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GDP已上升为全球第5名,那印度的制造业增加值全球第几
印度制造业增加,全球第六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只要想努力,再加上人数那么多的情况下肯定可以成功。并且目前的这个数据只是他们公开的数据,其实实际上他们的制造业增加会更高,只不过他们向外公开的只是那个数据而已,但是仅仅那个数据就已经排名全球第六名了。
虽然避开了研发,但印度在药品制造上,在活性原料药创新工程技术上,都有较强的科技实力。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目前的印度是:世界最大牵引机生产国,第二大客车与机车生产国,第5大重型卡车生产国,第6大汽车生产国,第8大商用车生产国,也是很厉害的对吧。
❷ 印度1900——1950年经济增长状况
在独立之后的30年里,人们用“印度式的”(Hin)经济增长率这个词语来形容印度的经济表现,意思是令人失望但并非灾难性的结果,而且与印度宗教所宣扬的安于此生的宗教信条相一致。
当然,随着过去20年印度发生的巨变,这一陈词滥调逐渐被废弃了。自1980年开始,印度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一倍多,从1950-1980年的1.7%上升到1980—2000年的3.8%。过去,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的束缚下,印度经常被作为错误发展战略的反面典型。现在,印度成了一个模范生,人们用她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转向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经济增长潜力可以得到多么大的发挥.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没有中国高(收入水平也不及中国),但由于其可靠的民主制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强劲表现,在许多观察家的眼中,这个国家就算是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对中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印度的经济进步对于她的10亿国民来说是一个福音。同样重要的是,这一转变也给其他贫困国家带来了希望,她向世界表明,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那些产生印度奇迹的“适当”政策是什么呢?在政策报告和报刊上,充斥着许多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传统和常见的观点认为,在1991年之前,印度实行贸易管制政策,印度经济与外隔绝,在国家引导下建立的产业非常低效,过度管制阻碍了私有部门的发展,政府的控制和官僚主义窒息了私有经济的活力,但这些情况在1991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收支危机的刺激下,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起用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这样的专家来治国。辛格很快启动了经济自由化进程,贸易壁垒被拆除,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鼓励,许可证制度被废除,私有化开始了。在软件出口和呼叫中心业务的带动下,印度经济开始腾飞。
如同所有的简单描述一样,上述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印度的经济一度是世界上管制最严厉、最封闭的经济之一,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的确,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可以说是印度经济的分水岭。但是,上述观点没有认识到的一点是,印度经济的加速增长早在1991年前的10年就开始了。只要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历史做一个粗略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印度的经济加速增长起步于1980年左右,这一增长趋势在1991年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实际上,一些指标,如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在1991年后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因此,1980年后,印度经济的良好表现并不能归因于1991年改革。1991年改革可能的确对维持和加快印度经济增长起到了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印度经济增长中的变化。由此得出的一个相关论点是,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如IT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崛起并非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文将对印度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中央政府于1980年采取了支持私有部门的态度。在此之前,执政的国大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和偏向穷人(pro-poor)的政策。当英迪拉·甘地于1980年重掌政权之后,她调整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与私有部门代表结合在一起,开始抛弃以前华而不实的政策。中央政府对企业的态度从敌视转变为支持。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之后,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得到进一步推进和强化,而且不像以前那么含蓄。在我们看来,这是80年代早期释放印度私有部门活力的关键转变。
正确地描述印度政府的这一态度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们对促进市场导向(pro-market)和促进企业导向(pro-business)加以区别。前者着重于消除市场障碍,致力于经济自由化,为新设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好处。而促进企业导向则着重于提高现有企业的盈利性,它对现有企业和生产者有利。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包括减少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扩张限制、消除价格控制和降低公司税(这些都发生在80年代),等等;而促进市场导向的政策的典型例子是贸易自由化(直到90年代,这一政策转变才取得进展)。通过比较东亚和拉美的改革方式,可以理解促进市场导向和促进企业导向之间的区别。韩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企业导向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而拉美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市场导向的。
印度80年代早期的政策变化可以被称为促进企业导向的,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在那一时期,对于已有企业来说,真正的自由化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与获得已有企业的政治支持相比,英迪拉·甘地对实行对外开放和消除竞争障碍相对不感兴趣。拉吉夫·甘地本人更倾向于自由化,但是由于他步子迈得过大,博福斯军火丑闻(Bofors scandal)使他的威信受损,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段回头路。因此,这一时期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是已有企业和原有业务,而非新企业和新业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向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推动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基本因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发现1991年之后的真正自由化并没有改善总体的经济表现。很明显,虽然存在价格扭曲和其他市场扭曲,这一时期的政府态度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推动器。
