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罗辑思维什么是好的经济学

罗辑思维什么是好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2-09-01 12:13:41

‘壹’ 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

我刚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震撼到的感觉,看世界的角度为之一变。

那经济学的视角和我们的日常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的日常视角,是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直觉。直觉本来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是一个帮助我们高效地趋利避害的反应系统。

但是请注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熟人的群居生活,变成了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

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我们再通过直觉看问题,不仅看不到事实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没法做到趋利避害。这个时候经济学就来了,那经济学是干嘛的?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要总结这种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社会的运行规律。之所以经济学上的很多结论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就是因为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这么说有点抽象,还是来举两个例子。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所谓“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所以利润高得惊人,简直就是暴利。

比如眼镜行业,就经常遭到这样的指责,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确实要算暴利了。

再比如说钢琴,有人就告诉我,一架钢琴的进货价不超过一万,但是卖给你要好几万,几倍的利润,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卖眼镜、卖钢琴那么挣钱,为什么眼镜店、钢琴店也会倒闭呢?

我们罗辑思维节目的策划人李子?D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有个眼镜店,最近因为生意不景气,就把半边店面租给别人卖服装了。95%的暴利,怎么还会不景气呢?应该是数钱数到手软啊。

其实稍微算算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有的商品,比如钢琴,单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总体算下来,其实没准比卖钢琴赚的要多得多。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从直觉出发,那看到的就是“销售利润”,就是“售价”减去“进价”的利润。

但是,如果把视角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我们就不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从买卖人的角度算账,是另一种利润,叫“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之后),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销售频次低,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赚的钱差不多。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有人说不对啊,有的行业分明就是很赚钱的,比如说游戏行业。

有新闻报道,某款游戏一天就能赚将近一个亿。确实有这样的明星游戏,但是如果你说游戏行业都非常赚钱,这就是咱们直觉的偏差了。

实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子游戏行业整体仍然是亏损的,大量游戏公司投资下去,实际上是血本无归的。

你看,直觉和事实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

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你看,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

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

答案就是广告。

对,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那你可能会说,刚才说的是广告成功的情况,但是商家做广告,不见得会成功。如果商家做广告失败了,那广告费是不是就转嫁给消费者了呢?

这更不可能啊,广告失败,销售量没有增加,企业家只好自己承担广告费,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么还能有胆子涨价,让消费者承担广告费呢?这是商业上的自杀。

你看,学经济学的乐趣就在这里——它让你时刻反省自己的本能反应,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周边事物,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你会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贰’ 罗辑思维144《什么是好的经济学》

1.如果是按照开始的“替别人读书”的定位,那么罗胖是可以保持比较客观谦虚的态度,但是那只会类似《开卷八分钟》那样,成为一个不温不火的节目,因为实际上爱读书的人就直接读书,不读书的人也不会去听读书节目;2.但是在这个节目凑巧火了以后,申音就提出了这么个“魅力人格体”的概念,通过罗胖的个人魅力来吸引会员的无条件供养,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可是为了达到这个魅力人格,肯定就要让罗胖成为一个高于他自己的人(AMANMUCHBETTERTHANHIMSELF),不但要脱离原来“书本知识搬运工”的位置,装成本身就很有学问很有思想的样子,而且对他讲的题材,也要有很明确的好恶态度,这样才会有人格魅力(因为人们不可能去喜欢一个看起来超然的人,而是会喜欢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所以从那时开始,罗振宇就是在扮演罗胖这个角色了。3.到了后来申音退出李天田接手后,罗辑思维更是在流量变现的道路上加速。可是要怎么赚钱呢?除了收会员费,就只能卖东西和参加培训,所以节目的题材就越来越偏向他们自己卖的书,而且节目的主导思想也越来越各种互联网思维了,甚至有阵子罗胖和雕爷也混得很近,肯定被这家伙教坏了。但是,作为一种产品,罗辑思维恰恰放弃了对它最重要的部分---产品品质的打造。其实对于这种节目,知识策划人就是产品经理。可是从最新这些期来看,罗辑思维的知识策划人就是原来近亲繁殖的那几个人,所以还会没底线地来知乎盗取谢熊猫君的内容,可见这块的能力非常薄弱,和罗辑思维的社会知名度根本匹配不上。看来注意力都用在商业套现上了。

‘叁’ 因果玄学:听《罗辑思维》51期“怎么当个明白人”有感

文 / 沉静

01

说起“因果玄学”,高中时候我的一个习惯让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有个做笔记的习惯非常好,语文课上学到的容易搞混的字、词、发音,我都记录在本子上,方便以后复习。

那时候又挺喜欢听歌,一些比较喜欢的歌,我会把歌词也抄到这个笔记本上。

在一次月考的前夕,因为明天第一场要考语文,大家都在复习语文,而我们对待语文的复习方式,就是大声地朗读、背诵课文。

这时候,我就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之前记录的东西都再背一遍。中间看到了自己抄的歌词,便索性趁着班里面噪声比较大,就唱起歌来,竟然没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几轮下来,也算是打发了高中学习压力的烦闷。

