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什么是坝区经济

什么是坝区经济

发布时间:2022-08-31 02:27:38

‘壹’ 云南高原的经济概况

云南高原是由90%中山、低山、丘陵和10%的盆地(包括水域在内)组成,故有“九分山,一分坝”之说。国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均在山区,而坝区则是目前工农业生产、技术力量比较集中地区。
云南高原是云南省的工农业重心所在。全省1400多个坝子,高原占70%以上,集中了全省大部的水田及粮食、油菜籽、烟叶等产量。又为云南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等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区,故亦为云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见云南省)。省境最大的几座城市,如昆明、东川、个旧均坐落于高原上。云南高原也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

‘贰’ 秦汉时期的西南彝区经济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秦到西汉时,滇池及滇中、滇东北、滇西的一些坝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而远离坝子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有不少地方还停留在原始的生产状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邛都、夜郎以及与滇同姓的“靡莫之属”属于一种“椎髻、耕田、有邑聚”的部落经济文化类型,以同期发展水平较高的“滇人”相差不大。而同时期的“昆明人”和“人”,则过着“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生活,他们之中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东汉时期,云南彝区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作物种植开始引水入田种稻。王莽时期的朱提(昭通)地方官文齐组织人修“龙池”(千顷池)灌溉稻田,继而又在滇池周边造稻田二千余顷,引水种稻技术逐步推广开来。

同时,也有一部分靠近彝族居住地区的汉族人口,在设立郡县后,主动流入彝族地区垦荒。进入云南彝区的移民主要是从僰道进入,大体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僰道(今宜宾)南下,经朱提(今昭通)、味县(今曲靖)、滇池、云南(今祥云)而抵于不韦(今保山东部);另一条也是从僰道县开始,然后往东南,经牂牁江(今北盘江)流域地带(今贵州西部)而抵于且兰(今贵州黄平、福泉一带)。这些移民垦殖范围大都集中在以上地区的交通沿线和平坝地区,以及郡、县治所住地周边。

‘叁’ 什么是库区 什么是坝址区

库区:水库内最高蓄水位的水面所覆盖的区域。坝址区:水库大坝所在的区域。

‘肆’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傣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自治州内还居住着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民族。
自治州的辖区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第三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设在允景洪。第四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第五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州的遵守和执行,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第六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要充分发挥自治州位于热带北缘,有大片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具有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旅游事业的优势,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坝区经济,加速山区、边沿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第七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各民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发扬爱祖国、爱民族、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地改革妨碍民族兴旺和人民致富的陈规陋习,反对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逐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社会治安,加强边境管理,依法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依法惩处经济罪犯和其他刑事罪犯,依法禁止和取缔杀双胞胎、杀某些有生理缺陷的婴儿和诽谤他人为“琵琶鬼”等危害人民的违法行为。第八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间的兄弟团结,发扬互助友爱精神,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自治州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九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要加强团结,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干涉婚姻家庭、干预国家行政司法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第十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归侨、侨眷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第十一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速自治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第二章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第十二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按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确定。第十三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傣族成员所占比例可以略高于其人口比例,其他民族也应有适当的名额。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傣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伍’ 巍山县城周边农村的位置为什么叫“坝区”

这是云、贵、川、藏等地区一种特有的说法,因这些地区多山,当地人便将四面被山围着的平坦盆地称为“坝子”,有时也将坝子内的地方称为“坝区”,与之对应的则是“山区”。坝子有大有小,小的不过一平方公里左右,大的有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如昆明、大理、丽江等,实际上当地人都称其为“坝子”。

‘陆’ 什么叫“坝子农业”

坝子农业:指在坝子上进行农业生产。
坝子: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按成因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断陷坝、岩溶坝、冰成坝和火山坝等。断陷坝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积物,土层厚,比较平坦,可耕地面积大,水利条件好,是最社会农业生产的地区。滇池坝子即属断陷坝,它是云贵高原最大的坝子之一,是由河流夹带的泥沙淤积和地壳运动、湖水位下降、湖面积缩小而形成的。
云南坝子种稻的历史悠久。丰富的野生稻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保山、红河、元江等热带、亚热带坝子和河谷的发现,证明云南坝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数千年来人们的辛勤劳作,使云南坝子成为云南稻作农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坝子都被冠以“粮仓”美称。

