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东临清市属于穷县吗
不算。
临清不仅仅经济实力雄厚,历史文化底蕴也相当不错,临清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现在的临清,一直延续到清朝的临清州。
临清的崛起是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掘,京杭运河是连通南北的运输线,而临清正处于运河畔,这就是一个绝美的码头,商业和运输也迅速崛起,随着经济的繁荣,临清的人口也迅速上升,至今临清也是聊城地区除了聊城城区之外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多了,美食也就多了,民族也就多了,文化也就多了。
地形地貌
临清市境内为鲁西北平原,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38.29米(黄海),沿黄河故道流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面坡降为1/7000左右。海拔高程一般在29~38米之间。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淤积、决口泛滥,境内形成了岗、坡、洼地相间的微地貌差异。地貌类型有河滩高地,沙质河槽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河间浅平洼地和背河槽状洼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临清
Ⅱ 临清烟店的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50年代初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24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000公斤, 总产达到1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烟店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会化服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广良种繁育,科
学治虫,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连年丰收的好成绩。1996年被授予“临清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2000年粮食亩产960公斤,总产已达1960万公斤。
1990年以来,全力发展高效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由单一的“粮粮”型、“粮棉”型,调整为“粮菜”型、“棉菜”型、“菜菜”型、“果菜”型。烟店镇建冬暖式大棚36个,中小拱棚48个,主要种植双孢菇、小油菜、韭菜、黄瓜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2万吨蔬菜,亩产值1万余元。
烟店镇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2000年,新增植树10万株,发展完善农田林网1333公顷,占地53公顷的新疆速生杨林业育苗基地1处。实行林粮间作500公顷,营造改善果园400公顷,绿化了环境,取得了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239万元,其中种植业1900万元,林业300万元,畜牧业39万元。
第二产业
50年代初, 仅有2个砖瓦窑,从业人员80人。1958年,在发展社队工业期间, 先后建起农具厂、炼铁厂、砖厂等小型企业,从业人员达500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店镇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鼓励私营等形式,实现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办了一批镇村企业。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4亿元。 汽动元件、再生玻璃、得强轴承、软岩钻杆等产品已销往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利税350万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2000年,镇村企业有216家。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有冯圈、汪庄、烟店等几个集市,加上漳卫河烟店码头,均处交通要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各类店铺达40余家。50年代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烟店供销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日趋繁荣。90年代末,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服务网点全部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改造、扩建和新建刘烟店、汪庄、冯圈、烟店4个农贸市场和1个轴承专业市场,镇驻地建商业街3条, 蔬菜与干鲜果品批发市场1处, 同时还建了1个占地66.7公顷的工业园区, 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3800余户,私营企业216家,个体运输户588家,其中客运户200户。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十强乡镇”。
特色产业
轴承加工购销业成为烟店镇的支柱产业,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烟店轴承专业批发市场始建于1984年。1994年进行轴承市场改造、小城镇建设以来,轴承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998年全镇从事轴承业的劳力达到了1.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50%, 加工机床达到450余部,购销队伍达到8500余人,形成了集体、个体一起上,组装、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销售体系,建立了当地市场销售与全国大中小城市设点销售相结合的销售网络,形成了“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发展格局,给全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4亿元,其中轴承业产值3.8亿元,销售额达到4.5亿元,实现税收600万元。轴承专业批发市场拥有66个大棚,3300个摊位。成为全国四大轴承市场之一。市场经营型号达5000余种,上市业户3万人,年交易额5亿元。市场轴承购销范围已涉及俄罗斯、韩国、缅甸等五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 文教科技
1900年, 烟店镇有私塾17处,学生180余人。1903年开始举办学堂,建小学2处。 1912年之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1932年,兴办初级中学刘烟店民众学校
,招生4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12处,在校生2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刘烟店村创办农民业校20余年,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 90年代初, 全镇有镇中学1处,辖2个分校。东校占地5.3公顷,教学楼1座,2538平方米,有14个教学班,49名教职工,在校生868人。教学器材2463件(套) ;西校占地2.3公顷, 有教室43间,10个教学班,37名教职工,在校生550人,教学器材1596套(件)。全镇有中心小学1处,联办小学5处,村级小学21处,民办小学8处,其中完全小学16处。有142个教学班,303名教职工,5130名在校生。2000年全镇学龄前儿童入班率、 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和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75%、98.5%、97%。2000年输送高中生100名,中专生(含委培生)70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2000年, 全镇村村有科技副主任,有各业农民技术员312名。有科技推广服务机构7个, 镇村科技推广体系已基本构成。2000年推广科技成果12项,科技增收贡献比例提高到48%,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被评为“聊城市科普文明先进乡镇”。
