做到非常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感,做对自己目标有帮助的长半衰期的事。

㈦ 如何评价李诞的书

几年前看到过一句话:听一个人讲话,不要管他说了什么。要听他没说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李诞。

想写他好一阵了,一直没敢写。太红了。最近写好了,没敢发。更红了。今天准备发了,我感觉再不发,他可能就不红了。

我不介绍他了,你们都熟。

买了蛋总两本书,《宇宙超度指南》和《冷场》。宇宙还没看,先说冷场吧。

冷场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做作,像一个小学生学大文豪写故事,高山流水,讳莫如深,但文字功底导致阅读感很差。开门见山的故事风格,没有人物介绍,没有环境铺垫,跳跃式的剧情,让人感觉一头雾水。直到读完“在白光后”,才感受到了故事的完整性。

类似的体验让我想到了另外两本书:一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伟大,我不用赘述,读过并爱上他的人会为之疯狂。那是一种举目无亲,漂泊多年,无比挣扎的内心忽然看到彼岸的体验,会在心情的最低谷体会到一种理解。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在阅读中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难受的。这是行文方式带来的弊端。冷场也是这样。

另一本书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的矫情,铺满每一个故事的首页。这本书也让人大哭,大笑,大为感动,然后转眼忘记他讲了什么。

感情的虚伪,恐慌,俗套和真挚。这些东西冷场都说了。但这些文字,他都没用。人性的狠毒,浪漫,坚守和自私。这些东西它也都说了,合上书,你也就忘了。
TWO

朋友问我喜不喜欢李诞,我总说很难讲。比如池子,我就直接说不喜欢。比如马未都,我就直接说喜欢。但是蛋总不行。蛋总让人很舒服。(尽管他最近有些事让粉丝不舒服了)我在想为什么呢。

后来我明白了。人性啊,是个很矛盾的东西。对大部分人而言,让你天天堕落,你是做不到的,你害怕自己沉沦。让你天天进步,你更做不到的,进步需要打磨,这个过程势必不好受。

就好像一个普通人,你天天让他玩,他会慌,他会担心自己这么玩下去,以后没钱怎么办,跟不上社会怎么办。你让他天天读书,学习,奋斗。他会烦,他会累,会受不了。大家都看高晓松博学多识,出口成章,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模仿,因为知道这非一日之寒,学也学不来。

这个时候一张一弛中间,李诞出现了。哇,你看这个人,看起来不学无术,特别无厘头,说起话来好像又几分道理,嗯,这人不错,有才,女朋友还漂亮,人生赢家!

这就是我看到的李诞,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说着一些靠谱的真话,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讲着一些好笑的段子。他好像这个时代两座大山中间的一条缝,让许多无处可走的人看到了光。
THREE

我本来是只想说一下书,不太想说人。但是我发现不行。李诞这个人的书,你必须和人一起服用。就像三文鱼沾酱汁,光吃鱼,淡而腻。光沾汁,咸又呛,合在一起,好像就有那么点意思。

蛋总最火的那句,“人间不值得“成了好多人的人生信条。不过好像很多人都忘了前半句:朋友们,开心点!

很多人以为吐槽大会,捧红了李诞,我觉得不妨网络一下吐槽大会和笑果传媒及李诞的关系。

很多人担心黑尾酱哪天不开心甩了李诞。其实你看看微博粉丝数,猜猜身价,也知道大概是谁甩谁了。

最近,李诞疑似出轨。好多人害怕蛋总就要不火了。不如算算他帮黑尾酱直播卖衣服两小时的收入是普通人年薪的多少倍。做完这些,接下来,可能就知道火不火,其实没那么重要。

人间值不值得呢,我说了当然不算,大家说了可能也不算,我觉得吧,谁开心,谁说了就算。
FOUR

最后,

有人问我,《冷场》好看吗?值不值得买?

我说:不值得。

“那你还买!”