‘柒’ 什么是坝区

水库大坝周边地区 或者因为要修水库而要迁移的地区

‘捌’ 什么是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

一、灌溉农业: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在现阶段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按成因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断陷坝、岩溶坝、冰成坝和火山坝等,断陷坝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积物,土层厚,比较平坦,可耕地面积大,水利条件好,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滇池坝子即属此类,滇池坝子的滇池是其中最负盛名者。它是云贵高原最大的坝子之一,是由河流夹带的泥沙淤积和地壳运动、湖水位下降、湖面积缩小而形成的。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坝子的形态和成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

(1)盆地坝;是地壳断裂而陷落成的山间构造盆地,最初积水成湖,后淤积成平原,有的坝子里的低洼处还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坝子有滇池,通海坝子有杞麓湖等。有的盆地坝是石灰岩长期受流水溶解和冲蚀而成的溶蚀盆地。这种盆地面积很小,盆地内积有较厚的红色土,如贵州省境内的贵阳、遵义、安顺等坝子。

(2)河谷坝: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狭长状,一般宽约几公里,长可达几十公里,为局部的河谷平原。如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坝、勐海坝等。

(3)山麓坝:位于高山的山麓,是由山麓冲积扇连结而成的山麓平原。如大理坝子,下关坝子等。

在云南,每翻过一座大山,眼前总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坝子。云南的坝子之多难以历数,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坝子就有1440多个。它们虽然仅占云南总面积的6%,但却是云南最美丽富饶的土地。北部高山坝子因气候寒冷成为水草肥美的牧场外,大多数坝子则处于亚热带、热带地区,为云南的主要农业区。由于土地肥美,气候宜人,这些坝子很早就是人类的早期栖息地和早期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的开发地。

云南坝子种稻的历史悠久。丰富的野生稻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保山、红河、元江等热带、亚热带坝子和河谷的发现,证明云南坝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数千年来人们的辛勤劳作,使云南坝子成为云南稻作农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坝子都被冠以“粮仓”美称。

四、河谷农业:
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高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分布在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河谷地带平坦,土壤肥沃,有机物丰富,热量不易散失,适宜种植。

‘玖’ 我国富营养化的湖泊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天然湖泊遍布全国,湖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多个大中型湖泊不仅水质恶化,其生态系统也发生了明显退化,有毒蓝藻水华暴发频繁,饮用水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部分湖泊不仅丧失了其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如鱼类产卵场、生物栖息地、游泳和娱乐等功能也处于已经丧失或正在丧失过程中,我国已成为全球湖泊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


我国湖泊保护治理回顾

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讲,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我国湖泊富营养化也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及设施等较为落后间的矛盾突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历史久远,人类活动强度大,且江湖河湖关系较特殊;云贵高原湖泊多为断陷形成,具有典型坝区经济特点,狭小坝区的人地矛盾突出。由于快速城市(镇)化及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湖泊水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较为严重。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湖泊保护治理问题,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六五”到“七五”期间,主要任务是摸清家底,标志性工作是开展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调查。“八五”到“九五”期间为探索治理阶段,以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小型湖泊为重点,探索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问题;以太湖、滇池、巢湖等为重点,开展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控制的技术研究、工程示范及应用等,标志性工作是形成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一湖三圈”理论与技术方法。2000年到2010年,为控源治污阶段,遵循控源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技术思路,以控源、治河与生态修复为主要技术手段。2010年以来,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的流域综合调控阶段,以保护优先和流域综合整治为技术思路。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部分湖泊或部分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我国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与我国水资源、人口及产业等资源禀赋特征有关,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熔岩、沙漠地区等,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而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开发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水系河网复杂,且开发历史久远,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干扰强度大。另一方面,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各种环境问题集中出现;同时,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即污染速度远超环境治理速度,导致目前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水环境容量。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和人口依然将持续增长,必然会给湖泊流域带来持续压力,我国湖泊水环境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污染的洱海
而我国现有水环境解决方案明显不足以支撑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其一是污水排放标准问题。按现有污水排放标准,很多企业可以做到达标排放,而现实的水污染状况却在加重,究其原因,与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有关。目前,我国污废水排放标准并没有与水环境容量挂钩,尤其未考虑目前流域城市的“高密度”布局特征。另外,也与违法成本较低、缺乏激励机制等有关。其二是污水处理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监管薄弱,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到位,污泥处置提升空间较大。其三是污染总量控制缺乏系统设计,质量目标与环境监管脱节,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脱节,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保护脱节,以行政区为基础的环境功能区划与流域水污染调控脱节,缺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地表水质量标准等相适应的水环境容量核定与分配技术方法等。