政府的态度变化之所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与印度的初始改革条件有关。相对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印度具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她是一个民主国家,存在广泛的法治,产权得到充分保护。如果按照其他类似国家的标准来看,印度的收入水平应该是现在的好几倍。这背后的隐含之义是政策环境的较小改变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可以将政府取消对私有部门的敌意视为改变之一,这对于实际政策来说并非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变并进行相应比较。我们认为,这一转变是基于生产率的巨大进步(而非要素积累)。我们还认为,印度已经从1980年之前的落后者转变为一个优胜者。
接着,我们将提供对这一转变的一系列解释,并指出为什么它们不能令人满意。在80年代,印度并没有出现过很多自由化政策,而且为数不多的一些还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印度经济仍然与外界隔绝,甚至在某些方面保护程度还有所加剧。绿色革命并不能成为非农业部门发展的源泉,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内部贸易条件的必需变化。需求因素也不足以解释生产率的上升。公共部门投资也不可能提供充分的解释,除非我们做出滞后假设。
随后,我们提出自己的解释,并提供一些经验数据进行支持。我们尤其强调,1980年之后的经济增长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特定的地区更为强劲,这些经济活动领域和地区最容易享受政府态度转变带来的好处,它们就是在以前的政策体制下建立的正规制造业部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以前政策体制下产生的知识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就了有利于私有部门的转变,经济可以顺利起飞。所以,在前期的投资已经发生的地方,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本文的分析重点是80年代印度经济向高增长的转变,而很少涉及1991年改革和90年代的经验。我们认为,启动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增长是截然不同的挑战,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法(Rodrik,2003;Hausmann等,2004)。本文主要关注启动经济增长的挑战以及印度的相关经验。
一、事实
本文所基于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印度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而非大多数人所认为的90年代。正是从1980年开始,印度开始挥手告别过去的“印度式的增长”。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德龙(DeLong,2003)、威廉姆森和扎哈(Williamson和Zagha,2002)都强调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翻倍早在1991年改革前10年就发生了。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运用标准的政策导向因素来分析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献,而且所有的解释给人的印象都是90年代的改革导致了印度卓越的经济表现(Ahluwalia,2000;Srinivasan和Tenlkar,2003)。
图1描绘了与总体经济表现有关的3个指标:实际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实际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从1980年开始,这3个指标都呈快速上升势头,而此前20年间基本保持平稳。表1也表明,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前者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例都要高出大约3个百分点。尽管90年代仍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但各个生产率指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比80年代下降了0.3到0.6个百分点不等。不管90年代是否比80年代略差(或略好),数据已经充分证明印度的经济增长是从1980年左右才开始大幅度改善的。
许多研究都提供了印度经济增长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的证据。首先,利用白聚山和佩龙(Bai和Perron,1998,2003)所描述的方法,我们计算了四个增长率的最优单转折点、最优两转折点和最优三转折点,这四个增长率的基础指标分别是以固定美元价格(世界银行)计算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GDP和全要素生产率(Bosworth Collins,2003)。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发现单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第二,奥斯曼等人(Hausmann等,即将发表)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分析了向高经济增长的转变,将印度的经济增长转折点定为1982年。最后,沃勒克对印度GDP及其分解项目进行了节点分析。她发现在80年代初中期印度的GDP增长出现节点。在1980年,存在节点的F统计值最高(Wallack,2003,第4314页)。
1980年之后印度总体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什么原因?仅仅是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还是私人部门的表现改善了?在三个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构成方面,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着的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从1975年到1995年间下降了大约10%,同时服务业和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上升了大约7.5%和2.5%。但是,这一变化仅仅能够解释总体生产率上升中的很小部分(不到10%)。例如,当利用固定(基期)就业比例计算总劳动生产率时,8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70年代提高2.6%-2.9%,9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80年代下降0.4%-0.6%(表1)。
表1 印度总增长和部门增长核算(年均增长率,除非特别说明)
时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9
Bosworth-Collins(B-C)
产出
3.84
2.98
5.85
5.59
工人的单位产出
1.87
0.69
3.9
3.27
工人的人均资本
0.83
0.61
1.06
1.32
教育
0.29
0.58
0.32
0.34
全要素生产率
0.74
-0.5
2.49
1.5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产出
3.75
3.16
5.64
5.61
工人的单位产出
1.77
0.86
3.69
3.3
全要素生产率①
1.17
0.47
2.89
2.44
全要素生产率②
-0.94
-2.07
1.28
0.94
根据当前就业比例分解的工人产出增长率
农业③
1.2
0.13
2.57
1.29
制造业④
2
6.3
6
服务业(B-C)⑤
2.12
6.32
6.57
服务业(IMF)⑥
3.14
5.3
6.69
以基期的就业比例为权重测算的总的工人单位产出增长率
总(Bosworth-Collins)
0.69
3.66
3.08
总(IMF)
0.86
3.49
3.11
劳动转移对总的单位工人产出增长的贡献
总(Bosworth-Collins)
n.a.
