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济学中哪些经济现象和效应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导致钱不值钱的现象,即货币贬值,现象是物价持续地普遍的上涨,持续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语,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通货紧缩
对于通货紧缩的含义,与通货膨胀一样,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三、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
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部分。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在国家实际执行财政过程中,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这是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四、财政盈余
财政盈余,意味着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财富被储存起来了。财政盈余越多,被储存的财富就越多,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经济紧缩。
因此,财政政策原则上是收支平衡,个人和企业的财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场自主调节,而政府则根据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决定采取紧缩(制造财政盈余)或者扩张(制造财政赤字)政策。
五、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
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
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的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
② 有哪些有趣的经济学效应和经济学现象
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当一个决议某些人反对时,而大多数人觉得无所谓或碍于某些人的权威时或此决议于己无关轻重,那么社会将无效率
③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种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④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哪些
生活经济学现象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大意是说:我们的生活习惯从节俭变成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变成节俭却很难。
这句话流传至今,也成为了教育大家遵守勤俭持家优良传统的箴言,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人们的一个消费特点,就是当人们养成一种消费习惯之后就很难改变和逆转,当人们收入提高能够增加消费投入的时候便会很容易变得奢侈,但是当人们收入减少需要降低消费标准的时候却很难适应。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这种消费习惯,被称之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消费习惯养成之后具有不可逆转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在短时期内表现最为明显,消费的习惯效应较大,养成奢侈的消费习惯后,很难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而立即做出适合的消费习惯调整”。例如,当有的人住惯了豪华奢侈的大房子后,再让其搬到小房子里蜗居,他就会很难适应;有人过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若是再让他回到那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就很难接受。
“棘轮效应”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人生而有欲,适当的欲望有利于促进人奋发向上,但是凡事要有度,过度奢侈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取的
生活经济学现象二:
很多女孩觉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机会成本”定的过高,总觉得能找一个要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少数的。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个高质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将就自己与差不多或条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那只有单着呢!很多男孩单身更多是由于自身条件不太好,也不愿委屈自己,认为自己不断努力会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找到一个更让自己满意的。这样,单身男女就慢慢多了。
而经济学中也有一个“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在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时,“机会成本”就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那个最大的损失。
⑤ 经济学有哪些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薯仔,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费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薯仔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 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另一个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2 0 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万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 0 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 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 0 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将看到的,价格对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市场—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它还鼓励人们坐公共汽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例如,考虑一下有关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但5 0年前并不是这样。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 Ralph Nader )的着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时,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这项法律还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行为。相关的行为是司机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例如,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这并不奇怪。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一个司机的成本-利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但(与司机不同)没有得到增加的保护的利益。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汽车安全法实际上有许多这类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没有人对汽油税高的欧洲比汽油税低的美国开车的人少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即问即答列出列出并简要解释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前四个原理讨论了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互相交易的。
1.2.1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这是真的,因为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
