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印度经济连续多少年增长

印度经济连续多少年增长

发布时间:2022-08-29 19:16:11

㈠ 印度的经济整体情况与分布

2007年,受卢比升值和物价上涨影响,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9.1%、9.3%、8.9%和8.4%;预计2007-08年度(2007.4.1-2008.3.31)经济增长8.9%,增幅比上年度回落0.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印度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投资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2007年4-12月,消费品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其中,非耐用消费品增长8.4%。投资保持快速增长,4-12月,投资品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0.2%。2、第三产业快速增长。2007年印度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长都超过10%,2、3和4季度,贸易、酒店及通讯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11.4%和11.3%,金融、房地产及公交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10.7%和11.6%。3、工业生产增长放缓。2007年4-12月,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幅回落5.8个百分点。制造业回落较多,分别回落2.6和6.1个百分点。木材和木质家具、基本金属、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生产增速依然较高。4、物价涨幅高位回落。2007年印度物价呈高位回落势头,四个季度批发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6.4%、5.3%、4.1%和3.4%,其中3月份上涨6.6%, 10月份上涨3.1%,分别是近几年来的最高和最低水平。目前价格涨幅有所抬头,11、12和今年1月份同比分别上涨3.3%、3.8%和3.9%。二、2008年经济发展展望当前,对2008年印度经济发展趋势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国外媒体认为印度经济不会与美国经济“脱钩”,也会受到欧美经济衰退的冲击。经合组织、瑞士银行最近都表示,2008年印度经济增长将回落。美国花旗集团在《2008年亚洲经济展望》中指出,印度具有10%以上的经济增长潜力,但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对经济增长形成了长期障碍,如果全球经济恶化,短期内印度经济将面临风险。二是印度国内经济界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印度没有影响,经济仍能保持9%的快速增长。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说,在全球经济环境充满变数的时候,印度政府会适时迅速的调整经济政策,维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政府有信心让经济增长接近9%。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摩泰克表示,2008-09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将增长9%,并可持续5年。尼赫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认为,因为国内和国际都看好印度经济前景,预期2008年印度股市将继续上扬。印度财经类媒体也普遍认为,2007年虽然印度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仍然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了实现2008-09年经济发展目标,印度政府确定了发展农业和制造业、鼓励引进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1)加大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最新公布的新财政年度总预算案承诺,免除农民积欠国有金融机构的约5000亿卢比(约合128亿美元)债务,政府还将提供1000亿卢比(约合26亿美元)的特别资金帮助农民偿还抵押贷款,两项优惠措施将使400万农民受益。另外还提出了30余项优惠措施,包括兴建水电及灌溉渠道、补贴肥料及种子采购费用、增建农村医疗与教育设施等。(2)大力消除引进外资的障碍,引导外资流向能创造更多就业的领域。最近政府公布了调整后的外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技术薄弱的行业,如允许100%外资进入钛矿开采和飞机维护企业,将货运和特许空运航线的外资限额从49%提高到74%(民用航空外资比例仍保持在49%),政府所属石油、天然气精炼企业的外资比例从26%提高到49%,允许金融部分领域的外资占49%。但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外国零售巨头进入印度的政策仍未放宽。另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能源建设以及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制造业,争取成为制造业大国,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当前,印度经济要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一)外资监管近几年,外资进入印度的速度很快,2006-07财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160亿美元,2007-08财年有望达到260亿美元。2008-09财年,政府希望超过300亿美元。目前,印度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最受欢迎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仅排在中国之后。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投机资金流入。外资的进入使印度的一些实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汽车行业成为世界第五大商用汽车生产国,亚洲第四大汽车市场。2007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印度的汽车产量比上年提高68%,2008年计划在印度建设第二家厂,预计2010年销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0%。2007年奔驰汽车在全球的销售量比上年增长22%,戴姆勒公司决定投入6700万美元在印度建厂,每年生产5000辆奔驰汽车。除此之外,福特公司计划投资5亿美元,菲亚特,铃木等厂家也有投资意向。不断涌入的外资也给印度带来很多问题,如卢比升值,股市风险。2007年印度股市异常火爆,股指屡创新高。3月5日印度孟买敏感30指数收盘12415.04,为全年最低,12月12日达到年内最高点20375.87,上涨64.1%。5月29日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继中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新兴市场。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股市发生了4次大的波动,分别是7月25日-8月23日累计下跌10.2%,10月17-22日下跌7.5%,11月1-22日下跌6.6%,12月13-19日下跌6.3%。在股市大涨的同时,汇率也大幅上升,10月11日,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达到39.27:1,创下199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与年初相比卢比累计升值超过12%。为稳定股市,政府欲采取措施抑制热钱流入,却引发股市更剧烈的振荡。10月17日,因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禁止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参与凭证类的衍生产品建议后,敏感30指数一度暴跌9.2%,为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外资撤离约17亿美元,股市交易被迫暂停一小时。当天卢比对美元汇率出现了两个月以来最大幅度的下跌,至39.96:1,印度财长不得不紧急出面安抚市场情绪。尽管政策未能出台,但最近印度仍然表示,要稳步推进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同时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和金融风险。(二)通货膨胀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印度央行可能会在今年1月29日的议息会议上宣布下调利率,但央行认为,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比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更大,因此继续维持基准回购利率在7.75%高位不变。目前通胀上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由于印度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食品价格的上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虽然政府对燃油等商品进行价格补贴(2006年6月以来,零售燃料价格没有出现增长)对抑制通胀起到了明显作用,但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容忽视,截至1月26日当周,批发价格指数上涨4.11%。而受财政压力影响,政府今后有可能减少燃油补贴,2008年物价涨幅有可能扩大。(三)高利率高利率是印度经济加快增长的不利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遏制通胀,印度央行从2004年10月开始连续9次加息,使贷款利率处于高水平,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印度第二大摩托车公司销售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今年1月份下降16%;消费者购买汽车和洗衣机的数量减少,一些人推迟了房屋购买计划。贷款增长放缓的现象已经出现,在截至今年1月的12个月中,印度的贷款额增长22.6%,增幅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今年初印度财长呼吁印度央行减息,改变贷款和投资增长放缓的局面,2月11日印度国有银行降低优惠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12.5%,房屋发展金融公司、印度抵押贷款公司等多家银行也下调了贷款利率,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的扩大。