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湖泊富营养化的本质是湖泊与流域间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失衡,即过多氮磷等营养物湖内累积,导致湖泊营养物代谢失衡。就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来讲,多年来更多关注了总氮、总磷与无机氮磷等,其实有机氮磷,特别是溶解性有机氮磷在湖泊生态系统中也占有重要比重;部分污染严重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磷释放可达到氮磷释放总量的30%以上,且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即如果忽略有机氮磷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湖泊富营养化风险。同时,我国湖泊大多为浅水湖泊,污染较严重,氮磷等污染物长期累积,在湖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内负荷,在外源负荷逐步得到控制后,内负荷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影响湖泊水质改善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我国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污染的洱海
另外,改革开放40年来,流域人类活动对我国湖泊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江湖关系变化,由此导致湖泊枯水期沉积物出露时间提前,且时间延长,将引起沉积物表层环境由厌氧转为好氧,溶解氧升高,反硝化作用减弱,好氧微生物固氮作用增强;同时,蒸发作用促使更多水溶性氮磷向沉积物表层迁移,导致表层沉积物氮磷蓄积量增大,且沉积物高程越高,出露时间越长,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越高,来年水位升高会对湖泊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再如,修建巢湖闸和裕溪闸,切断了长江与巢湖间联系,大幅提升了巢湖水位,恶化了水生植物生存条件,导致沉水植物大量消失,进而加重了巢湖富营养化。江湖、河湖及人湖关系间的相互变化表明,新时期我国湖泊治理任务有加重趋势。


洱海水环境特征及保护治理建议

洱海作为典型的高原湖泊,坝区经济特点明显,流域生态环境较脆弱。近10年来,在国家重大水专项的支持下,在云南省及大理州政府努力下,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流域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洱海Ⅱ类水的月份数有所增加,但主要水质指标氮磷浓度等却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14年、2015年、2016年,洱海Ⅱ类水质月份数连续下降。基于此,云南省启动了洱海抢救模式,持续改善湖泊水质,防控规模藻类水华。

自1990年以来,洱海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03年由Ⅱ类下降到Ⅲ类;近年来水体氮浓度增加幅度大于化学需氧量大于总磷,且藻类生物量增加幅度较总氮大;2017年洱海水质与2015、2016年总体持平。多年来,洱海水生植被退化明显,虽近几年面积稍有增加(2017年增加到32平方千米,处于近15年来最好水平),但依然较低,尚不能对藻类形成竞争优势;洱海鱼类群落表现为外来种增加,特有种消失,土着种减少,杂型化严重,凶猛掠食性鱼类比例偏低,银鱼占有一定比重,鱼类结构不合理,生态控藻力差;洱海藻类密度高,水华风险加重,且趋于常态;特别是近几年,藻类密度年末较高,即未来洱海藻类水华风险较高,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导致入湖污染负荷较高是洱海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流域经济社会逐步向洱海周边发展,旅游人口等向坝区聚集,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对径流水质有重要影响,来自大蒜和蔬菜地为主的面源污染及沿湖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城镇污染存量大,旅游污染快速增加,由此导致洱海入湖河流水质提升任务艰巨,湖泊对污染负荷的缓冲能力下降。经过抢救性保护行动,与2016年相比,2017年洱海入湖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是西部河流水质改善明显;但入湖沟渠仍有污水直排,污染严重。

污染的洱海
洱海“两污”治理及藻类水华应急控制等措施成效显着。虽然2017年流域入湖污染负荷依然较高,但城镇溢流污水及雨季污染负荷集中入湖得到一定控制,“七大行动”基本遏制了入湖污染负荷快速增加的势头。沿湖截污、关停客栈及藻类水华应急控制等措施对2017年洱海水质保持和藻类水华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岸水域藻类水华得到一定控制,水体感观改善效果明显。尤其是污染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与2016年相比,2017年洱海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入湖负荷分别降低约20%、12%、12%和3%;其中,环湖旅游污染大幅下降,城镇截污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农村生活污染虽有控制,但负荷总量依然较高,农田面源污染持续增加。

