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要分析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有利因素: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
不利因素:多洪涝灾害
㈡ 清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表现
明清之际,朝廷对于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支持。除特殊情况下的救灾赈济以外,更多的表现在耗资巨大的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投资于水陆交通的修整,因为这不仅是运输税粮、贡赋的需要,还有利于区域间贩运贸易。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已经形成了包括地方小市场(简单的初级市场包括一些村镇,集市小市场等等)。
他们是构成大商场的基础主要起到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作用,使得乡村的农副产品可以运往城市销售构成一个交通网络。第二种稍微高级一点的是地方一级的市场,主要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府县城市,这些成为是市场的主体部分,属于中级商品市场。
第三种属于区域市场,主要是指在长三角地区中属于中心枢纽作用的并且可以支配整个区域的商品流通结构的市场,(如苏杭这两大城市,就属于高级商品市场,他们是整个江南商品市场的核心作用)。
(2)长江中下游怎么实现经济共赢扩展阅读
区域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区域间的商品贸易也是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时广东所出产的粤缎和粤纱、漳州府的漳纱和漳缎已经享誉海内外,但是其所用蚕丝原料却多来自于江南地区。正是这些高质量的蚕丝才可以产出如此精美的丝绸。
时人皆以可以穿到上海产出的丝绸为荣,高门大户,达官贵人互相赠送礼品也多是这些丝织品。另外伴随着海洋馆贸易的兴盛,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也逐渐开始对外出口商品,但是量非常的少。
当时由于政府的“海禁”的政策,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挫伤,但是清朝时期的广州十三行是政府规定的特许经营的贸易港口城市,时其(长三角)对外贸易多处于此。但原料确是产于内地,上海、广州等地不仅仅是加工中心更是贸易中心,也是对外交流的经济枢纽。
手工业的区域间贸易围绕着原料的输入与加工进行的,当然也有贸易,虽对外贸易受到影响,但是其长三角地区的对内贸易的交易量还是非常可观的,足可见当时其地之繁盛。
农业的发展
由于长三角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但是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这里的土地大多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对于粮食作物如水稻等种植偏少,使得这里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大多依仗外来提供。
而湖南,苏州等地相对于这里属于内地地区,且多雨的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为,时人有谚语言“苏户熟天下足”。但是此时的粮食的意义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的粮食而是转变为经济作物,是可以销售的。
这很重要,相对于之前粮食是单纯用于食用消耗品,较少的用于交换买卖,这是小农经济下特有的属性即自给自足。
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逐渐脱离小农经济的禁锢参与到市场的买卖变为商品经济下的产物,随着粮食从其他地区运送到长三角使得这里的人民可以得到日常所需的生产资料,保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粮食市场,推动了闽粤等地的经济交流商品联系。
㈢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其开发的方向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从整体上看,上中下游有其显着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东缺西丰,对外交通联系东扬西闭,科技教育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展水平东富西贫。就流域经济而言,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即一是整体性,二是相对独立性。
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一般讲,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序列,应是下游、中游至上游。上游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还有利于缩小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不仅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危及影响到中下游地区。
由于同饮一江水,在流域经济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于一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事实上,流域经济的整体性,早在美国1933年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遵循流域经济整体性原则,对整治田纳西河流域作全盘考虑。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坏严重、流域水患为害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工农商紧密结合、旅游业兴盛的环境优美的经济发达区。
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作为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对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应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上述成功经验,进行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
流域经济整体开发,可以获取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效益。但是,这并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首先表现在其经济开发的重点有所不同上。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充分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开发和原料失重较大的加工业等。就长江而言,其上游经济具有明显的内陆经济或山区经济特色。下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产业,同时还应加快发展商贸、航运、第三产业等。其下游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或海洋经济的特点。而中游地区,则属于上下游经济的中间过渡带,其经济开发重点主要是水能与耗电工业、航运、商贸、水产、矿产和旅游业等。其次,表现在其开发阶段上。即总的趋势是,上游属于经济技术不发达地区,中游属于经济技术次发达地区,下游属于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从进展看,下游规划较细,中游较粗,上游涉及较少。尽管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这并不否定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与其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
㈣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论述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 ,兼有沿海和沿江的双重地缘优势。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公路,铁路干线,联接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其强大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 良好的空间资源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 投资环境优越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4 人力资源丰富 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引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
5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不少资本积累,改革开放沿海战略实施,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6 市场容量大 本区全国市场重心区,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㈤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经济发展又怎样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对港口的发展有利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能够为港口提供比较多的货源;气候比较宜人气象灾害较少;冬季气候没这么冷不会有冻港的现象出现;
不利的一面:平原容易出现淤泥沉积的现象,得经常用清淤船作业加大了成本;雨季的时候长江地区进入丰水期,这样使得港口的水位不稳定;反正一句话不理想。
㈥ 中国经济发展是如何实现合作共赢的
据报道,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1/3依靠中国,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稳妥对外开放、主动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也获得了很多海外工商界人士的高度认可,稳中有进的中国经济正在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与更宝贵的合作机会。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㈦ 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南河平原相似:地势都为平原,都由河流冲刷而成.气候都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口众多,多为人工劳作,人均产量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多种植水稻.机械化低,为自食农业.
这里地势低平,稻田集中连片.种植水稻,也种植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水稻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