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二,近代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 1840到1949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
1840年到1949年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国1840年至今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
2、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2)中国近代经济是怎么发展的扩展阅读:
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③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要有具体年份)
1920~1936年间是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1936年前近代经济是在不断地发展,从1850~1936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及人均国民收入都有所增长,1887~1914年为第一周期,上转折点为1905年;1914~1936年为第二个周期,上转折点为1931年.
④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经济从清朝末期基本成形,清王朝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缓慢发展,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仍主导,直到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都是处于缓慢阶段,直到八五年的经济的计划体制的改革中国经济步入正轨并发展!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其实具有一定复杂性!
⑤ 求 中国经济发展近代史,越详细越好,谢谢
近代
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1、民国经济概述
2、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
5、民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崩溃
中国经济发展史-现代卷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1、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5、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1、“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3、“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4、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1、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3、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⑥ 中国近现代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变化的
第一,近代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务、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
第二,经济方面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工业化会改变社会面貌的。
第三,政治方面变法维新运动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至少中国封建统治有所松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于后来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视的。
第四,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涌入,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的变化
⑦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⑧ 求详细解答: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1)形成: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或官办企业)的刺激而产生。②洋务派为“自强”而开办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③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说明:外商企业在中国占据优势地位。(2)最明显的变化:商办企业(或民族企业)超过官办企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刺激(或戊戌变法的影响);收回利权运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3)趋势:持续增长,进入20世纪后增长更快。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党召开一大,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经济上出现了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思想上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特点:①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落后。②中国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提供原料,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③中国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
⑨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过程
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有过三次起飞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1)洋务运动
中国直到19世纪40年代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专制主义国家政权和自然经济状况都不允许商品经济有发展潜能。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努力,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世纪50—90年代,中国建立了第一批近代工业。
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主要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或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工厂的管理采取的是在市场没有发育情况下的封建管理模式。
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他们开始采取“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方式创办民用工业。弱小的民营工业既受到来自外国资本的竞争,也受到中国官僚资本的压迫,处境艰难。甲午战争后,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困境。
1894年,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宣告失败。它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2)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二次尝试是在民国初期。
背景:(1)新建的共和政府主张工商业自由,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法令,进行了经济法规的初步建设。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顾及东方,商品输出锐减,同时,还增加了对各种战略物资的需求,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列强的入侵和它们获得在中国投资投厂的权利,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城乡经济向着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适应列强的需要向商品农业发展,而封建土地关系依然保存。工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动荡、市场不完备的影响,官僚资本虽然比民族资本强大,但却缺乏活力,民营工业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生存。中国的基本经济状况并没有改变。
(3)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第三次尝试发生在1927—1937年。这时由于消灭了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经济建设问题:
第一,争取关税自主。
第二,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
第三,组织工业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