流域发展变化是影响洱海水质的根本所在,重视流域保护与治理才是洱海保护治理的关键。必须重视流域保护与生态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湖滨缓冲区的保护与建设。洱海保护治理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藻类水华风险较大,扭转水质下降的总体趋势尚需时日;入湖污染负荷较高,湖泊氮磷浓度处于高位,治理工程发挥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治理工程的整体效益发挥尚需时间。预测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洱海水质改善任务艰巨,亟需提高保护治理的针对性,提高保护治理效率。洱海保护治理尚处在初级阶段,亟需建立和完善洱海保护治理三大体系,即保护与治理工程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和监管考核指标体系。鉴于流域污染来源变化较大,洱海水质变化不确定性增加,近期需突出重点,解决洱海保护治理首要问题,即保持湖泊水质,防控规模水华发生。

基于对洱海水环境特征及流域发展演变等认识,初步提出近期保护治理建议。

首先是要控制负荷,改善水质。要点是精准治污、持续停污、系统减污、防控重点、修复增容、分区控制,并防控水华。应持续加强农田面源及养殖污染控制,提升入湖河流水质;充分发挥湿地及库塘系统的水质净化等作用,解决生态库塘及湖滨湿地运行技术支撑不到位、运行效果不稳定、进水不畅、浓度较低及水生植物缺乏管理等问题;加强餐饮客栈监管与监测,保障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完善村落污水处理设施,着重解决水量不足、出水水质不稳定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强运行监管,解决学校、农村客事办理场所污水处理设施油污堵塞等问题;加强片区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入湖沟渠污染问题,持续开展水华蓝藻控制与应急处置绩效评估,优化蓝藻控制与应急处置设施、设备工艺及运行条件等,保障洱海藻类水华防控效果长期稳定。

其二是修复生境,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目前洱海缓冲区正在实施的工程包括环湖截污一期工程、环湖截污二期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湖滨缓冲带湿地建设工程与海西高效节水减排工程等,如何发挥工程的综合功能及协同作用是近期洱海保护治理的重点任务之一。应做好缓冲区功能定位,开展湖滨缓冲区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在缓冲区内统一协调相关工程,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联动效益。另外,洱海沉积物氮磷含量较高,全湖沉积物氮磷释放通量总体虽然较小,但释放风险较大,对局部水域水质在关键时期(夏秋季)影响较大;如环境条件变化,沉积物氮磷释放量将会大幅增加,可能明显影响水质。应开展洱海沉积物污染调查及治理研究,定量沉积物氮磷污染及释放特征;开展洱海污染沉积物工程勘测,定量不同时间不同水域沉积物氮磷释放对洱海水污染贡献及藻类水华影响;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时,部分重要敏感区域,结合蓝藻水华防控与生态修复等,实施沉积物污染控制工程

‘拾’ 五里冲水库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6.2.4.1 建库前后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分析与对比

本次研究,通过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分析与对比,来揭示五里冲水库建设后区内岩溶生态环境的变化。分别选择建库前的1993年和建库后的2001年作为对比时段。1993年土地覆盖类型为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数字化并进行了几何精校正(图版Ⅴ-1);2001年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采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ETM数据(2001年6月14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经过图像增强、几何精校正后(图版Ⅳ-1),对其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得出当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图版Ⅴ-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标准,结合各种地类的生态效应,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水田、旱地、果园、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草地、石漠、水域、居民地等11类。工作区1993~2001 8a间土地覆盖类型总体变化特征(表6-8)为:与1993年相比,2001年的耕地略有减少,园地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有林地和灌木林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森林覆盖率8a来基本维持在28.8%的水平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大量减少,荒草地、建筑用地增加,而石漠面积增加近一倍,显示工作区岩溶石漠化问题仍比较严重。

表6-8 蒙自盆地1993年与2001年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对比(单位:亩)

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某一地类面积的“增加”不是在原基础上的简单增加,而是减中有增、增中有减。即某一地类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在某一时段内演变成其他的一种或多种地类,在同一时段内同样也会有其他一种或多种地类演变成该地类,各种地类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减少去向或增加由来,有助于对区内生态环境变化的更深入的了解。

