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你对经济学的理解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类专业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 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
应答时间:2020-12-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经济学本质问题是什么
经济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
事实上,这两者的意义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
但是,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流通。
如果,加上人文思维,那还要有一个——合适。
③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把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是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放在了尤其突出的位置。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厂家只有把生产的商品卖出去,才能收回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中,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健康地运行和发展,因此,经济学家都把刺激消费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看作是经济运行的发轫点。
然而经济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时只认识到了消费对经济的能动作用,而没有认识到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同样也对消费需求起着制约作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每一个人为他人生产产品,同时消费其他人生产的产品,他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了多少产品。每个人都有多购买消费品不断提高自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问题在于受购买力所限,欲望不能转化成有效需求,不能按自身的需要来购买其他人的产品。他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从社会中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就在于他没有为社会提供相应数量的产品。每个人都想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卖出去,从而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关键是其他人同样也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购买他所生产的产品,而其他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在于他们同样没有为社会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所以,每个人的生产和消费都不是以他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状况就决定了个人的具体劳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社会的一般劳动,可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不充分制约了每个人的需求,同时制约了每个人的生产,从而限制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不是所有单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都是整体链条上的一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不是独立的个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的,而是社会化的一般劳动所创造的,个人的劳动只有内化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即他生产的产品只有卖出去了,他的劳动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的具体的劳动才转化为社会的一般劳动,他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价值。整个社会的经济不够发达,社会总财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是受资源稀缺的限制,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贫乏和协同度、有序度的不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不足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程度。一个人生了某种疾病而发高烧,如果只给他身体降温,这显然不是治本之策,同样道理,经济学家鼓吹的刺激消费显然也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之道。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联系的总和”。劳动本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实现自我本质的必由途径,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可是在现阶段劳动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是谋生的手段,我们并没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这个整体中,我们从事劳动的目的不是尽量地去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为他人生产产品仅仅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每个人与他人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还处于自发的阶段,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也处于一种异化状态。正是劳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不充分决定了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足,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抛开一己之私,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努力地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也无偿地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那么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就不会受到外在的限制,即使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整个社会经济也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隐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背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经济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丰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人类所生产的产品被个体的人消费而消失了,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没有随着有形的产品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保持了下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就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不断深化和丰富。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现阶段人就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就是不充分的。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创造,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我们不能期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自然地得到提高,而是要主动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把自己融入到社会整体中,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对国家来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营造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使人们互助互爱,这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之道。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古人认为要提高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根本的还要从修养意识入手,“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样,发展经济不能只着眼于生产了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也要认识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人”的假设,即人是自私自利的,欲望又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西方经济学立足于个体的人,人与人之间虽然也存在着联系,但人的个体性是居主导地位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次要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个人的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支配着其他一切经济活动,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协作都附属于个人的需要。所以西方经济学把消费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动力就不足为怪了。西方经济学没有把人真正放在社会这个整体中去研究,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是见物不见人,始终是在形而下的“器”中徘徊。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只有融入到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与人是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和自然发生关系的。通常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产品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然而这仍然没有摆脱“经济人”假设的桎梏。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克服人类劳动的异化状态,实现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极大丰富上,每个人植根于丰富的社会联系中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那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每个人不再从消费有形的物质产品上感受到有限的幸福,而是在和自然和社会的融合中感受到真正的内在的幸福。到那时,“人就会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把社会看作是独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这与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按照机械论的自然观,自然界是独立存在的事物的集合,既然每个事物都是既定的存在物,那么事物的运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外在的,即事物发生的运动以及和他物的联系并不会对事物自身产生影响。机械论的自然观先着眼于独立自存的事物,再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然而这样的联系是外在的、虚构的。把这种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集合,社会总财富是每个人生产的产品之和,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只是使产品发生了位置移动,并不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交换的全部意义在于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然而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不开足马力努力生产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呢?如果每个人生产的产品不到社会上去流通,产品的数量虽然保持不变,但它们只是一堆废品,并不会增加社会的财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的相对过剩,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被社会所内化,反而给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交换决不仅是产品位置的移动,而是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是个人的私人劳动还原为社会的一般劳动的过程。而隐藏在交换活动背后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了交换的频繁程度,进而影响生产和消费。所以,所有产品的流通程度决定了它们的总价值,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丰富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性的联系,事物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事物随着和其他事物的联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物。事物的运动会改变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而使自身发生变化,运动具有实在的意义。例如产品的流通本身就会给产品带来价值;心脏不像肝脏和肾脏那样分泌出有形的物质,它维持周身血液的循环,恰恰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银行本身好像不创造价值,却是维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命脉。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即事物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事物本身来说是“逻辑上在先的”,反映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所以不是部分决定整体,相反,个体依赖于整体而存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些社会联系的总和”的着名论断就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体现,社会不是独立的人的集合,个体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这个整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状况决定了人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的有限性的假设也是立不住脚的,因为自然界不是既定的独立事物的集合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存在者,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逐渐深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自然界就会逐渐向人类展现出它的丰富的内涵。
④ 经济学的本质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文名
经济学
外文名
Economics
所属学科
社会科学
分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精品荐读
15 个违背常识的经济学冷知识,感觉我对世界一无所知
作者:单向街书店
快速
导航
历史起源
西方经济学
学术派系
简介
经济学家给出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2]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3]
⑤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ἶκος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όμος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经济学即经世济民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在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经济者,经世济民也。世者,人类社会也;民者,社会主体也。有“民”与“民”之间拉出一条“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线,连结成一对“商品供求”关系,这就是“经”;而“民”与“民”两个“社会主体”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这就是“济”。经济学,即:经世济民的学问,或经世济民的科学。经济学,是以“公民”及其“商品”和“商品要素”(如“土地”、“劳力”、“技术”、“空气”、“水”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商品是经济的起点,商品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财务学、会计学是经济学的桥梁。 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学(Economics)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短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编辑本段]定义
经济学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里的概念。经济学的定义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问题,迄今为止,似乎还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认可的定义。经常被引用的两个定义是下面两种形式: 1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2.经济学是研究就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着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古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⑥ 请问经济学研究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最本质的问题就是需求和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类所有的需求都可以无限得到满足,不存在稀缺,那么就不存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