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处理政策如何
稳定楼市稳定股市,中央的信号给了大家好的期待
欧美等外围股市暴跌的情况下,今天A股市场的表现还是让我们感到比较欣慰的,应该说一些利好政策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总的来说A股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向上的通道,虽然在短期之内因为经济数据都是比较滞后的,还会出现一些振荡,但长期来看情况还是更好的。
长江商学院的周春生教授觉得今天中国A股的表现,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前一段时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稳定经济的措施,稳定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国内投资者可能更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中国的宏观政策,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西方,特别是美国、以及欧洲经济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把眼光已经聚焦到中国来了,这一个对于稳定中国的A股市场,应当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我们不久将要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等等,以及明年3月份我们要开的两会,可能会出台一些新的稳定经济、促进市场繁荣的措施,也给了大家一个比较好的期待。这大概是今天中国A股明显的差别于其他主要国家股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春生个人认为还会有更多的提振信心的财政政策继续出台,包括这一次《求是》杂志上刊登的财政部长和国家统计局局长的一些讲话里面,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要稳定股市、稳定楼市。中央很明确地提出来这个信号,应当说是非常清晰的。
保8不只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建设银行这一次也是率先在金融机构当中确定了明年新增贷款的金额是四千到五千亿元,这个数字过去几年连续来看的话,这个新增的数额并不是特别大,过去几年好像也有10%的增速,今年是13%到15%,怎么看待这次的力度,及传播的方式?
这一次周春生觉得建行特别高调地公开地去宣扬信贷规模增加,也是希望能够提振大家的信心。同时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像人民银行对于发展企业信贷支持这方面的态度。更多的是让我们的企业进行信贷这方面,实际上到底新增的信贷规模是不是健康四千到五千亿,还是需要根据明年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定,也许这个指标最终会被突破。为了保证8%的增长。
根据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以及其他方面信贷GDP保8不成问题。这个还是真的是高于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的预测7.5%,外国机构对中国的预测相对来说比较悲观一些,怎么看待8%这个数字?
周春生认为实际上对中国来讲经济增长不只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因为只有经济能保持一个合理的增加,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决、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所以保8对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采取这些政策也是希望能够增加大家的信心,能够让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咱们保持经济的速度相对来说不是一个特别难的挑战,可能如何让咱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提高。转变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这个也是我们政府实际上现在比较面对、比较认真考虑的问题。包括四万亿究竟怎么投,如何处理好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经济调整过程当中去改善、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我们还有许多课题值得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降息对于解决经济危机起不到根本性作用,财政政策更有效
不久前中国的央行大幅降息,这次澳大利亚也紧随其后宣布降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要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是不是有可能再现一轮全球的降息行动,降息降息降息,就算再有一轮全球联手的降息行动,是不是提振信心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周春生认为在面临重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财政政策通常比利率政策见效更快,效果更加明显,时效更加明显。这一次央行联手降息,实际上像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降到1%。所以很明显,未来进一步调降利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为现在基准利率才1%,而且民用利率一定不可能。
其实大家都知道降息对于解决经济危机起不到什么根本性的治疗作用,只能缓解一下暂时的燃眉之急,大家都知道财政政策更有效,但是之所以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出重拳调整财政政策,是因为他们手上的现金和资源已经不多了是吗? 他们一个受资金的制约,在西方很多国家大量的财政支出需要国会和议会的批准和讨论。而且有可能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发债来解决融资的问题,这种发债又担心造成社会大众对他们国家经济的担心。所以现在实际上很多国家面临非常矛盾、非常两难的选择。
手上的钱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要去找财政,一方面要得到国会的批准,另外一方面需要发债,如果发债的话,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美国可能不能发债,美国一发债美国的国家信用最好,大家还会首先去购买美国的国债,其他的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它们如果发债的话,会卖得没有美国的国债那么走俏。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比如说澳大利亚大规模的发债,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澳大利亚的货币走乱。
㈡ 日元贬值有助提振日本经济,专家对此是如何解读的