(1)耕地变化特征

包括水田、旱地及园地。由于五里冲水库的建成,蒙自盆地的农业用水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有条件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区耕地总面积由1993年的953789.1亩减少到2001年的903165.5亩,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启动,特别是耕地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1)水田总体减少,主要变成了园地、旱地和有林地

如表6-9、6-12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水田到2001年有36065.6亩(占22.99%)变成了旱地,而2001年水田中有29366.9亩(占21.31%)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水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6698.7亩;水田与园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9287.0亩,水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2479.6亩,水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1624.1亩。

表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水田动态变化

表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旱地动态变化

表6-11 蒙自盆地1993~2001年园地动态变化

表6-12 五里冲水库灌区耕地历年变化情况表(单位:亩)

2)旱地略有减少,主要是产生了石漠化

如表6-10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旱地到2001年有96947.0亩(占12.61%)变成了荒草地,而2001年荒草地中有71498.7亩(占9.78%)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旱地与荒草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25448.3亩;旱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42749.1亩,旱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增加21384.4亩。可见,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相互转变较大,但总体保持平衡,略有减少,石漠化未能有效控制。

3)园地明显增加,主要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

如表6-11和图6-8所示,1993~2001年园地与水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9287.0亩,园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2000.0亩,但园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减少了3228.8亩。可见,园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的,而园地也有石漠化现象,应加以控制。

图6-8 蒙自盆地1993~02001年耕地动态变化图

(2)林地类变化特征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总量变化不大,但却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与其他地类相比,有林地与灌木林影像特征最为接近,二者之间有较大比例属于混分,故从生态意义角度可以忽略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总量大量减少,造林成效有待提高。

1)有林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演变而来

如表6-13和图6-9所示,1993~2001年8a间,有37429.8亩未成林造林地变成了有林地,有林地与灌木林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增加了19322.9亩。有林地与旱地间动态变化值也较大,其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1384.4亩。同时,有林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0475.8亩。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防止其退化,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表6-13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有林地动态变化

表6-14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灌木林动态变化

表6-15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未成林造林地动态变化

2)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近一半变成了有林地,持续造林和维护工作未跟上

如表6-15和图6-9所示,1993年的未成林造林地到2001年有46.45%(37429.8亩)成为有林地,7.13%(5748.3亩)变成了灌木林,计有53.63%的成活成林,造林成果已经不错。但应看到还有16.63%、11.99%和4.26%分别变成了旱地、荒草地和石漠,若能根据岩溶地区的特点选好树种,造林后给予适当的护理,还可提高造林成效。从表中还可看出,荒草地、石漠、旱地等其他地类成为未成林造林地的极少,区内持续造林工作比较薄弱,致使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2001年比1993年减少了87.44%。

(3)荒草地变化特征

荒草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旱地演变而成,但荒草地的石漠化相当严重。如表6-16和图6-10所示,荒草地8 a后多了16153亩,增加了5.78%。历时8 a,1993 年的荒草地中有12.0%和6.89%变成有林地和灌木林,而25.57%和24.86%分别变成了旱地和石漠。荒草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增加了25448.3亩,荒草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减少了42995亩。

图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林地类动态变化图

(4)石漠变化特征

区内石漠化严重,8a间石漠面积增加了94.90%,荒草地和旱地最容易石漠化,存在林地砍伐和退化现象。

表6-16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

图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图

表6-17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

图6-11 蒙自盆地1993年至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图

如表6-17和图6-11所示,1993年的石漠面积为118479.4亩,到2001年增加到230913.1亩。1993年的石漠中有9.73%和13.30%变成了有林地和灌木林,这些石漠区得到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有22.37%变成了荒草地,也处在一种恢复的进程中;2001年石漠中,有69495.6亩(占30.10%)是由荒草地演变而来的,有65853.0亩(占28.52%)是由旱地演变而来的,有林地也有32006.1(占13.86%)演变为石漠,人为砍伐、毁林开荒,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

6.2.4.2 五里冲水库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五里冲水库1997年开始供水,供水量分别为:1997年847.88万m3,1998年2016.8万m3,1999年2600.2万m3,2000年3730.0万m3,2001年2259.36万m3,现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解决了蒙自坝区干旱缺水问题,灌溉面积广,受益人口多