㈡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农业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能否成为超级大国

按照如今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率指数来看,印度近几年的国家GDP增长较快,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并且跻身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同时印度还是亚洲地区排名第三的经济体,仅次于中国、日本。那么,很多人就有疑问,印度这个国家不是世界上着名的贫穷国家吗?为什么国家经济增长的这么快?

印度的确是世界上有名的贫穷国家,这是因为他们人口众多,因而印度的人均经济收入增长的较为缓慢,全国有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印度还有大量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在国家经济层次上,印度政府充分利用本国多平原、多人口等优势,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广袤的耕地面积,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及服务业。

因此,印度经济的攀升和本国人口红利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么,印度经济产业中,究竟在哪些方面闻名全球呢?

印度是国际上着名的农业大国,别看其领土面积不如我国大,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还多,位居世界第二位;他们的林业、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发展势头都比较迅猛;印度农业相关产业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10%左右徘徊。

而按照国家经济 健康 发展指标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占到10%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很大程度就是经济欠发达国家;所以,印度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不仅如此,印度 社会 总劳动力有近6成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我们以印度十几亿人口计算,其中抛开幼童、老年人,那印度至少有8亿人口是主要劳动力,而这八亿人口中就有近五亿的人口从事农业。

所以,农业在印度国内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结构,更承载着国家大部分劳动力就业,以及人口的生存发展;如果从经济的角度上看,印度这种制度很显然是过度依赖于农业发展。

不过,虽然说印度的农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但是,印度农业生产力水平却较为低下,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与印度政府推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有着很大的关联,当初,印度为了扶持农业发展并且减少贫困率,于是每年从财政上拨出巨款专门补贴印度农民。

这种农业补贴措施实施后,的确便利了农民,农民在国家的保底下,种植生产不至于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而且有了农业补贴,就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农民免费发放工资,对农民而言,何乐不可为? 这既维护了印度的农业安全,又解决了大批农民的吃饭问题

不过,这种制度虽说明面上是一项良策,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农业补贴反而制约了外来资本对农业的投资;例如:印度政府按照土地规划,一个农民只要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进行农业生产,那么这个农民就会获得农业补贴。

