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

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07 11:47:28

‘壹’ 为什么在1986年去掉了公有制为主体

因为戈尔巴乔夫他将苏联经济增长疲乏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认为曾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这一制度使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家的关系疏远,国企工人没有主人翁感,工人失去积极性,从而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再降低,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苏联取消了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迅速市场化和快速私有化使苏联.僚特利益集团更加肆无忌惮的利用手中掌握的党和政府的权力捞取巨额的财富。

‘贰’ 1978到1986年期间,农业是处于常规增长阶段吗

是的,因为1978到1986年我国处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农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

其中1978-1984年我国农村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

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2%和7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加快了政府调控向市场交易的转换。

农产品生产价格形成中,计划定价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期间,农业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47%。因此1978-1984年我国农业处于增长发展阶段。

(2)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扩展阅读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可以将中国农村这30年的发展根据政策重心的不同而分为三个阶段:

1、1978~1987年,以经营体制改革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2、1987~1998年,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时期;

3、1999年至今,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99~2005年以税费改革为主体的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初期和2006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时期。




‘叁’ 中国的主体经济是哪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有经济
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经济

‘肆’ 1986年中国各个省份的经济数据(至少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GDP,人均GDP)

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北京 2,836.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天津 2,35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河北 78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山西 890.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内蒙古 888.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辽宁 1,633.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吉林 977.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黑龙江 1,189.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上海 4,008.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江苏 1,193.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浙江 1,237.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安徽 738.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福建 809.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江西 65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山东 956.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河南 635.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湖北 88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湖南 703.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广东 1,164.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广西 525.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海南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重庆 611.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四川 614.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贵州 467.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云南 529.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西藏 842.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陕西 688.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甘肃 684.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青海 916.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宁夏 823.000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新疆 924.000

GDP:十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北京 28.49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天津 19.467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河北 43.67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山西 23.51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内蒙古 18.16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辽宁 60.53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吉林 22.72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黑龙江 40.08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上海 49.083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江苏 74.49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浙江 50.01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安徽 38.28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福建 22.25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江西 23.082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河南 50.291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湖北 45.428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湖南 39.77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广东 65.10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广西 20.55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海南 5.31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重庆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四川 45.82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贵州 13.957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云南 18.228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西藏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陕西 20.83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甘肃 14.07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青海 3.84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宁夏 3.454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新疆 12.904

‘伍’ 经济法的主要主体是什么

经济法主体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享受经济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

经济法主体有某市财政局、某研究院、某公司的子公司、公民某某等。经济法主体资格是指当事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5)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扩展阅读: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1、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

2、企业。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公司及其他非法人企业。企业是联系作为经济管理主体的国家机关和作为消费主体的单位和个人的重要纽带。

3、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

4、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工会、妇联、行业性、职业性协会及公益性、学术性团体等。

‘陆’ 中国自1986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着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尽管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农业经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发展变化举世瞩目。

自然条件 见农业自然资源。

经济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2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构成上,1953年农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7%,1985年降至17.5%;但轻工业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加工品仍占一定比重,农业仍是中国获得外汇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国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年的农业产值(461亿元)比重为 45.4%,工业为34.4%,其他(包括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为20.2%;到1985年工业比重已升至59.6%,农业(3619亿元)则降为22.2%,其他为18.2%。如从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构成看,1949年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约为7:3;1985年已颠倒过来,约为3:7。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仍达 60.9%。 这个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纪以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清代干隆时田赋约占财政收入的80%。民国时期田赋仍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1916年的田赋总额约占财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后,农业税虽是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显着下降,1952年尚占14.7%,1980年以后连续5年均不过2.5%左右。

社会主义改造和体制改革 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业,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百余年帝国主义的压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规模狭小的小农经济,常常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紧接着,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由于合作化后期工作上的缺点和偏差,加以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见农村人民公社,1966年又发生了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以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遭受了严重挫折。从1979年起,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对原来的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已经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对原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和政社合一体制的改革,以及农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通过经营体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基本普及,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1985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率达10.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1985年为398元,增加了197%。

1979年以后,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见国营农场)。

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包括壮、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侗、彝、土家、朝鲜、布依、高山等55个民族,1985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对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个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农业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许多民族以封建制的生产方式为主;有的还存在着农奴制或牧奴制;甚至还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从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发展水平看,有的停留在渔猎经济阶段,有的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有的主要务农,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他们的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如朝鲜族的农艺、维吾尔族的园艺、蒙古族的畜牧、兽医等是较为精湛的,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