但在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时,这种想法很容易被误导。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而另一方输。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为了说明原因,我们考虑贸易如何影响你的家庭。当你的一个家庭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员竞争。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也会相互竞争,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显然,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日本人和法国人、埃及人与巴西人一样,在世界经济中既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的伙伴。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乍一看,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包括大量物品与劳务的许多买者与卖者,而所有人都主要关心自己的福利。尽管是分散的决策和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在他1 7 7 6年出版的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当你学习经济学时就会知道,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卖出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关于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经济活动中的技巧有一个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税收扭曲了价格,也因此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伤害。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庄稼,而且,除非假设顾客在离开前会付费,否则餐馆就不会提供服务。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
但是,对于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还有另一种回答。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部性, 外部性(e x t e r n a l i t y)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例如,外部成本的典型例子是污染。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赚的钱比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多,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看篮球比赛比看象棋比赛付更多的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即问即答列列列出并简要解释关于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我们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到整体经济的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在2 0 0 0年,美国人均收入约为3 . 4 1万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均收入为8 790美元,而尼日尔爾利亚的人均收入为8 0 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收入的增长每年为2 %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这个比率,人均收入每3 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人均收入约为开始时的9倍左右。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的差别—这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解释的重要性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个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美国工人的真正英雄行为是他们提高了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 2 0世纪7 0年代和2 0世纪8 0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慢是由于日本和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放慢。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 9 2 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 . 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1 9 2 2年1 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i n f l a t i o n)的例子,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 Cerald Ford)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2 0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2 0世纪9 0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 0世纪8 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 0世纪9 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好几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它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用雇用的人数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是重要的。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⑥ 经济学效应有哪些
1.饮水机效应(884字节)
Watercooler_effect, Watercooler_Effect
'''饮水机效应(Watercooler effect)''' == 什么是饮水机效应 == [[经济学]]中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叫做“'''饮水机效应'''”:指的是办公室里围绕着某个大众文化...的热门连续剧或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明星。这种[[群体]]关注的同质性,就此被成为饮水机效应。 经济学大师认为,一个重大的电视节目或者重大事件,它一旦占领了饮水机,就说明它占领了[[公众]]的注意力,占领了广告商,占领了经济效应的制高点。 {{stub}} [[Category:经济理论|Y]]
页面分类:小作品,经济理论
2.经济学模式(1,019字节)
== 经济学模式概述 == 经济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这一分析模式认为购买者的[[购买决策]]作出是建立在一大堆理性的、而且清醒的经济计算基础上的,购买者追求的是最大[[边际效用]]。 == 经济学模式存在的假设条件 == (1)价格越低,商品销售量越大 (2)本品价格低,[[替代品]]越难销售 (3)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品销售看涨 (4)推销费用越高,[[销售量]]越大 == 经济学模式的积极效应及不足之处 == 1、'''积极作用''' 用经济学模式分析[[购买行为]],注重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因素,强调的是[[消费者购买
页面分类:消费者研究工具
3.庇古效应(2,442字节)
Pigou_Effect,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皮古效应
'''庇古效应(Pigou Effect)''' == 庇古效应的概述 == 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增加-产出Y增加。 另外,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二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罗斯福政府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
页面分类:管理定律
4.顶尖效应(2,652字节)
== 什么是顶尖效应 == 顶尖效应原本是生物学里的一个知识概念,而在经济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中,由于系统内个别效率较高的组织的出现,对其他效率较低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破坏或抑制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作用叫做“顶尖效应”。 由于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顶尖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顶尖效应”是富国(地区)永远富裕、穷国(地区)永远贫穷的原因。由于“顶尖效应”的存在,[[自由贸易]]将迅速摧毁发展中国家尚处幼稚阶段的[[生产力]]——已经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将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沉重的打击,永远无法取得发展。 == “顶尖效应”的危害