然而,政府给钱一般都是只给拥有该土地地契的人,农民如果要是把土地卖给企业,那么,农民将失去每年的国家农业补贴,而企业却会因此获得农业补贴,也就说,国家的补贴,只认地契,而不认人。

基于这个原因,印度农民如果不是太过缺钱,他们是绝对不会把土地卖给其他人;而这样的情况就对外来资本的投入,显得十分不友好。

企业化农业生产一般都是需要两个要素:土地和技术,用通俗的话来讲,企业想要通过发展农业来赚钱,就必须要规模化,那么规模化就需要土地,但是土地都在农民的手里,农民们如果不卖土地,那么企业就无法规模化。

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购买农民土地一般都按照高于市场价10%左右的金额购买,但是,这种购买方式很显然在印度是水土不服,因为,印度土地主人只要拥有这块地,那么,这块地就将获得每年的农业补贴。

因此,印度农业为什么生产效率低下,就是因为国家还政府在补贴和土地贩卖等规定上,还需要进行修正和完善,要不然按照这种方式搞农业生产,最终,将遇到农业发展的瓶颈期。

而印度农业世界闻名,他们的产量也的确是高,但这种“高产量”,完全就是靠着几亿人民给堆积起来,如果印度失去了人口红利,那么他们的国家农业经济将发展不起来。

纺织业是印度第二大劳动力来源,服装纺织业,在这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最出色的就是印度棉花品牌,印度的长绒棉是世界很有名气的棉花,在印度国内也有许多处大型棉花种植基地;因此,印度的棉花类原材料不仅享誉全国,更是享誉于世界。

紧接着就是印度的服装工业和他们的地毯工业,去过印度的小伙伴都有个直观的印象,那就是在印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毯,地毯在其他国家属于半奢侈品,但是在印度就是属于日常商品,印度本国地毯商品非常具有性比价。

全国大小市场内不仅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衣料、地毯,而且整体均价都非常亲民,因此,印度的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成为印度主要特色产业。而印度纺织产业一直遵循传统结合现代工业的模式发展,在这种模式发展下,印度充分发挥了他们在设计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印度纺织产品也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

另外,印度拥有着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除了从事农业之外,还有不少的劳动力在农闲之余兼职纺织工作,所以,依仗着庞大熟练古代廉价劳动力,印度纺织产品在成本上可以节省出一大笔开支,因而可以支撑纺织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印度的服务业,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跨步发展;服务业是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也包括商业服务、软件IT外包服务等领域,商业服务领域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服务,是印度高顶尖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他们依仗于本国廉价劳动力、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深受欧美发达国家的青睐。

许多欧美大型企业,往往都喜欢把一些没有过多技术含量、工作量极重的业务丢给印度相关服务公司代工;这就是印度的IT行业发达的真正原因,他们信息技术领域的发达,不是技术发达,而是业务的发达。

印度国民凭借掌握英语这门国际语言,以及庞大的人口优势,他们组成了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外包市场。不过,业务外包不代表印度本国IT信息技术领域就没有技术发展,印度IT领域拥有非常多的从业人员,凭借着庞大外包工作订单,印度IT人士也开始被带动着发展起本国的IT领域。

印度近些年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上,已经实现了许多项技术发展,也因此,依仗国外订单和本国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印度的IT业也被顺带发展起来,而且还把印度的服务业也给带动起来。因此,服务业是未来印度国内潜力最大的经济产业。

印度经济发展一直秉承多元化发展,但是发展到尽头,农业、纺织业和服务业一直占据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头,而且这三个产业也是印度最着名的产业,我们细看一下,这三大领域能取得如此成就,不过是印度借助人口红利而已。因此,印度想实现多元化经济发展,最关键还是得解决人的问题。

此外,印度国内文盲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印度人习惯于传统市场经济,他们很难接受新兴开放经济,此外,印度国内还有很严重的种姓问题,以及各种宗教对人创新思维的约束;因此,这些问题也将成为制约印度发展的一大难题。