在往年的正常情况下,咱们得用七块左右的人民币才能换到100日元,而现在呢,兑换100日元只需要五块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俄罗斯的卢布看了都得自叹不如。那么问题来了,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在货币市场当中突然崩盘?但是专家却说日元贬值有助提振日本经济为什么呢:
㈢ 如何抓住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机遇,提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
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
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㈣ 国内稳增长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是什么样的
驱动作用。稳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的作用下,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驱动作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
㈤ 我国经济正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如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首先要不断巩固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尽快拉动国内总需求。货币政策在促进信贷供给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财政政策要确保下半年财政支出增速符合年初预算目标,采用更加可持续的融资方式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同时,要考虑推出一揽子政策,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共同发挥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的合力。
有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社会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尤其是在上海保卫战中,疫情防控经受住了武汉之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从全国看,经济指标降幅收窄,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㈥ 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该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疫情以及各种因素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首先就要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面对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投资以及企业的信心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就会影响中和后期的后劲。想要实现经济稳增长,那么首先就需要稳定信心,需要扩大内需,需要让市场重振信心。相关部门需要提供各种救助措施,需要让市场主体度过此次难关,需要促进供需关系的恢复。
相关部门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上做出重大突破,如果一些地方新官出现了拖欠企业账款或者不理旧账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解决。相关企业也需要在重大领域上做出突破,需要进一步促进技术发展,需要加快构建良好的新发展格局。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环境,同时政府需要对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㈦ 受疫情的影响,内循环经济为主后如何提振国内经济呢
提振国内经济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消费欲望,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运行;一方面加快国内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时国内厂商要抓住机遇加快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第一季度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基本叫停,大量行业出现了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国外疫情的爆发又导致出口外贸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冲击,经济发展必须要转为内循环经济,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实现经济提振。首先就是要保证受冲击较大的行业能够稳住,相关企业要生存下来,保证就业、生产、盈利的有序进行,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补贴,要扶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一点从央视为武汉直播带货可以看出来,利用新兴渠道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是各方各界应当踊跃主动参与的。
㈧ 2021年315晚会主题为“提振消费,从心开始”,你如何看待这个主题
一、这次主题是为了重新拉动消费。
前段时间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整个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并不高,虽然在疫情缓解的情况之下,消费市场重新恢复,但是对比之前是有些差距。
我国现在正在改善消费环境,也是希望居民能够慢慢愿意消费能够消费。这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础,这也是帮助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个贡献,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消费者,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消费能够消费就能帮助到国家带动消费市场,我觉得我也可以帮助国家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㈨ 美国为了提振经济,超发近3万亿美金货币,我们该怎么办
美国的家底已经被新冠病毒彻底的暴露出了真象,其实它的家底早就掏空。现在全世界又不买美国的债卷,没法掩盖了,只能直接赤膊上阵,无底线的加印美元,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向全世界换取资源和收割韭菜。而且还将年年提高军事开支,这就是美元霸权!
所以全世界唯一的手段,只能逐步抛开美元,采用各国自己的货币交易。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世界贸易仍旧以美元作为结算方法,那么绝大多数的国家都绕不开美元霸权!
