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昭通巧家养殖什么好
鉴于巧家气候,巧家的养殖业应该很发达的,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巧家养殖业荒废
巧家养猪,养鸡应该还不错(主要鉴于气候——热),但也容易出现病症,高温是各种病毒爆发的,所以巧家缺乏专业的技术,还有就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指引。
传说白鹤滩水电站的封库令已经下了,要是能围绕这个发展养殖业,前景估计还可以。关键是自己一个人单干,这条路绝对走不通,政府啊政府!!!!
巧家政府
❷ 宣威市经济条件很穷吗
应该要比云南至少五分之四县好得多,就是城市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有点差!
❸ 金沙江巧家县境内的河谷地区种植甘蔗的有利气候条件
甘蔗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的特点。它对热量要求尤其较高,冬季最低温度如果低于0℃,就有可能遭受冻害。我国南方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水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原、三角洲,是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根据1990年统计,我国共有16个省区种植甘蔗,其中粤、桂、滇、海南、闽、川、赣、湘八个省区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甘蔗总产量的37.6%、26%、11.5%、6.4%、6%、4.1%、3.3%、2.2%,合计共占97%。福建东南沿海平原、广东韩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适宜种蔗,长时期以来,当地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植蔗经验,所产甘蔗单产(1990年闽、粤两省平均亩产为4595公斤和4968公斤)、含糖率(达14%以上)均较高,原是我国甘蔗高产地区,糖厂加工能力也有一定基础。但这些地区粮食生产任务较重;且适宜种植果类等其他经济林木,农村商品经济又很发达。近年来,由于甘蔗收购价格一度较低、粤、闽两省所产甘蔗在全国所占百分比有所下降。今后这些高产地区应稳定现有面积,加以巩固。海南岛热量充足,从全局出发,应以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和热带珍贵林木为主,也不宜再扩大种蔗面积;这里甘蔗单产较低,1990年平均亩产仅2852公斤,今后要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湛江地区,倘若大力改善水肥条件,则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发挥蔗糖增产潜力。桂、滇两省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慢,对植蔗比较重视,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全国所占百分比有所提高。广西甘蔗主要种植在北纬24℃以南地区,布局较为分散。今后应以郁江流域为主,选择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粮食比较充裕、土地潜力较大的地区进一步发展,建立甘蔗生产基地;1990年广西甘蔗平均亩产只有3130公斤,以后要着重提高单产量。云南省目前以南盘江河谷栽培甘蔗最多,亩产水平较高;其他低热河谷盆地虽热量条件好,但因旱季雨量过少,而许多蔗区往往沿河谷成带状或念珠状伸延,比较分散,不能大面积集中生产,在加工和运输上存在一定困难。为此,今后应以稳定现有面积,提高单产为主。四川盆地中部的沱江中游一带是全省老蔗区,但目前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任务重,今后扩大甘蔗面积的潜力很小,应稳定现有甘蔗面积,以提高单产为主。湘、赣两省南部种植甘蔗原有一定基础,若能进一步改变生产条件,选育早熟抗寒品种,注意防冻,以提高单产为主,仍可适当种植。
❹ 云南最穷的三个县
现在的中国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山区,交通也很难发展起来,很多情况时候和外界联系的道路也有一条,想要发展现在工业真的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直到现在全国各地忙着向幸福生活目标前进的时候,这些地方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在众多的省份中,云南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省份,境内多大山大河,少数民族聚居较多,但是你知道这里最穷的县是哪里吗?