总之,如果从领土面积、地理优势、人口数量、海岸线长度来看,印度无疑具备成为超级大国或者超级强国的实力;而印度凭着高速增长的经济,庞大的人口基数,一直想成为超级大国,至少是南亚地区霸主国家,印度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一直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直在拓展自己对国际的影响力,然而,由于印度有死敌巴基斯坦的牵制,内有严重的种姓问题和宗教问题,这些都成为印度国力腾飞的障碍。

㈢ 全面的介绍印度

【印度经济】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2001年至2006年“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76%。2006年,印出台十一�6�1五计划,将2007年-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年均9%。
近几年来,印政府不断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2006/2007年度印度经济实现9.6%的高增长。2007/2008年度为应对通胀,印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大幅提高利率,经济增长小幅放缓至8.7%。
国内生产总值(2007/2008年度):311400亿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2008年度):8.7%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4/2005年度平均):1美元=40.41卢比
通货膨胀率:2007-2008年5.5%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资源】资源丰富,煤储量居世界第四,产量居世界第三。铁矿石产量居世界第四,铝土产量居世界第六。截至2007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134.6亿吨,铝土24.6亿吨,铬铁矿0.97亿吨,锰矿石1.67亿吨,锌970万吨,铜530万吨,铅238万吨,石灰石756亿吨,磷酸盐1.42亿吨,黄金86吨,石油6亿吨,天然气923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6783万公顷,覆盖率为20.6%。
【工业】印工业增长占GDP比重2007年为26.4%。近年来,印度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煤41290 28242 29515
原油3400 3210 3480
水泥13360 14780 16130
钢材3930 4650 5080
(万吨)
化肥1540.5 1557 1609
(万吨)
布 453.8 495.8 533.9
(亿平方米)
发电量6086 6175 6624
(亿度)
汽车 156.5 170.2 206.5
(万辆)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农业】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67%。全国耕地面积约1.4亿公顷,人均0.13公顷。2007/2008年度农业及相关产业增长率2.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5%。近些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粮食总产量 20461 20860 21610
稻米 8531 9180 9270
小麦 7200 6940 7490
牛奶 9070 9710 10090
油料 2610 2800 2380
甘蔗 23232 28120 34530
茶(1-12月) 82.0 90 90
皮棉(万包)* 1700 1850 2270
黄麻(万包)** 1049 1000 1030
注*每包皮棉为170公斤。
**每包黄麻为180公斤。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军事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印度军队制服阅兵式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上将S. 潘德马那巴汗(S.Padmanabhan),空军参谋长上将S.克里希纳斯瓦米(S.Krishnaswamy),海军参谋长上将M.辛格(M. Sing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分东、南、西、北和中央五大军区,拥有中程导弹,已具备核能力。海军7万,分为西、东二支舰队和南部科钦训练基地;孟买和维沙卡帕特南为最大的海军基地,分别是西、东舰队司令部所在地。1999年新成立远东军区,司令部设在布莱尔港。空军17万,分成西、西南、东、南和中央五个军区,拥有米格29、幻影2000等先进作战飞机。海岸警卫队分西岸、东岸、安达曼和尼科巴三个大队,指挥部分设于孟买、马德拉斯和布莱尔港。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1998年5月,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联合政府进行核试验,坚持建立最低有效核威慑。 1999年8月17日,印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提出核构想草案,提出印要建立陆基、空基、海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强调印将奉行拥有可信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的理论,称印拥有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阻止任何国家或实体对印及其部队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动用核武器。 2003年1月,印正式全面出台核政策框架,成立核指挥机构及其直属战略部队司令部,核指挥机构由总理、国防、内政、外交和财政部长、各军种参谋长等组成的政治委员会控制。
2001/2002年度国防预算开支为6200亿卢比(约合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开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显然是伟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胜,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的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数说不完的名胜古迹。游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来,会让他千眼万眼看不够。
现代印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二战以后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有很少的国家能象印度那样这么忠实地保护其民主制度。不可讳言,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随之提高,到了21世纪,一定会达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次于中国。印度人民决心在现代世界崛起,印度脉搏随着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跃动。
印度的语言同样多样化。印度有大约2000种,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巨大的文学宝库的发展完善的19种语言被承认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绝大多数,为85%,其次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谐相处。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的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有着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教育】
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2001/2002年度,印政府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9%,成人识字率为65.38%。2000/01年度中小学入学率81.6%,但小学缀学率为40.7%,初中缀学率为53.7%。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着名的有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至2000/01年度,各级学校、学生和教师情况如下:
学校(万所)在校人数(万人)
高等院校1.04606*
高级中学12.62880
初级中学20.64280
小学63.8711380

