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庆历和议你有哪些了解呢
庆历和议发生在遥远的宋朝。宋朝是一个多战争的王朝。许多民族对伟大的宋朝觊觎已久。庆历和议是一次和平会议。庆历和议是1044年的“宋夏和谈”。西夏元昊成为北宋的大臣。然而,北宋每年给西夏岁的钱币送去15万件丝绸、7万两银子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臣”,以确保国家和平与人民安全。
在夏宋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胜利,但全国仍有许多人和马伤亡。俗话说得好:“千敌伤人,八百人丧命”,这就使得元昊越来越难以集中人马发动战争。根据西夏的军事制度,每个部落的年轻人在和平时期从事生产,每个人在战争时期都是士兵,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杂役。一点一定,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发,还自带马匹和食物。元昊登基后,年年出兵至宋朝,无人耕田,牛羊不吃草。甚至许多部落领袖也反对再次战斗。由于多年的战争,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受重大损失,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西夏“不给钱”,严重阻碍了西夏经济社会的发展。
B. 对比前朝,宋朝政府对待商业的态度如何
对比前朝和后面的朝代,宋朝是最推广商业的,对商业制定了制度和法律法规,并且对商业持开放,包容,支持的态度。
C. 宋朝钱荒造成经济危机,这是宋亡的的一环吗
历史兴衰规律,物壮则老,这是道德经说的,具体灭亡在那一块,实则难以说清楚。
我的观点是:统治者有统治智慧,则国家兴盛。反之则衰落。灭亡是一个必然。总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人不谋事,则错在人。本分要做好。
因此,宋的灭亡,并不是钱荒的原因。只能说,钱荒导致一定问题的出现。
统治者不得力之说,只能是盖棺论定的说法了,站在事后,失败的角度去评价罢了。
真心要说兴亡的话了,还是一个时势造英雄,时事造帝国!
无论大航海,还是工业革命,又或者说蒙古铁蹄,这都是无可抵挡的大势所趋!蒙古铁蹄在古代无解你懂么!统治者不是傻,而是知道搞不过,不如与之和谈,换作你也是能这么想。和南宋结盟,不外乎憋屈一起死罢了。和蒙古结盟,一来报之前的仇恨,二来或有一线生机。说白了蒙古铁蹄无解!就好比,现在你没有原子弹,你和一个没有原子弹的国家结盟有用么,就显得聪明么!
所以说,大势所趋!没有抓住大势,皆是逆向,逆势则灭亡!
大势啊,大势啊!我的鲁班法才是大势啊,呵呵,你不懂,也没有人懂,我也忘记了。
D. 宋代频繁的天灾,那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宋代我们都知道,其经济发展在可谓是盛唐之后的封建顶端,却依然逃脱不过天灾的侵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宋代对待天灾及荒难之后的应对态度和举措,却并不可以简单归纳为一种强权政治下的消极举措,而更倾向于一种主观态势下的积极之举。这就完全要得益于宋代首次开创的软法应对策略,也正是这种措施,才使得宋代王朝在经济与政治,强权与软法之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方能延续三百余年国祚不衰。
宋代荒政期间软法应对的成功,有其必然因素存在,多方文治、仁政措施的积极实行,背后展现的宋代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待灾荒善后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软法应对的基础条件是宋代执行近百年的文治和德政氛围。科学的措施加上合理的中央政治结构掌控,才使得宋代在应对灾荒之后,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发挥出万分的功效。灾荒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则是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执政措施和崩溃状态下更显冲突的社会阶级秩序的崩塌。人心散了,国就没了。
E. 宋朝时期,大刀阔斧力行清官制的廉洁新风是怎么来的
如今社会主义大环境下,人们大力倡导廉洁新风,主张在生活中力行节俭。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廉洁文化建设,力图在有序的思想组织文化下,形成良好正直的官场新风,从而促进官员政治职能的有效履行。追溯历史上的廉洁文化建设,我们就一定要提到宋朝,宋朝的清官文化,一度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称赞的典型案例。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和大家谈谈宋朝时期清官文化的演变之路。
一、逢时而生的清官文化在宋结束五代十国混乱政治局面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旧势力残存下来的问题,比如说五代十国时期,统治高层们对于人身权并不算太重视,甚至是有一些轻视普通人的生命财产权。他们较为嚣张跋扈的认为,百姓不过是卑微的蚍蜉,不配得到相应的尊重,那一时期之中,百姓的生命人权堪忧,经常面临着被无辜滥杀的窘境之中。