文化生活
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烂灿的文化。诸如舞蹈、曲艺、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全镇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 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60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 1982年,大村、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档案室。2000年底,全镇有民间体育表演队4个, 民间乐器演奏队4个,电影放映队2个,各种文体活动场所21处,有调频无线广播台1座,有线电视卫星接收站3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1949年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均粮食75公斤,经济收入不足36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人均粮食300公斤, 经济收入50元。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食,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食加鸡、鱼、肉、蛋。衣着方面,60~70年代穿青、 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快速向高档发展。95%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的新居。冯圈村为临清市最大的标准新村,达700余户。牛张寨村建起居民楼,有30户农民住进二层高档小康楼。全镇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7800余部,移动电话4000余部,被聊城市授予“鲁西电话第一镇”。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0%。70年代普及自行车,80年代摩托车,90年代各种微型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1990年全镇已实现“四通”(户户通电、通自来水,村村通程控电话、通沥清路) 。70%的农民加入社会养老保险。由于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男子作为剩余劳力全部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 1987年建敬老院1处,房屋34间,1988年开始接收“五保”老人,至2000年共接收“五保”老人65名。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
医疗水平
1949年前, 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只有3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50年代初,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大联营诊所,医生增加到10余名。60年代初,设立卫生院,各村成立卫生室, 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2000年,镇医院占地1.1公顷,新建门诊楼、 病房楼各1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病房26间,床位43张,有医务技术人员38名, 其中医生16名,门诊量年达到5万人次,住院治疗3000多人次。营业额达到168万元。 医院能做胃大部切除,小肠切除,腹部肿瘤、子宫切除、骨折钢板内固定,植骨植皮等手术。此外有村级医务室78处,乡村医生97名,床位40余张,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四种疫苗接种率达97%以上。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水波村汪显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镇第一个入党的人。 1942年7月,汪有为、汪显祥等在水波村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党支部,汪有为任支部书记。至1948年11月,全镇共有党员68人。2000年,全镇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123人。1996年,烟店镇党委被山东省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政权建设 1942年7月在水波村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1958年7月,成立烟店镇人民政府。 1971年1月25日,成立烟店公社并建立公社革委会。1984年8月8日,烟店公社改为烟店乡。1994年撤乡设镇。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烟店中心镇至今。
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在土地革命时期成立了烟店农民协会。60年代初,成立烟店贫下中农协会、烟店妇女联合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烟店委员会。2000年,烟店镇有中国共青团烟店镇委员会,烟店镇妇女联合会,烟店镇残疾人联合会,烟店镇工人联合会,烟店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烟店镇个体劳动者协会,烟店镇计划生育协会。 企业园
烟店镇是全国着名的轴承加工基地、轴承交易中心。全镇现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轴承加工企业300多家,工商业户3800余户,轴承专用加工设备8000余台,有加工生产万余种型号轴承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均达国内先进水平,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并出口东南亚、欧洲、美洲18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烟店轴承经销门店达1480余家,全镇工作年销售收入21亿元。2006年以来,烟店镇立足资源、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轴承工作,实施质量生命工程,打造名牌产品,形成了哈鲁、鲁杭、同力、瓦临、易鑫等知名企业,其中哈鲁、同力、瓦临、易鑫等十余家企业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力、瓦临、易鑫等十余家企业的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同时促使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设备,引进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科学化管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使烟店轴承实现了质的飞跃。
烟店轴承工业园占地3000亩,总投资800余万元,完善了排供水、电力、道路、通迅、消防、绿化、服务等设施,园区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现入园企业137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85家,完成固定资产总投入达6.3亿元,能生产、加工6000余种型号的轴承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和十几个国家。企业设备先进,技术雄厚,涉及锻造、车加工、热处理、磨加工、组装等门类,形成了骨干带群体,群体促骨干的良性发展局面。二00二年月被省命名为民营经济示范园区。近年来,烟店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签定招商引资合同5.8亿元,完成招商项目73个。
上市