蒙自坝区旱地一般无水灌溉,产量低,但增产潜力很大。过去因农灌用水问题未能解决,一直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坝区经济的发展。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粮食自给率仍不足50%,每年需国家调入粮食5亿kg。

五里冲水库灌区主要涉及6个乡镇,2000年农村人口116332人(表6-18、6-19)。水库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积26.878万亩(耕地19.177万亩),其中东灌区(6片)为水稻旱作交叉灌区,犁江河为水稻集中灌区(4片),西灌区为旱作物集中灌区(10片)。水库引、蓄水供水系统年总供水量可达8972.0万m3,灌溉面积18.23万亩,将水利化程度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表6-18 五里冲水库灌区农村基本情况表

表6-19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果生产总体情况表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资源利用更趋合理,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的建设。

灌区原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4.62%,林业占1.46%,牧业占21.45%,渔业占2.47%。水库建成后,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主要发展水果业,建成了万亩石榴园。石榴面积由1996年的3885亩增加到2000年的10363亩(表6-20)。

表6-20 五里冲水库灌区石榴生产情况表

1997年11月15日,云南省政府批准蒙自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五里冲水库灌区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河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光热优越,具有大规模农业深度开发的显着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成为一个以高投入、高科技为支撑条件,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区域。

(3)粮食单产有明显提高,水果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建库后灌区水田面积和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水稻单产有明显提高,由1996年的每亩400多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每亩500多公斤(表6-21)。水果产量由1996年的626.94万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万kg。

表6-21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稻生产情况表

(4)促进了生态建设,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灌区内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区域性石漠化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建库后,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蒙自坝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坝区内原来的旱地变成了连片的果园,特别是盆地边缘山坡脚一带的果园建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林地用水得到保障,促进了灌区植树造林,提高了成活率,沿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效果明显;五里冲水库对盆地内干旱湖盆(南湖、长桥海和大屯海等)定期输水,不仅蓄积了水源,而且调节了气候。

虽然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工作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8年来,区域上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分别减少了87.44%和87.65%,而石漠面积增加幅度达94.90%,说明工作区呈持续的岩溶石漠化状态。盆地周边的斜坡地带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斜坡地带生态条件最为脆弱;另一方面该地带原是陡坡开荒最严重的地区,现在虽然得到了控制,但退耕后没有及时还林还草,而是成了荒芜的石漠。

(5)城镇供水得到了保障,区位优势得以发挥,蒙自成为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中心

蒙自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明—河口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具有显着的地域优势。早在1957年11月18日,云南省最初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时,就将蒙自作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后于1958年7月,州府迁往个旧。五里冲水库建成后,城镇供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蒙自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保障,红河自治州政府于2001年迁回蒙自县。可见,五里冲水库不仅对蒙自,而且对整个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为岩溶断陷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积累了经验

五里冲水库采取了上游高原区引水和蓄水—基岩山区建立生态经济林—盆地内建立高效农业基地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模式;水资源开发方面,以五里冲水库为枢纽,将响水河水库、小新寨水库、菲白水库等山区分散小水库联合形成供水系统,统一调度,利用工程群体优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灌溉效益;工程建设方面,五里冲水库是我国在强岩溶地区利用天然溶蚀洼地,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防渗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过百米(106m)无大坝的中型水利工程。其开发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在同类地区(特别是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坝区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在发酵下一句是什么 浏览:251
达州发生了哪些红色故事 浏览:388
教师的事业编制一般怎么查 浏览:377
出省后健康码如何出示 浏览:533
哪些城市单身美女多 浏览:231
中核地矿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219
中国投资多少钱给体育事业 浏览:1002
事业单位中人过渡退休金怎么算 浏览:83
三国美女有多少人 浏览:659
如何健康增胖增高 浏览:938
幸福树的枝条发软怎么办 浏览:499
幸福男科在哪里 浏览:963
朱自清的哪些故事打动你 浏览:387
遇到爱情危机怎么办 浏览:732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么简述 浏览:943
爱情中碰什么不好 浏览:950
都有什么式婚姻 浏览:181
东坑什么电子厂美女多 浏览:42
被尘封的故事蛋怎么孵化 浏览:942
美女饿了点外卖怎么办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