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根本目的
财产性收入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在现实生活和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中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之所以引起众人热议与关注,恰恰是因为十七大将其作为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讲,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百姓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保值增值、获取财产性收入的行为获得了明确肯定与鼓励,意味着政府支持和创造条件让群众未来收入更加多元化。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按劳分配一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及凭借财产增加收入,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禁区,在实践上也是被排斥、否定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不仅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收入的泉源,而且民众财富也在劳动中不断增长。如何让群众各种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转化为资本带来更多的收入,成为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新的课题。“财产性收入”概念的提出,成为当前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中最具突破性意义的新提法。从政策含义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至少有四层意思:(1)让群众现有财产保值、增值,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2)让更多的群众而不是部分成员增加财产性收入。(3)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群众增加收入、积累财富,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结合收入分配制度中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是在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和肯定劳动收入地位与作用基础上增加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它将在今后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群众收入的实践中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外,还要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这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B. 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扩大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让广大居民富裕起来,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C. 请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说出如何提高居民收入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运用经济知识回答,
大力发展生产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国富民富.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分配制度.
再分配注重公平和效率.
稳定物价.
D.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分配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将会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E.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增加居民收入
1.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高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不断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减轻居民后顾之忧。
3.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
F.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本届政府为什么要
(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④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G.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提高居民收入,让人民群
1)2002~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分)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1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分)
(2)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⑥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前面4点每点2分,后面3点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作答经济信息类的题目,要做到三看,一看标题,标题会告诉我们主题是什么,本题的主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二看图表,图表是解答的关键,要认真分析,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本题主要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以及GDP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三看注释。
(2)此问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增加;二是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依此组织答案。实现居民收入增加的措施有大力发展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有分配制度保证,初次分配环节,再分配环节和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作用,以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和收入分配公平
H.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双超GDP增幅的原因及其意义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的原因:1.人口数量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口的增加都会导致GDP上升,而收入增幅高于GDP的基础在于经济体系非人口拉动型,也。就是说明资本及技术进步带来了主要的GDP增长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也需要政府要税收及转移支付手段上进行让利的倾斜。主要意义是:1.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这个代表新型技术性产业结构的有力转移3.财政及货币政策合理
I.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提高居民收入的意义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认真学习和领会这项举措的重要意义,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对于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系。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有关方面测算,从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在同期三大需求对国民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中,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8.9%。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以及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举措之一。
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们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例如,在资本要素方面,反映资本价格的利率尚未真正市场化;在土地要素方面,在获得土地的机会上不均等,还有相当部分靠行政审批和政府定价,没有按市场化运作;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等等。
除此之外,垄断经营、分配秩序混乱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总体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五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第一,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从而带动消费,拉动内需。
第二,调节收入分配。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要增加中等收入的比重,让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保护合法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维护分配领域的正常秩序。
第五,在收入分配当中,特别应该把握好三点:首先,就是要为所有的人创造一个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均等条件,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第六,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一个国家如果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得以改善,那么整个国家群众生活的状况也会得以改善。
第七,要重视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共同富裕建立在政策制度的基础之上。
J.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说应该怎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①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必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公平。
④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稳定物价,发展经济。
⑤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就业。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