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导向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二、传统经济发展特征:
(1)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2)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3)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
(4)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5)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着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
(1)哪些是传统的经济扩展阅读: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2、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3、十七大将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4、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5、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2.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和主要耕作方式各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各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主要耕作方式:原始的刀耕火种演变为石器锄耕,再后来是春秋时期之后出现的铁犁牛耕。
耕作方法:从春秋战国的垄作法演变为西汉时期的代田法,再是魏晋南北朝的耕耙耱,再演变为宋代之后的水稻复熟。
我说的比较简单,这里有一篇东西能帮到你。
http://wenku..com/link?url=rnk4KpBtW-i3dPsR2GDsWDDXd4NqTp_iCVEJS
3.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哪些
传统经济学十大原理理论: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表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3、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经济学分析的背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要用制度来引导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四条是关于个人如何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市场经济的组成单位是个人,个人有决策(做出选择)的自由。个人组成整体。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行为。这四条原理说明了如何研究个人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交易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贸易是双赢的,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如此。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看不见的手”调节每个人的经济活动,“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市场机制调节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同时市场也有失灵。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机制之不足。
这三个原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述的问题。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决定一国整体状况的是其生产能力,这是分析整体经济的中心。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与物价的关系是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这是短期中整体经济的中心问题,也是政府调节的难点。
摘自百万美元一本书——曼昆--《经济学原理》
4. 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是什么
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是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主要的经济形式。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采用金属工具生产、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较小时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
②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
③自然经济的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
④自然经济是简单的再生产。
经济现象: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中叶以前自耕农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明中叶以后小农经济主要以佃农为主,所以自耕农经济不再等同于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哪些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表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3、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经济学分析的背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要用制度来引导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四条是关于个人如何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市场经济的组成单位是个人,个人有决策(做出选择)的自由。个人组成整体。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行为。这四条原理说明了如何研究个人行为。
(5)哪些是传统的经济扩展阅读:
“经济人”假设被视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基石,它有两个内涵:一是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即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二是人都是有理性的,都精于算计,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关于这一假设的产生,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源自并归功于亚当·斯密,但实际上亚当·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只不过在《国富论》关于“看不见的手”理论论述中包含了“经济人”的思想。
经济学理论观点的窘异常常是假设不同所致,在不同假定下的“商榷”不会,也根本不可能有说服对方的结果。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社会经济学科,经济学理论更无法如自然科学那般进入实验室检验而只能由社会实践检验,对经济学理论的社会实践检验却无一例外地有完全相反的检验结论,将经济学理论投入社会实验进行检验的成本极可能高到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