烟店轴承专业批发市场建于80年代初,位于临清市烟店镇,省道008线两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有楼房经营门店3100套,经营型号10000余种,市场年交易额达27亿元。全国各大轴承厂家均在此设有直销处或分公司。上市产品销往全国及亚欧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烟店轴承市场全部为棚架式,规模小,档次比较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快速膨胀发展。为提升市场的档次水平,2001年8月开始由浙江萧山建安集团公司投资1.2亿元,分一、二两期工程对原轴承市场进行开发建设,并于2002年10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04至2006年7月烟店镇政府投资8000万元进行轴承市场第三期工程开发建设,现已竣工。新开发建设的中国轴承城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档次最高、上市人员最多、秩序最好、管理最规范的专业批发市场,被列为全国20家专业批发市场之一。目前,镇政府对市场实施了改造工程,实现了市场楼房化、硬化、亮化、美化,进一步提高了市场档次水平,增强了市场对轴承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在镇区启动实施治安保险,建设平安市场工程,为客商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经营、生活环境。
Ⅲ 元朝大运河临清与昆山两城镇的繁荣与什么有关
肯定与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了。因为元朝时期南方已经是经济中心,大都所需要的粮食,布匹等物资都需要通过河运或者海运抵达大都。所以运河沿岸的城市就因此而繁荣起来。昆山和临清是大运河开通繁荣起来的城市,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城市。如扬州等。
仅供参考。
Ⅳ 山东聊城是怎样一个城市其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
基本概况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557.5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数民族38个,约有6.73万人。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16个村委会。2001年末,全市企业单位1219个,事业单位1481个,机关单位1010个,全部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325020人。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端口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干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聊城经济发展迅速、百业俱兴。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9.4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5∶43.5∶2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312元。 工农业总产值573.47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55318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84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01亿元,粮食产量423.87万吨,棉花产量8.47万吨,油料产量27.70万吨,水果产量34.99万吨,蔬菜产量743.66万吨,肉类总产量39.20万吨,禽蛋产量30.10万吨,大生畜年末存栏150.55万头,水产品产量39.0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2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453.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40亿元。全市工业企业130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102个(国有工业企业53个),小型企业260个。国有工业企业87个、总产值965123万元,集体工业企业57个、总产值299471万元,股份合作工业企业12个、总产值114154万元,股份制工业企业84个、总产值1026504万元。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16个、总产值130033万元,中央工业企业1个、总产值9577万元,省属工业企业2个、总产值52438万元。 出口总额12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1%,进口总额452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实际利用外资额3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公路货运量881万吨,电信业务总量12686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5218万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科学教育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城市环境整洁清新,是山东省卫生城市;接待条件日渐完善,拥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随着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市区集中供暖、供气、以及东昌湖和古运河、徒骇河等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设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着4×60万千瓦山东中华聊城发电厂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产后,聊城将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将以她独特的风韵,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境内地形较为平缓,除东阿县沿黄河一带有10座剥蚀的残山外,皆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莘县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县的东北部最低,海拔27.5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聊城改道泛滥,形成了高坡、洼地相间的微地形起伏地貌。
构造
全市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Ⅰ)的一部分,聊考断裂带又将全市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其西部为辽冀台向斜(Ⅱ1),东部为鲁西台背斜(Ⅱ2)。辽冀台向斜中有2个三级构造单元,即临清坳断区(Ⅲ1)和内黄隆断区(Ⅲ2);鲁西台背斜中有1个三级构造单元,即茌平坳断区(Ⅲ3)。其次,自西向东又分7个四级构造单元:馆陶凸起区(Ⅳ1)、临清凹陷区(Ⅳ2)、新集凸起区(Ⅳ3)、莘县凹陷区(Ⅳ4)、桑阿凸起区(Ⅳ5)、阳谷凸起区(Ⅳ6)、东阿凹陷区(Ⅳ7)。区内分布许多断裂,其走向一般呈北东向。较大的断裂为聊考大断裂,其次有冠广断裂、冠县断裂、堂邑断裂、聊城断裂、茌平断裂、东阿断裂、馆陶断裂、马陵断裂,另外还有许多小断裂。聊考断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270公里,市内长度110公里,是市内辽冀台向斜与鲁西台背斜的分界线,同时控制着市内第三系的发育及构造形态的发展。冠广断裂,西自冠县,穿过聊考大断裂,东至广饶,全长290公里,市内长度约100公里。该断裂北盘下降,南盘上升。冠县断裂,北自临清石槽,南至冠县梁堂,与冠广断裂相交,全长约60公里,其北端是临清凹陷与新集凸起的分界线,南端是临清凹陷与桑阿凸起的分界线。堂邑断裂,自莘县董杜庄向西北延伸,经过堂邑,至博平与聊考大断裂相交,全长约73公里,其南盘为下降盘。聊城断裂,其东北在聊城交于聊考大断裂,西南在莘县河店交于堂邑断裂,全长约40公里,是北盘为下降盘的断裂。茌平断裂,为东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阳谷七级,全市约55公里。东阿断裂,位于市内最东部,是西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东阿高集,南至阳谷张秋,全长约50公里。馆陶断裂,位于市内最西部,该断裂将北馆陶构造一分为二,使断裂带两侧孔店组地层与奥陶纪灰岩接触。马陵断裂呈北西走向,全长约15公里,北东为下降盘。该断裂带是临清凹陷与河南内黄隆起的分界线。
地层
