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灾害经济研究什么

灾害经济研究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31 11:27:47

‘壹’ 灾害风险评估模式的研究

由于灾害风险涉及面太广,现尚未见有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评估模式的报道。下面仅介绍一些由灾害损失评估模式引申出来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趋势。

灾害损失评估是对既成损失事实的评估,是对已确定的灾害强度的条件下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可以类比不同灾害强度的损失评估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也就是说,可以依据灾害损失的评估准则和综合指标系统,风险评估的不同层次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把一般评估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使一般评估方法得到修正和补充。

灾害风险评估模式是对可能灾害损失的定量分析,但必须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必须用定性观点来指导定量分析,又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进一步说明定性的观点。

1.经济计量模式

对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进行分析:

1)灾害对生产系统的直接破坏,会使工农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减少;

2)灾害对生产系统的直接破坏,使灾区工农业生产停滞,导致非灾区工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变化如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给社会生产的进行造成障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3)灾害造成生产技术系统破坏或改变,导致生产产量或生产投入要素的改变,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4)灾害影响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其改变从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5)救灾与灾后重建必然会增加全社会的经济支出,从而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正常建设的投入。

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评估灾害风险:

1)建立Dobb-Giass生产函数来估计灾害可能造成生产产量下降的幅度;

2)根据影子价格估算出灾害的经济损失;

3)根据生产结构模型或产业结构模型来评价因灾可能导致结果变化而造成的损失;

4)根据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模式来分析因生产要素投入的改变造成产出的改变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5)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来评估因可能的人员伤亡造成的经济损失;

6)通过技术进步模式,反算因灾对生产技术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2.规划模式

可以利用规划模式来评估灾害风险是因为:

1)灾害风险即可能经济损失具有最大值(财产总值)和最小值(零);

2)灾害风险的可加性,可能经济损失可以统一折合成人民币现值,便于建立单位一致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

3)灾害风险的可分性指资源、财产和生命线工程等方面的可能损失从统计原则上讲是可细分的,即灾害强度是经济损失量的函数;

4)可能经济损失具非负性,期望损失具单一性(即在规划模型中,所有的系数都是确定不变的),这些系数表现为统计形式,可以通过调查统计获得。

5)主要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应首先对可能损失作定性分析,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和采用“专家对话”等办法确定变量和系数,估计变量的约束条件,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2.自然灾害评估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贰’ 自然灾害经济学的概述

灾害保险与金融工具的选择
Shogren 和Crocker(1991年)对自我保护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既能减少潜在损失可能性,又能影响损失严重性的投资行为。各然保护措施包括进行必要的保护手段,如在地震多发区,人们对房屋建筑材料会有特别的要求。典型的个人保护措施的经济手段有灾害保险和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如灾害债券。关于灾害保险的研究都集中在为什么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不对巨灾提供保险,以及用以补充传统保险手段的金融工具如何赔付灾害损失等。Cummins,Doherty和A Lo(2002年)指出尽管看起来保险业有足够的能力为大型灾害提供赔付,但以保险行业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会引起大量的破产。对保险人而言,获得更大偿付能力的一个办法就是购买再保险。Kenneth Froot(2001年)提出再保险人面临融资的不完美性,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能使他们向灾难保险索取超过精算基础价值的高额保险费。鉴于此,在贫穷落后的经济中,个人的灾害保险更加难以形成,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一保险体系不仅包括了灾害来临时的饥荒救济,还应包括应急的公共就业以及失业保险、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计划。资本市场通过灾难债券、远期和期权,对灾害风险提供保护的作用。Jerry Skees(2000年)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遭遇旱灾是面临食物不足的挑战时,应设计一种降水合同,合同规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对当地的农民给予偿付,偿付的数额应该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数,而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数测定。然而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主要集中于保险和国家财政补贴上,关于金融工具的引入问题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年)把金融工具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国有资产、政府在转移风险中期重要作用以及政府作为穷人的保护人这些情况下,并检验其应用效果。Freeman总结出风险套期保值工具在前两种情况下很有效,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自然灾害经济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学术的研究没有止境。前述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灾害经济学纵深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部分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其经济活动的致灾性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使其面临巨大自然灾害时表现出天然的脆弱性。一个国家的灾难往往对周边国家甚至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而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将有助于受灾国迅速从灾难中恢复。因此,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灾害防治问题,以及如何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灾害的外部援助,将是灾害经济学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叁’ 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研究

高兴和1高世乐2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2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24)

摘要本文着眼于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生产的产品、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产品生产活动过程的特殊性,从希克斯-卡尔多补偿检验原理及其推论出发,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本质,提出了适合于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在内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定义,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奠下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被定义为产出与投入之比,或以绝对数形式表示为产出与投入之差。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投入是投资者的投资,减灾投入的产出是什么呢?

