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和法国的关系好吗
过去非常好
法国是最先跟我国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在经济 军事 科技 上的交流都非常多
我们从法国也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
不过自从 法国现在的总统萨克奇上任以后
中法的关系变得非常不好了
政治上处于敌对状态
2. 明清中国与欧洲经济文化交流有那些
明朝:郑和下西洋
利马窦来中国
清朝:先是有汤若望、南怀仁在顺治年间左右来到中国
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康熙年间来中国呆了整整五十年,作为宫廷御画师,同时还参与圆明园的设计建造
还有法国的王致诚等等
他们以行医为名来到中国传教
3. 中国与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的合作和冲突都有哪些
国际摩擦时代"中国经济外交
只蚂蚁闯入瓷器店,必然无声无息。而一头公牛闯进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后面对国际社会的写照。
从2003年的中国对外商品出口频频被“反倾销”立案、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摩擦(如中国在南美及韩国的工厂遭遇“罢工”),到今年“粤商南非遇刺事件”以及9月28日爆发的“西班牙烧鞋事件”。中国商人的非商业风险在这个时代似乎急剧增长。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崛起与国际社会发生的碰撞,正使中国进入“国际摩擦时代”。
必须从战略和历史的角度,从大国兴起的角度来看中国所遭遇的“国际经济摩擦”。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兴起,美国人比我们看得远。早在上个世纪,在中国世贸谈判时,就有一位美国智囊向克林顿进言:必须允许中国加入世贸,让中国独处世贸组织之外极其危险。究其原因是,中国将成为经济大国。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苏联成立和苏东解体,不是二次世界大战,而是中国的崛起,由此将改变世界的秩序。
中国的经济规模正迅速上升。虽然我们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中等身材,但从经济的增量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看,中国俨然已成“超级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02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25万亿美元,不足全球份额的4%,按当年汇率计只是美国GDP总量的八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但在全球GDP新增份额中中国的贡献率却达到17.5%,仅次于美国。
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中国的国际贸易在这20年间保持了5%的年增长率,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是4.7%,仅次于美国的14.4%和日本的6.9%。在制造业方面,2002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虽只占全球总值的5%,但增长率却占了全球增长的29%。此外,中国在粮食、石油等大宗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制造品的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世界银行副行长戈宾德-南尼卡公开表示:中国经济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作为经济增量“超级大国”的中国,依其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4倍的增长潜能,中国经济总量将在近年内超过法国,近几年内超过英国和德国,20年后在经济总量赶上日本,成为世界老二。
中国崛起必经之阶段就是国际经济摩擦,而且会体现为典型的“大国摩擦”。笔者将中国崛起划分为包括国际摩擦时代在内的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准备期,国际经济摩擦处于隐性的阶段;二是中国作为大国快速崛起、国际经济摩擦日益显性的时期,大概也将经历20余年的时间;三是中国作为新的大国被接纳、达致新的国际均衡的时期,这大概会是20余年后的事情了。眼下,中国正进入至少长达20年的国际经济摩擦期。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在这种时候,外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它也正在悄然变化:从纯粹的政治外交、关系外交发展成经济外交。“经济外交”不仅折射在西班牙烧鞋之类的事件上,在国际能源的获得、能源与原料运输线的保障等更具战略性的问题上,尤其如此。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外扩将日益导致中国外交资源、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的外扩。笔者曾与小布什政府专门负责对华商务的美国商务副代表巴泽尔在搜狐有一席难忘的对话。期间,有网友问巴泽尔,美国为什么喜欢干预国际事务。巴泽尔的回答是,美国并不是一个喜欢多管他人闲事的国家。事实上,美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长期奉行的是“孤立主义”,喜欢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然而,当美国经济日益发展,美国公民进入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和投资时,美国政府便责无旁贷地需要担负起保护本国公民合法与正当利益、保护其产权在世界各国不受侵犯的任务。
巴泽尔的话有辩解的意味,但也有一定的真实性。从他的话我联想到:有一天中国经济强大起来,中国商人走向全世界时,中国政府的“保护产权”、保护本国公民利益的责任也将驱使中国的外交进入全新的“经济外交”时代,而中国的军事、政治也将因此引起变化。中国号称要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目标。要做到和平崛起,其实需要以实力为后盾,以外交为长袖,在许多方面实施变革,而如何通过包括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内的外交手段,尽可能多地保障本国经济利益,将日益成为外交的首要任务。
在此期间,中国的商人和企业家则需认清形势,将其外扩步伐与国际摩擦时代的背景紧密考虑,与政府尤其是政府外交部门密切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各样民间组织(如行业协会),努力拓展民间外交,摒弃单打独斗,才能既照顾好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又确保企业安全的地板。
4. 中国商业和法国商业的矛盾
达能: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达能先后控股了娃哈哈、正广和、乐百氏3家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参股了蒙牛、光明乳业、汇源等公司。达能领导人从不讳言自己控股中国同行的最终目的,这也引起了像宗庆后、王佳芬这样的中国合作者的强烈反弹。
威立雅水务:2007年年初,两次高溢价收购中国供水企业股权,使威立雅成为众矢之的。公众担心将来有可能背负高额水价,业界则担心中国水务的安全。
SEB:2007年4月,并购苏泊尔,持有苏泊尔52.74%至6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本次并购亦受到国内多家同行企业的联合抵制,成为被商务部列入反垄断审查听证程序的首宗案例。
