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是以美国的宏观需求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市场经济模式,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的竞争。其主要的特征如下:
1.垄断经济并且占据其主导地位。
2.法治管理网中的企业进行自主的决策。
3.在市场机制发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机制
第二是以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其特征如下:
1.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并才用行政指导来保证政府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获得企业的响应。
2.强调把市场计划和企业计划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3.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侧重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经济运作带有浓厚的政府指导。
第三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特征如下:
1.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结合
2.强调社会保障
第四是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q其特征如下:
1.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2.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3.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
拓展资料: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主要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现在是混合经济作主导.
1.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曾经为资本主义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自不待说,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有它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在竞争中出现垄断。垄断的实质就是市场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结果普遍出现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二次大战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弊端日益显露,迫使人们寻求一种有别于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新模式,这种寻求的结果导致了混合经济模式的出现。
2.混合经济作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主要经济模式,混合经济的概念有些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各国经济学家对此都有各自的表述。同时各国根据各自的现实和传统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
在混合经济的一般特点
第一,产权结构上公私并存。可以说,市场失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市场对公有制的需求,而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的某种形式的混合,无疑是混合经济的突出表现。
第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并举的资源配置方式。“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进行调节,是混合经济的运行基础。但同时,政府和市场必须有明确的工。政府干预是约束行为,市场调节则发挥枢纽作用,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企业则按照相应的法规在其职责内从事经济活动。
第三,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并存。混合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带来了经济决策的多样性,既有国家的集中决策,也有市场的分散决策,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同时企业又有不受政府控制的决策权。
第四,完备的市场体系。在混合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多种投资主体的各种联合,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竞争的规范,合理的分配,均要求相应的法规进行约束。所以发达混合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重视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混合经济的有效运行。
‘贰’ 德国经济以什么为主现今德国从事哪些职业比较不错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为主的重工业,从事旅游业吧,或者您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叁’ 能说说英法德3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么
英国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居前列。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2002年,英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是衡量现代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英国的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其就业总人口的77.5%,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以上。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主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铁矿储量为27亿吨、煤的可采储量达46亿吨、石油储量为7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2260-38000亿立方米。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满足本国2600万电、气用户的国家。
货币:英镑(Pound)
工业:航空航天、电子、石化、核能、汽车、纺织、冶金、机械、造船等
农业:大麦、小麦、燕麦、甜菜、马铃薯等
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等
法国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
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农业很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主产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烟草、葡萄、苹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土地面积5500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
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重要海港有马赛、勒阿弗尔、敦刻尔克、南特、圣纳泽尔、鲁昂等。
德国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肆’ 德国经济的四大支柱是哪四大,为何不依靠房地产
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强国。奔驰和宝马在各个年龄段都广为人知,而大众,奥迪和保时捷则广为人知。德国高档汽车受到各国喜爱。德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于其他产业,是因为它是德国第一产业,拥有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期待。首先,德国汽车研发能力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由于德国的工业太发达,而且利润太高,德国人根本不愿发展房地产经济,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收益大于损失。 德国人不仅收入高,而且拥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房屋很便宜。此外,德国严格的法律使买卖房屋几乎无利可图。因此,根本没有德国人在猜测房屋,而且德国经济中的房地产行业也不高。 。
‘伍’ 德国工业以什么为主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陆’ 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德国,为什么经济能够如此强劲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我们所熟悉很多的手表、汽车都是 源自德国的,德国的经济的强劲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当时工业革命的福利还有在二战中的受益。而且德国就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规模推行义务教育也让经济发展得到一个很好的保障。
最后在对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对于德国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在技术、金融、设备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联邦德国被纳入北约,从此搭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战后仅10多年,联邦德国经济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一。
‘柒’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
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东德实行计划经济(CPE),跟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