1.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产品

在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地质灾害防治活动,包括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兴工动料构筑减灾工程都是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在地质灾害的定义中,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危害,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了阻滞,资源和环境受到了破坏,这时成灾区范围内人类的生命、财产、生产及生活活动、资源和环境称为承灾体。我们把按照人们对地质动力运动规律的已有认识,对于有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动力现象之势,且在地质动力现象作用范围内有人类的生命、财产、生产及生活活动、资源和环境受威胁的地质体称为势地质灾害体,可简称为势灾害体。在地质动力现象作用范围内受威胁的生命、财产、生产及生活活动、资源和环境称为势承灾体。势灾害体和势承灾体同时存在就称为势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是以提供势承灾体安全为产品的经济活动。我们把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提供的势承灾体安全称为安全品。

安全品的价值就是势承灾体在受到地质动力作用时最大可能损失的价值,称之为势损失。安全品的价值不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价格得以实现,不论是转移了势承灾体,还是通过防治工程,使势灾害体消失了危害之势,只要势承灾体获得了安全,安全品的价值就实现了。

2.安全品生产活动的特殊性

2.1产品用途的单一性

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客观地质体。人们根据已有的认识,对客观地质体进行勘查,当然首先是可能成灾的区域,尤其是成灾严重的区域。为了保证势承灾体的安全,经过论证,对于极易成灾,且一旦成灾则灾度很高的点要兴工动料建造防御工程,改变地质体应力状态。就过程而言,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是勘查过程,这与地质勘察一样。对于兴建工程,地质体改变应力状态这一阶段又类似于建筑业,兴工动料,生产单件性产品。虽然少数减灾工程除了具有减灾功能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条件综合开发其他产品,但我们的目的是防止地质灾害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分开讨论。

2.2安全品是一种公共物品

势承灾体和承灾体是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能排除防治区域内任何人及其所有物从地质灾害防治中获得安全,也不会因为区域内多有一个人及其所有物而使另外人及其所有物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安全品的公共性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出资人必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出资的方式可以是财政拨款,也可以是政府出面,在一定区域内,按某种规则集资。

2.3安全品生产活动中资金运动的特殊性

工业的资金,从用货币在市场上购进生产要素开始,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再用产品从市场交换回货币资金,这样一个过程又一个过程循环运动。其中一个环节受阻,整个资金运动就会停止。事实上,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也要连续不断地完成这四个环节,防治活动才能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来分析资金运动过程的特殊性。

2.3.1决定生产过程是否进行的是业主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企业,用货币资金从市场上购进生产要素,获得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力和劳动手段,为勘查活动做准备,这一环节与工业企业没有差别。完成生产准备之后,资金进入生产过程。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结合作用于劳动对象,对客观地质体可能发生地质动力现象的情况获得认识。一般要作出三种选择,一是成灾可能性很小,成灾灾害损失很小,不必采取预防措施;二是成灾可能性较大,灾害损失也较大,但种种原因使得兴建工程,改变客观地质体的应力状态并不经济,这时可选择转移能够转移的势承灾体;三是必须兴建防灾工程。做出决定之前,需要进行方案比选的效益分析。做完选择并实施后,生产过程就结束了,资金进入了产成品状态,这一环节与工业企业也没有差别。但在生产过程进行之前,生产要素进入企业之后,与工业企业不同,劳动对象不像工业企业那样,购进材料加工处理,购进什么材料,从哪里购都由企业自己决定。地质灾害防治企业对自然地质动力现象进行勘查之前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才能进行。这是资金运动过程中与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在空间位置确定上的差异,是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特有的经济关系的反映。

2.3.2产成品没有实物形态

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结束,产成品有时要在企业留滞一段时间。产成品一般是实物形态。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企业产出的安全品不会在企业留滞,没有实物形态,具有信息产品的特征。

