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唐僧西天取的经书分别是:《涅般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
《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祗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
(1)西行取经济南带回了什么真经扩展阅读:
玄奘,唐朝着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他是中国着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西游记》剧中唐僧所说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乡,就是古印度天竺国。
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提到:唐僧取经前,大唐的所有僧人修行的都是“小乘佛法”,后来唐僧到西天那边取的是“大乘佛法”。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
‘贰’ 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上取回来的到底是什么经书
玄奘法师,唐太宗时代的高僧,由于小说《西游记》的缘故,我们将其称为“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率领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经。”
那么,历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么“真经”呢?他又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玄奘大师在印度学习了十余年,终于将《瑜伽师地论》全部融会贯通,圆满毕业。
在他留学期间,他还通过辩论战胜了不少向那烂陀寺挑战的论敌,从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称为“解脱天”“大乘天”,就连当时印度最有实力的国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当时戒日王与中国的皇帝李世民关系很好,两国用公文交流时,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认为玄奘是大唐的骄傲。
所以说,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绝不是《西游记》中那个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聪明绝顶,刚毅果敢的一代人杰。
玄奘法师在他心目中的“圣地”天竺取到了真经,但是,天竺同时令他有些失望!
在玄奘的想象中,天竺应该是金碧辉煌,人物茂盛,经济发达,学术高超的国度。
然而,玄奘到了天竺才发现,这是一片四分五裂,佛教开始衰落,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混乱的思想,到处是小国战争的印度。
玄奘大师在取得《瑜伽师地论》真经后,毅然回国,将真经留在了中国。
后来,外敌入侵印度,那烂陀寺毁于一旦。现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还必须要求助于中国,去查找玄奘大师当年留下的记录。
‘叁’ 《西游记》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西游记》西天取经取的是佛经。
唐僧玄奘是和尚,佛教徒,所以,他所求取的经书一定是佛经,这一点自不待言。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目的是:大唐国境内流通的佛经质量不高,翻译不准,篇幅残缺。而佛经作为当时的“无上宝典”,可以起到避邪驱魔,保佑国土,滋润万民的效果。
因此,唐僧发愿要去“西天”求取真经。所谓西天,就是历史上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的目的,与小说几乎等同,因此,玄奘要去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去寻找佛陀真经。
西游记介绍: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肆’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来的佛经是用什么文字写的
“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经》
《贝叶经》发源于印度。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
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佛经。经文是樊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六》中记载:“ 帝信纳而止。法师又奏云。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馀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廛落泉石清闲。是后魏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伍’ 三藏师徒去西天取得的真经究竟是什么内容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这种“真经”十分殊胜,可以化解众生仇恨,使得国泰民安,调伏三界。
那么,历史上真有“真经”吗?
历史上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确实曾去古印度学习佛经,并且带回了一部旷世巨着。这部巨着就是“真经”。
这部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书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我们现在知道,玄奘所取经典不可能像《西游记》说的那样化解世间所有人的仇恨烦恼,也不可能让这个世界立刻变好。
玄奘作为一名佛教徒,他为了佛法舍身忘死,远征异域的精神才是“西天取经”流传万世的根本。
‘陆’ 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取回哪些真经
西游记:
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历史:
玄奘足足用了20匹马,共载回了657部经卷,其中包括: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还有大量小乘经论、佛像舍利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大师引发“西行求法”主要动机的佛经是——《瑜伽师地论》,共100卷。这是大师最重视的译作,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亲自率领20位高僧——这几乎是当时大唐所有的佛学力量,从回国后的贞观十九年,一直翻译到贞观二十二年(645年~648年)才译完。
‘柒’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到的真经是什么
《西游记》是一部旷世巨着,他是以根据玄奘法师及其弟子所着《大唐西域记》为原型。作者吴承恩于史书上并无记载,而吴所着原本并没有流传下来。《西游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过多个版本,可以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西游记》有多少是吴承恩原版则不可考了。
所以说,玄奘法师对佛教史、外交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深远的。
‘捌’ 西游记中取的真经是什么经
是大乘佛教三藏真经。
在《西游记》第八回,如来佛祖这曾经对这三藏真经有过具体说明:
——(菩萨)向佛前问曰:“如来有那三藏真经?”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所以三藏真经指的就是《法》、《论》、《经》这三藏经 。而唐僧号三藏是唐太宗赐的,是因为菩萨说西天有三藏经,所以才指经取号,号作“三藏”。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呈现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极权——皇权和神权,生存主体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于政权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结构上集体无意识匍匐于皇帝和佛祖的脚下。显然,《西游记》的文本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国民奴性气味。
即使是作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终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征高高在上统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玖’ 偷渡去天竺,带回657部经书,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讲述的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这个故事显然被神魔化了,而且是有原型的。真实的故事便是玄奘法师孤身一人偷渡去天竺,带回了657部经书,对中国佛教带来了巨大贡献。
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来存放远道而来的来自天竺的经书。并且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花了十几年时间在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对当时中国的佛教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主要取的就是唯识宗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