哎,半价嘛。

㈧ 如何评价李诞的《候场》

李诞的《候场》这本书看着看着总会让我想停下来思考,因为似乎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以下都是让我不知不觉停下来思考的问题。我有时候也很爱问一些有的没的问题,一些大家都不会在意的问题,可能脑子真的起泡了。

我看到这一段:“我想要一个人能解释清楚我为什么觉得有愧于心。我为什么活在愧疚里,在负罪感里,我想要个解释。”

李诞的《奇葩说》《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我都很喜欢,但之前一直觉得李诞很幽默,但也很商人,利益为先的那种,所以没有太多关注。原来真实的他不是他常常表现出来的那样的,或许在娱乐圈里,就必须表现得“那样”吧!让我以为就是“那样的”,看了这本书挺惊讶的。

一些真正利益为先的人很少会思考这些问题的,因为这些思考不能带来实际利益,还常常被各种内在自找的矛盾折磨,就是自寻烦恼,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聊的无用功,所以他们更多时间在想怎么挣更多的钱。李诞会思考这些,至少证明他不是只在乎钱的人。

这本书在讲自己,很真诚,很勇敢。人皆在候场之中,一定有些答案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之中。

㈨ 《奇葩说》中的李诞,他究竟有多么毒舌

《奇葩说》中的李诞,他究竟有多么毒舌?听说《奇葩说》是一档诞生于饭局的节目。据说是马东和高晓松一起吃饭,席间高晓松谈起了曾经一档辩论节目,然后提议马东可以做一档属于现代年轻人的节目,可以把辩论和娱乐综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奇葩说》。第一季的两位常驻导师高晓松和蔡康永,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同时又有综艺细胞的,尤其是蔡康永,做了12年的《康熙来了》,让他成为了台湾综艺界不可或缺的一员,之后蔡康永结束了《康熙来了》,把一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内地。脱离了《康熙来了》的蔡康永,在《奇葩说》其实更能展现他的文化底蕴。

其实在之前的节目当中,每当看到李诞在辩手辩论的时候,总是出来搭茬,有时候会觉得他不礼貌,或者有点儿过度兴奋。例如他在反驳陈铭的时候说“我觉得你就是想赢”。难道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想要赢有什么不对吗?马薇薇黄执中他们在辩论中不也都是为了赢吗?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是他们真正内心的观点,他们也只是在找一个角度,能让自己的队伍赢了而已,所以想赢有什么不对呢?直到最新一期,选手们录制都到了特别疲惫的阶段,场上哭成一片。而在感人至深的阶段,台上其他导师依然能够非常理智的说自己的观点,只有在这个时候,李诞的调皮捣蛋,反倒显示出了人情味。

㈩ 《经济解释》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经济解释》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五常,它所表达的意思就像他所说的:人人都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作者从专业的经济学的角度,讲述了供需之间的关系以及价格体系。

《经济解释》这本书是由2015年在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本书在经济学的领域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从中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贯彻的思想。

《经济解释》这部书的作者-张五常

《经济解释》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五常,张五常是国际上知名的经济学家,他毕业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退休以后,开始着手写《经济解释》这部书。张五常的一生性格狂放,因此,在经济学的领域里一度获得“狂生”的称谓。他在经济学领域里的地位,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是华人经济学的泰斗,曾经是唯一一个被邀请参加颁发诺贝尔奖的嘉宾。

与李诞怎么评论经济学这本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百里守约怎么上经济 浏览:968
健康苗条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846
事业编制什么时间签订聘用合同 浏览:304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么故事 浏览:608
有哪些处决美女的游戏 浏览:949
清纯的高个子美女适合什么风格 浏览:428
丈母娘主宰的婚姻男方如何处理 浏览:442
别人对你说幸福该怎么回呢 浏览:174
在爱情中要怎么关心对方 浏览:380
健康证多久可以拿到河南 浏览:866
威海小城故事归哪个社区管 浏览:284
美女的身影怎么画 浏览:93
如何做幸福班主任ppt 浏览:863
zx能组成什么爱情词 浏览:748
下列的网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浏览:813
婚姻残破不堪怎么办 浏览:105
遭遇背叛的婚姻该如何度过知乎 浏览:632
计划经济属于哪个国家发明 浏览:832
健康宝属于什么性质保险 浏览:535
事业转企业后39年工龄拿多少钱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