2.3.3“惊险的一跃”在生产过程进行之前

工业企业的产成品要在市场出售换回货币资金。这一环节完成,资金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产品的物质生产过程也就完成。这一阶段是价值实现阶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马克思说这是“惊险的一跃”。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的质量性能,产品个别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的差别,都要在这一环节上表现出来。如果产品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那么就卖不出去,产成品就完不成“惊险的一跃”。如果产品的质量、性能不高,那么买者就不愿买,或低价卖或销售不畅,完成“惊险的一跃”就很困难。产品的价格要以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出来。售价与成本之差是产品生产者的利税,如果售价高于成本,那么产成品转化为货币资金,也就大于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否则转化的货币资金或等于或小于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企业就没有利润。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企业的产成品是安全品,一经生产出来,立即就被势承灾体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使用者直接享用,看不到直接的惊险一跃过程,没有产成品直接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即不是用产成品直接在市场上交换成货币。但是地质灾害防治活动要继续下一生产过程就必须获得货币资金的补充,谁来补充,这一问题涉及到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特有的经济关系:自然地质灾害应由政府再投入货币资金,人类直接诱发地质灾害应由诱发者投入资金。尽管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产成品没有直接的“惊险的一跃”过程,但仍有产品质量和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别问题存在。显然,对地质动力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认识结论常与实际不符,则必失信于人,企业要在“惊险一跃”中摔伤。如果减灾投入比承灾体的损失还大,那么减灾企业的继续存在就没有意义,“惊险一跃”之后也就难以再获得出资人的投资了。然而,对于出资人来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企业对地质动力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认识结论与实际相符的程度却是投资产生效益的关键之一。因而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企业的“惊险一跃”不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而在资金投入之前。信誉程度、企业等级是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分析指标。

2.3.4社会财富总量即时不增

在市场经济中,一般经济活动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自觉不自觉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增加社会财富。而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是动用已经获得的社会物质财富防止更大量的已经形成的社会物质财富损失,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如何减少灾害给社会经济和资源带来的破坏与损害。这个特性说明,除非结合其他以经营为目的的工程或间接影响,一般地,地质灾害减灾工程没有资金回流,投入资金的成本都会被安全品的价值即时抵消。

3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中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再定义

3.1资源配置的优化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个体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效率不同,对个体经济行为主体来说,少消耗、多产出就可以说是高效率,这对于单个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也一样。可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如果在特定时间和资源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要产生最大社会福利才有高经济效率。

经济学给出了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个充要条件:一是交易的最优条件,对于消费品,每一个人对每一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二是生产条件,对有限的资源,每一生产者使用的各种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三是产品替代的边际条件,对每一种产品和对消费该产品的每一个人来说,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这三个条件也是市场的最优条件。

从这三个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应该分配给地质灾害防治的资源是多少。但是,我们前面提到安全品,尤其是对纯自然因素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防治生产的安全品近乎纯公共物品,而纯公共物品使得市场失灵。因此,要能在宏观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仅靠市场去调节,上述三个条件就实现不了。上述三个条件是严格准确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测算分析,找到资源投入的最佳量,但是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帕累托效率给出了逻辑严密的经济效率定义,但现实中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完美政策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公共政策都会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坏。为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补偿定理。如果不能实现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任何人的福利不减,事实上还可以有更优的决策。假如政策A实施时资源利用的状态为原状态,引入政策B并实施后的资源利用状态为新状态。如果政策B的实施,使社会净收益大于实施政策A时的原有状态所获得的社会净收益,就可以认为是一次帕累托改进。受益者可以将其增加的福利转移给福利损失者一部分用以补偿其损失,如果在政策B的实施中没有实现福利转移称为潜在的一次帕累托改进,如果福利转移实现了就称为一次实际的帕累托改进。不管是潜在的改进,还是实际的改进都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了,经济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希克斯-卡尔多补偿检验(Hicks-Kaldor Compensation Test)思想。这一思想给出的原则被称为补偿定理。

如果社会净损失必须发生,那么使社会净损失可减少的一次政策改进,也应该是一次帕累托改进。假如政策A实施后的资源利用状态为原状态,此时,不管受损失个体成员各损失多少,社会净损失总和为X1。当改变政策A而实施政策B后,资源利用状态为新状态,在新状态下不管受损失的个体成员的损失如何变化,各是多少,社会净损失总和为X2。如果X1-X2>0,那么政策B就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从政策A到政策B所受损失增加者的增加损失量可以得到补偿。若这种补偿在政策B实施后没有发生,我们也称之为从政策A到政策B是一次潜在的帕累托改进;若实际补偿发生了,我们也称之为从政策A到政策B的一次实际帕累托改进。以此为准则衡量政策的优劣,无疑是正确的。这个认识源于补偿定理,我们姑且称之为补偿定理推论。

3.2经济效益的再定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按经济效益的通常定义,地质灾害防治经济效益似乎可以理解为投资者投入资源,地质灾害防治企业生产出安全品的势损失与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之比。但是,在通常的经济效益定义中,投入是对生产产品的投入,产出是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而在上面的理解中,投入没有疑问,可是产出就有问题了。安全品的价值独立于地质灾害防治活动过程之外,并且在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在理论上说不通,这种理解还存在偏差。

补偿定理及其推论从整体着眼使得资源配置更优,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生产过程,而是对比决策的社会净收益,而且个体资源配置优劣必须以整体资源配置优劣为前提。所以,可以依据补偿定理及其推论,把经济效益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扩大。我们把不进行投入,也没有产出的决策称为不作为决策或零决策。至此,我们可以把经济效益定义为:相对于零决策的决策产生的社会净收益。为便于比较,经济效益形式以资金利税率的形式表达为宜。显然,这样的定义包含了通常的经济效益定义。

