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闽台两岸传统文化有哪些相同之处
闽台“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密切关系形成了闽台“共同文化区”,可以说早在远古时期,台湾的原始文化就已深受福建影响,后及宋元时期,闽台关系进一步密切,明代以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特别是郑氏治台时期,大陆文化得以系统移入台湾,在台湾初步建立起中华文化制度。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使闽台两地文化交融更为密切。
㈡ 列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方面表现
1.两岸三通有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2.台湾水果输入大陆 3.台湾先进的电子技术,农业技术,旅游观光,地产开发等经验通过台商和各种文化技术交流输入大陆。 4.媒体的逐步开放,让两岸人民互相了解,增强了互信,对打击台独,共创台海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5.司法互助,共同打击犯罪,相互遣送刑事经济罪犯。 6.货币实行合法兑换,有助两岸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发展,方便两岸人民的商贸和往来。 7.台湾和大陆正在进行两岸学历认证,大陆学生赴台留学政策研究,对两岸未来年轻一代和民主、自由、进步有积极影响。 8.台湾对大陆配偶的居留、就业出台新政策,能促进两岸人民更深的民族感情。 9.在对待国家主权,比如南沙,钓鱼岛主权上,遥相呼应,有助于国家的领土完整。 10.逐步放开两岸金融体系的政策,共同应对世界金融风险。
㈢ "闽台文化"都包括什么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
文化特点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闽南人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乎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关于闽台文化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学术界论述颇丰,恕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台湾开发较迟,闽人大规模移民台湾固然是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东渡台湾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余的粮食,均运回内地销售,以获取优厚的利润,所以台湾的农业经济一开始就带上商品经济的性质。《赤嵌笔谈》说: “(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安土重迁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宋代以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重利的价值观的强化,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猛烈的冲击。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海上惊涛骇浪、清廷海禁的严刑酷法、客头奸艄的敲榨盘剥等等),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如台湾有“泉州厝”、“长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庄,台湾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扫墓,信仰许多传自福建的神灵,信徒们也定期回福建进香谒诅。假如没有条件去祖庙进香,则隔岸遥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甲慈济宫自明末以来,除了直接上福建龙海慈济宫祖庙进香外,每年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从未间断,且规模越来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渗入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台湾同胞的强烈寻根意识还外化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辉灿烂诗篇。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原始社会,但闽台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间,与清政府统一台湾,闽人大批入台,台湾成为定居社会,以及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闽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区域特色,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㈣ 台湾与福建共通的文化特点,或者是共通之处有什么
台湾与福建共通的文化特点
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着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1、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福建 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3、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㈤ 福建省与台湾经济贸易合作的领域有哪些 以及它的一些特点
摘要 四个领域:人才培育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合作领域的拓宽,拓宽产业结构领域
㈥ 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 氏,生黄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因而人口繁盛。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与古代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关系密切。《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图案,凝结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汉代,一些经学家和思想家用"河图洛书"敷衍解说《周易》的八卦和《尚书·洪范》的五行,从而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河图洛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来源,蕴含着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并由此生发出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天文、历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内容。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正统性、源头性与传承不衰,同时它又是国都文化、政治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的形成和文明发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积极、最卓越的贡献。 河洛汉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从汉代末年开始,由于战争、动乱和灾荒等原因,中原汉人不断大量向南方播迁。其中最有影响的有: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举义,北宋的靖康之变以及明末清初郑成功、康熙朝收复台湾。《晋书·王导传》从一个侧面记载了西晋末年景象:"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乱时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记述外,连李白也在其诗中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率部两万五千余人入台,施琅率军征台时进驻人员也超过了两万。郑成功、施琅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旧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汉人南迁的路线基本上是皖、苏、赣、闽、粤,进而粤、台、桂、川等。北方汉人的到来,使闽西、赣南、粤北人口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了当地的快速发展。在北人开发南方中,陈元光、王审知影响最为巨大和久远。