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新四军怎么发展经济

新四军怎么发展经济

发布时间:2022-09-07 03:36:16

‘壹’ 曹甸战役是怎么回事

曹甸战役是新四军发动的、意图彻底消灭韩德勤部一场战役,是皖南事变的直接导火线。
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后,提出:苏北年轻人口多,经济发达,物资丰富,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zy认可,要求新四军从江南向北发展,在苏北建立根据地。
苏北是鲁苏战区韩德勤部的游击区,韩德勤部一直在苏北敌后抗日。
遵从zy的命令,新四军从江南渡江,偷袭黄桥得手,消灭韩德勤一个保安团。后韩德勤部意图夺回黄桥,遭粟裕部以少胜多,重创韩德勤部主力,李守维、翁达战死。蒋以此为据,要求新四军撤退到黄河以北,以减少国共摩擦。
为配合新四军建立苏北根据地,八路军黄克诚部南下苏北,和新四军汇合,新四军兵力占优。而受到重创的韩德勤部在曹甸等地修整。刘少奇等提出彻底消灭韩德勤部,中央同意,于是曹甸战役打响。
叶挺向中央提出曹甸战役暂缓,等新四军军部北撤后再打。猫没同意,理由是:苏北是局部摩擦,无关全局,蒋不会反击。
于是便有了皖南事变。

‘贰’ 新四军为什么没能像八路那样发展起来

新四军本来就是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为骨干组成的,其规模本来就比八路军要小得多.另外其作战区域是靠近汪伪控制的核心地区,生存压力较大故发展的速度也较慢.

‘叁’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国民党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面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肆’ 1937年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背景是什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伍’ 抗战中新四军为什么没能像八路军那样发展起来

其一,红军长征时,它在福建、江西和安徽留下了一些部队。但这些部队人数太少,不足以继续控制以前苏区任何重要的地盘。他们的任务本身就是建立新的运动中心,并保持人民的革命传统。
其二,新四军所处区域,多为当时中国的富庶之地,因此也是各方要拼力争夺的地方,这使新四军的实际发展的地域空间被大大压缩。
其三,皖南事变的影响。

‘陆’ 新四军如何壮大的

新四军建军初期只有一万人,共四个支队(八个团)。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已经发展成30万大军了!

‘柒’ 新四军的发展为什么不如八路军

一是基础不一样:八路军是由当年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而成。新四军是由未参加长征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

二是环境不一样:八路军在华北有陕甘宁边区为依靠,到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远离陕甘宁大后方,有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有日伪军的攻击。

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是“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7)新四军怎么发展经济扩展阅读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

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捌’ 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如何发展

皖南事变以后,共产党宣布重建新四军,陈毅担任军长。

‘玖’ 新四军是什么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9)新四军怎么发展经济扩展阅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杜平任副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拾’ 新四军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建军。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实质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共军事力量。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建军背景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军队编制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后蒋中正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政府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在华中活动。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发起了包括车桥战役、苏中1944年夏季攻势、苏中1944年秋季攻势等一系列战役,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新四军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军队组成

第一师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鹏飞),辖第一、第二、第二团和特务营。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和特务营。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特务营。第一师师长粟裕
第二师