这样定义的经济效益给出了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获益者可以补偿损失者,即使实际补偿没有发生。净效益最大,也就是收益与总费用之差最大,或总收益与总费用之比最大。由此可见,已有的经济效益定义,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虽然理论上有偏差,但计算式仍然正确。用补偿定理推论来表述地质灾害防治经济效益十分顺畅。就单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把投入资源看成一种损失,没有资源投入时的损失为势损失X1,有资源投入时的损失为X2,两种政策下效益的最低水平为X1-X2≥r(r是在评价区域内与等量资金可以获得的平均利税额),或(X1-X2)/X2≥nR(R是评价区域内的年平均资金利税率,n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寿命年限)。就地质灾害防治的区域经济效益而言,如果把势损失按大小排队,再把减灾投入相应地列出来,那么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经济效益。现按经济效益从大到小依次排队,当经济效益小到等于其他行业资源投入的平均的资金利税率时,大于或等于这个经济效益水平以上所有项目所需资源投入之和,即为当期政府应投入的资源数量。政府投入这样的资源量在宏观上能够接近实现帕累托效率。这就是说,向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资源的边际利税和是递减的,当边际利税和等于其它产业的平均边际利税和时,能够接近于帕累托效率。如果政策B是从无限多个方案中比选出来的,那么,就类似于用弦位法或牛顿法解方程,其解无限接近精确解一样,其资源配置效果无限接近于帕累托效率。

‘肆’ 灾难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关于灾害对经济 的 影响,不再仅仅停留在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是涉及到灾害风险损失通过交互式传递 而 产生的区域影响;关于防范风险的策略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购买灾害保险的 个 人保护措施外,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为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的得到 了 前所未有的创新,许多学者开始将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到自然灾害经济学中来。 Carol Taylor West 和 David Lenze(1994)证明了标准的经济模型在处理灾害问题时 必须加以修正,因此他们对灾害损失 估算提供了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
(一)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灾害具有区域组合规律,它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组合规律属 于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影响分析的文献当中,大多是以投入产出模型为主。如:Rose,Benavides,Chang,Szczesniak 和 Lim(1997)说明了投入产出模型在综合工程模拟与调查数据方面可以更好地反映灾害条件方面的有效性,合 理的考虑个体行为与区域的弹性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对经济损失的过分估计,他们通 过 构建这个包含了空间特征的线性规划模型,解释了如果稀缺效用资源在地震过后能 通 过市场或者行政手段来进行理性分配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话,区域损失就能够极大 的 减少。 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Moore,Harry Richardson,Masanobu Shinozuka 和 Sthphanie Chang(2001)阐述了基础设施状况、交通网络与双区域投 入-产出(I-O)模型相结合能够更精确的测度灾害影响,发现高速公路系统的大量 冗 余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地震过后弥补其经济影响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 Cole(1994)运用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估计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生产、家庭、政府、企业 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际上,社会核算矩阵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
(二)个人保护措施
灾害保险与金融工具的选择 Shogren 和 Crocker(1991)对自我保护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既能减少潜在 损失可能性,又能影响损失严重性的投资行为。各然保护措施包括进行必要的保护 手 段,如在地震多发区,人们对房屋建筑材料会有特别的要求。典型的个人保护措施的 经济手段有灾害保险和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如灾害债券。关于灾害保险的研究都 集 中在为什么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不对巨灾提供保险,以及用以补充传统保险手段的金 融 工具如何赔付灾害损失等。Cummins,Doherty 和 A Lo(2002)指出尽管看起来保险业 有足够的能力为大型灾害提供赔付,但以保险行业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会引起大量 的 破产。对保险人而言,获得更大偿付能力的一个办法就是购买再保险。Kenneth Froot (2001)提出再保险人面临融资的不完美性,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能使他们向灾 难保险索取超过精算基础价值的高额保险费。鉴于此,在贫穷落后的经济中,个人的 灾害保险更加难以形成, 政府 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 这一保险体系不仅包括了灾害来临时的饥荒救济,还应包括应急的公共就业以及失 业 保险、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计划。资本市场通过灾难债券、远期和期权,对灾害风 险 提供保护的作用。Jerry Skees(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遭遇旱灾是面临食物不 足的挑战时,应设计一种降水合同,合同规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对当地的农民给予偿 付,偿付的数额应该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数,而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数测定。然而 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主要集 中 于保险和国家财政补贴上,关于金融工具的引入问题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把金融工具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国有资产、政府在转移风险中期重要作 用以及政府作为穷人的保护人这些情况下,并检验其应用效果。 Freeman 总结出风险 套期保值工具在前两种情况下很有效,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 于 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建立对粮食的交换权利体系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权利的研究成果为灾害经济学提 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他提出交换权利一说。饥荒的发生与受灾某些行业群体的交换 权 利丧失密切相关,饥荒的发生可以用人们的“权利失败”来解释。萨赫勒地区减灾的 关 键问题是通过公共机构解决食物问题的脆弱性,确保每一个人的食物权利。这一权 利 不仅包括灾难期间的食物分配,而且还包括通过社会保险和就业保障来实现的较长 远 的权利安排。森特别强调了通过国家扶持来创造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 使就业者获得了取得食品和劳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一国的贸易和商业过程。森进 一 步提出,一国合适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程度,对减小 自 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变革,如税收和补贴等激励机制使易灾 区 人们建立合作;如在防止牧民过度放牧而造成植被减少的问题上,政府适当的制度 变 革可以建立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牲畜所有权做出积极反应,而对他人的牲畜所有权 做 出消极反应的私人权利,以使每个牧民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牲畜数量,降低灾害发 生 的可能性。与森持有同样观点的 Barciay Jones 和 William Kandel(1992)回顾了大 规模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相应的人口和资产的集中,进而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脆 弱性。他们指出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分布区的一些特征就是自然灾害相关联的,在这 些 地区由于发展的压力所导致的为了利益而牺牲抗灾安全性的担心,这将增加在发展 中 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伍’ 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一)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在灾情评估中,把对受灾体的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获取各方面易损性要素参数,为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础。根据易损性构成,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在点评估和范围较小的面评估中,获取这些要素的基本方法是专门性勘查,即通过全面调查,统计受灾体数量,按照资产评估方法核算受灾体价值,并根据受灾体分布情况绘制受灾体类型分布图和受灾体价值分布图。根据历史调查统计、实地观测和模拟试验等方法,确定受灾体破坏程度,建立不同类型受灾体与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确定受灾体损失率。

