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上是如何分配的

经济上是如何分配的

发布时间:2022-09-05 16:24:52

❶ 个体经济对应的是哪种分配方式私营经济对应的是哪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对应的

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原来叫做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现在直接归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经济中,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里边儿工人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如果私营企业属于股份制企业,凭借股份取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
公有制经济中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如果是公有控股的企业。股份收入则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一下。

❷ 我国的经济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非配方式并存(其中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主要存在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如国有企业,集体经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而按劳非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如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国民经济的分配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用和农民或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它属于生产者及其家属个人消费所需的必要产品;另一部分是生产单位和社会的纯收入,包括上缴国家的税 金和利润、支付的利息和企业税后利润、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属于国民收人扣除必要产品后的剩余。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 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要正确规定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之间的比例,影响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的生产额、构成和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平 均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等。其次要正确规定国家和生产 单位间对剩余产品的分割比例再次就是要正确制定适当的工资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来保证上述两个比例关系的实现。
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通过再分配所获得的收入 称为派生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预算,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补贴、支付非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②信贷。以偿还为条件,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贷放给使用单位来实现再分配的过程。③价格。国家通过指令性价格、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此外,各种劳务付费、居民之间的馈赠、生产单位直接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也可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后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
最终分配
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最终分配到积累和 分配
消费两个方面。主要是正确制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需求总额同国民收入供给总额相平衡,使积累和消费的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相适应,并安排好积累基金内部和消费基金内部的结构,以保证生产的不断扩大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是 国民经济中一个根本的分配比例,它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它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比例(如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工业与农业、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安排好国民收人的最终分配、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生活,后生产,再建设的方针。在保证群众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积累率,做到既保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

❹ 国内结婚之后家庭经济一般是如何分配

婚后养家时,收入应该怎么分配更加合理?怎样才能让平凡的日子多一些色彩呢?

一、学会理财,守住价值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夫妻其中一方工作太忙,可能就会忽视理财的作用,但二人至少有一人要抽出时间学理财。倘若你2015年有一百万,若放在家中,可能到2019年时,它的价值会偷偷溜走。

可若你看准时机,做出稳健的投资,便可使财产保值,甚至增值。夫妻两人攒钱,理财,需要协同的智慧,共同度过生活的难关。

二、相互体谅,互相支持

有的爸爸将照顾子女的任务甩给妈妈,自己却在职场飞黄腾达,全职妈妈在家累成黄脸婆,而老公还认为带孩子轻松,说尽了风凉话。

其实,夫妻二人应该互相体谅,爸爸要关心妈妈带孩子的付出,妈妈也要关心爸爸在职场上的打拼。

对于母子的需求,爸爸应该加以理解并给予支持。若孩子正是花钱阶段,“四角吞金兽”生龙活虎,老婆花销大,便可将二人工资合并,“集中力量办大事”,让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起来。

三、把握原则,守住底线

有的家庭在自己生活拮据时,还要为了面子给兄弟姐妹借钱,给父母借钱,这是相当不可取的。当然,若老人收入微薄,全家给父母赞助也是人情之中。

但有的老人却欺人仗势,认为自己孩子的钱应该交给自己来保管,丝毫不体谅孩子生活的辛苦,还在问孩子要钱,这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

所以,把握原则,守住底线,与老人讲明道理,便可将收入更加合理的分配,逐渐积累财富,过上富裕的生活。

总之,人生是一场修行,从求学、工作、结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考验着人们的情商与智商。怎样在生活的洪流里逆流而上,而不是被裹挟前进?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金钱的处理和分配正是你对生活态度的体现。

❺ 自然经济是如何分配的

一、经济形态不同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它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二、分工不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发展;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三、历史结果不同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最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❻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分配收入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一、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取向,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农村居民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超过2000元,2002年达到2476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

从城镇居民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8.6%。

2、从总体上讲,平均主义分配逐步在打破,“脑体倒挂”正在走向“脑体正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正在合理拉开,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向新兴产业倾斜。传统的体力劳动、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的收入在相对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在显着增长。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型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

3、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2%,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16.23%高10.19个百分点,说明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加大。

4、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增长势头较强

“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的工资基本上都呈现正比例线性增长势头。其中,国有单位的工资增长最快,平均工资增长了2.74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单位的工资增长最快。另外从工资的绝对增长水平上看,其他单位工资水平一直最高,国有单位次之,城镇集体单位最低。

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了协调一致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三项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25%、16.23%、16.33%。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必须看到,

在收入正常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轻视的问题:

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

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79,2001年扩大到1:2.9。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

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80年代中期,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国有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资差距为1.25:1,2001年扩大到1.63:1,其他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差距为1.49:1,2001年发展到1.77:1。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

特别是近两年,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2002年1季度的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2、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的差别越来越大

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与此同时,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目前约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户均拥有的金融资产只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1.3%。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51,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

3、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同时并存

“平均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不包括工资外收入)分配上,多数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内部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偏校

与此同时,在工资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现象。工资外收入、垄断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根源。

4、收入分配不规范

一是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三是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的4%的标准进入,变相提高收入;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二、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财税政策

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之一。由于个人收入分配活动与财政收支有着特定联系,财政政策可以说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从我国转轨期经济运行和制度安排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三个角度看,

运用财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本质上是要妥善处理好三大矛盾:

第一,经济增长与增长福利分配之间的矛盾

改革之后的中国在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GDP规模快速膨胀,但增长福利分配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相对来讲反而下降,低收入群体规模有所扩大。很显然,现在有必要利用财税手段调节好经济增长的分配基矗这种调节的难点在于把握好公平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约束效率的递增。

第二,合理解决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与扩大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规模的矛盾

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增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规律性倾向,对消费进步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扩大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规模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从理论角度看,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约束性,其表现是扩大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的规模势必要影响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从而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张。