第一个就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即使没有听说过这里但是看看这个长长的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隶属于怒江州,地处怒江大峡谷的北段,最北边是藏区,最西边紧挨着缅甸,是一个边境县,境内最特别的地形就是三山、两江,人类能够生活的地方只有高山和峡谷,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直到现在也很难发展起来,生活在这里的人群比较的稀少,大概只有3.4万,这种因为偏僻、地形复杂而造成的贫困真的是很不好改变的。
第二个就是永仁县,这里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下面的的一个县,地处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是云南省的北大门,面积也是比较大的饿,有2189平方公里,不过人口只有11万人,当地人民群众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依靠种植庄稼,但是因为土地贫瘠所以也就能够做到维持基本的生活,此外其他能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生产活动就是养殖桑蚕了,工业产业对这里来说才是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产值。
第三个梁河县,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这个州的东北方向,再往北走就是中国最西南的腾冲县了,距离省会昆明足足有1380里地,在这片11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包括傣族、汉族、阿昌族、德昂族等等我们都很少听说的民族,所有人口数量是15.4万人,因为境内多大山,所以除了正常的开荒种粮填饱肚子以外,这样的百姓只能通过种植一些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来换取一些经济收入,非常的微薄,所以贫困程度也比较严重。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山林中,这也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群众也是我们的同胞,他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多多支持它们搞发展,早点让他们走出生活困境
❺ 贵州省哪些县经济条件比较好
贵州省经济强县
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
遵义市:红花岗区、遵义县、仁怀市、汇川区、赤水市、桐梓县
六盘水市:盘县、钟山区
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
毕节地区:金沙县、毕节市
铜仁地区:铜仁市
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
黔西南州:兴义市
黔东南州:凯里市
❻ 云南省昭通市哪县级的经济排名
1.水富县GDP:21.8亿元/10万人=21800元
2.昭阳区GDP:70亿元(估)/76万人=9211元
3.永善县GDP:18亿元/41万人=4390元
4.鲁甸县GDP:16.5亿元/39万人=4231元
5.绥江县GDP:6.6亿元/16万人=4125元
6.盐津县GDP:13亿元/37万人=3514元
7.巧家县GDP:16.2亿元/52万人=3115元
8.彝良县GDP:16.7亿元/54万人=3093元
9.威信县GDP:11.6亿元/38万人=3053元
10.大关县GDP:7.5亿元/25万人=3000元
11.镇雄县GDP:28亿元/128万人=2188元
❼ 四川那个地方最穷
大凉山地区。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来说,四川省最穷苦的应该是阿坝、甘孜和凉山三个地区。尤其是大凉山地区,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
凉山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让道路建设变得极为困难,交通闭塞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对于大山深处的村民来说,交通是连接外面世界的第一大难题。一个个存在分散在凉山山脉的无数高山深谷之中,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道路建设的成本极为高昂。
再加上当地本来就资金,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修建道路。要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就必须有国家和省里的大量输血。到2018年底阳山中的贫困发生率还有7%以上,贫困人口的规模约在66万左右。
(7)巧家县经济条件如何扩展阅读:
四川是我国经济大省,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好多年位居全国前10。四川省经济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成都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四川前列。但是川西和川南,地形崎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大凉山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
❽ 巧家县 有几个 乡镇
巧家县全县辖12个镇和4个乡。
截至2017年,全县辖16个乡镇,即白鹤滩、药山、大寨、茂租、东坪、小河、新店、老店、马树、崇溪、蒙姑、金塘12个镇,红山、包谷垴、炉房、中寨4个乡;下设3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7个村民委员会,2823个村民小组、806个居民小组。
1、白鹤滩
白鹤滩镇地处巧家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所在地。地势东高西低,属金沙江东岸阳坡地带,三面环山,南北峡长。
全镇辖27个村民委员会422个村民小组和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959户94650人(数据截至2019年)。总耕地面积73190亩。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❾ 玉溪市哪些县的经济条件比较好
玉溪市通海县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2°30′25″- 102°52′53″,北纬23°65′11″- 24°14′49″之间,东西最长39公里,南北最宽36.15公里,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公里。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四周分别与华宁县、峨山县、红河州建水县、江川县、红塔区相邻,是历史有名的滇南重镇及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杨广、九街、纳古、兴蒙7个乡(镇)为坝区乡镇,里山、高大为山区乡镇。
【自然环境】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中山占77.07%,平坝占21.63%,河谷占1.3%,在四面环山的平坝中镶嵌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成为供给坝区用水及调节气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为平坦肥沃的农田,是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全县湖、山、河相间,最高峰为位于河西镇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处为位于建水与通海交界处的马脖子,海拔仅为1350米,高差1091米。
【气候概述】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相对较大,2002年平均气温为16.5�0�2C,极端最高气温为29.9�0�2C(6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0�2C(1月13日);全年降水量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无霜期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286.3小时,日照率52%,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
【行政区划】2002年末,全县有6镇3乡,即:秀山镇、河西镇、四街镇、九街镇、杨广镇、纳古镇、里山彝族乡、兴蒙蒙古族乡及高大傣族彝族乡,下属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0个村(居)民小组,360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县有总人口265457人,总户数75320户,总人口比上年增加1110人,增0.42%。总人口中,男性130981人,占总人口的49.34%;女性134476人,占总人口的50.66%。农业户63179户,农业人口231320人,占总人口的87.14%;非农业户12141户,非农业人口34137人,占12.86%;少数民族人口37139人,占总人口的13.99%;人口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全县计划生育率97.43%,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8人。
