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电大经济学有哪些因素

电大经济学有哪些因素

发布时间:2022-09-01 02:14:25

1. 经济学基础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一定时间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价格,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需求量会下降.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越多,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越大.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偏好.5、对商品的价格预期,预期下期价格升高,则现期需求量会增加.(这都是正常物品啊,劣等品和积分商品变化情况会有差别).需求规律即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反向变动的规律,即商品价格升高,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升高.例子有很多,比如说汽车房子什么的,价格下降,买的人会变多,需求量升高.

2. 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要求一千字以上。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1章 政府与市场

案例: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 财政支出 ② 财政补贴 ③ 政府采购 ④ 限制垄断

(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 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 公共事业投资

③ 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 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 金融政策

④ 紧急行政措施

⑤ 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第2章 促进竞争

案例1: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案例2: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 垄断和市场失灵。2. 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分析:

1. 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 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第4章 抑制外部性

案例1: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 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就指出了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案例2:

一个养蜂人住在一个果园旁边,果园主人由于蜜蜂而受益,因为每箱蜜蜂大约能为一英亩果树授粉,然而果园主人并不为这一服务支付任何费用,因为蜜蜂并不需要做任何事就会到果园来,蜜蜂不足以使果园都授到粉,因此果园主人必须以每亩果树10元的成本,用人工来完成授粉。养蜂人的边际成本MC=10+2Q,Q为蜂箱数目,每箱产生20元的蜂蜜。

问题:(1)养蜂人会持有多少箱蜜蜂?(2)经济上有效率的蜂箱数目。(3)什么样的改变可以导致更有效率的运作?

答案:(1)MC=MR,对养蜂人来说即10+2Q=20,Q=5。(2)MC=MR,对整体来说即10+2Q=10+20,Q=10。(3)方法一:果园主人向养蜂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要求养蜂人多养蜜蜂;方法二:果园主人兼并养蜂人自己养蜜蜂。

案例3: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1.什么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

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

(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

(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案例4:

2002年3月22日,一场特殊的官司在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长兴县泗安水库的养鱼户把安徽省广德县的有机合成化工厂推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因水库受污染而造成水产品死亡的损失。

2001年4月30日,长兴县泗安水库2000亩左右的水体遭受化学污染,鱼虾青蟹大面积死亡。此前,1999年7月19日,泗安水库也曾有3000亩水体遭受同样类型污染。根据长兴渔业部门调查,两次污染给长兴养殖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7万元。

问题:1.外部性的含义 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3.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

分析:

1. 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化工厂的生产排污具有生产的负外部性。

2. 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
(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 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 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 规定排放标准。

1)排污标准是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

2)规定排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A、如何确定排污标准。

B、如何确定罚款。

(2)经济管制。

① 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 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3. 如果能够清楚的界定产权,则可以通过科斯定理解决污染问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5章 提供公共物品

案例1: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

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2002年9月1日起,将有约6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它意味着在北京109万名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问题:1.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义务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

1. 公共产品因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由市场提供会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

2. 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场力量难以提供社会需求的数量。

案例2:

义乌和东阳同处金华江流域。东阳市在上游,水资源丰富,仅一个横锦水库,在满足灌溉区农业灌溉及城市供水外,还有1.65亿方水可供利用。然而,义乌市却严重缺水,特别是发展现代化的商贸城,水城为第一个制约因素。

2001年2月,义乌和东阳签订了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转让用水权后,水库原所有权不变,水库运行、工程维护仍由东阳负责。除一次性出资外,义乌市每年按实际供水量以每立方米0.1元的价格支付总和管理费(包括水资源费)。这个协议打破了水资源使用权完全由国家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水权制度改革的先例。

问题:1.公共产品与共有资源 2.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3.科斯定理怎样发生作用的?