㈣ 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㈤ 印度1900——1950年经济增长状况

在独立之后的30年里,人们用“印度式的”(Hin)经济增长率这个词语来形容印度的经济表现,意思是令人失望但并非灾难性的结果,而且与印度宗教所宣扬的安于此生的宗教信条相一致。

当然,随着过去20年印度发生的巨变,这一陈词滥调逐渐被废弃了。自1980年开始,印度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一倍多,从1950-1980年的1.7%上升到1980—2000年的3.8%。过去,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的束缚下,印度经常被作为错误发展战略的反面典型。现在,印度成了一个模范生,人们用她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转向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经济增长潜力可以得到多么大的发挥.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没有中国高(收入水平也不及中国),但由于其可靠的民主制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强劲表现,在许多观察家的眼中,这个国家就算是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对中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印度的经济进步对于她的10亿国民来说是一个福音。同样重要的是,这一转变也给其他贫困国家带来了希望,她向世界表明,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那些产生印度奇迹的“适当”政策是什么呢?在政策报告和报刊上,充斥着许多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传统和常见的观点认为,在1991年之前,印度实行贸易管制政策,印度经济与外隔绝,在国家引导下建立的产业非常低效,过度管制阻碍了私有部门的发展,政府的控制和官僚主义窒息了私有经济的活力,但这些情况在1991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收支危机的刺激下,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起用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这样的专家来治国。辛格很快启动了经济自由化进程,贸易壁垒被拆除,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鼓励,许可证制度被废除,私有化开始了。在软件出口和呼叫中心业务的带动下,印度经济开始腾飞。

如同所有的简单描述一样,上述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印度的经济一度是世界上管制最严厉、最封闭的经济之一,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的确,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可以说是印度经济的分水岭。但是,上述观点没有认识到的一点是,印度经济的加速增长早在1991年前的10年就开始了。只要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历史做一个粗略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印度的经济加速增长起步于1980年左右,这一增长趋势在1991年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实际上,一些指标,如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在1991年后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因此,1980年后,印度经济的良好表现并不能归因于1991年改革。1991年改革可能的确对维持和加快印度经济增长起到了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印度经济增长中的变化。由此得出的一个相关论点是,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如IT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崛起并非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文将对印度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中央政府于1980年采取了支持私有部门的态度。在此之前,执政的国大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和偏向穷人(pro-poor)的政策。当英迪拉·甘地于1980年重掌政权之后,她调整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与私有部门代表结合在一起,开始抛弃以前华而不实的政策。中央政府对企业的态度从敌视转变为支持。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之后,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得到进一步推进和强化,而且不像以前那么含蓄。在我们看来,这是80年代早期释放印度私有部门活力的关键转变。

正确地描述印度政府的这一态度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们对促进市场导向(pro-market)和促进企业导向(pro-business)加以区别。前者着重于消除市场障碍,致力于经济自由化,为新设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好处。而促进企业导向则着重于提高现有企业的盈利性,它对现有企业和生产者有利。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包括减少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扩张限制、消除价格控制和降低公司税(这些都发生在80年代),等等;而促进市场导向的政策的典型例子是贸易自由化(直到90年代,这一政策转变才取得进展)。通过比较东亚和拉美的改革方式,可以理解促进市场导向和促进企业导向之间的区别。韩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企业导向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而拉美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进市场导向的。

印度80年代早期的政策变化可以被称为促进企业导向的,而非促进市场导向的。在那一时期,对于已有企业来说,真正的自由化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与获得已有企业的政治支持相比,英迪拉·甘地对实行对外开放和消除竞争障碍相对不感兴趣。拉吉夫·甘地本人更倾向于自由化,但是由于他步子迈得过大,博福斯军火丑闻(Bofors scandal)使他的威信受损,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段回头路。因此,这一时期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是已有企业和原有业务,而非新企业和新业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向促进企业导向的政策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推动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基本因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发现1991年之后的真正自由化并没有改善总体的经济表现。很明显,虽然存在价格扭曲和其他市场扭曲,这一时期的政府态度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推动器。