【综合经济指标】2002年,通海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克服了工业产品市场疲软、农业先旱后涝等困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77128万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384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244万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1500万元,增长10.4%;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工农业总产值330598.6万元,比上年增长9.06%;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384万元,比上年增13.1%,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041万元,比上年增15.9%,农村集体完成投资5912万元,比上年增54.1%,城乡居民个人完成投资16692万元,比上年增61.6%,房地产开发投资2739万元,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872万元,比上年增39.6%,其他投资完成173万元,比上年减98.42%;按工程用途分:第一产业投资8910万元,比上年减12.7%,第二产业投资6511万元,比上年减22.32%,第三产业投资32963万元,比上年增36.333%,在三产业中,旧村改造969户,投资9260万元;本年度用于住宅建设投资15349万元,比上年增38.7%,施工房屋面积46612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64261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3037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348886平方米,房屋竣工率达82.3%。
【农业】农业是通海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经济支柱。2002年,通海县农业经济遭受了先旱后涝、频繁单点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业现价总产值7001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13.9%,农业增加值为45384万元,比上年增4.5%。烤烟、蔬菜、畜牧业、花卉等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4912.31万公斤,比上年减11.24%,烤烟总产1222.6万公斤,比上年增39.31%,蔬菜总产40239.15万公斤,比上年增12.96%,油料总产144万公斤,比上年减17.37%,水果总产852.32万公斤,比上年增8.5%。
2002年,全县造林面积15000亩,四旁植树71万株,育苗52亩。主要林产品:核桃1.19万公斤,板栗3.74万公斤,松脂0.89万公斤,花椒1.01万公斤。
2002年末生猪存栏104794头,比上年增2180头,增2.1%,肉猪累计出栏189230头,比去年增3328头,增1.8%,出栏率为184.4%,比去年上升5.6个百分点;大牲畜存栏13342头,比上年减1.2%;猪牛羊肉产量合计1538.48万公斤,比上年增3.19%;禽肉产量266.09万公斤,比上年增53.7%;禽蛋产量742.89万公斤,比上年增99.1%,奶类产量6.25万公斤,比上年增11.21%。全年水产品产量1219吨,比上年增2.01%。
2002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化程度基本稳定。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714.36万瓦特,比上年增2.66%;全年农村用电2417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28.7%;有效灌溉面积153986亩,水利化程度达86.4%,稳产高产农田130821亩,占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8218亩的73.41%;全年施用化肥57983吨,比上年增1644吨。
【工业】2002年,通海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鼓励和扶持发展个私经济。在全县各级政府及各企业的努力下,2002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6525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国有工业完成5943.7万元,比上年增10.3%,集体工业完成11496万元,减22.6%,个体、私营工业完成267064.5万元,增9.1%,与港澳台合资及中外合资工业完成20705.9万元,增2.8%,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60043万元,增16.2%;实现工业增加值7852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10%;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5401.1万元,产销率达95.31%。
主要工业产品为:布7058万米、印染布39.01万米;服装7.10万件;皮鞋1.23万双;机制纸5893吨,纸制品1354吨;多色印刷品315.22万对开色令;合成氨24922吨,氮肥7088吨,甲醛5929吨,精甲醇6232吨,油墨1141吨,塑料制品1969吨,水泥47.59万吨,石棉水泥瓦121.42万平方米,砖1386.6万块,生铁28250吨,成品钢材26000吨,建筑用金属品3978吨,轴承11.10万套,工业链条88吨,变压器135.63万千伏安。伞14.6万把,铸件15353吨;发电量1806万千瓦时。
【乡镇(个私)企业】2002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7188户,其中:集体企业1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6户,有限责任公司18户,私营企业379户,个体企业6773户。在乡镇企业中有农业企业1户,采矿企业84户,制造业1990户,交通运输及仓储企业104户,批发零售业2689户,住宿餐饮业955户,社会服务业825户,其他企业425户。乡镇企业总数比去年的6871户增加317户,增长4.6%。年末,有职工人数44930人,比上年的41073人增长9.4%。全县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8541万元,人均装备水平28600元。实现营业收入547916万元,比上年的477558万元增长14.7%。完成现价产值447246万元,比上年的388974万元增长15%。年内完成新上技改、扩建投资项目91项,新增固定资产9860万元,比上年增加6179万元。
【交通、邮电】2002年,交通邮电业实现增加值9721万元,比上年增5.8%。至年末,江(川)—通(海)路建设计划总投资19956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9564万元,已建成通车;通(海)—建(水)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现已完成投资1.24亿元。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10.15公里;汽车拥有量11537辆,其中,营运客车707辆,营运货车4222辆;全年实现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975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4.1%,旅客周转量889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4.0%。
2002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647万元。邮政储蓄余额10267万元,比上年增32.44%;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3218户,比上年净增9948户,电话普及率达16.2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6195部。
【商业】200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429万元,比上年增3.74%;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960万元,增5.56%;商品销售总额54912万元,增3.41%,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015万元,增16.75%;其中,烤烟收购1164.6万公斤,收购金额为1044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41.56%和22.18%;贸易粮收购总量1969.5万公斤,减15.42%;食用植物油收购17.9万公斤,增30.7%;干鲜菜收购金额1659万元,增1.24倍。
【财政、金融、保险】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含基金收入)实现15455万元,比上年减2.91%。其中:中央收入6788万元,增12.66%,占总收入的43.9%;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收入)8667万元,减12.4%,占总收入的56.1%,;地方财政总支出(含基金支出)18009万元,增2.4%。