东德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原东德统计,私有企业主的数目从1984年的大约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约176,800人。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着名的东德出口产品有柏卡牌相机,特拉贝特、瓦尔特堡、IFA工厂出产的汽车,猎枪,六分仪以及腕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东德仍遭受着糖、咖啡之类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亲戚或朋友并且在国家银行有外汇账户的东德人,可以在外汇商店(英语:Intershop)购买西方及出口级别的东德物品。 民主德国工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83年国民生产净产值中,工业占70.2%,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8%。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工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49~1983年工业生产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5.3%。
工业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生产不断集中。大型联合企业广泛发展,形成的133个大型联合企业,其职工约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0%,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74%。工业结构上,生产资料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约占2/3,大大超过消费品生产。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9.5%,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2/5以上,1982年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8.5%。电机、电子和仪器制造业是机械工业中发展特别迅速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其产值占机械工业产值的30%。
电子工业是战后的新兴部门,微电子工业发展特别迅速,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微电子元件,1984年微电子工业产值已达25亿马克,爱尔福特为生产中心。仪器制造业以生产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等着称,耶拿和德累斯顿为中心,前者有誉满世界的“卡尔·蔡司”光学联合企业,生产种类齐全的仪器;后者有“彭塔孔”联合企业,以生产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闻名。
汽车制造业中心主要是茨维考、爱森纳赫、路德维希斯费尔德等。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尔讷明德,占造船工业产值的30%以上,生产货轮、集装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罗斯托克和维斯马。
化学工业是最发达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11%,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10.6%,1981年化学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2.8%,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后发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学工业生产提高15倍多。生产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哈雷-莱比锡区,以开采当地的褐煤为基础,发展褐煤化学工业;东部地区,利用进口的石油进行加工,发展石油化工,生产化纤、合成树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兰克福为生产中心;德累斯顿区,具有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运进原料和燃料,生产化纤、药品、照机纸、橡胶制品;哈茨山前地带,利用附近山区的化学原料及有色冶金工业的废料,生产钾肥、硫酸、焙烧苏打等;罗斯托克是新的中心,从苏联温次匹尔斯运进半成品氨,生产氮肥。
电力工业是在采煤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部门。1981年电力生产首次超过1000亿度,1983年达1049亿度,人均生产电力约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电力的86%由火电站生产(褐煤发电量占90%以上),核电站生产的电力占12%。火电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带,占全国电力生产的4/5,其中科特布斯区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区和莱比锡区。
钢铁工业是战后新建的重工业部门。本国铁矿石开采很少,原料不足,生产设备缺乏,进口铁矿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础薄弱。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生产全国生铁的3/4、钢的3/5和钢材的一半以上,这里有勃兰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德累斯顿区的里萨、格勒迪茨等钢铁企业生产全国1/4的钢和4/5的钢管。格拉区的马克斯许特联合企业生产的钢,占全国的11%。
纺织工业是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以棉、毛纺织业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赖进口,卡尔·马克思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民主德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1982年农、林业占国民生产净产值的7.8%,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生产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土地利用程度较高,1983年农、林、牧用地共921.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耕地占43.7%,森林和林地占27.3%,草地占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矿区用地以及水域等占15%。
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占农业总值的62.5%,种植业占37.5%。畜牧业发展较种植业快,1950~1984年畜牧业生产年平均增长3.7%,而种植业年平均增长仅1.7%。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较快,1960~1983年谷物每公顷产量从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麦每公顷产量从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如谷物为33%,马铃薯54%,甜菜90%。肉类、牛奶、黄油、鸡蛋、马铃薯已自给有余,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分别为75%、80%和50%。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1983年谷物播种面积253.8万公顷,总产量1006.7万吨。小麦播种面积75.4万公顷,产量355万吨,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区,以莱比锡、哈雷、爱尔福特等区较为集中。黑麦播种面积71.3万公顷,产量209.2万吨,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麦和燕麦的播种面积分别为88.9万公顷和16.3万公顷,产量相应为388.2万吨和49.8万吨,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后者以北部为主。马铃薯种植普遍,播种面积有所减少,1983年仅48.3万公顷,产量706.3万吨,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饲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产量波动较大,1983年产570万吨,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马格德堡等区。 北部区包括罗斯托克、什未林、新勃兰登堡区,濒临海洋的位置,有利于通过海港发展贸易。本区缺乏能源和矿物资源,人口稀少,历史上经济开发较差,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类和牛奶占全国的1/4。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鱼类进行食品加工,其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产值的1/5。以造船、电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坐落在卢布明附近的诺尔德核电站,提供全国核电生产的大部分。利用进口的原料发展起以氮肥为主的化学工业。罗斯托克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和本区经济中心。
中部奥得河西岸区位于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地处与东、西欧经济联系的通路上,运输地理位置有利,为成长中的工业基地,钢铁、电机、电子、仪器制造和化学工业发达,合计产值占本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农业发展水平超过邻近的东南区,土地利用规模、大部分作物和畜产品产量、机械化装备水平则居其他区之后。城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全国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人口占84%。首都柏林是全国和本区的经济中心,与周围的工业城镇结合组成柏林城市集聚区。
中部易北河沿岸区包括马格德堡、哈雷和莱比锡3个区。富多种矿产,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为重工业区。工业产值集中全国的1/3,占优势的部门有化学、燃料动力、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食品工业发达。以哈雷和莱比锡为中心,与其周围的工业城镇构成全国最大的哈雷-莱比锡城市集聚区。易北河沿岸是农业基地,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高,是全国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肉乳用畜牧业发达。