页面分类:国际贸易术语
5.滴漏理论(803字节)
Trickle-down_effect, 渗漏效应, 滴漏效应, 涓滴理论, 利益均沾论, 渗漏理论, 涓滴效应, 涓流效应, Trickle-down_Effect
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 涓滴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用来形容[[里根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
页面分类:经济理论
6.税收收入效应(1,774字节)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福利]]增进。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税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一样,都是一种税收导向的经济行为,都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干扰,但收入效应毕竟增加了生产...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代之以另外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这两种效应在税收活动中同时存在且方向相反,但并不会相互抵消,因为具体到[[微观经济]]活动中它们的效应大小会有所不同。 == 税收收入效应的作用 == 国家课税减少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纳税人的相对所得,从而影响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正负影响。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
页面分类:小作品,税收效应
7.税收替代效应(2,540字节)
税收替代效应(subsititution_effects_of_taxation), Subsititution_effects_of_taxation
'''税收替代效应(subsititution effects of taxation)''' == 什么是税收替代效应 == “[[税收收入效应]]”的对称。[[税收]]所引起的改变纳税人或负税人经济行为的机制。[[税收调节]]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经济学]]中,替代效应原来是指商品劳务[[相对价格]]的变化,对人们支出方向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就是指征税结果对人们经济行为方向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国家课征某税影响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替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的情况。 例如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提高
页面分类:税收效应
8.同群效应(2,499字节)
Peer_effect, Contagion, Neighborhood_effeets, Peer_group_effects
,其并非单独面对一个市场来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而是会受到周围同样地位人群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发生变化。 同群效应,一般被称为 “peer effects”,在一些[[经济学]]着作...,所有人处在一种平等关系里。 它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是扩充了经典经济理论,在考虑个体与市场之间的对应互动关系之外加人了 “同群者”的影响;而在现实层面,这项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因此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争论。 == 同群效应的例子 ==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Camhne Hoxby]]于200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通过以一个地区的河流数量为
页面分类:管理定律
9.边际效应(4,716字节)
Marginal_effect, Marginal_Effect, 边际贡献, The_marginal_effect, 边际效益, 边际效应法, 边际效益法
'''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也称边际效益,有时也称边际贡献''' == 什么是边际效应 ==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是指[[经济]]上在最小的成本的情况下达到...]]。 '''在会计学中边际效应'''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通常,边际贡献又称为“[[边际利润]]”或“[[贡献毛益]]”等。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页面分类:管理定律
10.搭便车者(1,042字节)
免费搭车者, Free_riders, Free_Riders
付费,而希望坐享他人提供公共产品。由于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这类产品只要有人提供了,则其效应所及范围内,人们都是天然能够消费的而不管它是否为其消费提供了[[成本费用]]。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相关条目== *[[搭便车问题]] *[[灯塔效应]] *[[灯塔经济学... '''搭便车者((Free Riders),也称“免费搭车者”''' ==什么是搭便车者==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
页面分类:公共管理,小作品
11.回荡效应(1,753字节)
== 什么是回荡效应 == '''回荡效应'''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贡纳尔·缪尔达尔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本意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效应,比如[[资本]]、[[技术]]等要素从增长缓慢的地区流向增长迅速的地区,污染严重的项目由先进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回荡效应,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穷国输入大量[[工业品]],而本国由于缺乏[[竞争力]]造成的工业人口被迫向农业部门转移,[[城市经济]]得不到发展,大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 回荡效应的注意事项 == 为避免回荡效应,这就需要
页面分类:国际贸易术语
12.循环增长理论(1,610字节)
[[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导论》和[[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哈罗德与希克斯在该问题上虽然观点一致,但在二律背反理论和时滞理论上,二人存在极大差异。 (3)认为增长的因素自发地产生于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如[[杜森贝里]]根据《[[棘轮效应]]》提出的在经济循环学中基础消费水平有不断上升趋势的理论。 (4)认为经济循环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代表学说为[[熊彼特]]的...== 循环增长理论概述 == 循环增长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当中,经济循环与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之间关系的种种学说。 主要包括: (1)将经济循环与[[经济增长
页面分类:经济增长理论
13.灯塔效应(3,644字节)
Lighthouse_effect, Lighthouse_Effect, 免费搭乘效应, “灯塔”效应
{{管理定律}} '''灯塔效应(Lighthouse effect)''' == 什么是灯塔效应 == [[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交换,并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但[[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因此[[消费者]]都不愿意一个人支付公共商品的费用而让别人都来消费。[[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灯塔效应” 天文学中的灯塔效应:由于脉冲星...车]]”,灯塔效应是资源合理配置,符合经济学原则。 *“[[免费搭车]]”应属于[[不当得利]],违背法律基本。 == 灯塔效应在管理学的应用 == 半个多世纪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
页面分类:管理定律
14.劣质商品(2,530字节)
Inferior_good, 劣质物品, 伪劣商品, 劣等物品
'''劣质商品(Inferior good)''' == 什么是劣质商品 == 在经济学上指, 其[[收入效应]]使得实际收人增加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商品]]。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的实质收入增加后, 将购买更少该物品,以较佳的代替品取代。例子有:长途汽车(相对飞机);快餐食品(相对餐厅)。 在日常用语中,劣质商品亦指质量有问题的货品。 == 劣质商品的经济理论 == 根据[[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购买一件物品的数量可以增加、减少或不变。在图中,物品Y是正常物品。因为当收入从[[预算线]]BC1升至BC2,Y的购买量由Y1上升至Y2。而物品X则是劣质商品。因为