金融存、贷款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237023万元,比上年增6.12%;各项贷款余额120610万元,增10.45%;累计现金收入571307万元,增25.02%;累计现金支出612679万元,增26.45%;全年累计净投放货币41372万元,比上年多投放1381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6325万元,比上年增7.27%;市场货币流通量为87936万元,增19.05%。
2002年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通海县支公司共开办四大类险种计30个,承保金额121939.9万元,保险收入达2043.8万元,完成年计划数100.18%,比上年增2.18%,已决赔案数3628件,已决赔款1629.46万元,综合赔付率79.8%,实现利润40.1万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海县支公司共开办险种65种,年度保险费总额3124.6万元,比上年增59.26%,赔付额238.8万元,比上年减46.61%,参保人数112304人,比上年增22.2%。
【科教卫体】2002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各类科技人员3464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3人,中级职称994人,初级职称2357人。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县有88所中、小学及教师进修学校、职中。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乡镇中学13所、进修学校1所、私立学校1所、小学69所、幼儿园14所。全县中学班数313个,其中高中班56个,初中班257个;职业高中班15个;小学班792个。在校学生计45429人,比上年增加110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528人;初中在校生1327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16人;小学在校生28109人。全县共有14所幼儿园(包括私立幼儿园),共设班307个。全县在园幼儿数11476人,比上年增6.6%。
全县有专任教师2510人,比上年增301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187人;初中专任教师768人,职中专任教师36人,小学专任教师1366人,幼儿教师153人。年内,各学校毕业生9452人,其中高中毕业生661人,初中毕业生3694人,职中毕业生153人,小学毕业生4944人。3-6岁幼儿入园率78.74%,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9.98%,小学升学率96.3%,初中升学率57.3%,高考录取率达58.81%,比上年增8.21%。
2002年卫生事业主要抓好医证、药证、体制三项改革。积极推进全县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使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及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发展,全年未发现大的疫情。年末,全县有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2个,其中,医疗机构10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在医疗机构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8个。有工业及其他部门所属门诊部(所)、医务室18个,个体办诊所、医疗室51个,有病床58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52人,有村设医疗点8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30人,个体开业医生159人。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5人。全县传染病发病率为287.9/10万,全年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2771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7.11%。7岁以下儿童保健人数24342人,儿童保健覆盖率92.98%,比上年上升1.5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继续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年内,全县体育人口达35.6%。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9.34%,均比上年有所上升。举办县内各种竞赛活动10次,参赛人数2863人次。全年有10队82人参加国家、省、市比赛12次,取得团体第一名4次,分别为国家级1次,省级2次,市级1次;团体第六名2次,分别为国家级1次,市级1次。个人成绩也较突出,1人获国家级第二名,1人获国家级第6名,3人获市级第一名。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4人,考入体育大中专学校21人。
【文化旅游】2002年文化旅游事业稳步发展。旅游接待能力大为改善,县城有宾馆饭店14个,床位2020个,其中星级饭店3个,床位567个。全年旅游总投入48万元,新开辟旅游景点(线路)1个(条)。制作介绍通海秀山风景及通海古洞经音乐VCD光盘6000盘。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3.58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者137人,旅游总收入7879.79万元,比上年增76.6%。
2002年,县内有文化馆1座,乡镇文化站9个,举办展览19次,举办各种培训班20次,组织各种文艺活动76次。有非公有艺术表演组织3个,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41万册,总流通人次13.7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设有限电视广播站1座,乡广播站9个,通广播的村69个,广播覆盖率98%;全县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9座,有电视发射机63部,有线电视网络总长3407千米,电视覆盖率100%。
【环境保护】2002年通海县环保工作全面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全年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54.1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总额250万元,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404.1万元。杞麓湖林业生态建设完成工程造林5000亩,低效林改造2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干线总长8.5千米、汇水面积6.25平方公里,日收集污水8500 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完成红旗河口生物净化工程试验栽种菱角54亩、莲8亩;继续建设面积达8212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0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9267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2100公顷。完成杞麓湖底泥疏浚计84.2万立方米,垫田764亩。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座,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00吨,城市生活垃圾总清运量4.4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率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2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59%。全县纳入环保重点管理的企业94个,其中:已达标71个,达标率75.53%;发放排污许可证15个。全年共征收排污费62.6万元,比上年的60.1万元增2.5万元。
【人民生活】2002年末全县在岗职工13362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581.4万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42%。职工(含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平均工资11664元,同口径比上年增1317元,增12.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均工资12186元,增加1007元,增9%;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8003元,增加1362元,增20.5%;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077元,增83元,增2.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913.63元,比上年增6.7%,人均持币3326.54元,比上年增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