第三,妥善处理创造就业机会与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矛盾

财税政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创造就业机会,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挣取收入的机会;二是在个人之间进行收入的转移支付。从理论上讲,这两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现是财政资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长。很显然,确定合理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就是要在创造就业和转移支付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配比。

综上所述,

可确立以下一些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财税调节政策: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收入分配调节涉及各级财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划分事权。由于我国是区域经济极度不平衡的国家,收入分配调节事权不可能相对集中,确定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的调节标准也就不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为此,收入分配调节的基本事权应按居民属地来划分。但考虑到各级财政收入汲取能力的体制性和资源性差异,可把收入分配调节财力支持划入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说,上级财政可从专项转移支付角度向下级财政拨付资金弥补下级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财力不足。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为了实现收入分配调节的针对性,中央财政对向省级财政转移扶贫资金时可指定地区和类别。省级财政则可向符合条件的下级财政确定收入调节补助。这种补助额的确定应以各地收入、物价和人口状况为依据,而不必寻求补助标准的统一性。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时一方面可利用纳税信息,另一方面则可利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相关信息。如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统筹账户金额等。通过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绝对额。同时,还应利用价格指数、工资指数、实物耗费指数等来监测居民收入的相对变动状态。建立相对科学、全面的居民收入监测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我们准确划定调节对象提供基础资料。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目前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性资金的支出以现金补助为主,这种模式在现实情况中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资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实现预期目的。比如低收入阶层部分领取补助金者把钱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上。为此,我国各级财政可建立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消费的定向补助制度。如凭发票或收据报销定额义务教育学杂费、水电费、医药费、食品支出等。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放宽补助范围。定额标准确定权可由市级财政掌握,省级财政可酌情予以调控。

第四,调整相关税制

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在适度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少级次、扩大级距并降低税率,特别是3000元?5000元这一区间内的收入应采取低税率政策,因为这一收入区间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界限,税率过高会抑制中国的消费扩张,反过来削弱经济增长。在房产税方面,可考虑在把房产分类的基础上,把中高档私人住房纳入征税范围,税率从低、征管从严。当然,这要以进一步规范房产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费为基础。

第五,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对低收入群体子女来讲,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实现收入阶层转换的基本条件。为此,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以及有条件的市级财政可在教育经费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这笔资金可通过教育部门根据一定的原则无偿补助给符合特定条件的已考入大学的低收入群体子女。中央财政的这笔专项资金可向西部地区倾斜,经济发达的省份可把此类资金更多地向省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参考资料:经济日报

❼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

名义上的按劳分配,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占有,工人以出卖劳动力获取薪酬,同时按照高税收高福利的二次分配制度,在中产阶级、一部风技术知识工人中实现公共事业、医疗体系上的福利政策分配。穷人依旧穷困。政府被形象为替资产阶级上层工作。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的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白领进行生产的情况,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公司股份制的实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众手中,这样资本不断的社会化,这一情况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个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价值,价值分为五个部分,税金,租金,利润,劳动价值,和企业家才能。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个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❽ 我国有哪些分配方式

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含义。
(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分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
(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中,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这个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判断是否是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前提,分配的尺度是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这里既包括劳动的质量也包括劳动的数量,分配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是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相对于平均分配来说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而平均分配会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共同贫穷。按需分配是适合生产力水平极高的共产主义社会,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适合实行按需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这里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社会保障性分配。 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对应的是在个体经济中的劳动所得。例如自己开一个小商店经营所得收入就是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所得。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照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来分配。劳动要素主要指的是在私营或外资经济中的工资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是购买股票、债券等的一些通过资本投资获得的收入。技术员主要是靠技术要素获得收入,对于房屋出租、土地出租的收入通常属于土地要素分配,管理要素分配主要是通过管理来获得的收入。例如总经理通过自己的管理能力属于管理要素分配。 社会保障性分配主要指的是国家给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补助,或者是退休员工的退休金,这些都属于是社会保障性分配,因此,他们虽然“不劳”但也“有得”。
多种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对应的。
了解了我国的分配方式后需要我们加以辨析的是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这三者的区别我们主要通过其对应的经济制度来区分。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的范围之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对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独立经营,既是劳动者同时自己也是老板,而按劳动要素分配对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工资收入,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存在的是雇佣关系。
知道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后,还应该明确目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3、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它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要求多层次的分配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要实行按劳分配注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都不适合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水平。 (2)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决定了需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因此在分配过程中既要注重效率同时也应该注重公平。
4、社会公平: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叫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结果公平。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不等于全完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❾ 经济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就是按劳分配 , 按劳动者付出的努力和成果来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范围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如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问题上,彼此间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社会将个人消费品分配给消费者,客体是个人消费品。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属于个体经济,生产资料个人或家庭占有,个人所得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仅仅用于个人消费。

阅读全文

与经济上是如何分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护士大部分都是美女 浏览:301
女生对爱情向往的阶段是什么阶段 浏览:797
工作和爱情你会怎么选择未完待续 浏览:755
我什么故事 浏览:353
如何做企事业单位体检项目 浏览:727
叫什么爱情缘 浏览:263
全国哪个地方国营经济发达 浏览:143
体彩有多少钱用于体育事业 浏览:268
上海哪些艺校美女多 浏览:996
美女用什么手机好 浏览:603
爱情小金库怎么开通 浏览:766
二次婚姻如何协议 浏览:1001
三圈排查表的身体健康状况写什么 浏览:926
中国导盲犬事业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854
事业单位社保都交哪些 浏览:838
怎么写老师讲故事 浏览:761
张晋婚姻现状如何 浏览:364
忠于职责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117
海水素食经济鱼类有哪些 浏览:575
幸福人总部电话是多少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