在区域评估和范围较大、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复杂的面评估中,无法对受灾体进行全面调查。此时,应首先进行易损性区划,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等级易损区的典型抽样调查,确定易损性的直接要素。

(二)地质灾害破坏效应及受灾体类型划分

分析地质灾害破坏效应是界定受灾体范围、划分受灾体类型、分析受灾体易损性的基础。不同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城镇、企业及房屋等工程设施;破坏铁路、公路、航道、桥梁、涵洞、隧道、码头等交通设施,威胁交通安全;破坏生命线工程;破坏水利工程;破坏农作物以及森林;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资源;破坏机械、设备和各种室内财产。

地质灾害受灾体类型划分:由于地质灾害受灾体特别繁杂,所以在灾情评估中,不可能逐一核算它们的价值损失,只能将受灾体划分为若干类型,然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获得灾情评估所需要的易损性参数。划分地质灾害受灾体类型的依据和原则主要是符合地质灾害特点,根据地质灾害破坏效应,界定受灾体范围;充分考虑不同受灾体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同类型受灾体的性能、功能、破坏方式,以及价值属性和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或相似。将地质灾害受灾体大致划分为14类:人、房屋建筑、公路、铁路、航道、桥梁、生命线工程、水利工程、生活与生产构筑物、室内设备及物品、农作物、林木、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三)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核心目标是定量化评价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反映各种受灾体遭受破坏的数量和程度,更重要的是要将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效应转化成货币形式的经济损失。要完成这项工作,除了调查分析评价区受灾体类型和分布情况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受灾体的价值及其分布情况,根据它们遭受灾害损失的机会核算价值损失。因此,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易损性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的中心工作就是调查统计受灾体的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的价值,并以单元价值额或价值密度等为指标,反映评价区受灾体价值分布。

1.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核算方法

以上划分的14类地质灾害受灾体,虽然它们的功能各异,但除了人的生命健康、风险观念难以用货币价值衡量外,其他类受灾体都可以用货币形式反映它们的价值。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设备、室内财产等,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有形财富,属于资产价值;土地、地下水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属于资源价值。

(1)资产价值核算

资产价值可采用资产评估方法进行核算。核算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财会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可根据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净值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对于没有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可根据资产项目的实际性状评估价值,或者根据资产项目原值、使用年限及相应折旧率核算资产净值。

(2)资源价值核算

地质灾害对自然资源具有多方面破坏作用,但最主要的是破坏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因此,在灾情评估的易损性评价中,主要对这两种资源价值进行核算。

1)土地资源价值核算。无论是点评估、面评估还是区域评估,土地类型不同,土地资源价值不一。因此,首先要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划分土地类型,或者将评价区先分成若干评价单元,并使每个单元内的土地类型和价值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