结果第二天语文考试考得还不错。从此我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我认为,只要我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把小本本翻一遍,把里面抄的歌唱一遍,第二天就能考高分。

说起来感觉很可笑,但是当时的自己的的确确就是那样想的。

学生时代,想要考高分靠得是自己的长期积累,而不是靠在考试前做了什么“仪式”。但是那时候的自己,必须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给这个长期以往得,漫长看不到边际得,又着实无聊得学习过程一点似乎带有确定性的事情去做 。

现在的我,已然认识到这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被强加的因果关系。而这个心理暗示也的确增强了我后面考试的信心。

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高考。事实证明,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让我在面对后面的考试有了更强的信心,有了更加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一次次残酷的历练。

02

最近还在读一本书:《时间的形状》。书中提到了一个“时间”的相对性的理论(也算是“相对论”的雏形),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光速是无限的,一个人判断两件事是否同时发生,通常的方式是“看”这两件事是否同时发生。

而事实证明,光速是有限的,只是他的速度大到我们无法想象而已。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数量级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光速对你判断“时间”是否同时的影响,因为你的重要观察方式——看,就是物体的反射光以光速传播到你的眼睛的。

这个例子说起来可能还是很多朋友看不明白。之所以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想要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对它做一定地简化的。不然我们脑海中的“经典牛顿力学”就站不住脚了。

我们学物理的时候,会假定平面是光滑的,忽视空气阻力,都是对模型进行简化的结果。

而因果关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古人可能因为天亮了公鸡打鸣,就以为是公鸡叫起来了太阳。我们现在会认为,只要我努力学习,我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只要我好好工作,就一定能够升职加薪。得出这样的因果关系,正是人们对这个复杂世界进行简化的结果。

这样的简化,毫无疑问,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帮助。但是也产生了不少被强加的因果关系, 一些人认为他们找到了世界运行的规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颠倒了因果而已 。

03

从历史的数据中,找到相关性,进而分析得出因果。这样的一个因果,可能只是强加的因果。

最近在关注基金,看到很多奉行“价值投资”的大V喜欢说一句话:“后视镜里看不到未来”。

同样的道理,在这期《罗辑思维》的后半部分,罗胖子给了这种强加因果的思路找到了一粒解药:用经济学的眼光向前看。

譬如,我周末去参加朋友的生日 Party ,成本到底应该怎么算?难道就只是我打车过去的车费和准备礼物的钱吗?

经济学探讨的不是你为得到这个东西花了什么,而是你为得到这个东西放弃了什么。所有已经花出去的东西都叫沉没成本。你买得到这个东西所花费的成本只是会计成本。在这里,我们换个角度,用经济学的眼光去分析一下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经验不是用来强行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 利用经验,尝试去预测未来,尝试去分析当前的做法即将引发的因果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学家常常会使用经验、实验来分析当前已经成为事实的世界规律,而经济学家常常会使用经验去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

04

这样的结论,无疑给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泼了一盆冷水。我并不是想要否定数据分析的作用。事实上,我们非常熟知的各大电商网站,给我推荐的东西大部分情况确实就是我想要的。统计学还是能够证明一些相关性和因果性的。

所以,我也不认同英国哲学家休谟“世上并没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是人们脑海中的想象”这种极端的想法。世间必然有很多事情是经由因果牵连在一起。

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给你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世界。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往往能够得到更加独特的结论——在大家都认为可以从统计学上理所当然地推断因果关系的时候,罗胖告诉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

从原来的角度上看,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运作原理。另外,我们甚至可以借此建立良好的心理暗示,以使得自己能够在面对一些过于紧张的事情前,起到良好的心理安慰作用。

从新的角度上看,我们使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以现在为“因”,思考未来的“果”,通过向前看,来更好地认识世界。

所以,我认为,这次节目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否定一切因果,而是在正视因果的情况下,尝试从经济学这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在真理与谬论之间,更多的是灰色 。

文章推荐:

1、 学习如何失败:理财投资中的六大陷阱

2、 电影《后来的我们》解析:幸福的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肆’ 如何评价罗振宇的逻辑思维


‘伍’ 罗辑思维是什么

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同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

阅读全文

与罗辑思维什么是好的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么简述 浏览:941
爱情中碰什么不好 浏览:950
都有什么式婚姻 浏览:181
东坑什么电子厂美女多 浏览:42
被尘封的故事蛋怎么孵化 浏览:942
美女饿了点外卖怎么办 浏览:172
吉林省事业编考试多久出成绩 浏览:471
饱得故事屋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346
西厢记源于唐代元稹的哪个故事 浏览:157
手机幸福卡怎么取消 浏览:62
物业如何发展经济 浏览:287
美女为什么笑得这么可爱 浏览:797
夜莺讲什么故事 浏览:805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关系 浏览:150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么体裁故事 浏览:321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浏览:511
爱情中隔阂是什么 浏览:545
经济学中rs表示什么 浏览:188
镇政府事业编人员如何改制 浏览:791
虎男猴女婚姻会克什么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