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加快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地说:
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增强。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虽然在C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1989—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由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
388.56亿元。各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多元
化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午交易额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限于5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相继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自主择业,
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市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兴起。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渐打破,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宏观调节体系初步确立,间接调节方式开始发挥主要作用。按照现代
市场经济规律,中央银行宏观调节职能得到加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调节由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由追求速度、数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注重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力度,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趋势的经验。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基本打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种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得到国家保护和社会认可。初次分配领域坚持以效率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再分配领域侧重维护社会公正,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分享社会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促进经济发展
像石油什么的国企依靠政府国家的支持进行垄断经营,而剩下的就可以市场的优胜劣汰,多个相同的企业分市场,这就要进行竞争,从而推动创新和新市场的开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就保证了国家在关键地方(石油的国家资源型的)有强力支撑,下面也有积极发展。(其实就是关键的社会主义,剩下的资本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啥好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啥好处,不同点就是在关键领域的归属而已。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如何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区别,前者起基础性作用,即主要调节者作用;后者则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我国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发挥了一段积极作用以后,其弊端日显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货不对路,致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很慢。与此不同,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加速,25年间年均增速达9.4%,处于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到去年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显着改善,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这表明,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能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取得更为丰硕的发展成果。
E.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
这是西方国家最不认同的方面。但他们的有识人士在谈到中国之所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却首先提到这一点。美国着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最近出版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写道:“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执政方式。但是从在中国所见所闻来看,我们不得不怀疑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9] (P1、P6)美国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该报网站上写道“一党专政当然有它的缺点。但当这个政党的领袖是一群相当开明的人时,正如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也会成为巨大的优势。这样一个政党可以强行实施政治上很艰难但对于一个社会在21 世纪的发展来说却极为重要的政策。”
2.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
俄罗斯《导报》2009 年10月9日发表《自由思想杂志》主编弗拉基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着文“向中国学习”说:“中国崛起的前提条件是:保留现有企业的国有制,积极主动建设新企业,因此先进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他们特别看到了国有制的优势。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报》2009 年4 月12日发文说“还有一个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理由:在其他地方出现放贷困难之际,中国的银行与一年前相比,甚至扩大了向企业的放贷量。这是上面下达的指示。银行根本无法抗拒,因为它们毕竟都是国有的。”
3.国家计划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认为:中国总的特征是“权威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他们谈论市场与计划结合时,强调的是计划一面。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姚树洁教授说“中国当然有独特的发展模式。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市场和计划结合得很不错。比如说经济发展中制定五年计划就很有效。有个五年计划就像走路时有了目标,可以更清晰地规划一些大项目。而英国就没有这样的计划,每年只能靠预算来规划,效果就差很多。”[10]
国际上特别看重国家制定规划并用它指导社会生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9 年9 月12日发表文章“中国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样写道:“无疑,高瞻远瞩也应该算作中国在管理方面的一项优秀传统。这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毛病。规划、计算,这些东西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它们促使许多人想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混乱与无秩序的另外一种选择。”以上只是简单地摘出了几点国际上学者的“中国模式”观,从这里至少可以窥见他们的更宽的视野,避免了我国学者视野和观点的偏狭性。
F. 如何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断改革完善现有经济体制,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借鉴世界上的发展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
G.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让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但市场调节又存在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