页面分类:质量术语
15.资产组合效应(2,632字节)
Portfolio_effect, Portfolio_Effect, 证券组合投资效应
[[边际收益]]也重新相等。 关于资产组合效应,各经济学流派观点比较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变动在整个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而[[货币学派]]则强调价格变动的决定性作用...'''资产组合效应(portfolio effect)''' == 资产组合效应概述 == 资产组合效应是货币存量的增减,引起[[资产结构]]重新组合,进而导致经济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作用。是阐释[[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传导机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关键环节。 资产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实体,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两类。前者包括[[货币]]、[[债券]]和[[股票]]等
页面分类:金融理论
16.网络效应(3,987字节)
Network_Effects, 网络外部性, Network_externality, 需求方规模经济, 需求方的范围经济, Network_Externality, Network_effects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 == 什么是网络效应 == “网络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根据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Oz Shy]])在《网络产业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stries)中提出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网络产业经济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教材,一般在研究生阶段研读。 网络效应也称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
页面分类:经济术语
17.经济学(16,530字节)
经济学科, Economics, 经济学学科
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外部效应]] *[[圣彼得堡矛盾]]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经济术语|J]]...{{Catpage|经济网络}}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ἶκος...]](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
页面分类:经济术语
18.威克塞尔效应(2,394字节)
维克塞尔效应
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很早就曾意识到[[利率]](r)的变动对资本价值(K)所产生的影响。威克塞尔在1893年的着作《价值、资本与租金》中就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的“威克塞尔效应”——即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后来在《国民经济学讲义》又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都局限在“负的威克塞尔效应”上。后来威克塞尔在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阿克曼(Gustaf Akerman)1923年的《实际资本与利息》一书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即“正的威克塞尔效应”。 == 威克塞尔效应的理论内容 == 威克塞尔效应说明了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的影响。在没有联合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经济中,若侧重于两种
页面分类:管理定律
19.凯恩斯效应(1,934字节)
Keynes_Effect, Keynes_effect
'''凯恩斯效应(Keynes Effect)''' == 凯恩斯效应概述 ==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支出(投资)I增加-产出Y增加。 在[[IS-LM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由此可见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的作用一样。 == 特殊情况 == 假如[[私人投资]]完全与利率变化脱节的话凯恩斯效应无效
页面分类:凯恩斯,经济术语
20.吉芬反论(3,370字节)
Giffen's_paradox, Giffen_paradox, Giffen_Paradox, 吉芬难题, 吉芬之谜, Giffen`s_paradox, Giffen’s_paradox
足以抵消收人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简单而拥有强大解释行为的能力,且该定律约束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可是,[[吉芬物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问题...定理一直有效。但是,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作用要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正是如此,经济学中将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两大类,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而...逻辑上否决了需求定律,但[[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此,很多经济学者用尽辨法尝试挽救这定律。 == 吉芬之谜(吉芬反论) == 在[[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
⑦ 行为经济学几大效应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1、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
2、反射效应:
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应答时间:2021-04-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经济学中有哪些重要的效应
经济学中的八大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8.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⑨ 经济学中 一些有趣的观点
1、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阳光、空气、水对我们而言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对这些必备条件的价值评价却低得可怜,几乎不值钱。珠宝钻石对我们而言没什么大用,却价值极高。这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3、“谷贱伤农”:
丰收本来是好事,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商品不值钱,粮食丰产,反而对农民不利。
4、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宣布发射导弹,港台100亿美元流向美国;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股市下挫.
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另外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话,建议你先读下《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每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多种原因,撇开人所共知的主要原因不谈,而去探讨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叙述方式应该会吸引你吧。
⑩ 经济学效应有哪些方面
经济学效应有:1.马太效应;2.搭便车效应;3.二八定律;4.长尾理论;5.羊群效应;6.挤出效应;7.隧道效应。
经济学效应包含的方面如下: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5.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6.挤出效应: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7.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经济学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比如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