南部区包括卡尔·马克思城、格拉、爱尔福特和苏尔4个区。历来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域,是全国最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工厂企业广布。绝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运进,生产供出口的优质工业制成品。历史上形成的轻纺工业区,其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电机、电子和仪器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40%。农业居各区第3位,乳、肉用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以卡尔·马克思城和茨维考为中心包括邻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卡尔·马克思城-茨维考城市集聚区。
东南部区包括德累斯顿和科特布斯两个区。自然资源中褐煤具有全欧洲性重要意义,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种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木材具有全国意义。工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3位,重工业为主导部门,是主要能源基地,采煤、电力工业居全国之首。以电机、电子、仪器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生产规模居全国末位,但农业技术、拖拉机装备和化肥化水平较高。种植业以黑麦、马铃薯为主。草地和牧场比重高,乳用畜牧业发达。以德累斯顿为中心结合附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德累斯顿城市集聚区。
‘捌’ 德国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德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拥有高度技术的劳动力、庞大股本、罢工较少发生且具高度创新能力。德国为欧洲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按国际汇率计算,德国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于2011年,德国为欧盟预算最大出资国。服务业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71%,而工业与农业则分别占28%及1%。德国于2012年5月时失业率为6.7%。
德国对欧洲经济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态度,在经济政策上逐步遵循欧盟各国及欧洲会议之决议;德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为流通货币,该项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而德国为欧元区的主导力量。虽然两德统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区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显高于东德地区,而促进东德经济整合及现代化的长期政策将持续至2019年,前西德地区每年约向前东德地区投入800亿美元。德国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规模500亿欧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避免部分产业衰退及所伴随的失业率上升。
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德国较着名的企业包括梅赛德斯-奔驰、BMW、SAP、西门子、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奥迪、安联、保时捷、拜耳、罗伯特·博世、妮维雅等。德国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也相当重要,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而被认为是隐形冠军。
‘玖’ 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到底有多发达再一次刷新认知
在过去的100多年,除了一战与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经济萎缩,德国一直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是无可置疑的经济霸主。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整个欧洲地区陷入低迷之际,德国不但是受损最小的经济体,还承担了对其他重债国家纾困解难的重担。
财大气粗德意志
按照ESM(欧洲稳定机制)的规定,欧元区国家按照本国GDP占欧元区经济的比重,共同出资7000亿欧元,对其他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开展援助计划。其中,仅德国就掏出近2000亿欧元。
像另外一个国家英国,觉得在欧盟体系内得大于失,花了不少冤枉钱,干脆不玩了,脱离欧盟。由此可见,德国在欧盟中的经济分量,是名副其实的“欧洲供血站”。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冠绝欧洲,与其奉行的经济制度和重视制造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发达的制造业
德国政府不余力地保护市场争的公平和自由严禁任何企业或个人通过不合法的方式限制和妨碍市场党争的公平性,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德国企业也因此得到飞速发展,大量中小企业获得了强大生命力,与大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关系。
20世纪后期,英美等发达工业国家普遍开展“去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德国也加入了这一浪潮。然而与英美不同的是,德国仅仅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东欧等国,对于占据产业链高端、拥有市场定价权的产业几乎全部保留。转型期间,德国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
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大约在四分之一,而欧盟其他国家仅为七分之一。因为德国的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非常强的创新。德国的出口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0%,堪称是带领德国经济阔步向前的头号功臣。
为了确保德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德国政府的科研经费依然保持上涨态势。正是由于德国企业总是不断追求 科技 创新,才使得德国制造一直以高端、质量上乘、精良而享誉世界。
目前,德国有4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其员工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5%,创造的价值约占德国GDP的八成。
民众的付出
德国经济的繁荣也与民众的付出密不可分,比如德国政府在 社会 保障体系的变革中,限制了养老金的过快上涨,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提高到67岁。修改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规定领取失业保金的人员,在失业前2年内必须至少有12个月的参保时间,同时,还缩短了失业金的领取期限,54岁以下的人员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由26个月降为12个月,55岁及以上人员取最长期限由32个月降为18个月。
德国政府由此节省了一大笔钱,并将这些钱应用到了企业税改。将公司税从原来的25%减轻为15%。这一改革使得德国从一个高税负国家变为中等税负国家。减轻了德国企业的负担,人力资源配置更为灵活,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一方面降低了德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使之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增加投入,进而带动国内就业。2019年,德国失业率达到了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点。
即便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期间,德国的失业率在欧洲地区也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严苛的金融管制
相较于英、美、日等金融强国,德国的金融业无论在创新性还是盈利水平上都处于弱势,但在谨慎和稳定方面,德国金融业却更胜一筹。
德国的金融业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和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联合管理。其中,联邦银行在德国9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支行负责监管日常事务,并将相关情况上报给监管局,由监管局进行最终截定。而监管局对监管对象的管理处处体现着严格与谨慎。
德国不把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几乎不可能在德国出现。因为在德国买房,购房人必须首付20%-30%,并提供最近一段时期内的收入证明,未来如何还款也必须加以说明。任何环节不达到要求,是无法贷到款的。想通过从收入上作假来获取贷款,几乎不可能,德国的税务机关可是会找上门的。
德国不仅严格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对投资者持有此类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也有严格的限制。以过去几年大出风头的P2P为例,虽然德国也有P2P平台。但是德国法律规定,只有银行才能发行贷款。为了符合监管,每个P2P借贷平台都需与银行合作,银行发行贷款,然后通过P2P平台将债权出售给投资者。
德国的法律还禁止高利贷,禁止借贷利率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意味着P2P借贷利率的上限约为16-18%。这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P2P暴雷、倒闭事件很难发生。
德国正是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欧盟中确立了主导地位,在经济、外交、公共安全政策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