0.24
0.19
总(IMF)
n.a.
0.2
0.19
就业比例
1975
1985
1995
农业
70.8
64.4
60.8
工业
12.4
15.2
15.8
服务业
16.8
20.4
23.4
资料来源:Bosworth和Collins(2003);Ghose(1999);和作者的估计。
①根据劳动力。
②根据15岁以上人口上学的平均年数
③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数据摘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论文,70年代的数据,根据Ahluwalia(1995)估计而来。
⑤通过从B—C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⑥通过从IMF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⑦得自Ghose(1999)。其中,1977和1978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77/1978-1983年间的趋势回推至1975年推算出来的,而1993-1994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87/1988—1993/1994年间的趋势前推至1995年推算出来的。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扬 来源:《比较》第十四辑
❸ 近几年全球的经济增长gdp情况
回顾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其中,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二)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三)贸易保护加剧。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四)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主权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五)发达国家政策调整是导致世界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国政策调整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初,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悬崖”,2013财年后7个月850亿美元的“预算自动削减措施”于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二是日本激进措施和欧元区稳定经济措施起效。“安倍经济学”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其内容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两支箭效果显着,推动日元快速贬值(以带动出口增长)、价格稳定上涨进而提振民众信心。欧元区实施稳定经济的各项措施,包括放宽对部分成员国财政紧缩的要求,于5月3日和11月7日将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资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目前的0.25%,7月5日欧洲央行承诺在较长期内维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导;年末欧元区推出将银行业纳入统一监管的计划。三是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三、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初步判断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一)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二)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0.6%,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四)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美国失业率为6.5%,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日本为3.8%,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为12.1%,与上年持平。
❹ 2011年,印度GDP多少,比2010增长多少
2010年1.43万亿美圆,按照汇率进行计算的,2011年由于印度卢比相对美元贬值20%,所以印度去年的增长和通胀考虑进去以后,以美元计价的GDP是负增长的
❺ 现在的印度经济是如何的
从2014年开始,印度经济增速惊人, 2016年一季度,印度GDP增速达到了7.9%,相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长了60个基点。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印度2017年第一季度GDP仅增长6.1%。这一糟糕表现是24个月以来的新低。
❻ 印度季度GDP大增20.1%,印度的经济复苏要来了吗
有些国家大力发展本国的旅游业,顺利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度的旅游业非常发达,与此同时,印度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工厂。随着时间的流逝,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逐渐下降,这也使得印度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反而增加了印度的经济收入。
印度GDP增加了20.1%,我觉得这可以体现印度的经济正在慢慢的复苏。大部分国家上一年的经济生产总值并不高,这也使得新冠肺炎结束之后,各个国家的GDP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我觉得印度的经济正在持续的复苏,虽然印度的经济还远远达不到快速发展的目标,但是印度的经济提升20.1%可以体现印度的相关政策适合印度的发展。除此之外,印度还吸引了大量分工厂,从而确保印度的大部分居民都有合适的工作,这也可以体现印度官方正在大力地解决就业问题。当印度内部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印度经济自然会有所提升。
❼ 印度计划,在5年内把GDP提高到5万亿,现在的状况如何
印度计划,在5年内把GDP提高到5万亿,现在的状况就是印度正在努力之中,毕竟该5年计划是印度总理莫迪在2019年提出的,但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印度在2023的GDP将会达到4.5万亿美元,2024年就能够实现超过5万亿美元的预期目标。但是,印度追求的也只不过是一个GDP数据而已,他们并没有将这5年内的通胀率考虑其中,若是将通胀率考虑其中,那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算法了,当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在计算GDP时大多都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毕竟面子上过得去还是很重要的。
显然,不出意外的话,印度的5年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尽管其追求的仅仅是GDP数据,但有一事实也不得不承认,印度的GDP一直在增长且增长的态势良好。
❽ 印度上半年经济增速5%,莫迪如何实现5年让GDP达到5万亿
莫迪并不能实现5年让GDP达到5万亿的水平。因为现在印度的GDP的含金量充满了非常多的水分。而且现在印度也有着非常多的社会矛盾以及问题,再加上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落后,所以印度现在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得到一个很大水平的提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基础设施非常的完善,才有可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在印度加大投资。
所以说莫迪想要实现5年让GDP达到5万亿的水平,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所以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GDP快速发展的话,必须解决现在国内的各种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