政府的态度变化之所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与印度的初始改革条件有关。相对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印度具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她是一个民主国家,存在广泛的法治,产权得到充分保护。如果按照其他类似国家的标准来看,印度的收入水平应该是现在的好几倍。这背后的隐含之义是政策环境的较小改变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可以将政府取消对私有部门的敌意视为改变之一,这对于实际政策来说并非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变并进行相应比较。我们认为,这一转变是基于生产率的巨大进步(而非要素积累)。我们还认为,印度已经从1980年之前的落后者转变为一个优胜者。

接着,我们将提供对这一转变的一系列解释,并指出为什么它们不能令人满意。在80年代,印度并没有出现过很多自由化政策,而且为数不多的一些还是发生在8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印度经济仍然与外界隔绝,甚至在某些方面保护程度还有所加剧。绿色革命并不能成为非农业部门发展的源泉,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内部贸易条件的必需变化。需求因素也不足以解释生产率的上升。公共部门投资也不可能提供充分的解释,除非我们做出滞后假设。

随后,我们提出自己的解释,并提供一些经验数据进行支持。我们尤其强调,1980年之后的经济增长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特定的地区更为强劲,这些经济活动领域和地区最容易享受政府态度转变带来的好处,它们就是在以前的政策体制下建立的正规制造业部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以前政策体制下产生的知识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就了有利于私有部门的转变,经济可以顺利起飞。所以,在前期的投资已经发生的地方,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本文的分析重点是80年代印度经济向高增长的转变,而很少涉及1991年改革和90年代的经验。我们认为,启动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增长是截然不同的挑战,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法(Rodrik,2003;Hausmann等,2004)。本文主要关注启动经济增长的挑战以及印度的相关经验。

一、事实

本文所基于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印度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而非大多数人所认为的90年代。正是从1980年开始,印度开始挥手告别过去的“印度式的增长”。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德龙(DeLong,2003)、威廉姆森和扎哈(Williamson和Zagha,2002)都强调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翻倍早在1991年改革前10年就发生了。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运用标准的政策导向因素来分析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献,而且所有的解释给人的印象都是90年代的改革导致了印度卓越的经济表现(Ahluwalia,2000;Srinivasan和Tenlkar,2003)。

图1描绘了与总体经济表现有关的3个指标:实际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实际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从1980年开始,这3个指标都呈快速上升势头,而此前20年间基本保持平稳。表1也表明,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前者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例都要高出大约3个百分点。尽管90年代仍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但各个生产率指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比80年代下降了0.3到0.6个百分点不等。不管90年代是否比80年代略差(或略好),数据已经充分证明印度的经济增长是从1980年左右才开始大幅度改善的。

许多研究都提供了印度经济增长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左右的证据。首先,利用白聚山和佩龙(Bai和Perron,1998,2003)所描述的方法,我们计算了四个增长率的最优单转折点、最优两转折点和最优三转折点,这四个增长率的基础指标分别是以固定美元价格(世界银行)计算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每个工人创造的GDP和全要素生产率(Bosworth Collins,2003)。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发现单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第二,奥斯曼等人(Hausmann等,即将发表)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分析了向高经济增长的转变,将印度的经济增长转折点定为1982年。最后,沃勒克对印度GDP及其分解项目进行了节点分析。她发现在80年代初中期印度的GDP增长出现节点。在1980年,存在节点的F统计值最高(Wallack,2003,第4314页)。

1980年之后印度总体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什么原因?仅仅是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还是私人部门的表现改善了?在三个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构成方面,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着的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从1975年到1995年间下降了大约10%,同时服务业和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上升了大约7.5%和2.5%。但是,这一变化仅仅能够解释总体生产率上升中的很小部分(不到10%)。例如,当利用固定(基期)就业比例计算总劳动生产率时,8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70年代提高2.6%-2.9%,90年代的增长速度比80年代下降0.4%-0.6%(表1)。

表1 印度总增长和部门增长核算(年均增长率,除非特别说明)