1941年2月,新四军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东、津浦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共1.8万余人。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原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林英坚,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原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孙仲德,副政治委员黄岩,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第三师/八路军南下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增援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先后有4支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华中,并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改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团。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辖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
第四师
1941年2月,八路军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干部合影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十旅由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改编。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第十一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二团合编。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参谋长钟友松,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第十二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和第一、第二总队各缩编的一个团合编。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吴信容,参谋长罗保廉,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团。另辖萧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忠道(李砥平),参谋长廉平,政治部主任陈其五,辖第一、第二团。
第五师
1941年4月5日,豫鄂挺进纵队1945年1月新四军五师主要领导合影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第一、第二、第三游击纵队,以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11月又组建了特务旅。第十三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二、第三、第五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团。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参谋长黄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第十四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黄冈地方武装、第九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团。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参谋长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农苔。第十五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六、第十、第八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张执一。
第六师
1941年2月,新四军新四军第六师由苏南的新四军部队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第六师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七师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第十九旅和挺进团,共1900余人。同年11月,也是皖南事变突围的傅秋涛任副师长。第七师师长张鼎丞
浙东游击纵队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辖部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以及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2300余人。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治委员林达。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治委员邱相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治委员杨思一。浦东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政治委员姜杰。只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王耀中。四明自卫总队总队长罗白桦,政治委员刘清扬。
抗战胜利后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及在重庆谈判中向国民党作出的让步,新四军在浙东、浙西、苏南、皖南的部队先后北撤到长江以北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和3支部队北上山东,第三师进军东北,第五师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等部编为中原军区。部队一再重新编组,序列有了很大变动。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1946年1月7日正式合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军长兼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后增加罗炳辉),副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1946年1月7日,成立山东野战军,陈毅、黎玉分别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陈毅司令员又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下辖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渤海五个二级军区,山东野战军(辖第一、第二纵队,第七、第八师),兵力约27万人。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了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
华中军区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五、六、七、八军分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军区兵力约13.5万人。
华中野战军于1945年11月10日组成。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和特务团、炮兵团。后辖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师,第七、第九、第十纵队,以及第十三旅。野战军兵力约4.7万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新四军第三师于1945年9月28日从苏北起程进军东北。1946年10月,第三师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二师。新四军第三师番号撤销。
1946年国民党以30万人围攻由新四军第五师为主体组成的的中原军区,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调动62个旅(师)约50万人大举进攻华东解放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新四军展开苏中七战七捷、朝阳集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作战,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南、鲁南等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约25万人。
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为集中使用兵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应合一。据此,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辖原属新四军的苏北军区、苏中军区、淮北支队、淮南支队,原属山东军区的鲁南、鲁中、胶东、渤海军区以及滨海军分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军区所辖师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辖11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其中原属新四军的是: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为第一纵队,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3个团为第二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为第四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六师为第六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师为第七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为第十一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为第十二纵队,华中军区骑兵团、华中野战军炮兵团和山东野战军机关一部编成特种兵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另两个团和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洪泽湖大队编成淮北支队。留在淮南的华中野战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和地方武装编成淮南支队。
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至此番号撤销。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共摩擦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军队不时发生摩擦,关于起因双方说法不一,相互指责对方。
1940年10月初,新四军与当时国民政府江苏省省长韩德勤和陈泰运所组成的国民革命军部队不时发生摩擦。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以不到万人的兵力,于交战过程中,击败总兵员达三万以上的桂系陈泰运部队,占领江苏北部的黄桥,并于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称为“黄桥事件”或“黄桥事变”的该军事冲突,不但造成国民革命军万余人伤亡,且让本来仅驻安徽的新四军,控制了江苏部分省境。
1940年10月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向顾祝同战区之部下,江苏省省长韩德勤在东台附近的部队发动攻击,虏获第33师长孙启人等数千人(苏北事件)。
新四军在与国军的冲突中采取“来多了不打,来少了予以痛击或彻底消灭;你打我不打,你不打我要打”等策略,有效打击、诱降、骚扰、吞灭或夹击国军(当时称为顽固军)。
1943年春天,中共发起宪改主张,提出了开放党禁、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等诉求,要求成立联合政府。1944年在日军攻陷洛阳、长沙、衡阳时,在苏鲁、苏皖方面华中新四军与国民政府部队发生大小战役九次。
9月,新四军所属7师分别在苏中、皖南青阳、皖北、九江、浙赣路一线、合肥、巢县一带,全面向国民革命军袭击,国民革命军王俸绶司令不敌自杀身亡。9月底八路军115师与新四军第3师万余人,围攻国民政府铜山县政府驻地,驻地团长王家先生死不明。
最终改编
1945年对日战争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江南的新四军部队移往苏北。1946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陈毅为军长兼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罗炳辉为副军长兼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陈士矩任参谋长,袁仲贤任副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
留在苏北的新四军编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政委谭震林),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
1946年6月,国军以30万人围攻由新四军第5师改编的中原军区,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国共内战重新爆发。1947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山东军区和新四军番号,原新四军主力7个师中第1、2、4、6、7五个师及山东军区一部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原新四军3师已于1945年开赴东北并在1946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第6纵队;原新四军5师与八路军359旅、河南军区等部编为中原军区,即1946年中原突围被围攻之部队,该部突围后一部建立豫陕根据地,一部进入陕西改归西北野战军。至1948年下半年,上述各部统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东野战军成立时80%兵力源自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成立时35%兵力源自新四军,此外新四军也构成了西北野战军一部。

阅读全文

与新四军怎么发展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长这么大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浏览:910
李现的故事是什么 浏览:881
如何判断婚姻衰败 浏览:336
有没有哪些纯洁爱情的故事 浏览:646
事业单位半年奖绩效怎么回事 浏览:950
什么事业最出息 浏览:421
信成健康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02
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是什么 浏览:375
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什么时候播 浏览:881
幸福触手可及去哪里能看到 浏览:186
为什么喜欢美女的脚 浏览:410
教资面试防控健康卡是什么 浏览:793
为什么感觉一直被婚姻消耗 浏览:712
农林牧副渔有什么事业编 浏览:158
幸福在望老妹现在哪里发展啊 浏览:418
明日之后生存手册怎么切故事手册 浏览:491
讲故事的网站哪里下载 浏览:657
江海涛是做什么事业的 浏览:389
经济学硕士都读哪些书 浏览:95
婚姻忧虑怎么办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