分析:

1.一种产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排他的成本很高,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应属纯公共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同

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属于公共资源。

2.政府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划归国有,收费、征税,合理规划,限制使用量等方式,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当交

易成本很小,当事人数量不多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案例3:

设想乡下地方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居民点,由于道路情况不好,与外界的交通比较困难。如果修一条路,则能解决这些不便。假设修路的成本为4,每家得到的好处为3。如果两家联合修路,每家分摊成本2,各得好处3,两家的纯“赢利”都是1;如果一家修路,另一家坐享其成,修路的一家要支付全部成本4,获得好处3,净“赢利”为-1;如果两家都不修,结果两家的赢利都为0。

问题:对其进行博弈分析。

分析: 修路博弈战略式: 李四

修 不修

1,1
-1,3

3,-1
0,0

张 修

三 不修

这个博弃中,修路是张三的严格劣势策略,我们把它消去,修路也是李四的严格劣势策略,所以也把它消去。这样运用严格劣势策略消去法,我们就得到黑体字所示的这个博弈的严格优势策略均衡:两家都不动手,大家都得零。

第6章 调控宏观经济

案例:

2002年4月16日,财政部长项怀成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的国内环境下采取的积极政策,4年来取得了显着成效,今后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逐渐淡出。

问题:1.财政政策的含义及作用机制。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及作用。

分析:

1.所谓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平抑经济波动的干预措施。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财政稳定器,简称自动稳定器,是指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抑制,自动而即时地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借以对总需求产生一种稳定作用的因素,也称内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又叫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稳定物价,抑制经济周期的波动,实现充分就业,进而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高效均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变动财政支出和增减税收的行动。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通过减税使企业扩大生产,人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消费;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两部分,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能够刺激生产,转移支付的增加能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7章 促进公平分配

案例:

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征了环保税。进入80年代后,环保税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保税收体系的过程。包括对废气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废水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垃圾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噪音课征的污染税。对农业污染物课征的污染税等。

另外,对援用税制的调整主要包括:一是取消了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二是在原有税种中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从调整的税种看,比较突出的是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

问题:1.税收的替代效应 2.税收与外部性。

分析:

1. (1)税收对消费者的替代效应

政府的课税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因此,发生了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2)由于政府征税,会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生产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生产量,这就产生了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3)税收对总收益率的影响,首先是由于纳税的缘故总收益率下降了。如果其影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即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2. 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在解决外部性时,税收可以通过替代效应,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减少外部性的生产。

第9章 政府失败

案例:修路问题。

假设在一个由100个农场主组成的国家中,要投票表决一项由政府负责实施的修路计划。关于修路计划有许多提案,但每一项提案只能使一部分农场主受益。

问题:分析采用简单多数投票方式带来的结果。

分析:如果采用简单多数规则,那么被采纳的提案至少必须能使51个农场主受益。如果现在这100个农场主中,有51个依据他们的共同利益都能从某一项修路提案中获益,而组成一个利益集团,那么,由于提案通过后,实际修路的费用是所有100个农场主分摊的,得益的51个农场主只分担了其中的51%(假定平均分摊成本),他们组成的利益集团将选择一项修路提案,它的支出额超过51个农场主承担所有成本时那项提案的支出额。事实上,当一项修路提案完全由这51个农场主协商实施时,他们可能同意一项价值为100万元的修路计划。但现在是由100个农场主来承担的,这51个农场主的合作足以使任何一项提案在简单多数制下获得通过,于是,如果他们仍愿意支付100万元来修路,此时,他们将支持一项价值高达100+(51%),即约196万元的计划,原因是他们只需负担51%而不是全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净增加 96万元。由此可见,简单多数规则的使用和利益集团的存在容易使政府支出超过必要限度。

3.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那些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一、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3)电大经济学有哪些因素扩展阅读来源: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4. 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案例四: 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的第一阶段一一一一农村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1978-1984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在此期间,实施了两项重大改革措施,一项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另一项是市场化改革,其中包括了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松管制。这两项改革举措极大地刺激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户人均收入迅速增加。从各个改革阶段经济增长与收入均等之间的替代系数来看,这一时期是最低的,总体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基尼系数仅上升了0.084个百分点。由于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在摆脱传统经济体制后产生的一次全面的突破性的增长过程,加上两项举措为农村居民创造了较为平等的、无歧视的致富机会,绝大多数农户从快速农业经济增长中受益,因而伴随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穷者更穷的现象。

