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玉米是一种高经济农作物,怎么提高收益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地区,主要是种植。在许多地方,他们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或高粱等一系列作物以获得收入。但是,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我们必须增加产出,实现各种效益。因此,要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可以从种植选择或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区域等方面入手。当然,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地质条件的新品种或种子,进行套种,如玉米套种马铃薯,或者一些不需要太多阳光的作物,实现双效益。
采摘竹笋的方法是:用一只手抓住剑叶或耳朵的苞片,并在侧面(垂直于叶子的延伸方向)施加一点力,以采摘完整的竹笋,避免割下叶子,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下穗的生长发育。
Ⅱ 我国农业生产如何向提质增效转变
2018年8月26日报道,8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但值得欣喜的是,每公顷早稻产量5967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长2.7%。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提质增效转变。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主动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播种面积3800多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100多万亩,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尽管今年夏粮和早稻略有减产,但从监测情况看,玉米长势总体要好于上年,且有好的政策,不断增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推进的农业改革创新,我国粮食生产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总体良好。”黄秉信说。
Ⅲ 如何在聚焦扩销增量,全力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中发挥好宣传思想引领作用
把自己的品牌优化好,别人就会认可你们的产品,自然就会选择你的产品了。
“十三五”时期,提质增效升级是核心目标,转方式调结构是核心任务,必须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大力实施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
价值引领战略,就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价值管理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销售、生产、供应、科研、投资等一切工作都向价值创造聚焦,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把每个产业链都打造成有质量有效益的价值链,提高资产创效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创新驱动战略,就是坚持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结合,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落实到新的增长点和价值创造上,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动力。
资源统筹战略,就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及市场、网络、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更加注重各类资源的统筹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全面、协同、高效的资源保障。
开放合作战略,就是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对外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发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和国际贸易,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对内以深化改革、优化资产资本结构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与各类资本的合资合作,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绿色低碳战略,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降碳行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
Ⅳ 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标为:增加总产,提高单产。
1.总产量增加:在单产不变情况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或增加复种实现;在种植面积不变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的途径来实现了。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农作物产量。
2.提高单产:途径有a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如选用高光效的作物品种、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等;b提高作物产品的经济系数,增加有效产品的生物产量,减少非有效产品的生物量;c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以减少作物产品的损失。如病虫害防治、鼠害的防除等,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d提高收获系数,增加产品产量。如甘蔗的低砍收获增加甘蔗茎产量,水稻收获注意防治落粒的损失等。
Ⅳ 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有分)
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生产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是增大温室采光面的透光率,改善光照条件,充分利用光能。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温室内光照的强弱,和见光时间长短是决定光合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既是植物提高光合产量的主要条件,又是温室在寒冷天气条件下的热量来源。室内光照强度,除决定于季节变化之外,还受温室透光面的形状、角度,塑料薄膜种类与状况、温室支架与群体结构等因子的影响。
透光面角度,据山东农业大学邢禹贤教授的研究得知,随着坡面与地面夹角的变化,其太阳透光率和入射能量明显发生变化。从12月到翌年2月的3个月中,采光面在10度时,正午太阳光入射量为6467千焦耳/米2·℃·小时;采光面在20度时,太阳光入射量为7557千焦耳/米2·℃·小时,比10度时增加16.9%;采光面在30度时,太阳光入射量为8699.7千焦耳/米2·℃·小时,比20度时增加15.1%;而40度时,增加的更多。
因此,我们建造温室时,在不影响防风保温性能的前提下,只要条件允许,透光面角度越大,越有利于透光。
此外,如前面所述采光面形状、薄膜种类与状况、采光面与后坡面的投影比例、张挂反光幕等,都能显着影响温室内的光照条件。
2、延长光照时间。冬季日照时间短,在不明显影响保温的条件下,清晨应尽早拉揭草帘,下午晚放草帘,阴天也应适时揭放草帘,以便充分利用阳光,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合产量。
3、提高作物自身的光合效率。选用耐弱光、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并要用600倍“天达—2116”药液、或康凯、芸苔素内酯、光合微肥等药液连续多次细致喷洒植株,启动作物自身的生命活力,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
4、维持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适宜温度。植物的光合强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每种植物只能在适意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蔬菜作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是0--2℃,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宜温度为25-30℃,高于35℃光合作用明显下降,40-45℃时光合作用停止。因此,栽培蔬菜时,为提高其光合效率,减少呼吸消耗,应把室内温度调整到最适宜或基本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5、增施二氧化碳气体肥料,提高光合效能。
