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1、从发展的基础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近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
2、从科技支撑条件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3、从市场支撑条件看,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80987亿元,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4、从后发优势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人均收入上,2018年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6%左右,城镇化率不到60%,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空间。
5、从大国优势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经济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巨大。中国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资源,储蓄率接近50%。
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产业链条完备;我国具有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分工密集、产品种类繁多的范围经济优势和区域之间差异互补的协同发展优势。
(1)经济稳中向好有什么表现扩展阅读
1、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势头,要在推进改革创新中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增添动力。敢于攻坚克难,加大财税、金融、国企国资等重要领域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才能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感受,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势头,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风云激荡、乱象丛生,但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迈出对外开放新步伐,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经济巨轮就能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3、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势头,要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当前一些领域存在问题隐患,风险总体可控,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及早防范、主动作为,做到“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要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去杠杆的落实,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良好环境。
Ⅱ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向好的条件有哪些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经济增速在目标区间运行,经济基本面整体平稳。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中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表示,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内在稳定性,为中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9、2.5和2.0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光纤、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超过整个规模以上工业。
Ⅲ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稳重向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缓中趋稳”是对经济见底企稳的基本判断,意味着经济增速经过持续放缓,目前底部正在构筑中。 “稳中向好”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意味着经济经过转型阵痛,目前向好势头已经显现。 “稳中有进”是对经济增长动力和民生改善的基本判断,意味着经济经过主动调整,目前新引擎开始轰鸣,民生继续改善。
Ⅳ 国内经济中体平稳,主要提现在哪些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见效。一是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的目标任务。二是去杠杆稳步推进。三是去库存效果显现,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6510万平方米。四是降成本继续显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继续下降,全国企业和个人减负的总规模超过年初预计的1.1万亿元,达到1.3万亿元多。五是补短板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农业、社会领域投资都加快增长。六是企业效益总体上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8%。
Ⅳ 中国经济上半年“稳中向好”是如何取得的
2018年上半年,三大支柱共同构建了中国经济的新韧性,进而推动长周期筑底和新旧动能转换,保障了基本面的“稳中向好”。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渐次释放。经过2016-2017年的连续攻坚,“三去一降一补”、“放管服”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2018年上半年加速释放改革红利,驱动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盈利改善和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系统性风险逐步消解。在2017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增长放缓的基础上,2018年上半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和金融部门杠杆率双双下行,并伴随影子银行规模大幅萎缩,系统性风险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
第三,政策工具效能提升。2018年上半年,财政、货币政策凸显精准化趋势,凭借定向降准、精准扶贫等创新工具,着力优化市场流动性、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结构布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并避免了“大水漫灌”引致的政策成本。
Ⅵ 中国将成2020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这体现出了什么
中国经济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当年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政策,通过历史的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现在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也在逐渐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将成为2020年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这体现出了我国经济的稳中向好。
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强大力量。此生不会后悔作为华夏的子女。全面复工复产,使中国在2020年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中国经济体,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力量。
Ⅶ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
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Ⅷ 中国经济好于预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经济好于预期,体现在统计数据令人喜出望外。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主要指标超预期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6.9%,好于市场预期的6.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好于预期的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好于预期的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好于预期的6.7%。面对一系列向好数据,国内外权威机构在评估中国经济表现时,主基调积极正面,并用“宏观经济稳定”“保持强劲增长”“外部需求旺盛”等语句来描述,以此作为调高中国经济预测的解释。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与世界经济的广泛复苏,两者形成共振,产生溢出效应,助推各界的乐观判断。
中国经济好于预期,体现在经济增长韧性足有后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引导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能不断转化。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服务业已成为最大产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达到54.1%,高于第二产业1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在增长动能方面,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399万户,同比增长12%,全国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同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装备制造业增长11.4%,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这表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日益壮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各市场主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质而努力改造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来了新动能加快成长。
Ⅸ 怎么说经济向好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是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政府经常说经济稳中向好是什么意思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是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扩大内需成效显着,发展引擎增添新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