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为经济开放,对外交流。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珠三角”概念1994年10月8日首次正式提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江三角洲。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经济区。
⑵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的原因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使得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它地区,主要是由于其产业特点或者说是缺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发达。 具体分析如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过去对个别地区倾斜等特殊优惠政策,逐步为建立在统一公平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所取代。由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早先被掩饰了的缺陷如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狭小等渐渐暴露出来,相比长三角等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均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⑶ 历史 1980年,我国决定在 最早、被称为一夜之间崛起的城市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置经济特区
福建的是厦门,广东的是深圳,珠海,汕头!海南是以后才设立的,城市是三亚和海口吧!可以说是一夜崛起的城市只有深圳!
⑷ 经济特区的由来
“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新的名词,从词面意思来看,是和经济有关系的。对于经济特区的政策来说,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当然,经济特区也会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我国的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1979年4月,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成立以经济手段来发展的特区。经过80年代初的发展、90年代的成长,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大陆地区共设立了7个经济特区。期间,于1980年3月由“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的划分,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7月,中央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这四个城市成为了我国经济特区的雏形。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而且现在的发展势头都很猛,特别是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由一个小渔村演变成了一个经济强市,并且跻身于一线城市行列。
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成为了我国唯一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经济特区的先例。
从1992年起,我国开始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其中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开始逐步运转起来,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重要标志。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也是经济发展由沿海城市转向内陆城市的标志。
这些经济特区现在发展怎么样呢?
1、海南省
海南是我国经济特区中的唯一一个省级单位,海南也是唯一一个在全省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常住人口944.72万人。2020年海南省的GDP为5532.39亿元。
2、深圳市
深圳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家批复确定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
深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8] 、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深圳市成立于1979年,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 。2020年深圳市的GDP为27670.24 亿元。
3、珠海市
珠海是广东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国家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海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广府人走向海外的重要起航地之一,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珠海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奖”等称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2020年中国100座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珠海已经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截至2020年,珠海市下辖3个行政区(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15个镇,10个街道,5个经济功能区(横琴新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2020年珠海市GDP为3481.94 亿元。
4、厦门市
是福建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省东南端,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全市下辖6个区,总面积1700.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97.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9万人,户籍人口261.10万人,常住外来人口达221万人。2020年厦门市的GDP为6384.02 亿元。
5、汕头市
汕头市是广东省地级市,潮汕四市之一,汕潮揭都市圈城市之一,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汕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国着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汕头市位于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南濒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
汕头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总面积219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6.48万人。2020年汕头市的GDP为2730.58 亿元。
6、喀什地区
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区。喀什地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新疆西南部。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端口;还是新疆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建筑风格及传统经济的特色和精华。 2010年,喀什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中的唯一一个地区。
喀什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与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皮山县相连,西部与塔吉克斯坦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
喀什地区共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63.38万。2020年喀什地区GDP为1130.2亿元。
7、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县级市,地处中国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西承中亚五国,东接内陆省市。
2006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为全球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了我国唯一一个经济特区中的县级市。2020年霍尔果斯的GDP为近60亿元。
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经济特区取得的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⑸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珠三角模式”的前世今生
“中国改革开放”之树生长了30年,结出的最丰硕的果实是什么?珠三角。
在20世纪70年代末还是香港和广州之间的4万平方公里丘陵和水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在是一年超过7000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工厂,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其中包括中国第三和第四大城市广州与深圳,它们构成全球最出色的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之一。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增量改革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首先是增量的添置,,其次才是存量的盘活,而最大的增量就是珠三角。
作为增量的珠三角,深圳特区和广东“四小虎”是过去20多年里的爆发力量,它们主演了南方的改革开放传奇剧目。珠三角的四种模式,为“北京共识”和“中国经验”添上了好看的一笔。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探究珠三角模式的来龙去脉,其演变过程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是本专题“珠三角模式再报告”之主旨。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珠三角模式”五个字,你会得到什么?