但是中国是全世界最大贸易国,囤积的美元最多,所以中国举办进博会来消耗囤积的资金。但是每年的贸易,大量的美元的储备必须逐年消化至适量份额,来应到美国的收割韭莱。
1中国必须加大对外投资、加快一带一路建设、2将货币转换为实体经济,大量对外采购物资、3加大国内黄金储备、4加快军事建设的投入、5加快人民币国际化、6逐步抛售美债、7将美元储备降至适应范围。
这样逐年减少美元的牵制,最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是中国真正的目标!!!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便开启"无限印钞"模式,截至2020年12月17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已高达7.34万亿美元,而去年1月底这一数字为4.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短短1年时间之内,美联储印钞规模已经达到3.21万亿美元。
当然,毕竟美元背后是由美国政府的信用做担保,所以美联储也是懂得克制的,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滥发货币,因为美元供应过剩,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美元加速贬值,从而打击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不过美国政府他会这样做吗?答案肯定值得否定的。
相比起中国在货币政策上的谨慎,美联储、欧元区、日本的印钞机模式显得不那么严谨。由于印钞机模式是基于信用体系没有崩塌的情况下实施,因此通过储蓄货币信用扩张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大未来全球的贫富分化。这让人不由得想起,美国08年举起的"货币镰刀"收割全球财富。
美国超验这么多货币,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用途呢?我们来看消费。在消费者实际拿到钱之后,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以美国人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和资产结构来看,会把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用来买买买,从而直接增加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并且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的收入,支出越多,其他人的收入也就越多,进而对经济产生正循环的刺激作用。
我们来看看金融市场。 这其实是刺激法案对经济的影响中最神秘和变幻莫测的一部分了。刺激计划及其引起的交易增加会直接导致一个结果:金融机构的钱变多了。
其他条件不变时,金融机构钱多了,贷款自然就容易一些,整体来看,这可能使市场主体更多的借钱,或投资或消费,从而引起经济进一步扩张。
但这种刺激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过度借债进行超过未来偿还能力的消费,且生产力又不能相应提高时,最终经济会被积累的债务拖垮, 天下没有免费的美元。刺激计划在短期可以提振经济,但却会增加长期债务,而债务人恰恰就是美国人民。 并且计划的刺激效果,也可能由于生产能力制约、疫情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削弱,美国超发这么多的货币,可能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问题。 注意是可能,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只有在信贷规模以及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多出的货币才会膨胀起来,造成贬值。
不可否认,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会给我们带来不容忽略的影响。不过,美国不可能一直维持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过去来看,当美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势必又会对中国造成影响。这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美国依靠美元霸权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自然坐收其利,在发生危机时可以转嫁给其他国家, 可谓是稳坐钓鱼台。
虽然许多国家深受美国美元霸权的危害,但没有国家能置身这个经济体系之外。因为脱离美国为主的经济体系就会被视为对美国的挑战, 美国必将采取打压和制裁的方式惩罚任何一个试图挑战一个去美国化的国家。
纵观美国, 美国的经济在疫情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2020年的GDP增长率为负的3.7%。英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普遍出现负增长。中美经济发展两重天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的控制程度, 中国政府把疫情控制在一个极小规模的范围内,而美国疫情则是愈演愈烈。
新冠疫情就是对世界各国的一次突击测试,这个测试的题目就是"如何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发展经济?"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在这次考试中得到了高分,而其他国家鲜有及格。 发达的制造业和齐全产业链是中国既能控制疫情又能维持经济发展的底气。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在利益面前,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美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是逐利的。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呼吁制造业回归,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面前,政府的力量无法阻挡国内企业在华继续发展的脚步。
当前的中国经济处在去美国化的过程中,可喜的是,去美国化没有影响中国的发展。在强大产业链和内需市场共同作用下,中国依然保持着增长。美国主动挑起经济对抗之后, 在产业空心化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反而陷入衰退。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美国只有放下霸权主义思想,不再通过对抗来解决问题,认真和其他国家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守住国库黄金,稀有金属紧俏生活物质,拒绝美元贸易,特别是医疗军工先武装自己。
由于疫情的影响,美国经济必然遭遇巨大困难,这是由于美国以服务业为主,疫情阻断人员流通和接触,对服务产业影响巨大,导致很多民众失业。于是,从川总开始,美国就大规模印钱救经济,还给民众直接发钱。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疑问:美国疯狂印钱,我们怎么办?
大家都知道,疯狂印钱会严重稀释货币的购买力,美元由于是世界货币,美国疯狂印钱,不会导致国内物价飞涨,因为美元可以流向全世界,稀释购买力的危害让全世界来一起承担。很多人就很担心,我们持有那么多美元外汇储备,这不是明着让美国抢劫财富吗!
