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
2. 2021美国gdp和中国gdp对比是什么
2021年上半年美国依以11.07万亿美元的GDP占据了榜首位置,中国则以8.2万亿美元排第二。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GDP总量同比增长了18.3%,总量约为3.85万亿美元。同一季度,美国GDP总量比中国多出1.52万亿美元。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美国在2021年全年GDP总量会超过中国6万亿美元。
2020年,美国GDP总量比中国多出了6.2万亿美元。不过,中国的经济增速远超美国。到2021年,中国GDP总量与美国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 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而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快,之所以这么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20年第1季度的经济基数比较低,因为2020年当时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同比下滑达到6.8%,也正因为基数比较小,所以2021年第1季度经济增速才这么猛。当然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能够取得这个成绩,除了基数小之外,更关键的是我国经济确实增长非常迅猛。
3. 当今世界格局是什么
当今世界格局是东升西降,西强东弱。世界格局东升西降,西强东弱态势依旧。百年大变局中,最关键的变量是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而经济实力是衡量国家力量最综合、最常用的指标。
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赶超进程仍在继续,但短期内实现赶超仍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
世界格局的变化
从增长格局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同发达经济体的“双速增长”态势依旧。2022年1月,IMF估计,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6.5%,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5.0%,前者高于后者1.5个百分点。
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4.8%,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3.9%,前者高于后者0.9个百分点。尽管两者速差在2022年将有所收窄,并创2000年以来最低,但并未扭转2000年以来形成的双速增长格局。预计在此后几年,两者速差将回升至2个百分点左右。
报告认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同发达经济体保持双速增长态势,意味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还将进一步提升,世界格局因此仍将处于深度调整变化期。尽管如此,发达经济体仍在全球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
IMF估计,按市场汇率换算,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约为40.9%,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18.2个百分点;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将升至41.1%,并在未来5年达到44%左右。
除经济实力外,发达经济体在军事、科技、金融货币等领域仍具有相对优势。“东升西降”态势与“西强东弱”格局并存将成为未来世界格局演进的主要特征之一。
4.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出现多方面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
全球复苏进程中出现多方面结构性失衡,并引发次生问题:
一是供给恢复慢于需求恢复,引起通胀高企和政策两难。
二是服务业恢复明显滞后于工业,引起减排降耗压力和服务贸易失衡。
三是就业恢复慢于产出,自动化加速对劳动力的替代,造成就业市场永久性失业的疤痕效应。
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Virus变异、疫苗接种进展、供应链中断持续时间、全球通胀形势以及政策转向节奏均将影响经济增长前景。
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一带一路”建设应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以自由贸易为主线。
加快形成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互济开放的新格局。当前,以金融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滞后于实体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滞后于产能合作的实际需求。
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11.4%。为此,在深化产能合作的同时,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多种形式的自贸区网络。
5. 2021年经济形势会怎样
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四大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方面表现亮眼,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复苏与挑战并存
随着疫情进入下半场,中国经济正稳健步入后疫情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四大力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2021年中国经济表现,许多国际机构、国内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年初因为2020年的基数较低,202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会较高;待增速回落,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或者再高一点。”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中国经济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经济增长明显加速,不论是内需,还是外需,都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国家推行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已经发力。”深圳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马春辉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是稳定增长。从发展的外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并签署相关协议,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推动疫后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从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备了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2020年下半年后, 我国投资、消费、进出口、企业盈利水平、创新能力、经理采购指数等多项指标都增长较快。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为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春辉预计,“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正常年份要低一些。随着各项政策实施及2020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惯性,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完全可以恢复到8%左右的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2021年中国经济表达了谨慎乐观态度。他表示,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为2021年经济继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2021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减轻;三是政策重点将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转向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齐头并进,加快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相比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
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已落地的宏观政策,其效果在2021年将逐步显现;未落地的政策将进一步实施,这些都将支持2021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媒体表示。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认为,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宏观政策施策方向上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定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新动能,意味着宏观政策上兼顾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更有效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稳健地实施货币政策,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同时注重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韧性和质量。“尤其重要的政策着力点是要把握好一个收尾和两个开局工作。要根据形势需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见机预调微调政策。”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货币政策提出目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原来是稳健基础上的“灵活适度”,现在又加了四个字。2021年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这个空间央行强调的是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
