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宏观经济的理解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宏观经济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面临问题
三大迷思
一是通胀压力,二是流动性压力,三是增长下滑压力。进一步分析这三大迷思,其实都是受制于一个主轴的三种表象。而这个主轴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这就是由美元贬值派生出来的问题。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异动。由于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摆脱“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谈美国推行的弱势美元战略。美元已持续贬值数年,已造成全球价格体系紊乱。也就是说,从美国的角度看,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再玩下去,就要对美国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
首先,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经济对手的困难。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在三年内持续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国外向型企业遭受了汇率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走向亏损甚至破产。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已达到了挤压对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全球价格体系混乱、通胀压力加大,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键时刻。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要对美国经济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此时,若是美元由弱转强,可以稳定价格预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
而从全球角度看,迫于通胀压力,美元的走强也符合各国对稳定物价的期待。此时美国顺势调整弱势美元战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再次流入美国。国债,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势信号。
明白了美元大趋势之后,回头看“三大迷思”之一的中国通胀压力问题。
从主导性看,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是输入性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美元贬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起的压力。如果加上前两年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实际上是把价格压力往后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的价格形势。而这一点,很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由此观察,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美元因素。而已有多个国际机构对美元转势有了明确判断,对石油及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也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我国的价格趋势和外围经济环境,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就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动性问题,同样也与美元趋势有关。近几个月来,在外贸顺差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明用途的外汇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对冲压力。热钱为什么要挤进中国?就是想在短时间内从两方面套利,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对中美利差扩大的预期。
宏观调控与改革
“很多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的,比如说国内的社会阶层凝固化问题。”厉以宁解释,社会阶层凝固化或叫做“职业世袭制”,比如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导致社会僵化,而这个问题就不是宏观经济调控能解决的。
厉以宁还举例说,中国长期存在着“投资冲动怪圈”的现象,地方政府希望加速发展,要求增加投资,增加信贷,然后信贷扩张,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也来临。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减少投资,减少信贷,于是通货膨胀虽被抑制,但地方政府却深感困难,因为财政收入下降,GDP增长率下降,就业 压力增大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就再次启动外生力量,刺激经济。
“单靠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投资冲动怪圈’现象和‘职业世袭制’问题。”厉以宁强调,相对于外生力量而言,内生力量更为重要。而宏观调控只是一种外生力量,通过内生的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作用才是更彻底的改革。
外汇流入
为了应对外汇流入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央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加息措施又难以启用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工具的反复使用,固然对收缩流动性产生了明显作用,但也导致了资金的结构性淤塞,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而问题的缓解,也与美元走向有关。
第三个迷思,也就是经济增长问题,也与美元趋势有关。增长问题,本来主要是国内的事,但对于一个外贸依存度高企的经济体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本币升值加上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贸企业失去了生存基础,出口下降,自然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
而要使外向型企业向内需型转变,从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上调整产业布局,无论在生产组织上还是在时间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即便是为内需服务的企业,也要有国际经营眼光。也就是说,在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也需要注意美元的动向。
美元有由弱转强的迹象。此时,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是继续被表象所蒙骗,在战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那是要引来后遗症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为是的货币,也会受美国经济自身和国际经济与金融格局的影响。
适时把握美元转折的有利时机,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从的“三大迷思”中走出来。而就反应过度的沪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历史地看待中国经济走向,也许会平缓这两个市场的非理性躁动。
2. MV=PT和MV=PY中,左右两个方程中,二者的差别,除了式子各个部分含义差异之外,还有什么区别
代表的含义不同,M/P实际货币而非名义货币。M是指名义货币量,V是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指价格水平,Y是指名义收入。
1、先看右边,P是价格水平,Y是总产出,PY是名义总产出,M流通中的货币,V货币流通速度,MV就是实际支付的货币,
(1)所以该等式表示总支出等于名义总产出,由于V取决于支付制度习惯等,在短期不变,Y取决于一国的生产能力,当
充分就业时也可以看做不变,M有央行决定,所以价格水平由M决定,货币发行的多了,就会通货膨胀。这个是费雪方程式,货币银行学上都有的。
(2)在看费雪公式时别忘记它的前提假设:货币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不讨论它的价值储藏功能。它假定V、Y不变、不考虑利率影响,所以与现实会有不符合。
把公式改写成这样:M/P*V=Y,M/P看作实际货币而非名义货币。
2、MV=PY M是指名义货币量,V是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指价格水平,Y是指名义收入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各个参数之间的正向和反向移动的关系 。
3、比如,M增大时,即扩张性货币政策,要么价格水平上升,要么名义收入提高(其实二者效果一样)。
就是有多少东西,就需要有多少货币来实现买卖,流通的钱不够的话就要多转手,转手多了的话货币就得减少。
4、现实经济的交易需求需要金融资源来支持,最终所有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货币媒介的适度调整才能实现.也就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发挥首要职能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量和流转速度的协调.