2)地下水资源价值核算。地下水资源价值核算是评估海水入侵灾情的重要内容。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不同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有很大不同,所以地下水资源价值相差悬殊。需要根据定价和全成本定价进行评估核算。评价区水资源市场价去掉供水成本及正常市场利润,即为水资源价值。

2.受灾体密度与价值分布分析

受灾体数量密度与价值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每平方千米或等面积的一个评价单元)受灾体数量或受灾体价值。它们是标示受灾体密集程度的基本指标。

在一般情况下,灾害危害范围内受灾体越多,价值越高,灾害的破坏损失越严重。因此,在灾情评估中,不仅要统计受灾体的数量和价值,而且要分析它们的分布情况。

(四)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及价值缺失率确定

1.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

(1)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的目的和原则

受灾体遭受灾害危害后所出现的破坏表现千差万别。在灾情评估中,为了规范和统计受灾体破坏程度,根据不同受灾体的典型破坏表现,以等级的方式标志受灾体的损毁程度。

在灾情评估中,受灾体损毁等级是对各类受灾体破坏程度的归类分析量化,借此可进一步确定受灾体价值损失率和灾害经济损失。

基于上述目的,划分受灾体损毁等级的基本原则:符合地质灾害破坏特点;符合多数受灾体特点,便于不同受灾体之间的对比;等级多少适宜,级差合理,便于操作;不同等级与相应价值损失率具有比较普遍合理的对应关系。

(2)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标志

根据上述原则,将上节所列的14类受灾体的损毁程度均划为3级。其中,按人的生命健康分为轻伤、重伤、死亡;按其他受灾体分为轻微损坏、中等损坏、严重损坏。为了论述方便将这3级损坏分别称为Ⅰ级、Ⅱ级、Ⅲ级损坏。

各种受灾体不同损毁等级的基本标志如下。

1)人口伤亡:Ⅰ级(轻伤),因灾受伤,但经专门治疗后基本痊愈并恢复生产能力的人;Ⅱ级(重伤),因灾受伤或致残,永久失去生产能力的人;Ⅲ级(死亡),因灾害直接造成死亡的人。各级受灾人口中,既包括常住人口,也包括流动人口。

2)房屋损毁:Ⅰ级(轻微损坏),个别承重构件损坏,部分非承重构件和附属构件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房屋堆积少量崩滑流碎屑物,经一般性整修仍可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局部基础或部分承重构件损坏,大量非承重构件和附属构件破坏,堆积大量崩滑流碎屑物,但仍保持整体外形,需专门大修或部分翻修后才能继续使用。Ⅲ级(严重损坏),基础或50%以上的承重构件以及大量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严重倾斜;部分倒塌或全部倒塌;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掩埋;无法修复或修复费用已达重建费用。

3)公路损毁:Ⅰ级(轻微损坏),路基出现小规模冲沟或发生局部下沉;路面出现少量裂缝或局部被薄层崩滑流碎屑物覆盖;涵洞、防护工程及沿路设施局部损坏。但一般车辆仍能行驶,经小规模整修可恢复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路基出现大量冲沟或发生严重下沉;路面出现大量裂缝、沉陷或1/3以上宽度的路面被崩滑流碎屑物掩埋;涵洞、防护工程、沿路设施大量损坏,一般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经专门修复后才能恢复使用。Ⅲ级(严重损坏),路基发生严重坍塌;路面严重开裂、陷落或1/3以上宽度路面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掩埋;涵洞、防护工程、沿路设施严重损坏,各种车辆无法通行,交通完全中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专门修复才能恢复使用。

4)铁路损毁:Ⅰ级(轻微损坏),铁路局部路基微量下沉,路堤边坡局部溜坍,轨道轻微变形,排水沟局部堵塞;电力设备、通信设备部分轻微损坏;涵洞及防护设施局部开裂、变形,但都未超出技术规范允许范围。机车仍能行驶,但需减速或减载,经一定规模维修后可完全恢复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铁路路基下沉陷落,路堤、路堑有滑坡,轨道变形,局部钢轨悬空或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掩埋;涵洞变形、开裂;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严重损坏。机车不能行驶,铁路运输中断,但在48小时内能抢修可恢复使用。Ⅲ级(严重损坏),铁路路基、路堤、路堑垮塌,轨道严重变形或悬空,或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掩埋;涵洞、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严重损坏。机车不能行驶,铁路运输中断,在48小时以内无法修复恢复通车。