时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9
Bosworth-Collins(B-C)
产出
3.84
2.98
5.85
5.59
工人的单位产出
1.87
0.69
3.9
3.27
工人的人均资本
0.83
0.61
1.06
1.32
教育
0.29
0.58
0.32
0.34
全要素生产率
0.74
-0.5
2.49
1.5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产出
3.75
3.16
5.64
5.61
工人的单位产出
1.77
0.86
3.69
3.3
全要素生产率①
1.17
0.47
2.89
2.44
全要素生产率②
-0.94
-2.07
1.28
0.94
根据当前就业比例分解的工人产出增长率
农业③
1.2
0.13
2.57
1.29
制造业④
2
6.3
6

服务业(B-C)⑤
2.12
6.32
6.57

服务业(IMF)⑥
3.14
5.3
6.69

以基期的就业比例为权重测算的总的工人单位产出增长率
总(Bosworth-Collins)

0.69
3.66
3.08
总(IMF)
0.86

3.49
3.11
劳动转移对总的单位工人产出增长的贡献
总(Bosworth-Collins)
n.a.

0.24
0.19
总(IMF)
n.a.

0.2
0.19
就业比例

1975
1985
1995
农业

70.8
64.4
60.8
工业

12.4
15.2
15.8
服务业

16.8
20.4
23.4

资料来源:Bosworth和Collins(2003);Ghose(1999);和作者的估计。

①根据劳动力。

②根据15岁以上人口上学的平均年数

③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数据摘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论文,70年代的数据,根据Ahluwalia(1995)估计而来。

⑤通过从B—C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⑥通过从IMF的单位工人产出总增长率中减去平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而计算出来的残差。

⑦得自Ghose(1999)。其中,1977和1978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77/1978-1983年间的趋势回推至1975年推算出来的,而1993-1994年的数字是通过运用1987/1988—1993/1994年间的趋势前推至1995年推算出来的。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扬 来源:《比较》第十四辑

㈥ 印度经济这几年增长很快,其背后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印度这几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稳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还有和谐健康的外交关系,主要还是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符合当下的形式,各种条件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使印度的发展越来越好。

在国际上,现在主张公平和谐的外交关系,印度作为一个重要交通位置的国家,很好抓住了这个契机,大力发展国外经济,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效果很明显,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了很多。

㈦ 上半年增经济增速5.4%,莫迪如何实现5年内让经济总量达到5亿美元的目标

上半年增经济增速5.4%,莫迪想要实现5年内让经济总量达到5亿美元的目标还是很有困难的,他们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那么GPD的增速在百分之七才有可能做到。

经济增速放缓,最着急的莫过于印度总理莫迪了。今年4月份,印度大选之后,莫迪开出空头支票——“5年内将印度建成一个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今年7月初,印度财政部的经济调查报告还预测,2019财年内,印度的GDP增速有望恢复到7%以上。但各大机构对印度全年的经济增速预测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了。全球评级机构穆迪最新预测:2019年印度经济可能仅增长6.2%。前几次的预测分别是6.8%、7.4%、7.5%。数据显示,印度2018年的GDP大约为2.726万亿美元,要实现“5万亿美元”的目标,GDP增速需要达到83.4%。过去5年,印度的GDP增速约为46.56%。在这一基础上,印度的年均GDP增速在7%左右。也就是说,印度要达到这一目标,GDP增速必须要在7%以上,甚至8%。如此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印度来说,难度不小.

阅读全文

与印度经济连续多少年增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都不去想才是幸福 浏览:691
什么叫三金美女 浏览:313
江苏一个月事业单位如何上岸 浏览:250
幸福的定义和本质是什么 浏览:873
鳄鱼的爱情寓意代表什么 浏览:546
为什么健身是健康的 浏览:691
猫吊坠项链在爱情里寓意什么 浏览:53
如何十秒钟讲一个故事 浏览:126
小岗村如何实施的集体经济 浏览:108
咸宁婚姻律师有哪些 浏览:842
董小美的10段故事第19关怎么过 浏览:896
什么锅使用最健康 浏览:336
被骗的婚姻有哪些 浏览:802
看不到够不着的爱情怎么维持 浏览:48
2019年新泰经济房什么时候分房 浏览:397
爱国一生电影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浏览:282
用毛笔写幸福俩字怎么写 浏览:412
广东和河南经济哪个发达 浏览:149
青州两个健康是指什么内容 浏览:583
vivos9怎么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