由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3年1.70的最低点。需要特别指出,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也正是由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幅度下降,这一时期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趋势。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1984—1992年)

1984—1988年: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有两项:一项企业承包制的推广,它不仅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也拉开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另一项改革举措是允许和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这一举措的直接效应也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导致了非国有部门内的收入差异明显化,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职业群,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国有和非国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幅度是整个改革期中最大的,年均上升了l。8个百分点。

在农村地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的不断递减,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调幅度又有限,致使这一时期农户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l。9%。并且这一增长主要是靠非农业生产收入的支撑,因为这一时期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人均实际纯收入出现了下降,年增长率为-0.08%。不难想象,如果农户的收入增长主要源自于农村中的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那么非农收入增长的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幅度。这一时期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势头。到1988年,城乡收入比率上升到7205,相当于1981年的水平。由于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因而也就必然引起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改革的第三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中国自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又重新步入了快车道。在此期间,城镇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商品零售额等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年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了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相对应,在分配领域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而非国营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以及非国营经济之间本身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呈现高低不同的阶梯状分布,进而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而逐年拉大。

如果具体到个人,则差异更大。1993年10月11日上海《文汇报》称:国家工商局通过调查,中国私营企业中百万富翁已有近500名。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私营企业调查后认为,全国百万富翁有五千户。1994年,美国的《福市斯》杂志有名有姓地统计出中国大陆资产超过一个亿的有17人。1995年11月 20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拥有 10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已超过 100万人。”同年《中华工商时报》的文章说:“实际上这个数字乘以三还保守。”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三万亿元计算,仅占全国1%。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1999年中国个人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已超过500万人,拥有500万元资产的也已达到及100万人左右。这一阶段也是资本市场逐步形成时期,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外资大规模涌入,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批参与这类经济活动的高收入者。1999年,中国沪深股市中,个人大户拥有股票市值超千万元者近500人,其中超亿元者也有7人。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在逐年扩大,但是政府对其亏损补贴却在逐年减少。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亏损补贴减少的幅度会更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亏损、停产和破产的最直接结果是企业职工工资的减少、职工下岗和失业。城镇中的低收入阶层随之扩大。

1994年开始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进一步拉开了不同年龄组之间和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差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时期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其基尼系数分别比上一年上升了2个和3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快的增长,这一时期收入增长对收入差距的替代系数并不是很高。

城镇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就业机会。这不仅减轻了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也增加了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此外,1994年政府又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户收入的增加。但是一些收入不均等指数却表明这一时期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至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别自1984年以来基本处于扩大状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五上升到1997年的2.47:l。

据测算,1996年,中国10%的最高收入者与10%的最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4倍以上。

1997年中国最贫困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5. 经济学中,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而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减少。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劣等品。

(二)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人们的偏好一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替代品,如牛肉和猪肉、苹果和梨子等。由于它们在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替代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减少。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补品,如汽车与汽油、影碟与影碟机等,由于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互补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补品价格的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

(四)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五)商品自身的价格。对于正常商品,价格越高则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则需求量越大。

满意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电大经济学有哪些因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厢记源于唐代元稹的哪个故事 浏览:155
手机幸福卡怎么取消 浏览:60
物业如何发展经济 浏览:285
美女为什么笑得这么可爱 浏览:795
夜莺讲什么故事 浏览:803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关系 浏览:146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么体裁故事 浏览:319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浏览:511
爱情中隔阂是什么 浏览:543
经济学中rs表示什么 浏览:186
镇政府事业编人员如何改制 浏览:788
虎男猴女婚姻会克什么 浏览:16
健康保险价格多少 浏览:97
有哪些爱情养成游戏 浏览:454
厦门人叫美女叫什么 浏览:991
长春大学哪个美女多 浏览:153
大连人美女哪里最多 浏览:769
广西健康码怎么弄场所码 浏览:823
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人有哪些 浏览:439
如何引导企业更好的投资实体经济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