6. “中国传统经济”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古代史说说它的基本特点
不是专业人士 带你找点资料(一)传统农业中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中国传统经济主体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主流是精耕细作,这是它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农业的一个显着特点。精耕细作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轴心的。西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耕作制,中国则在战国时代已经由休闲制逐步转为连作制,后来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轮作倒茬间套复种的耕作方式,围绕着提高土地利用率,采取了耕作、施肥、灌溉、育种、田间管理、植物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很高水平。中国传统农业在农艺、单产和土地利用率方面长期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用有限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历史上由于长期战乱导致赤地千里、人口耗减1/3以上的严重局面并不鲜见,但古代劳动人民总能安然渡过险境。清代人口高峰期比明代盛期不是增长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是成倍地翻番,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外国可能会把经济圧垮,中国却经受住了这种压力,大体上维持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着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经把中国的传统农业比作一棵有旺盛生命力的大树,砍掉一个大枝,很快就会生长出一个新的大枝来替代,不但依然绿荫满地,而且更加枝繁叶茂。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决不能把中国的传统农业说得一钱不值。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本身就是经济的一种发展。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它属于“资源利用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的一种提升,而且因为它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长远利益。地球上的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不断增长,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走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道路。
至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则需要加以分析。有人把精耕细作等同于多劳集约,认为它是不讲效率的,这未免简单化了。本来,通过精巧的农艺提高单产,可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但精耕细作需要与其他经济和社会条件相配套,由于配套的条件不同,遂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或发展路径,在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各异。这可以用汉代两种丰产农法——代田和区田为代表予以说明。
汉武帝时赵过推行的代田法以垄甽“岁代处”得名,采取半面耕和半面锄相配合的方法,与耦犁、耧车等“便巧”农器相配合,不但能够“亩增一斛”,增产约25%,而且“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每顷相当240周亩),如果以一个农户有五六口人、两三个劳动力算,这约略是“一夫(以男性家长为首的一个农户)百亩(周亩)”的12倍,故史称“用力少而得谷多”[2]。代田法所代表的这种精耕细作类型,姑称之为“节劳型”,其特点是: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同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重。根据上文的分析,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在于通过工具的改进、设施的完善、规模的扩展等增加物化劳动的比重,来减少活劳动的投入,而且活劳动的减少要大于物化劳动的增加,从而达到总劳动的节约。“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代田法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和要求。
西汉末年氾胜之在关中地区提倡区田法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不要求有大片的耕地,可以在小块土地以至荒坡、废城墙上直接作“区”。由于它“不耕旁地”,“不先治地”,所以不采用或不一定采用铁犁牛耕,但作“区”、施肥、灌溉、管理,却要求投入大量的劳力。区田法主要适应西汉中后期在激烈的土地兼并中缺乏牛犁农具、经济力量薄弱的少地或无地的小农的需要,试图用精巧农艺和加大活劳动投入的办法,弥补耕牛、农具和土地的不足,大幅度提高产量,实现少种多收。设计者给小农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图景:号称“亩产百斛”(相当于2787市斤/市亩),“丁男长女治十亩……支二十六年”,但这里有很大的虚夸成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3]。历代效仿和试验者不乏其人,产量虽有提高,但达不到这个标准,由于耗费劳力太多,始终无法大面积推广。区田法所代表的这种精耕细作类型,姑称之为“多劳型”,其特点是:农法的进步不与农器的改进同步,虽然可以增加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但劳动生产率却难以有相应的提高。这显然是与增加物化劳动、减少活劳动的要求相悖的。
这两种类型的精耕细作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各不相同,它们的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代田法在汉代曾一度推广,但实行的时间不长,即被平翻低畦农田所取代。不过,作为代田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物质基础的牛耕及其配套的犁具,却被继承下来,并且继续改进[4]。因此,凡是建立在铁犁牛耕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均可视为代田法的延续。区田法即使在汉代实行的范围也有限,后世也只是作为济时救急的手段被推行于一时一地。但历代贫苦农民为了弥补耕牛农具和土地的不足,往往用多投劳动、精耕细作的办法力图获得高产;而类似区田的特殊的高产抗旱栽培法,在民间也断断续续被人们所采用。也就是说,以代田法和区田法为代表的“节劳型”和“多劳型”精耕细作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大体说来,唐宋及其以前,“节劳型”精耕细作占主导地位,明清时代则逐渐向“多劳型”精耕细作偏斜。
