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2021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18.3%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8.3%。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后,引起了网民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部分网民认为我国此次之所以经济增长如此之快,是得益于后疫情时代中所被抑制的消费力的迸发;有部分网民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当前所选择的正确的道路所提供的助力。而笔者认为,之所以在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在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轻视第一产业,而重视第三产业的这样一种畸形情况。而现今我国已经开始将经济发展的重心重新转移至第一产业,对制造业进行重视,而制造业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硬实力,因此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B. 1.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客观看待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 2.为何我国经济能
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提现负增长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C. 苏大强第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来了,你如何评价苏大强的经济实力
苏大强指的可不是倪大红老师扮演的角色,而是整个江苏地区的一种称号。有这样称号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快,经济处于国内领先位置。除了江苏省之外,省下的十三个城市也有称号,被称为“十三太保”。
纵观整个苏大强第一季度的经济,每一项都处于进步阶段。尤其是失业率,在新冠刚过不久的情况下,失业率达到了2.93%,创下了2018年以来的新低。其他方面像是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贸进出口等,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江苏为什么发展快江苏的发展非常快,整体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和吃到改革开放福利的广东省相比。而它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主要是苏南地区有优势。苏南本身靠近国际大都市上海,这让本身有地势优势的苏南,发展速度大大提升。而苏北地区,也有连云港,作为主要的华侨区,这里可不缺投资。如果能够加入长三角,发展会更加迅猛。
简单来说,就是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虽然广东省靠海,但是江苏的位置也不差。历来南方大城市就以江苏为主,发展快也很正常。
D.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这一数据有何意义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超过了西方媒体和经济专家此前的预估,彭博(Bloomberg)和路透(Reuters)的预估分别为4.3%和4.4%。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22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频繁爆发,出乎意料的因素超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022年1 - 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涨9.3%,基础设施投资增涨 8.5%,制造业投资增涨 15.6%。2022年12月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0.4%,远低于第一季度的8.5%,增幅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些都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出现了稳步的上涨。
E.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其实我们国家是能够统筹发展的,而且也能够制定正确的计划,并且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够带领我们国家走向更远的未来,而且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国家的GDP是能够不断地增长的,而且也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并且能够给我们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对于这件事情,我主要有三个看法:
一、我认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了。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我的确是有比较多的看法的。第一个看法就是我认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水平是提高了的,因为如果一季度就能够增长这么多的GDP的话,是能够让我们的经济有个更好的发展,并且也能够让我们的经济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意味着我们的经济是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水平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F. 中国经济首季表现不俗有什么影响
随着今年一季度中国GDP数据临近发布,市场上的分析与议论持续增多:中国经济首季表现究竟怎样?未来前景又将如何?
对此,专家指出,从已发布的各项指标及整体经济形势来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可谓表现不俗,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经济增速也有望达到与去年四季度相当的水平。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1-2月,全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铁路日均装车完成17.05万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6%。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赵辰昕表示,运输与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显示国民经济增势强劲,表明经济运行开局向好。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数据给力的同时,经济质量效益也在稳步提升。以用电量为例,一方面新兴产业用电保持增长势头。1-2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速有所回落,1-2月份,化工、钢铁、建材、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8.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
从整体产业结构来看,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制造业生产指数1.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业务总量的增长继续快于制造业生产,我国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
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消费继续表现强劲。商务部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
“今年以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取得了不错的开局,如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新动能加快成长、实体经济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G.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今年一季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各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其实是微观主体的冷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不具有历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综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抑制正常经济活动,世界多国经济已出现停摆半停摆状态,国际经贸往来几近停顿。疫情期间的经济运行,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的经济运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并非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发严重事件带来的结果。
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空前考验。本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冲击,我们迅速果断采取超常规的防控举措,不仅在较短时间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也有力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会秩序安全稳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难免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生命无价,相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短期承压这个代价是必须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当前经济运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复。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从3月份以来的情况看,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生产方面,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明显恢复,3月份工业降幅比前2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4月上旬用电量已同比增长1.5%。需求方面,内需正在不断恢复,一季度投资、消费降幅分别比前2个月收窄8.4个、1.5个百分点。预期方面,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回升16.3个、22.7个百分点,双双重回荣枯线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H. 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客观看待2020年一季度我国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对此,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表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各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
也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其实是微观主体的冷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第一,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不具有历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综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抑制正常经济活动,世界多国经济已出现停摆半停摆状态,国际经贸往来几近停顿。
疫情期间的经济运行,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的经济运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并非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发严重事件带来的结果。
第二,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空前考验。本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冲击,我们迅速果断采取超常规的防控举措,不仅在较短时间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
也有力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会秩序安全稳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难免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生命无价,相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短期承压这个代价是必须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当前经济运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复。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从3月份以来的情况看,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生产方面,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明显恢复,3月份工业降幅比前2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4月上旬用电量已同比增长1.5%。需求方面,内需正在不断恢复,一季度投资、消费降幅分别比前2个月收窄8.4个、1.5个百分点。预期方面,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回升16.3个、22.7个百分点,双双重回荣枯线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第四,强大国内市场正在有力发挥托底支撑作用。我国拥有14亿人的大市场,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纵深和回旋空间巨大。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不少企业顺应防控需要,迅速开展技改扩能和转产扩产。
一些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工农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保持了正增长,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等行业快速发展,线上课堂、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成长迅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13.2%。
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就区域总部落户中国等加快洽谈进程。这些逆势成长的新增长点增长极,都展示出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第五,宏观对冲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并将持续发力。为应对疫情冲击,前一阶段在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们也注意到,受国际疫情“二次冲击”等影响。
国内供需循环还没有完全畅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一些个体工商户停业歇业问题还比较突出。对各类市场主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感同身受。下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
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就业民生等方面,抓紧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着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切实稳定经济运行。“总体上看,这次疫情没有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
严鹏程强调,我们相信,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支撑,通过宏观政策对冲,畅通经济循环,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克服眼前的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完成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I. 怎样看待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的企稳回升
2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2016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4%,这一数据创2012年8月以来新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这是否预示中国经济一季度或继续下行?业内对此较为关注。
着名经济学家、《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作者宋清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尚未企稳,中国经济亦难以独善其身,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制造业PMI持续低位,预示着中国经济第一季度或将继续下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仍需继续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给市场信心。当下中国政府正在平衡增长和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宽松政策值得市场期待。
记者了解到,在制造业PMI持续低位的同时,1月外贸再现低迷。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1月进出口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贸易顺差4062亿元,扩大12.2%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向记者表示,出口增速放缓部分由于春节因素,但即使剔除春节因素,出口跌幅依然加大,显示外需继续疲弱。以美元计价,今年1月进口同比下跌18.8%,跌幅较上月扩大11.4个百分点,显示内需同样出现疲弱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