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东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问什么会得到发展
坦率的讲,在汉朝的时候,南方基本上还属于蛮荒之地,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有一幅汉朝的全国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南方人口的稀少。
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孙吴的时候开始的,户数和人口都有显着的提升,这个数据可以在西晋统一孙吴时的吴国“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可以看出。当然中原由于战乱,人口下降的比较厉害,但此时吴国的人口已经占到中原人口的一半左右。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因为五胡乱华带来中原战乱而导致的人口的下降。另外,在北魏时候拓跋焘也曾在黄河以南地区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等等,都导致中原人口大量下降。于此同时,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在江南定居,使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南移。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政治中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南方此时的经济重心转移只是取决于地方相对的安定和人口的相对增加。只能看做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开始。随着南梁的侯景之乱,江南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由于中国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真正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条件:1、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方的运输问题得到很大的提升;2、南方种植作物的产量开始显着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南方人口的巨大增长。
❷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有什么表现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2.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4.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得到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❺ 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经济占有首要的地位。
其地主占有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国有公田、地主的田庄、小农的耕地。农业的各种经济成分,从户口数量来上来说独立的个体小农居于多数,但就地位而言,地主的田庄经济又占首要地位,而国有的公田的经营则只是前两者的补充。
这个时候的手工业仍然以官营手工业为主,但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较快。
这一时期商业仍然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南北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市场管理开始正规化。
但是战乱和货币经济的萎缩对于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就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而言,这个时候的社会身份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
统治阶级中有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及商人等;
劳动者阶级中有自耕农,地主控制的部曲、佃客、奴隶,官户控制兵户、吏户、百工户等。
劳动人民对于江南的发展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一、农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还特别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农因破产而再流亡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铁犁、牛耕已经逐渐普及,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表明了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
南方地区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重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比如说寿春的龙泉陂、吴兴乌程的荻塘、吴兴塘、襄阳的六门堰、石堰、马人陂,均是灌田数千顷、数万顷的着名水利工程。
在这一时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南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各地的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
二、东晋南朝的手工业
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东晋南朝的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
①纺织业
在东晋南朝时期,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的一年才可以四五熟,永璋等地甚至还有一年八熟的记载。
丝、棉、绢、布等是南朝政府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到了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
②冶铸
矿冶是铸造货币、农具和武器所必须的,因此南朝政府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铸作坊。
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炼钢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陶弘景说当时发明了一种灌钢法,反复锻、炼就成为了优质钢,可以用来制作刀、镰,这实际上是近代的“渗碳”技术。
③造船业
造船业在吴国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
④制瓷业
制瓷业是魏晋南北朝的新兴手工业,南方的瓷器以青瓷为代表,其胎质灰白细腻,釉色呈青色或者淡青色,或杂有深浅不一的绿或者微黄。
东晋以后,器物上又往往加有酱色釉彩斑,但是它的主要特点是釉呈青色,因此叫做青瓷。
青瓷的烧制,大致在三国、西晋时期达到成熟阶段。
⑤造纸业
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有很多,产量也很高。造纸业的发达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东晋南朝的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为商业的发达提供了基础。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业活动。
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的特权,在任届期满时候,可以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换各地。
官府征收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
这些因素,使这个时期南方的商业相当活跃。
东晋南朝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市场,当时的市场除了大小城市中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有军队设的“军市”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夷市”与敌国进行边境贸易的“互市”等等,星罗棋布,遍及全国。
与东晋南朝商业活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货币的衰落,这个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并且实物货币还占据主要地位。
❻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如下:
1、北方社会动乱,南方相对稳定。这一时期正值北方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利于百姓生活生存,而这一时期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北方人口南迁。北方相继混战,汉族为主的人口为逃避战乱形成南下迁徙大潮,江南地区人口陡然增多,同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晋室南迁,政治中心难移。晋室在建康重新建立东晋,政治中心的迁移对经济是很重要的。
4、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良田
6、北方土地兼严重。北方世家大族田庄制,土地更为集中,而南方人口较少,未开荒土地较多,新增人口为了土地需求,大量迁往未开发的南方。
(6)东晋江南地区经济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扩展阅读: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