施耐德:1994年,它提出要求收购正泰80%的股份。1998年,要求控股51%。遭到拒绝后,施耐德收购了正泰的老对手德力西(以对等比例出资的形式),并不断对正泰提起侵权诉讼。
从达能到家乐福,法国公司在中国给人的印象,似乎无法和法国盛产的红酒和香水的柔和浪漫相联系,而只有拿破仑金戈铁马不能自已的四处征战。
其实,法国公司在中国一直煞费苦心地博取中国人的欢心。以浪漫称着的法国人,应该是长于此道的。法航中法航线招聘中国内地的空姐,为中国籍的乘客提供的食物,从凉菜到甜食,都是地道的中国菜,而不是冷冰冰的西式菜肴。欧莱雅在中国市场,巩俐红时,巩俐是形象代言人;章子怡热时,章子怡是形象代言人……
只是,他们的努力并不是很成功。新浪网“聚焦达能并购娃哈哈事件”的调查,232995人参加,“对于事件的发展,您是支持达能集团还是宗庆后?”70%的被调查者选择“宗庆后”,与此相比,只有15%被调查者选择“达能”。
还有,2007年年底,商务部旗下《中国外资》杂志主办“最具中国心的跨国公司”的评选。有埃森哲、阿斯利康、BP、宝洁、巴斯夫等23家跨国公司入选,但没有一家是法国公司。
民众情绪和业界反抗所指,为什么总是法国公司?难道只有法国公司才是引起国人对“外资并购安全”忧虑的主角?当然不是。法国公司被卷入中国民族情绪的风口浪尖,首先大概与其在华公司的行业特点有一定关系。
美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投资比较突出。虽然对中国人来说,也有过“卡特彼勒通吃”的忧虑,以及凯雷收购徐工时,激起的一片异议,但制造业还是精英关注的内容,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比较遥远。
而法国的经济优势集中于日常消费品领域,在国际消费市场占有较大的话语权。法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中,零售、食品和轻工业占了较大比例,投资地区主要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威立雅水务虽不属消费领域,但城市供水涉及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稍有异动,自然也会引起更大的关注。
第二,法国企业的“凌越”气质,是他们在中国引起不满情绪的另一个原因。
所谓“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它文化则被压制。这种“凌越”气质,让中国企业家在与法国企业的谈判中,备感艰难。一家国有文化公司的总经理,记忆里最痛苦的商务谈判,就是与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亚太区总裁的谈判。“谈判进行了近三个月。不是白天谈,是晚上谈。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他打电话约我到酒吧谈。最后实在支撑不了,天黑的时候,就先找个宾馆睡下,然后深夜起来,再去谈。经过多次谈判,双方草拟了协议,对方说还要总部再批一下,最终却再没有消息了。”
光明乳业原董事长王佳芬,在与达能合作中,可以说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法国人的傲慢甚至无礼在斗争。
本来,法国公司的气质与中国公司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注重关系,重视亲情,“见了红灯绕着走”。加之浪漫的文化,在华法国公司原本应该很有亲和力。只是法国文化自身人文底蕴较为深厚,使它不具备对外来通俗文化的包容性;同时法国人的母语优越感极强,导致英语普及率较低。这些都使得法国跨国公司在吸纳和使用全球人才以及跨文化管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1997年广州标致的解体,已经被商学院当成是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法方管理人员以生硬的强制方式来推行全套的法式管理,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格格不入,这不仅引起中方人员的反感,还造成了罢工事件。在10多年的合资历程中,双方高层管理人员没能致力于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来消减双方的文化冲突。广州标致法方的主要经营目标重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利润,其决策带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倾向;而中方则希望通过合资带动企业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推动国产化进程。“同床异梦”,最终导致合资公司解体。
法国占据了2007年《财富》全球500强名单的38席,其中31家在华投资。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法在与《中国企业家》记者交流时,认为法国企业向中国市场的渗透,是落后于欧洲其它国家的,当然也远在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后面。
可怨愤偏偏更多地落在了法国企业身上。“不了解、遵守当地法律”,“在知识产权上采取咄咄逼人的策略”,“毁灭品牌的并购”……跨国公司常犯的几个错误中,法国公司在中国或多或少都犯了一些,但在“毁灭品牌的并购”这一点上似乎尤其让人担心。
王佳芬说:“达能从进入光明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最后拥有光明。”南存辉说,“德力西没有错,但施耐德值得警惕。”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公众认为“毁灭品牌的并购”会损害到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应加以限制。
全球化之初,美国的跨国公司,所到之处,也都有着难以扼制的扩张欲望,但是他们最后往往屈从于现实,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生存方式。
“以前我总觉得美国人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现在看来,法国人的理想主义更浪漫,而法国人的现实主义也更冷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贾庆国,如此看待法国人的商业精神。
5. 中国与法国经济有什么不同点,请列举最重要的至少5项。谢谢(留法面签时的回答,所以不需要太专业)
中法 一个欧洲大国一个亚洲大国,并且同样是五常 都算是政治大国
法国工业 农业都很发达,国土大部平原,经济交通便捷,是世界主要的
经济体08年排名第6 人均GDP也很高
中国工业 农业部分发达 体系完善,也是主要是经济体和贸易大国
人均不高,按世界银行的标准算中等国家
法国军工体系完整发达,是全球仅次与美俄的第三家军火出口大国
武器系统自成一派
中国在军工上跟法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也装备和仿制过一批法国武器
如 响尾蛇防空导弹 中国矿产资源比法国更丰富,储量更大。
法国70%的电是核电,中国核电比例小。
6. 中国和法国之间关于经济丶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作什么关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
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谈判和斗争。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习称“北方”,故名南北对话。
7. 总结我国历史上各国对外交流的情况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着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着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