(2)宏观经济mv和py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7、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
8、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3. 经济中关于mv=py
意思就是交易都是需要货币的
4. 如何理解交易公式mv=py
如果左边只是M的话说明供给的货币只流通了一次(然后不再使用),但实际上货币是流通的,所以要计算货币的流通量(我买衣服,把钱给了老板,老板再用这个钱购进更多衣服……),之后再和等式右边的T(交易总量)联系起来就好理解了。
5. 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由mv=py得出,m的百分比变动+v的百分比变动=p的__+y的__
mv=py
ln(MV)=ln(py)
lnM+lnV=lnP+lny
把各个变量看成是时间t的函数,对t求导;
M‘(t)/M +V'(t)/v=p'(t)/p +y'(t)/y
M'(t)=dM/dt,就可以近似地看成M的变化量,那么M’(t)/M就近似地表示M的变动百分比
6. 货币发行量是怎么计算的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决定因素:
生产力(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超量发行货币,而生产力没有相应增加,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相应增加,这样的话因供求关系,要用更多的钱买货物,这样货币在国际上看来就是贬值。
货币只是政府控制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实国库,一种方法是正常的税收等等,另一种方法是印刷钱。
第二种方法因为生产力没有相应发展(商品数量没相应增长),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的,意思就是第二种方法会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穷了,之后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产量的增加)。
在中国,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币最高发行限额。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发行限额,具体办理人民币的发行工作,并集中管理发行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设有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保管发行基金。发行基金是尚未发行的人民币,它不是流通中的货币。各专业银行则设有业务库,是为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建立的。
它核定现金库存限额。现金超过库存限额的部分,应交存发行库。当业务库存现金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就得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调入现金。将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就是货币发行。
中国长期以来,要求货币发行不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不用于没有物资保证的信贷投放,而用于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中国货币发行一般来说是经济发行。但在个别年度,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财政赤字,需要发行货币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这种发行属于财政发行性质。
7. MV=PY 为什么P为GDP平减指数
这是费雪方程又叫交易方程 费雪方程式是从交易角度进行分析: M V = P Y
其中:M为货币数量(能动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恒量,取决于制度及收入周期);P为价格水平(被动量);Y为产出(恒量)。M 决定 P的价值,二者成正比。货币需求仅为收入(货币数量)的函数,与利率无关。
8. 什么是价格它是怎么形成的在经济中起什么作用(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
1、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价格由两股力量来决定,一部分来自需求,一部分来自供给,价格太高,人们不会买,价格太低企业不愿意去生产,两种力量共同作用,把价格和数量维持在双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讲,物价由生产力、货币量及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具体公式是MV=PY,等号的左边意味货币在一次周转中可以用于多少次交易,可以理解为实际货币量,这个数量必然等于发生的所有交易的总价值,也就是等号右边的PY(价格*商品数量)。由此可见,物价与生产力成反比,与发行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3、微观、宏观经济学几乎不考虑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那是政治经济学的范涛。在微观、宏观经济学中,价格只是被看作商品的标价以及计算cpi时的商品权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