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发布时间:2022-08-21 16:27:07

⑴ 明朝发展如何经济和资源有哪些进步

明朝,1368年—1644年,前后276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等十六朝皇帝通过努力,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很多辉煌成果,涌现了许多功勋卓着的文臣武将,至今仍然受到深远影响,让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倍感自豪。

一、主要贡献

(三)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明代着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干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王阳明概括了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后来人们称之为阳明心学“四句教”,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

整个明朝帝国历史浩荡,绝不能一以概之,无非找寻几处亮光,以示我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光辉灿烂,文化自信不言自明。

⑵ 明朝的财政状况如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么

明代的财政支出中有很大部分是为了供应北部边疆地区,防备今天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永乐时期还常常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耗费太多人力物力,游牧民族也不是待在某个地方等着你来进攻,所以永乐以后就基本不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了(除了那次意外的土木堡之变),在所谓九边地区建立大量的防卫体系和大规模的驻军。 人数这么多,那么军饷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应付军饷主要采用几种方式:屯田;民运;京运。屯田主要是军屯,但永乐以后大量屯地被私人占据,军屯的收入也就急剧减少。民运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但边关一带的土地也比较贫瘠,民运一般是将粮食从数百里之外运到边地去。后来这些负责民运的人也嫌麻烦了,或者是跑掉了或者是雇佣专门的商人处理这件事情。再到后来民运也行不通了,就不得不依靠中央财政拨款,拿着银子到边关附近买粮食再供应当地的军队。中央的财政拨款到最后占了很大比例。那么银子从哪里来呢? 江南是明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当然今天也是。江南的赋税收入占了明代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江南的税收得起来,朝廷的财政收入就多一些。苏州府一府的财政收入往往比一些偏远地区的布政司(省)的收入还多。南直隶地区的财政收入之所以如此之多,就是所谓的“江南重赋”,官田的租额要远远高于民田的赋。其实官田和民田都是私人占有的土地,只是历史上官田是宋末贾似道收购的宋代的国有土地,其地租很高,到明代的时候就延续了原来的租额。到正统年间,很多官田就因为天灾或者重赋等原因被抛荒或着以“飞洒”“诡寄”等方式隐匿了。这样一来官员为了达到“原额”就不得不将多余的赋税摊派到其他的土地上。如此循环下去,官方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剩余的土地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赋税。长此以往是容易出问题的,而且朝廷也很难收的起税了。所以正统年间开始有所谓的“周忱改革”,简单来讲这次改革就是不再区别官田民田,把赋税按照田地的肥瘠程度划分等则,以一定比例征收田赋,而且田赋的征收是以银子为结算手段的。从正统年间开始,以江南地区为主的财政改革就逐渐展开了。大体的趋势是实物折银,赋税的税种逐渐减少(实际上就是把赋税之外非法加派的杂税也算进去合为一种税)。同时劳役也按照一定比例折成银子结算,以每户所拥有的土地作为缴纳多寡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改革开始无意识地出现一种“量入为出”的观念,官员每年需要预估本年度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再按照这个额度征税。 正统年间到万历年间的一系列改革实际上就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内容。所以,与其说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的发明,不如说只是张居正对之前的一系列财政改革的承认。明代的财政体系到张居正的时候已经较为完善了。可惜万历三大征,加上后金崛起,朝廷又不得不加派”三饷“,在原有征税的基础上又增加赋税。地方不堪重负,农民暴动和奴变此起彼伏,明朝也就被李自成灭掉了(其实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明代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盐法败坏,与盐法息息相关的钞法也很早就废弛了(就是纸钞)。现在研究盐法改革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不太懂不好瞎说。实际上学界对万历以后财政体系变化的了解也极少。因为万历时候申时行编了万历《大明会典》,因此这一时期以前的问题有完整的材料去研究。但万历后期到崇祯时候的情况如何就只好进到海量的史料里去碰碰运气了。

⑶ 明朝经济发展如何

按照经济总量来说,明朝经济肯定比唐朝发达。明朝时期,在隆庆以后已经开放了海禁,对外贸易也很发达,欧洲从美洲殖民得来的白银大部分都流入明朝,当时白银已经开始做为货币流通。但是,中国自古的观念,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还有当时高利贷的发达,大量的白银没有做为生产资本投入生产环节中,反而是流入了土地买卖和高利贷市场中,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

⑷ 明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明朝的农业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宋元时期,为明朝中叶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另外明朝推行的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产生了大规模的走私贸易和海盗行为。随着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白银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明嘉靖、万历时候,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

⑸ 明朝的经济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对外交往活跃,郑和先后七次率大型船队下西洋,行迹遍及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明代科技文化在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背景下,较之唐宋成就较少。思想家李贽、王守仁等人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文学作品产生了《牡丹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着名作品。同时出现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通俗小说《金瓶梅》。科技着作则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流传于世。明成祖倡导编着成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⑹ 明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⑺ 明朝的经济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 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因西学东渐使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侵略,哲学家开始更多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导致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明代书院的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国书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视学阀为耻,将以权力压制民意视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权倾朝野的大首辅也不例外。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着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着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着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着)。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着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着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明画录》记载)。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

阅读全文

与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胸有成竹讲的是哪个人物的故事 浏览:555
经济法人源于哪个文献 浏览:725
大国经济是怎么体检的 浏览:629
婚姻不安是什么意思 浏览:445
男人的婚姻什么时候脆弱 浏览:957
无性婚姻该如何解决 浏览:176
爱情中的水果是什么 浏览:756
中国第一美女保镖为什么一直未嫁 浏览:29
美女说上火了怎么办 浏览:1000
带着孩子寻夫哪里才是幸福的彼岸 浏览:643
6位数爱情密码是多少 浏览:437
什么叫非行政事业编 浏览:258
故事领域兴趣认证怎么过 浏览:234
健康文胸怎么穿 浏览:636
上海跟杭州哪个城市美女多 浏览:568
温州苍南人才引进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807
怎么让爱情幸福下去 浏览:346
公安和国门经济什么关系 浏览:952
一颗椰枣树出自哪个故事 浏览:709
新泰事业编工资怎么样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