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有什么联系吗
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1)一五计划前怎么进行经济恢复扩展阅读:
一、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国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是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是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是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针政策:
建国初期,虽然国民党的统治从根本上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力量依旧存在,因此如何巩固人民政权,扫清前进到路的障碍,是党的建设的重点。
1、把握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
恢复农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不仅解决了了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党和政府强调农业是经济基础,积极发展农业。首先国家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如向农民发放贷款,提高基本建设中的水利建设,解决务农环节中缺乏资源的困难;积极贯彻实施农业税收政策,开展农民爱国增产运动等。
巩固提高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中的贫农,依旧面临着因单家独户造成的生产问题,1951年颁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提倡发展劳动互助组,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的方案,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劳动互助组织得到巩固和提高。1951年9月20日至30日,中央首次召开农业互助组合作的会议,制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及时的指出了党内在农业互助合作上出现的错误倾向,如悲观态度、消极行动,急躁积极的态度,使得农民的互助合作道路形成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良好形势,并于1951年底再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2、恢复工业: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城乡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是中心任务”。因此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一直强调恢复工业的重要性。在恢复工业生产时,党强调第一要依靠工人阶级,首先调整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的畸形产业结构,着力恢复和发展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如东北生产出的机器装置,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机等等,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在以恢复重工业为主的同时,也需要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其次要依靠国营经济。党和政府积极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对经济计划的调控中,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领导作用。
第一人民政府采取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政策,大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其次对国营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统一全国财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严格的工作核算制度等等,充分调动了社会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坚固的主力军地位,促使了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3、巩固人民政权,加强廉政建设: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中,党的廉政建设是经济得到恢复的的制度保障,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成功卸除了腐败的政治、巩固了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巩固政权建设,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深刻的认识到农民和工人阶级是中国的两个基本阶级,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力量。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实现国民经济恢复的主要目标。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惠农政策,将农民问题视为核心问题,赢得广泛群众基础,为巩固政权提供保障;其次中国产党加强与工农联盟各组成部分的联络,紧紧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三支基本力量,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政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地位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如何建设新国家,形成新的社会气象,对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地位的转变,克服党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如部分干部骄傲自满、贪图享受、以及因此滋生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中共中央先后开展了整风运动、整党运动。
在整党运动过程中,中国中央先后颁布了《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这项指示将党员和党组织结合起来,并对两者进行群众性的审查,有效的遏制了革命胜利后党内干部出现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同时也有效的肃清了党的组织。
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的措施B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没收官僚资本B.,建国初期,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
举出建国初期,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1.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
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合理调整工业,迅速发展生产
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策略方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具体是储存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
我国建国初期怎样的经济形势?我国对此采取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经济形势:工农业生产下降、物资缺乏、通货膨胀
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基本好转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至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思路分析]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兵简政、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都对巩固政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解题过程]
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②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③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④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⑤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兵简政、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都对巩固政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②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③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④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⑤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求采纳(づ ̄3 ̄)づ
4.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满意请采纳哦,谢谢,祝学习进步!
5.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
《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内确定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
煤产量1.9亿-2.1亿吨,粮食5000亿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
但之后,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三五”计划的具体任务是: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国防建设,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实施的重要特征。
6. 6、列举“一五”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务、成就。
答: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
1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
2
)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建成投产;
(
3
)
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
4
)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八年级历史
2
(
5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6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
7
)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等。
7.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一五”计划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经过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
制定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
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一五计划
8. “一五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