“珠三角困局”、“珠三角模式危机”,这样的字眼比比皆是,而关于珠三角或珠三角模式的各种断言都不假思索。比如说,“制造困局”已经成为珠三角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面临的最大难题”等等。
“珠三角许多企业已掉进低成本竞争的泥潭,不能自拔。这时企业要想生存,只有尽量在工人头上打主意。珠三角的桎梏,带有明显的“天生”性质,崛起之初,就注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珠三角模式之辩》)
这里所说的珠三角模式,基本上只指的是所谓“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产业,好像这已是“珠三角模式”的全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珠三角的四种模式
现实中,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珠三角模式”。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有过“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对比,但其时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所谓“珠江模式”主要是指顺德、中山一带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可能称之为“顺德模式”会更准确一些。至于上文所指责的“珠三角模式”,其实更多是“东莞模式”的特点。
但是“东莞模式”只是珠三角多种发展模式中之一种,甚至并不是最主流的发展模式。在珠三角,至少曾经拥有四种以上的独特发展模式,分别为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东莞模式、深圳模式。
即便在上述四种模式中,最值得称道的也并非“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很早就以“可怕的顺德人”而名声在外,“南海模式”也同样创造了经济奇迹,而“深圳模式”显然更代表中国应该追求的发展方向。
在80年代论及的中国地方发展模式,大多是以诱发工业化的主导因素而论,即通过何种途径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
在珠三角的四种模式中,“南海模式”是最为典型的本土生成型民营经济,珠三角善于经商的本地农民,利用珠三角最先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之便,先从贸易做起,赚到了第一桶金,随即由贸易向上追溯到工业制造领域,并逐步在工业中加入技术研发的因素,一步步提升其产业档次,完成柳传志总结联想的贸-工-技转换过程。南海模式亦可见于广州的番禺、江门的新会等地区。
“顺德模式”在工业化的诱发过程中,基层政府发挥了更多一些的作用。顺德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一些农机工业和缫丝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些小工业经营人才,在80年代率先开放后,县镇村政府对工业化充满了极端的兴趣,鼓励大办乡镇工业,并想方设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本支持,遂使顺德在一些产业领域迅速成为全国市场的佼佼者,奠定了顺德的产业竞争力基础;90年代的改革完成了这些乡镇工业的私有化过程,使顺德转型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中山市的西北部小榄、东凤等镇,以及佛山市区等部分地区,亦具备顺德模式的特点。
就整个城市来说,深圳特区亦走过了一条类似联想的“贸工技模式”,在80年代初特区创办之初,事实上是依靠优惠政策,做贸易起家,奠定了特区的资本基础,之后在1985-1986年深圳特区开始第一次产业转型,由贸易转向大规模投资工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计划,产业重心由工业向科技产业升级,原有的加工贸易业则向关外的宝安龙岗以及东莞地区迁移。2006-2008年前后,深圳开始第三次产业转型,在原有工业、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上,产业重心开始向高端服务业转移。在深圳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基本平衡,而在其国资体系中,可以看到本地国资、北京央企与香港央企资本的平衡,在外资中,则可看到港台资本、亚洲资本和欧美资本的基本平衡,而在深圳的民营资本中,则可以看到深圳模式的精华部分:民营创新科技企业群体。
“东莞模式”最多算是“深圳模式”的史前版而已,是从80年代的深圳移植过来的加工贸易体系,至今在深圳的关外宝安龙岗地区,还有大量“东莞模式”的残余,只不过东莞将其迅速地复制和膨胀到几何级数,在规模上做大到让人惊呆的地步罢了。即便是东莞更多地以“世界工厂”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东莞前几年一直在津乐道于自己的“制造业名城”桂冠,但东莞市的加工贸易产业的总产值和总出口额,其实一直没有超过深圳市。更准确地说的话,应该是珠三角东岸地区(东莞和深圳关外地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工厂”。
外界对珠三角模式的指责,其实大多指责的是“东莞模式”,所谓“东莞模式”是这样的: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有三: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我们可以总结为“叁外模式”。
外科手术式植入,系指整个制造体系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这种产业体有一个天生特点: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组装式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容易;外资主导就不用说了,因为中国缺少资金和产业经验,产业投资需要由外资来投入,具体到东莞来说,台资的聚集是其一大特点;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是打外销市场。在这一模式中,产业的利润主要由外资收获,地方获得的是税收(由于地方政府大量牺牲自己的税收收益,这一收益在前五年基本很少看到)、租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以及,似乎凭空获得了一个产业体系;外来工则赚到少得可怜的工资。而本地居民基本不参与此一工业化进程,只在为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中赚取低层次服务业(房屋或厂房租赁、餐饮、酒店等产业)的利润。
“东莞模式”主要集中于东莞市、深圳的关外地区、惠州的博罗县西部地区以及惠阳、惠东的个别镇、广州的增城市、中山的南部地区及江门的台山等部分地区。
