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太和县有什么经济发展

太和县有什么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06 06:22:42

A. 太和县在阜阳或皖西北中处于什么地位 谁评价一下 主要是经济方面

人口大县。太和县药材大市场影响力较大,民间实力雄厚。外出务工者较多。房价均价3000+ 。

B. 安徽阜阳太和县经济发展怎么样

太和县在阜阳地区较为发达,以医药、服装行业为主。为劳动力大县,人均月收入在2900元左右。

C. 安徽阜阳太和县有多少个镇人口哪里最多经济哪那个乡镇发展的更好一些

截至2012年安徽阜阳太和县有31个镇,总人口约175万,43万户,人口当然是城关镇最多,农村属旧县、坟台较多;经济也是城关镇、旧县镇、皮条孙镇发展的更好一些。
希望可以帮到您。

D. 太和县哪几个镇最富裕

城关镇,旧县镇,肖口镇。

1、城关镇是太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工业产值21.3亿,同比增长45%;

工业增加值6.2亿,同期增长39%;招商引资3.5亿,同比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同期增长40.5%;

进出口总额4960万美金,同期增长39%;税收完成8250万元,同比增长21%,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其中工业园区实现税收4580万元,同期增长42%;

全年引进17个规模以上企业,超额完成任务,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2个,已达45家。

2、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城北6公里处,素有“太和县城的北大门”之称。全镇现辖50个村(居)委会,210个自然村,6.77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611万元,财政收入100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

3、肖口镇自1992年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实现“两个提高”,推进“三化”进程为目标。

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生猪、养鸡、林业“三项”主导产业建设成效显着,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全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资料扩展:

1、太和县辖26个镇、5个乡城关镇

(一)26个镇

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官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阮桥镇

(二)5个乡城关镇

双庙镇胡总乡、赵集乡、郭庙乡、马集乡、二郎乡

2、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太和县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着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E. 安徽省太和县介绍

太和概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干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历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处(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毫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64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区 划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全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27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民国34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胡总、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自然地理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端口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面积1820平方公里,总人口156.3万人。

F. 太和县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根据《实施评估》中提出的新战略、新规划、新项目未有效融入总体规划,以及在规划编制方面存在的城镇体系有待完善和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交通体系有待加强、生态廊道有待严控、部分现状用地与总规不符、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城市性质:全国重要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皖北滨水文化生态宜居名城。城市职能:全国层面上为重要的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层面上为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重要节点之一;安徽省层面上为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之一;皖北层面上为阜阳次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2017年进入全省综合实力20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健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宜居城市。(二)城市发展战略1、工业强县,太和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以医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将成为太和强县的重要支撑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医药产业为龙头,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把工业强县作为太和县长期坚持的根本性发展战略。2、商旅兴县,太和县华源医药批发市场享誉全国,为太和县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为太和县商贸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同时,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为太和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发展商贸业、旅游业的基础上,I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升级换代,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3、农业立县,太和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太和县发展的根本。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农业规模经营模式,解放剩余劳动力,保证粮食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G. 安徽阜阳太和县穷不穷

不穷。

截至2017年末,太和县常住人口1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981元。
2018年12月,太和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7年,太和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户,比上年净增4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其中轻工业增长26.2%,重工业下降1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9%,其他企业下降20.4%。规模以上工业中,28个工业行业大类有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6.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1.0%,纺织业增长9.1%,家具制造业增长34.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3%,医药制造业增长3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下降36.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6%。

早期的太和县工农业基础薄弱,很多人生活得极其拮据,面临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改革开放后,这里的穷人还是很多。但是太和人一直都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在看到当地药店与商铺的药物价格后,脑子一转开始贩卖药材,与药物结缘。
长期以往下来,太和县就拥有了20多万人的药商大军,一时间太和县成了全国大型医药集聚之地。由于当时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人们就将太和县亲切地称为"华东帝都"。
但好景不长,由于当时的太和县很多居民还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一时间内贩卖假药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太和县被扣上了"假药之都"的帽子,处处被人们争议,甚至被判上了“死刑”。
不过好在当地政府集中整治了市场,严肃处理了一些贩卖假药人士,才平复了当时的太和医药状况。时间一长,太和县的名声又重新恢复,华东帝都的名号可算是成功逆袭打了出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进步,属于太和县的现代医药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它们在下辖的产业链上不断延伸拓宽,将本身优势突出,建立起了依商兴工的“太和模式”,给当地带去了不少的收益。

H. 安徽阜阳太和那地方怎么样

你想问知道什么呢。
人很好客的,不排斥外地人。不过环境不好,主要还是素质问题,我是本地人,毕竟人口很多 而且也没有接触太多东西,对人的素质是不能怎么要求的。
直爽倒是真的。

消费水平还不错,比起其他县城发展很不错了。

I. 太和县河西新区2022年发展的情况

目前已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经济社134个,占83%,完成3个经济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25个经济社资产量化。积极开展“三块地”改革工作,新洲村委会暗鱼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正有序进行。
全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一是按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要求,全镇25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部顺利完成换届工作,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三升一降”。二是认真做好镇党政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严格落实换届选举程序,加大换届风气监督,圆满完成各项换届选举工作,全镇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利用学习强国APP、远程教育平台、网络直播、党委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平台,组织学习、观看党的政治理论、先进事迹等,不断提升党员学习教育覆盖率。镇党校开展52期培训会,覆盖党员干部2071人。四是以建立“导师帮带”制为发力点,探索发展“一带双培三把抓”工作机制,串点连线、成片带面地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已投入30多万元开展党建宣传及文化室、道路整治工程,增强党建示范村创建氛围。目前,已在汶塘村小组建成党建长廊,在新洲村委会周边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墙体绘画氛围和完成了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五是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83名,转正党员53名。

J. 太和县属于哪个省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两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50.3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干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塑料、建材、机械、造纸、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县工业中的支柱行业。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建有7个车站;105国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万。供电、通信网络覆盖全县,设施先进完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太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被评为全国"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进县,并获得"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行政区划

太和县辖26个镇、5个乡: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官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阮桥镇、双庙镇、胡总乡、赵集乡、郭庙乡、马集乡、二郎乡。

阅读全文

与太和县有什么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长这么大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浏览:910
李现的故事是什么 浏览:881
如何判断婚姻衰败 浏览:336
有没有哪些纯洁爱情的故事 浏览:646
事业单位半年奖绩效怎么回事 浏览:950
什么事业最出息 浏览:421
信成健康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02
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是什么 浏览:375
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什么时候播 浏览:881
幸福触手可及去哪里能看到 浏览:186
为什么喜欢美女的脚 浏览:410
教资面试防控健康卡是什么 浏览:793
为什么感觉一直被婚姻消耗 浏览:712
农林牧副渔有什么事业编 浏览:158
幸福在望老妹现在哪里发展啊 浏览:418
明日之后生存手册怎么切故事手册 浏览:491
讲故事的网站哪里下载 浏览:657
江海涛是做什么事业的 浏览:389
经济学硕士都读哪些书 浏览:95
婚姻忧虑怎么办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