实话实说,美元霸权还真是我们目前唯一无力对抗的美国优势。可以说,我们确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印美元去全世界买买买,然后我们的外汇储备的购买力还要相对下降。但是,对美国的行为无能为力,不代表我们自己什么都不做。美元的泛滥必然导致几个后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行动。
首先,印钱的结果必然是钱不值钱,但是,钱不值钱对应的是什么?是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会值钱?大宗商品原材料。前几天听说一个新闻,说化工原材料开始涨价了。这事儿如果是真的,那么实在是太理所当然了。
钱被印出来,必然要有去处。美国内部的相当一部分钱,都被投入股市吹泡泡了。更加往前的一阵子,特斯拉股票飞涨,把马斯克都送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前几天特斯拉像是暴跌一样,蒸发了不少钱。这两天,拜老板的1.9万亿美元纾困计划被国会通过,美国股市又开始创新高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钱都会进入美国股市。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已经彻底歇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用的东西大多都需要进口。美国印钱救经济,除了给民众发钱,更加希望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和就业,最后多多交税,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样一来,美国企业要开建新工厂、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等等。
这波需求推动,肯定带来国际原材料(石油、铁矿石、其他矿产资源等)价格上涨。这时候,敏锐的金融资本肯定闻风而动,毕竟全世界都知道美国股市是个巨大的泡沫,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在美股以外的地方观望。随着疫情的回落,预期世界经济可能缓慢复苏,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大宗商品的价格必然看涨。
我们怎么办?这个话题到不是专指我们眼下怎么办,而是应该长期坚持去做的:投资全球矿产资源,能买的、能入股的,尽量去买。既然美元霸权短期之内无法破除,美国又持续印钱、让全世界承担稀释购买力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应该持续地把钱变成物资,抵抗购买力的下降。
第二,美帝让全球跟着承担购买力稀释的行为,世界各国都心知肚明,绝对是天下苦美久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与各大贸易国进行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也就是提供条件,让各自国内的企业在相互贸易的时候,都尽可能用本币结算。
比如我们与俄罗斯进行货币互换,那么中俄企业贸易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人币和卢布结算,不需要动用美元了。这样,我们的企业拿着卢布回来和我们的银行换成人币就行,俄国人也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尽可能地、逐渐地蚕食美元的应用范围,逐步有序地推动人币走出国门。天下太平的时候,其他国家未必愿意和我们这么干,大家都用美元多方便啊。但是,如今美帝明目张胆地狂印钞票,打劫了大家的财富,这就伤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我们在这种时机下去做这件事情,阻力要小得多。
第三,根本的根本,还是要全力以赴实现产业升级。美国之所以能够绑架全世界,接受他们家的美元泛滥,就是因为美国仍然拥有太多卡别人脖子的技术和产品。很多的尖端 科技 都源自美国,美国想扶持哪个国家,授权技术让人家生产,那个国家就马上富裕起来。比如芯片技术,美国能够决定ASML的顶级光刻机卖给谁,那么自然是谁买到谁就能赚钱啊。毕竟大部分顶级芯片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手上。
因此,只有当我们实现产业升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不被美国技术卡脖子的时候,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别人可以选择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时,自然而然慢慢地就会接受我们的货币。大家要明白,当别人拿着人币可以买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时,管你能不能自由兑换,人家都会接受的!
(全文完。欢迎关注)
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货币只对本国负责,对别国影响不大,
大起必有大落,看真后下单。
我们不随美帝起舞!
㈩ 提振消费到了关键时刻,专家提出了哪些更有效的建议
专家表示疫情对于线下零售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对于线上零售的话影响会比较少,所以一些线下零售店应该进行一些适当的整合升级,线下的零售店要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要提高居民的就业率,只有就业稳定了才能提升消费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