清官制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意义,阔别了早期家国同构的思想,以众多清官所共同组成的官员队伍,将持续为国家迈进而不懈努力。清官们更多关注的点,可能不是每月的俸禄一共有多少钱,也不必总是想着在一些民生项目上捞取一把油水。他们想的只是怎样把工作做好,怎样更多利用有限的条件,为百姓的生活保驾护航。
并且可以确定的是,成熟起来的清官队伍将持续为统治者运输管理智慧和时间经验,统治者的负担也进一步得到了减轻,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想关于朝代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清官们充满正能量的前行,也同样激励着统治者不能沉迷于享受,不能停留在原地而不动的进步,要和共事的官员们一起,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F. 南宋灭亡的原因
南宋灭亡的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1267年的时候,忽必烈率领军队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到了1273年,襄阳城破,至此南宋的领域已经全部纳入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版图当中。
但是南宋的残余势力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有效的皇帝,成立了一个小朝廷,1278年的春天,南宋小朝廷逃到了达雷州。
在四月五日的时只有十一岁的赵昰去世,于是陆秀夫和其他大臣们又重新拥立了赵昺为皇帝,1278年,文天祥在海丰战役当中被俘,并且在蒙军的攻击下,雷州也已经失守。
无奈之下小朝廷逃往了崖山,元朝的将领随后对崖山发功了攻击,最终宋军无力战斗,在1279年的3月19日,赵昺带领着陆秀夫还有宋朝的皇室一共八百多人全部跳海自尽,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南宋王朝虽然地处偏远,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和文化开放度比较高的一个王朝,但是忽必烈的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打击,导致了正在上升阶段的中华文明逐渐衰落,同时也是使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
(6)宋朝如何对待经济危机扩展阅读: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国祚绵延一个半世纪而不亡,在与北方的蒙古、金、西夏等政权的凶险博弈中还能时有斩获.
但是从襄樊失守开始算起,南宋甚至只坚持了2年,公元1268年,继承了蒙哥大位的忽必烈经过一年的准备,从北宋旧都开封整兵出发,南下汉江流域,矛头直指襄阳和樊城两座双子城。
襄樊之战一触即发。通过金庸的文学作品渲染,襄樊之战已经成为了南宋抗元战事中最为着名的一场战役。
尽管侠客为报国而奋战至死的场景刻画有夸张之处,襄樊之战的重要性和艰苦程度却是现实存在的。
南宋方面率兵进入襄樊的,是与当时权相贾似道过从甚密的吕文德吕文焕兄弟。不过这两人本质上还不是贾似道的亲信。
而是在南宋当时的地方军阀博弈中和中央关系比较紧密的一支,即荆湖制置司。吕氏兄弟所率领的卫队虽然是冠以中央边防部队的名号,实质上却是一支私人部队。
这种部队性质,为后来南宋在荆襄之地的崩溃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当时的南宋军阀普遍认为,擅长骑射野战的蒙军攻城水平并不值得担忧。
只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敌军终究会撤退的。但他们没有想到,襄樊之战虽然只是忽必烈南下攻宋的首战,却在事实上成为了一场决战。
双方都主力尽出,蒙古军队的战术能力也远远超出了宋军的想象力,最终成就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胜利。
G. 是什么造成宋仁宗时重大政治经济危机
宋仁宗庆历初年,北宋王朝隐伏的危机终于慢慢地暴露出来,主要是被称为“三冗”的“冗官”、“冗兵”、“冗费”。宋初内外官员只有三五千员,由于宋朝实行官职名称与职务分离的制度,且官员不问有没有才能均能按资历升迁,加上科举和其他途径进入仕途的人数日益增多,到景德年间(1004~1007)已有官员一万余位,而皇祐年间(1049~1054)更是多达两万余人。仁宗时期,出现了“州县不广于读史观天下前,而官五倍于旧”的局面。
宋初有军队二十二万,宋太祖时,由于加强军事集权,禁军数目不断增加,开宝年间(968~976)全国禁军连同厢军也不过三十七万人,太宗至道(995~997)年间为六十六万余人,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达到九十一万,到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竟扩充到一百二十五万多。一个国家养了如此多脱离生产的军队,不但影响农业生产,巨额的军费支出更是占国家收入的大部分。
所谓“冗费”是指皇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修建豪华的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
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造成了政府重大的经济危机,而过度膨大的官僚队伍又使宋朝政治陷入濒临瘫痪的境地,仁宗之时,这所有的危机都已经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