唐高宗时,福建南部蛮獠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后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数千军校开发漳州。陈元光死后被当地人尊为"开漳圣王",各地建祠纪念。很多闽人迁台后仍十分崇拜他,也纷纷立祠敬拜,至今台湾有陈圣王庙60多所。 大批中原汉人的南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特殊人际群体——客家民系。寓居于赣南、闽西、岭南的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如语言、习俗、宗亲、教育、伦理、礼仪等等,有的已历千载而至今沿袭如初。明末清初流向台湾的汉人大多是闽、粤沿海一带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区南迁的客家人。中原地区是姓氏之源。台湾除了陈、林、黄、蔡、郑大姓外,其他一些大姓,始祖也多来自河洛地区。一项调查表明,闽南、台湾汉人中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陈林半天下,郑黄排满街"之谚语流行。而且在这些大姓的族谱上,都明白无误地标明其祖先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闽、粤、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传播,由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历时跨度较长,且居住辽阔,与各地土着民族杂处,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还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等。客家人后来又到了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但他们无时不心系中原,至今有许多台湾人和侨居异国的客家人还自称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汇报:海峡两岸文化的异同
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文章指出,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用心品味台湾 发掘更多共同点
文章写到,由于笔者是一位台湾女婿,又长期以来从事两岸三地和平统一的工作,我要以亲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台湾。对很多人来说,在亲眼目睹台湾之前,也许早有先入为主的看法。的确,几乎每天台湾电视都有类似抢劫、枪杀和斗殴等暴力画面,层出不穷的偷拍光盘丑闻,使人觉得台湾社会是如此浮躁和疯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镜头,甚至动辄以老拳相赠的火爆场面,更成为外地媒体的笑柄。
可是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笔者总觉得,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加强文化交流 巩固血脉亲情
最后,笔者建议,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例如在卡通动画方面多一些富有创新的作品问世,献给两岸的小朋友们。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海峡两岸的文化界同仁携起手来,为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贡献聪明才智。
㈦ 闽南文化有哪些
闽南文化有: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7)闽台经济与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1、闽南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金龙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2、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方言,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习俗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
3、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开阔包容,其随闽南乡亲在世界各地传承流布,不仅成为闽南子弟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4、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㈧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
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是指由国台办认可并指导 [1] ,由四川省梓潼县承办的,以文昌文化为纽带与台湾同胞开展的文化经济交流交往活动。这项活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交流更加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以台湾文昌宫庙为主的代表团前来祖庭朝圣、参访。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文名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
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 [2] 是指由国台办认可并指导,由四川省梓潼县承办的,以文昌文化为纽带与台湾同胞开展的文化经济交流交往活动。这项活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交流更加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以台湾文昌宫庙为主的代表团前来祖庭朝圣、参访。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昌文化 [3]
是以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和文昌梓潼神神灵崇拜为核心,综采百家,融合三教,忠孝为纲,扶植斯文,化淑民心为任,慈心济世,宏仁劝善为核心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实现天人合一,人天协调的地方民俗文化。它发祥于梓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昌文化的形成 [3]
自唐宋朝以来,文昌帝君张亚子受到文人学子的虔诚崇拜和封建朝庭的推崇。凡有学宫的地方皆建有文昌宫,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文昌祭祀在清朝成为国家祭祀。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道家刘安胜采用扶鸾手法,撰成了《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至公元1961年台湾吕祖师使用同样手法撰成了《文昌帝君亵字罪律》止,历经八百余年,陆续有道家、佛家诸弟子,使用同一手法,以文昌之名,撰成了《文昌帝君阴骘文》、《清河内传》等各种版本、注本达八十余种凡200余万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内涵
文昌文化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4]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做人、行善”,
涉及伦理道德、科举教育、文学艺术、民俗民风等诸多领域。其所倡导的思想不仅包含儒家思想的内容,更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文昌文化的影响
古往今来,文昌文化远播华夏大地,在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文昌宫祠440余座。北京的文昌庙,为五坛八庙之一,也称文昌帝君庙,又名文昌梓潼庙,有大小殿堂楼屋89间。在四川西昌礼州、湖北恩施、江西兴国、青海贵德、河
西、云南腾冲、台北民生西路,香港九龙等地,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文昌宫庙。台湾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余座庙宇外,还有现保存完好的文昌宫40余座,每逢文昌帝君圣诞,都会举行盛大的“三献礼”仪式,表达对文昌帝君的虔诚。随着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动和天下华人的尊奉,其影响力逐渐越过国门,在海外华人圈得到普遍传播,在欧美以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都享有盛誉。
㈨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有哪些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特色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