5)航道受阻:Ⅰ级(轻微损坏),局部航道被崩滑流碎屑物淤塞;航道人工设施部分遭受破坏。正常航行受到影响,但未造成断航,经小规模清理修复即可达到正常功能,恢复正常通航。Ⅱ级(中等损坏),航道被崩滑流碎屑物堵塞,形成险滩;人工航道设施大量破坏。一般船只不能通行,需经小规模清理修复才能恢复正常通航。Ⅲ级(严重损坏),航道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严重堵塞,形成大规模险滩;大量航道设施严重破坏。所有船只不能通行,需经特大规模清理修复才能恢复正常通航。

6)桥梁损毁:Ⅰ级(轻微损坏),桥面、梁体、墩台发生轻微下沉、开裂、变形或被少量崩滑流碎屑物覆盖。一般车辆减速或减载后仍能通行,经小规模修复后可恢复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桥面、梁体、墩台发生下沉、开裂、变形,或被大量崩滑流碎屑物覆盖,或桥梁强度、稳定性降低到规范允许值以下。需经过大规模专门修复整治才能达到正常使用要求。Ⅲ级(严重损坏),桥面、梁体、墩台等严重开裂、沉陷、变形;桥体垮塌或部分垮塌。难以修复或修复费用达到重建费用。

7)生命线工程损毁:Ⅰ级(轻微损坏),线杆、塔架等倾斜或管线位移,功能稍有下降或局部受阻,经小规模检查修理可恢复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线杆、塔架等倾斜或倒伏,输电线局部拉断,地下管线明显位移、变形、开裂或局部错断;其功能受损,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受阻或中断。经专门检查修理后才能正常使用。Ⅲ级(严重损坏),线杆、塔架等大量倾倒,输电线严重拉断,地下管线严重位移、变形、开裂、错断,其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中断,需经大规模的专门检查修复或重建后才能恢复。

8)水利工程损毁:Ⅰ级(轻微损坏),堤坝出现少量小规模裂缝,总体上无明显沉降,功能基本正常;渠道、机井稍有变形或淤塞。经小规模修复可完全恢复功能。Ⅱ级(中等损坏),堤坝出现大量裂缝,局部发生沉降、陷落、凸起,发生小规模渗漏、散浸,但没发生垮落、溃决;渠道、水井发生变形、淤塞。需进行较大规模的专门修复才能恢复使用。Ⅲ级(严重损坏),堤坝基础失稳,主体出现大量裂缝或严重变形,整体发生沉降、陷落、凸起,出现严重渗漏、鼓水或发生垮落、溃决;渠道、水井严重变形或严重淤埋,功能严重受损或基本丧失。难以修复或修复费用达到重建费用。

9)生活与生产构筑物损毁:Ⅰ级(轻微损坏),基础基本完好,个别构件或部件发生破坏,整体功能或性能基本完好。经一般维修仍可继续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基础发生轻微变形,部分构件或部件发生变形、开裂等破坏,构筑物整体基本完整,功能或性能受到明显损害,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专门维修或部分翻修、重建、更换后才能恢复使用。Ⅲ级(严重损坏),基础发生严重变形、沉陷,大部分构筑物或部件破坏或发生严重倾斜、折断以至倒塌。无法修复或者修复费用达到重建费用。

10)室内设备及物品损毁:Ⅰ级(轻微损坏),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物品的外观和性能局部受损,但整体外观和性能基本完好,经小规模维修后仍可正常使用。Ⅱ级(中等损坏),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物品外观严重损坏,部分重要构件(零件)破坏,功能或性能明显受损,需经过专门性维修才能恢复使用。Ⅲ级(严重损坏),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物品外观和大部分构件(零件)严重破坏,功能或性能严重受损或基本丧失,难以修复或修复费用达到重置费用。

(2)受灾体价值损失率确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灾害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受灾体价值损失是由于受灾体构件(零件)、性能(功能)发生破坏而产生的。在灾害发生以后的灾情评估中,可以通过对受灾体的调查,根据其实际损毁程度,评估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额和价值损失率。但在以期望损失为基本目标的灾情评估中,只能根据受灾体遭受某种强度的地质灾害危害时可能发生的破坏程度,分析预测受灾体的价值损失额和价值损失率。

‘陆’ 尊重科学研究科学救灾减害———访中国灾害学专家陈荫祥教授

褚智源

灾害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的灾害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的世界军费开支。我国的年灾害损失亦高达500亿元人民币。所以,研究和预防灾害,已成为人类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今年是“国际减灾年”,笔者采访了我国的灾害学专家陈荫祥教授,请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荫祥教授是国家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的总工程师,他还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53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后留学苏联。1957年回国后,潜心于地质遥感方面的研究,在遥感信息的地质开发及扩大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1985年起,他开始致力于灾害问题的研究,成为我国灾害学创始人之一。

一见面,陈教授便开门见山切入了正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他说,历代农民战争爆发大多有自然灾害的背景,就这一点,可以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及对时代兴衰有重要控制作用。