但是“东莞模式”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可以迅速复制并做到可怕的规模效应,由于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快速地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这使得“东莞模式”的产业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所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东莞模式”下的制造业在全球发威,横扫欧美日等西方市场,以致于西方媒体盯着的珠三角制造业,似乎就只是东莞,于是乎中国媒体盯着的珠三角模式,似乎也就只是东莞。
“东莞模式”在珠三角称雄本身就已让人感到担心,“东莞模式”北渐到苏州,甚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大连、天津、上海、杭州、厦门、珠海等许多当红的明星城市,都同样面临着“东莞化”的趋势,那就更加让人沮丧。可以说,这一趋势准确体现了在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的时间里,全球产业资本流向中国大陆的情势下,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末端移植到中国大陆的疯狂情形。
到2008年,当“东莞模式”遭遇空前的危机时,其实我们非常需要认真地打量一下珠三角的其它几种更有价值的发展模式,深圳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尽管这几种模式这些年来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与最初我们的理解的,已大不相同,但这种演变本身,已表明了珠三角是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
不仅仅是四种模式
本专题由于着眼于珠三角模式30年演变的梳理,所以才重点选取了顺德、南海、东莞、深圳四种主要代表模式。事实上,珠三角作为9个城市的经济共同体,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特色,上述四种模式并不能覆盖到整个4万多平方公里。除上述四种模式外,至少还有几个城市的主城区,其经济发展路径并不能归类于上述四种之任一。比如广州、惠州和珠海。
由于80、90年代广州的发展在区域中不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谈及珠三角模式时,较少会涉及广州的部分,但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州的重现生机也构成了珠三角发展模式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的发展路径显然迥异于上述四种模式,而更接近于中国内地传统经济中心城市(类似南京、武汉、天津、上海等城市的产业拓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如果说在珠三角中,广州是与上海最为相似的城市,应该没有人反对。
所谓广州的“类上海模式”,其实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本地大型国有资本与跨国公司的媾和共荣。
在珠三角,广州是仅有的国有资本处于强有力控制地位的城市,这大部争应归因于国有资本原本在珠三角大部分地区投资较少,广州由于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所有才得到了一些中等规模的投资,并且集中于重化工业领域。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珠三角仍处于轻工业化阶段时,广州正处在它的“大上海沉没”时期,所以在经济特区和四小虎的熠熠星光之下,广州变得黯然销魂。但是当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入第二次重工业化时代之后,广州等来了它的辉煌时代,在汽车、石化、造船等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得到了回报,广州恢复了勃勃雄心,开始重整旧山河,并意图占据整个区域竞争的制高点。
珠三角东部边缘的惠州市,在90年代也呈现出以国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特点,但与广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老国企不同,惠州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一批新兴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国资企业,以TCL、德赛、华阳等几大国企为主,构成惠州的产业支柱。这几大国企与深圳的赛格集团、康佳集团、三九集团等一起,被学术界称作“南派国企”。
所谓“南派国企”,据总结有几个特点:国家并无巨大规模的投资,而是以较小的投资,从小企业发展起来;企业并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壮大,而是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而发展起来;这些企业由一批优秀的国资经理人带领下才得以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较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中TCL集团还于本世纪初实施了“阿波罗计划”,较好的解决了国资经理人激励机制问题。
珠海在珠三角则是个完全的异类。原本处于珠三角边缘地区的珠海,并未能象南海、顺德那样生成本土萌发的工业化条件,但也未能象东莞那样抓住港台资本迁粤的历史机会。因而珠海的发展据说一直被视作珠三角工业化失败的典型。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珠海,它其实兼具了深圳模式(以软件、医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民营科技企业)、东莞模式(以伟创力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企业)、顺德模式(格力集团)的一些特点。虽然从产业密度和集群程度来说,不如深莞南顺四个地区,但是珠海整体的城市发展水平却并不低,以其人均GDP来说,在珠三角仍处于最好的水平之一。
问题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在珠海西区进入新世纪开始引入石化等产业之前,珠海的经济发展是珠三角唯一不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珠海一直保持了她珠三角最美丽的海滨城市的桂冠,生态体系和城市环境一直得到了较好的保育。倘若不是最近几年珠海急不可待地引入了石化等重化工业,珠海就会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模式的要求,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
珠海的际遇也许足以让珠三角人思考: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发展?