作为代田法核心之一的耦犁牛耕的推广,一开始就遇到了如何与战国秦汉以来形成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问题。由于代田法对牛力和农具的要求较高,不大适合分散经营、经济力量薄弱的小农,当时基本上只有边郡屯田、政府公田及某些富豪之家能够实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耦犁牛耕的推广引起生产单位扩大的趋向,导致豪强势力的膨胀和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不过,地主田庄所役使的主要是虽然有严重人身隶属关系、但仍然保持了独立经济的劳动者。这就是说,小农经济的体制虽然受到冲击,但毕竟延续下来。精耕细作要求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的劳动者,劳动者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完全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继续获得发展,注定这种状况迟早是要发生变化的,而且变化确实发生了。一是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人一牛,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主要就是向着适应小农经济的方向发展的。二是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以来,独立性较强自耕农再度活跃,隶属性佃农逐渐转化为契约性佃农。这种历史变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西汉中期以来以牛耕推广为标志的“节劳型”精耕细作与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济体制相互磨合的过程。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牛耕最为普及的时代(详后),也是传统农具发展到巅峰的时代。不但传统耕犁臻于成熟,水田耕作农具日益完善和配套成龙,而且还出现用水力、风力或畜力推动的大型、高效灌溉机械和加工机械。耕作规模虽然没有扩展,但农户仍然拥有较多的耕地。同时,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并臻于成熟。以上这些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继续在农法与农器同步、产量与效率并重的“节劳型”轨道上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唐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比前代有所提高。
明清,尤其是清代,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人口激增,每个农户平均占有的耕地明显缩小,小农经济变得更加细碎。为了缓解人口激增所产生的民食问题,除了垦荒、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外,还大力推广多熟种植,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时代的最高峰,施肥和育种等技术也有相应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牛耕的使用倒退了(详后),农具基本上没有发展。由于生铁淋口技术的应用,明清某些小农具的质量有所改进,但除了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某些细小农具有所创新外,绝大部分农具是沿用前代的(这从《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所载农具完全抄自王桢《农书》便可知道),已失去了战国秦汉和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的气象。实际上,唐宋时代的某些大型农具反而鲜见使用了。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铁搭竟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耕犁。或谓中国传统的铁农具,从战国秦汉到宋元,已形成定制,没有多少改进的余地。清代农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工具,但他们把传承下来的生产工具的功效发挥尽致了[5]。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诚然,明清的农具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但不能说这些农具就此定格不能改进了。因为农具毕竟是人创造的。唐宋传统农具发展得比较成熟,增加了明清改进农具的困难,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细小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缺乏改进农具和使用大型农具的内在动力。从牛犁和大型灌溉、加工机械比前代较少使用看,也很难说清代从前代传承下来的工具的功效已经发挥尽致了。如前所述,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在于工具的改进和设施的完善,而传统经济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牛耕及其配套的农具的推广。在牛耕普及程度比前代倒退、农具基本上没有改进,农民耕作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怎么能奢望清代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前代有大幅度的提高呢![6]
清代农业继续实行精耕细作,但这时的精耕细作已出现了某种转向。清代的农业技术基本上是前代的延续,除了局部以外,可以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却更多依靠增加人力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牛耕的普及和工具的改进。清代的农谚是“粪大力勤,不用问人”,与代田法的“用力少而得谷多”异趣。作为“多劳型”精耕细作的极端形式的区田法又变得特别的诱人,清代进行区种试验的空前增多,人们试图从中找到农业的出路。这种种迹象表明,清代精耕细作农业日益偏离“节劳”的方向,在“多劳”的轨道上滑行,高土地利用率和低劳动生产率形成巨大的反差。
研究历史上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根据有关数据作具体的计算。由于资料和数据的残缺以及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度量衡的复杂,要精确计算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相当困难。[7]在这种情况下,把个案的分析、具体的计算和宏观的考察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或相互校正,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以上对精耕细作两种类型中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关系及其演变的分析,正是试图从宏观的视角、从劳动生产率的物质基础变化,疏理出它的发展线索,庶几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8]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宝贵遗产。我国农业今后仍然要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道路。但历史也昭示我们,农法和农器的改进应该同步,农业生产才能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如何使精耕细作从“多劳型”的轨道转移到“节劳型”的轨道上来,仍然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7. 中国传统经济指什么有什么基本特点
计划经济;卖方市场为主是它的特点
8. 传统经济是什么
传统经济是经济学的名词,又称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多是于乡村以及农业社会之中出现,主要是依据社会风俗和惯例以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给谁)
9. 什么是传统的经济发达国家
传统的经济发达国家通常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24个成员国。其中,尤其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最为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使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政治有较大的影响。
至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发达经济体(28个国家):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国、英国。
10.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封闭分散的小农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