6、科学合理地供水施肥: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植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矿质元素是植物细胞营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通过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各种矿质元素,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科学地适量、适时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肥,适时、适量灌水,保证肥水供应,源源不断地满足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需求,提高植物的生命活力,也是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7、调整群体结构,尽量增大和维持大而有效的光合面积。植物体是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绿色工厂,叶片就是车间,叶绿体和叶绿素是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生产有机物质的能量转换器,因此叶面积与叶绿素是影响光合产量的又一主要因子。
①、叶面积指(系)数:叶面积大小用叶面积指数表示。一般在露地条件下,植物叶面积指数小于3时,则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减少而下降,若叶面积指数大于5以后,因叶片相互遮荫,光照条件恶化,光合产量反而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下降。比较合理的叶面积指数为3--5。所以与产量成正相关的只是有效叶面积。在生产实践中,千万不能盲目扩大叶面积,以免造成浪费,消耗肥水,恶化光照条件,引起产量下降,反而得不偿失。
鉴于温室内光照强度明显低于露地条件的光照强度和室内光照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为充分利用光能,增加有效叶面积,首先在定植时要做到前密后稀,前矮后高,并在管理中维持总体高度不超过温室高度的2/3;应实行合理密植,或变化性密植,实行南北行向,减少行间遮荫;要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尽快促进前期叶面积的扩大,控制后期的叶面积指(系)数,使之维持在2—2.5(经验数据)之间;要及时剪除过密的枝叶与衰老叶、病残叶,适时落秧,避免相互遮荫,维持大而有效的叶面积,增加光合产量。
②、叶龄与叶动态:作物的幼叶光合能力很弱,待完全长成壮叶时,光合能力最强,叶片衰老后,光合能力又迅速下降。因此在温室管理上,前期应尽量满足其光、温、肥水条件,促其早发叶、快长叶,尽快扩大叶面积,以增加产量。但是,随着作物的生长,叶面积指数扩大,互相遮荫现象逐渐加重。因此当叶面积指数达2.5时,又应控制其继续增长,及时抹除嫩芽,嫩梢,摘除基部衰老叶片,增加壮龄叶片比例,减少消耗,改善光照条件,维持较强的光合作用。
8、增加叶绿素含量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强度密切相关。叶色深绿、叶绿素含量高的叶片,其光合强度明显高于叶色浅、叶绿素含量低的叶片,有时相差达2-3倍。叶绿素和植物体内其他有机物一样,经常不断地更新,例如菠菜的叶绿素,72小时后可以更新95%以上。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温度、水分及矿质营养供应状况密切相关。
光照: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作物叶片只有依靠光才能生成叶绿素,转变为绿色。
温度:叶绿素生成要求一定的温度,一般其形成的最低温度为2-4℃,最高温度为40-48℃,最适宜温度为26-30℃。
水分:叶片缺水,不仅叶绿素形成受到阻碍,而且还加速叶绿素的分解,所以当作物遇干旱后,叶绿素受到破坏,是导致叶片变黄的主要原因。
矿质元素:氮、镁、硫、铁、等元素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是形成叶绿素必不可少的条件。如:缺氮则叶片黄绿,氮充足时,叶色深绿;缺镁,叶绿素难以形成或遭破坏而表现叶脉间失绿变黄。
综上所述,为提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生产率,同样也必须改善光照条件,保持适宜温度,改善水分及各种矿质元素的供应状况。
9、选用优良品种。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适应性,丰产性。在同等的条件下,它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温室蔬菜栽培,应根据温室的特点,选择那些既耐弱光、耐低温,又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生长势强、优质、丰产的中晚熟品种,以获取高额产量和高效益。
10、整地时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栽植后及时用1000倍“旱涝收” 或600倍壮根壮秧型“天达—2116”药液灌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加深活土层厚度,促使深层土壤疏松通透,为根系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根系发达,从而达到根深叶茂,光合生产率高之目的。
11、协调、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既要保障植株健壮的长势,又要让其不断地分化花芽与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延长其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12、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维持作物健壮的生长势,获取优质高额产量。
Ⅵ 怎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如下:
1、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
2、合理浇水、施肥。
3、科学管理。及时除草、灭虫。
4、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当地农业科技人员。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标为:增加总产,提高单产。
1、总产量增加:在单产不变情况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或增加复种实现;在种植面积不变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的途径来实现了。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农作物产量。
2、提高单产:途径有a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如选用高光效的作物品种、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等;b提高作物产品的经济系数,增加有效产品的生物产量,减少非有效产品的生物量;c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以减少作物产品的损失。
Ⅶ 薯蓣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薯蓣想要实现高产,应该如何种植
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别名薯蓣、野山豆、野脚板薯、面山药等,是集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经济作物,深受广大国民的喜爱。因此,如何通过栽培技术的改革创新来提高薯蓣的产量显得尤为重要。
薯蓣总体生长周期含有四五个月的时长处在夏天温度高多雨环节,这时土壤层比较潮湿,野草生长速度迅速,会过多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危害薯蓣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时消除田里野草。因为薯蓣生长周期不能翻土,因此除草时要避免伤着薯蓣苗的根处。此外,除草后在地面遮盖一定壁厚的土层,以维持土壤层的环境湿度,避免水分蒸发,从而避免土壤侵蚀和野草再生等。
因为薯蓣是一种喜湿怕涝的蔓性植物,其薯蓣根块在彭大时期必须灌溉大量的水份,每年9月中旬如果遇到大晴天有雨山戴帽的状况便会导致根块生长缓慢而减少产量,因此要在9月中旬或是涝灾有雨山戴帽时期对其进行注水,以维持土壤含水量。
因为薯蓣是蔓生性植物,其根蔓在土壤中生长发育经常会遭受白蚂蚁、地老虎、根线虫、夜蛾等的侵蚀,对于此事可以通过喷撒地虫克等药品防治;对于芽虫、食叶蜂等虫害,可以使用倍米乐或是歼敌宝进行消灭;一部分薯蓣会得炭蛆病,可以用歼敌宝500倍液进行预防。
薯蓣的收获时期较长,每年11月底至次年2月都属于其收获时期。收获时可以从种植地的垄头开始,从前至后有序地进行挖掘,种植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对其进行实时采收。在对薯蓣进行挖掘时,要保证挖掘工具的深度和直度适宜,避免对根块造成伤害而影响其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