珠三角模式的趋同化
诚如接受本报专访的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李贻伟所言,珠三角各个城市的发展模式,这些年来已在逐渐模糊其个性,展现出“趋同化”的态势。
比如南海虽然以内生型民营资本为其最大特点,但是南海近几年来却也是区域内吸引外资最为成功的城市之一;东莞在十多年外资经济的熏陶之下,本土居民亦开始其创业或资本化进程,当然仍是从其熟悉的配套服务业出发,在餐饮连锁、豪华酒店经营方面形成特色;顺德完成制造业民营化的同时,在商贸流通业的私人创业也蔚然成风;广州、惠州虽然在区域内建立了重工业中心的地位,但是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等区域内多个城市均提出了“适度重型化”的战略,不愿意被中国第二次重工业化进程抛弃。
为何珠三角区域会出现严重的趋同化?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是广东省十五、十一五连续10年的大规模投资,使得整个珠三角地区建立起一个高速公路网络,未来还将形成由高速铁路、轻轨和地铁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得整个珠三角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城市集合体的趋势,每个城市在这个交通网络的节点上,均不存在被边缘化或中心化的问题,都可以获得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这意味着珠三角的每一个城市其实都无法再强调其优于别人的区位优势,自身不再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资源流动的便利性和低成本会导致资源在区域内的扁平化配置,至少在珠三角区域内会越来越显现出这一特点或趋势。
其二是,自90年代末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政府,均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强势政府的特点。
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以弱势政府着称,这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整个八九十年代,从省政府到各地市到各县区,广东一向以政府放权、少管事,放手让基层和民间求发展而着名,这种以减少管制、自由放任为特点的治理模式,也是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头2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法宝;二是在90年代末之前,各城市政府均以财力嬴弱闻名,由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没有多少力量去干预经济,即便想强强势,也强势不起来。
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名城市政府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力,加之1998年之后朱氏强势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欲以房地产业来拉动内需,这等于打开了各城市政府靠土地开发积累地方财力的大门。实力大增的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均开始变得富有企图心,以广州林树森、深圳李鸿忠为代表,珠三角各城市开始进入强势政府的时代。
其实基于同样的原因,不仅仅是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泯灭,就是在长三角与环渤海湾、中西部等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均出现了趋同化。也许过了若干年后,我们再谈所谓珠三角模式,是一件极其好笑的事情。因为,没有“珠三角模式”可言了。
⑹ 广东四小虎是什么,它们“虎”在什么地方
广东四小虎指19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当时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2005年广东四小虎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公认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发展门坎。所谓小虎,是指跟深圳这样的大经济特区相比,它们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人口规模等较小,而实际的外向型产业规模并不小。
从广州出发,向南的两条公路,一条向珠海,一条向深圳——两个经济特区。它们分别经过南海、顺德、中山和东莞。改革开放初它们还是农村,但从1978年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开始,四个城市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风生水起。
广东四小虎真正形成气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离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有八九年的时间。这个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为界,珠江东侧和西侧出现了两种很有意思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侧以东莞为代表,与香港形成了一个“前店后厂”的关系,成为香港转移加工工业的一个基地。
当年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而在珠江西侧,以顺德、南海、中山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资讯、订单、技术为支持,发展物流,发挥当地市场经济的传统,企业逐渐“北伐”占领全国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东莞模式、中山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
东莞广东省第四大城市、中国着名工业城市,世界制造业名城,广东四小虎之首,广东四大名市—香市,天朝四大都会—浪都,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篮球城市、游泳之城、举重之城,中国着名侨乡。
中山是中国着名工业城市,下辖5街道、18镇、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户籍人口136万,常住人口270万。面积1800平方公里。国父孙中山的故乡、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国着名侨乡。曾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城市创新50强、国家宜居城市10强等。
如今佛山市顺德区享有“家电王国”、“家电之都”美誉,一心一意要作中国家电业的庄家。但问题是,青岛海尔、海信这样的巨头会听任顺德坐庄么?家电业的竞争无疑将越来越惨烈。
南海现为佛山市一个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毗邻香港、澳门。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40多万人。南海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是“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区”。
⑺ 五大经济特区排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就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特区深圳了,深圳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航运有体系也有规划,特别是深圳毗邻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作为珠三角的轴心位置,深圳的改革开发的几十年时间里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在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位居中国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深圳是中国最受跨国公司亲眯的城市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厦门经济特区,厦门位在闽南金三角,陆域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以厦门一个海区城市,200万的人口,却创造了1080亿的GDP,厦门的生活水平很高,高新技术企业在厦门落户的很多,国内的联想,国外的戴尔电子在厦门都有大型生产基地,厦门是和深圳一样经济发展迅速的特区城市,连续6年经济都以每年15%的速度发展。厦门最大的优势还是这里有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空港之一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中国十大集装箱港口厦门港,厦门的太古飞机维修中心是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中心,2005年,厦门获得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
排在第三位的是珠海经济特区,珠海特区为在珠江三角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隔江相望,境内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珠海经济特区也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珠海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珠海还是台湾同胞最重要的投资城市之一,2005年珠海经济特区和厦门经济特区双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排在第四位的是海南经济特区,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岛全省都被规划为经济特区,台湾岛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的崛起,刺激了海南的经济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南方连接东南亚各国最重要的省份,在未来的几十年必然崛起,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
排在最后一位的汕头经济特区,汕头特区在这里20年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比其他四大特区,还显后劲不足,汕头特区的区位优势不是很大,有影响力的企业不多,在空港和海港上优势不足,汕头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还不足厦门港的2/1。
⑻ 20世纪80年代初,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作用较强的城市是A.广州B.深圳C.珠海D.香港20世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在世纪80年代初,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作用较强的城市是香港,在那个时候,三角洲地带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位置,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