谈到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性时,陈教授告诉笔者,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天文灾害(陨击、小行星碰撞、强粒子流、引力变化、电磁异爆、臭氧层破坏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气象水文灾害(超低温、特高温、干旱、洪涝、风灾等)和生物灾害(生态突变、蝗灾、病疫等)。社会灾害包括工业灾害(如工厂事故、大气污染等)、交通事故、战争及犯罪等。灾害是地球生态圈各种物质运动的伴生现象,在地质运动中,生物界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灾难与绝灭。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这些灾难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的,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无数惨痛的受灾记录:中世纪火山喷发毁灭了意大利庞培城;1908年6月30日,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因自然原因引起的“通古斯大爆炸”,使欧洲几年天气不正常;美国每年的火灾、海岸灾害、滑坡、地震、火山灾害的损失总值达35亿~40亿美元;亚洲-太平洋地区近800年来28次大地震中一共死亡264.55万人,经济损失达1325亿美元。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灾劫频繁。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伤83万余人;1920年宁夏大地震死18万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1985年青海南部大雪灾,使数十万头牲畜遭殃,等等。大大小小的各种灾害数不胜数。另外,我国每年从陆地流入海里的泥沙达50亿t,其中流失的氮磷钾总量等于我国每年生产的化肥总产量。陈教授还说,我国目前至少有30亿~40亿只老鼠,且繁殖能力极强,每年被它们吃掉的粮食相当于全国10亿人一个月的口粮。

“既然灾害种类那么多,危害又那么大,人类该怎样对付它们呢?”

陈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纵观古今灾害,尽管类型繁多,但并非孤立的、无规律的偶发事件,而是有着强大的地球热动力背景、空间上的群发性和时序上的系列性。历史上的灾害事件往往是系列性进发,天大旱、地大震、火山喷发、雨暴淫、人大疫、战乱迁徙,形成一个灾害链。其总根源在于天文运动影响下的地球垂直热动力强灾变链活动。所以,必须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热动力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各门科学。”

陈教授对笔者说,我国对灾害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1986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灾害问题。1986年11月,国家科协组织了地质、地震、天文、气象、空间、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球物理、海洋、水利和地理等11个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天文、地质和生物”会议,讨论人和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关系,钱学森、何泽惠等着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1989年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计划”发表后,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委员会主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为副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我国的减灾工作和对外事务。

陈荫祥教授在灾害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倡导研究灾害学理论,建立灾害的预报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卫系统。他认为,要研究灾害学,必须建立灾害数据库,这是基础,如果连必要的数据都没有,研究根本无从谈起;灾害可以预防,但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逐步建立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必须加强灾害学的综合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当前的灾害防救及经验总结,聚集我国科研、信息、人才优势,发展前沿科学,探索灾变规律;应该在高等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培养一批专门研究灾害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研究救灾策略,把救灾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陈教授说,解放后我国治理的灾害不少,但救灾付出的代价太大。

陈教授还特别提到,长期以来,世界科学研究力量主要是用于战争,今后应转到研究灾害上来,共同来对付这一人类的大敌。

陈教授强调:“灾害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弥补,研究灾害学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最新浪潮。在这方面,新闻界应该带一个好头。建议成立一个‘灾害新闻学会’,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为抗灾减害作贡献。”

———录自:北京科技报,1990-08-22(3)

[墨西哥]马卡尔山圆涌构造

[玻利维亚]拉巴斯对偶圆涌构造

‘柒’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大吗

1.自然灾害主要是对农业的影响,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减产。而粮食等农产品是工业很多产品的原材料,粮食等农产品减产会赞成工业原材料短缺、涨价,自然对经济产生影响。

2.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可能直接震垮工厂、冲跨工厂,会对经济造成更直接的影响。这个影响的程度,有时可以催毁一个地方的工业体系。

阅读全文

与灾害经济研究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在发酵下一句是什么 浏览:247
达州发生了哪些红色故事 浏览:384
教师的事业编制一般怎么查 浏览:375
出省后健康码如何出示 浏览:531
哪些城市单身美女多 浏览:229
中核地矿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217
中国投资多少钱给体育事业 浏览:1000
事业单位中人过渡退休金怎么算 浏览:81
三国美女有多少人 浏览:657
如何健康增胖增高 浏览:938
幸福树的枝条发软怎么办 浏览:499
幸福男科在哪里 浏览:963
朱自清的哪些故事打动你 浏览:387
遇到爱情危机怎么办 浏览:732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么简述 浏览:943
爱情中碰什么不好 浏览:950
都有什么式婚姻 浏览:181
东坑什么电子厂美女多 浏览:42
被尘封的故事蛋怎么孵化 浏览:942
美女饿了点外卖怎么办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