技术改造 为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当时,计划用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农业机械化。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30余年来,农业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田基本建设 兴修农田水利和兴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余年来全国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由于排灌动力机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1984年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66338.7万亩,居世界第一位,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也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机电灌溉的面积约占56.6%,而1952年仅为1.6%。此外,在水土保持、改造低产田、治理盐碱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 肥料施用坚持了有机肥同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计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为1952年的240余倍,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化肥构成上磷肥、钾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学防治面积近12.8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6%。历史上常常造成颗粒无收的蝗灾已告消灭,许多植物病害如小麦锈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家畜疫病的防治方面,由于建立了兽医生物药品工业体系,兽用药物迅速推广,5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以后,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领先地位。

育种和良种推广 30余年来育种工作的巨大成就,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1949~1979年间,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25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育成并用于生产的品种达2700余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265个,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75~1984年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尤为显着。现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种植面积均已超过播种面积的90%。

在家畜育种方面,除了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外,还先后从国外引进良种,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育成了不少优良的牛、羊、猪和家禽品种。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

机械和电力装备 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农村存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仍较低,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占主导地位。但30余年来农业机械和农村用电量的变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型拖拉机452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有相当数量用于农村运输);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为3.0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的拥有量为49.92万辆。1986年的机耕面积达54641.7万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与此相应,电力在农村中的应用也有很大发展,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

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 见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

生产结构和产量变化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表2)。

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约为1952年的3.5倍。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6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林业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因抚育管理跟不上,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每人平均1.7亩,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畜牧业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猪为33719.1万头,羊为16622.9万头,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羊为31.5%,牛仅6.1%。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产业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1986年增至823.6万吨,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淡水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副业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台湾省农业 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省包括大小岛屿近80个。土地总面积35981平方公里,2/3为山地,平地不足1/3。耕地面积1337万亩(1982),其中水田约占56%,旱地约占44%。全省地处热带与温带之间,年平均温度24℃,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四季无霜。农业人口1982年为48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6.4%,而40年代时这个比例高达50%以上。人均耕地也由50年代的1.5亩左右,降至80年代初的0.7亩左右。该省原有的耕作制度和生产工具,与福建、广东省类似,复种指数较高,是中国富饶的农业产区。历史上常以稻米和蔗糖等产品,与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交流。

台湾省在50年代,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见土地改革),农业中自耕农已占绝大比重。经营方法也逐渐改变为节约劳力与资金的集约经营,而更多地应用农业机械和现代栽培技术。60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需要,逐渐形成了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水稻产量为224.42万吨,甘蔗为654.53万吨,香蕉为20.33万吨,菠萝为12.36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加43%、12倍、90%和 80%。其他农产品有烟叶、茶叶、柑橘、花生等。大豆、小麦和玉米则种植稀少,被列为经济作物。森林面积原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50年代初年产木材45万立方米左右,70年代初增至110万立方米,但经多年采伐,日见减退,1982年的产量已不足50万立方米。畜牧业在生猪生产上对品种改良、推广配合饲料及改进饲养技术等方面,颇为重视,从而缩短了饲养期,提高了屠宰重量,而且大部分为“瘦肉型”猪。

台湾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有糖、米、香蕉、菠萝、蘑菇、芦笋(罐头)、茶叶和水产品等。50年代以来,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增长较快,但30余年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进口农产品以至米、大豆、小麦和面粉、原棉、烟草、牛乳和乳制品、橡胶及其制品、木材等为主。其在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柒’ 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什么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就是这三类。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起主导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

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民经济

‘捌’ 市场经济的三大主体是什么_谢谢

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市场活动或商品交换行为的参与者,它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和消费者。

1、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者厂商。2、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它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3、消费者是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玖’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什么

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市场活动或商品交换行为的参与者,它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和消费者。

1、生产者: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者厂商。

2、经营者: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它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3、消费者:是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9)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扩展阅读: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如下:

1、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的一个特点:自发性。

2、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体现了市场的第二个特点:盲目性。

3、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

4、我们在购买时只能先付款后消费,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在购买时直接看到消费的效果,而事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代价很大,所以市场还具有第四个性质:欺诈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市场经济

阅读全文

与86年经济主体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长这么大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浏览:910
李现的故事是什么 浏览:881
如何判断婚姻衰败 浏览:336
有没有哪些纯洁爱情的故事 浏览:646
事业单位半年奖绩效怎么回事 浏览:950
什么事业最出息 浏览:421
信成健康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02
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是什么 浏览:375
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什么时候播 浏览:881
幸福触手可及去哪里能看到 浏览:186
为什么喜欢美女的脚 浏览:410
教资面试防控健康卡是什么 浏览:793
为什么感觉一直被婚姻消耗 浏览:712
农林牧副渔有什么事业编 浏览:158
幸福在望老妹现在哪里发展啊 浏览:418
明日之后生存手册怎么切故事手册 浏览:491
讲故事的网站哪里下载 浏览:657
江海涛是做什么事业的 浏览:389
经济学硕士都读哪些书 浏览:95
婚姻忧虑怎么办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