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即在公有制经济之外,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单、越统越少越好的传统结构被打破。
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B. 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1984年以后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所有制上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的内容
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生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意义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稳定政局。
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向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确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第二阶段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工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工资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务;对方开放方面,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时做出了“特区是对外开放窗口”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开放。
(3)什么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展阅读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市场体系仅仅理解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
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层建筑。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1、简政放权。
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 敞开城门。
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
3、搞活企业。
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4)什么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展阅读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长期进入改革开放转型新时期。
E.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什么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时间:1984年10月20日
主要议题: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详细内容: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共分10个部分:(一)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七)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八)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全会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决定于1985年9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议题是:(一)讨论和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建议;(二)增选中央委员会成员等组织事项。
F.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开始
1984年
G. 推动城市经济化体制发展改革的开启的因素有哪些
1、从本质上讲,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
H. 1985年城市实行了什么制度
法律分析: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必须对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同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