马春辉分析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增长,相对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工具较多,财政政策所能发挥的空间较小。但是,货币政策实施中去杠杆的任务仍然艰巨,防范金融风险仍然是一项重要的考量。随着降费减税政策出台和进一步实施,各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加;地方债务风险、企业债务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世界经济复苏的缓慢等因素都给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
重心转移:科技与碳中和
2021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置于八大重点任务之首。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2021年,很多与高科技有关的领域和部门都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领域等。”连平表示,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政策也将全力支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认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科技战略力量的增强;二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优化变革;三是科技应用生态构造能力的提升。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特别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力量。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认为,碳中和与方方面面包括产业链都有关系,会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在碳达峰过程中,要推动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这也是‘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李俊峰指出,在能源领域中,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是一个方向,全球都是如此,即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它的基本逻辑是从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走到技术依赖的发展模式”。
李俊峰表示,2021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期待着‘十四五’的第一年,能够很好地开局,为国家真正的低碳转型,为实现达峰、稳中有降和最终实现碳中和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开一个好局。”
以上是文财网小壁虎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经济形势会怎样?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6. 2021年进出口贸易数据是什么
2021年,我国出口总值3.36万亿美元,进口总值2.69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了历史高点。
这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全年的规模,是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以人民币计价,我国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21.2%,进口同比增长21.5%。
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历史新高。全年外贸增量达1.4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更快。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
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过六成。2021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08万亿元,增长24.7%;加工贸易进出口8.5万亿元,增长11.1%。
三方面因素支撑外贸增长: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24.9%和28.6%,消费品进口增长9.9%。“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外贸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李魁文说。
二是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中国对欧盟、非洲出口增速均超过20%,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过40%。
三是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去年以来,中国出台一系列稳主体、稳市场、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政策措施。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延续并完善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等。“一系列政策落实落细,效果持续释放,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7.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一、世界格局“东升西降”,“西强东弱”态势依旧
百年变局中,最关键的变量是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其中经济实力是衡量国家力量最常用指标。当前,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进程仍在继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经济体的“双速增长”态势依旧。
202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4%,发达经济体增长5.2%,前者高于后者1.2个百分点;2022年将仍延续2000年以来形成的双速增长格局。这意味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
二、大国博弈向交往受限的“平行体系”演进
在全球产业链“客观”断裂和“主观”断裂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在产业链领域可能逐渐形成两套体系。以此为基础,大国之间的分化组合将推动世界向涉及领域更加广泛的平行体系迈进。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利益政治”特征开始转向兼顾“利益政治”和“原则政治”。
三、全球经济向中低速增长回归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走势仍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未来表现,特别是病毒频繁变异增加了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如果发达经济体与贫困国家在疫苗接种上继续严重失衡,全球复苏将面临更大阻力,并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总量在未来5年累计损失5.3万亿美元。
短期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调整动向将是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最主要变量之一。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通胀、维持复苏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失当,则会引发外围国家资产价格动荡甚至暴跌,进一步冲击经济复苏,殃及全球经济增长。
8.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哪些问题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以下问题:
经济复苏仍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
债务高企增大潜在风险;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风险;
大宗商品上涨推升通胀预期。
复苏情况:
欧盟经济复苏态势相对较差,2021年第二季度才开始复苏,欧盟和欧元区2021年增长预测为5%。而2020年欧盟经济下降了5.9%,这意味着2021年欧盟总体上无法恢复到2019年水平,预期要到2022年第一季度才可能回到2019年水平,目前欧盟对2022年经济增长预测为4.3%。
中国是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亮点,增长率将达到8%以上,明年有望维持在5.6%。非洲和拉美国家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复苏乏力,2022年非洲经济增长率预期只有3.9%,拉美2.3%,远远低于全球平均4.9%的水平。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非洲和拉美国家抗疫提供援助,为他们的债务困境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