自晚第三纪以来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主要为黄河泛滥冲击物和洪积物,除东阿沿黄河一带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出露处,其余均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270米,以临清、莘县、高唐一带厚度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统和更新统,更新统又分上、中、下更新统。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物和洪积物,沉积厚度7~25米,广泛分布于全市;更新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冠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还有古生界变质岩等。
聊城“江北水城”是长江以北一座独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聊城城市建成区43平方公里,湖河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的1/3。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中华母亲河--黄河在聊城市境内蜿蜒130多公里;马颊河、徒骇河、渭河、赵王河等市内主要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系。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面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着名的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越而过,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誉为“江北水城”。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0--2741.8小时之间,全市平均气温12.8--13.4℃,全年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
土地资源
据1985年土壤普查统计,全市总面积为1297.0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53.94万亩,占总面积的73.69%,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高于全省和全国。
土地利用
市内土地可利用面积大,开发利用率高。据1985年土壤普查统计,全市总面积1297.03万亩,利用土地面积1251.16万亩,占总面积的96.5%。其中,耕地953.94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76.2%;园林18.02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1.4%;林地27.7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2.1%;居民、工厂、机关用地153.6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11.9%;交通用地35.43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2.7%;水域42.44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4.8%。未利用土地45.87万亩,占总面积的3.5%,主要是沙荒和盐碱荒地。
土地生产力
据1985年土壤普查,按全国土地生产力分级标准,市内没有一级地;二级地有253.3万亩,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24.2%;三级地478.2万亩,占45.5%四级地234.5l万亩,占22.3%;五级地84.19万亩,占8%。各县市之间有较大差异。二级地面积最多的是茌平78.6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7.4%:三级地面积最多的是冠县102.22万亩,占总面积的69.3%,四级地面积最多的是阳谷59.47万亩,占总面积的37.8%;五级地面积最多的是阳谷29.76万亩,占总面积的18.99%;东阿县划出六级地0.8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0.99%。
水资源
市内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东部和东南部沿黄河一带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区匮乏。
地表水资源
据全市14个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6.7毫米,产水总量为48.7亿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径流3.69亿立方米,通过各级河沟泄入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闸前,入渗补给地下水9.81亿立方米,其余大部分转化为土壤水,为自然蒸发所消耗。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黄河、金堤河、卫运河诸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2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349.58亿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径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资源很少,徒骇河、马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32亿立方米,仅在汛期入境。
地下水资源
市内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除淡水广泛分布外,还有微咸水与淡水相间分布,构成水化学垂直分带的咸——淡、淡——咸——淡及全淡型结构,淡水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3.1%。其中,适宜开发利用的浅层淡水占总面积的81.9%。中层和深层地下水亦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据全市1990年评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21.98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为219.74亿立方米,中深和深层地下水为2.24亿立方米,分别占98.9%和1.1%。在浅层地下水资源中,因补给困难,更新缓慢,不得轻易开采的净储量为206,40亿立方米,参与大自然循环,逐年更新综合补给量为13.34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
根据市内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及地下水补给条件,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97亿立方米,其中当地水资源为7.7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0.26亿立方米,地下水7.46亿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25亿立方米(国家每年分配引黄水量13.65亿立方米,金堤河、卫运河仅1.6亿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骇河、马颊河等入境水,因以拦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膏、石灰石、饮用矿泉水和温泉水等。
煤 炭
阳谷——茌平煤田 沿黄河北呈西南东北展向,分布在莘县南端、阳谷大部、聊城东部、东阿西部及茌平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5°34’~116°30’,北纬35°54’~36°40’,面积2297.6平方公里,预测储量(E+F级)217亿吨。该矿田—1000米以浅煤层分布范围广,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被评为全国一般矿种重大突破项目之一。
聊城煤矿区 位于聊城市东部和茌平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5。31’57”~116。12125”,北纬36。5’38”~36·31`57”。该矿区为典型的华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矿区可采煤层8层,稳定可采煤层4层,大部可采煤层4层,局部可采煤层3层。按—1100米以浅煤层计算储量,C级3.44亿吨,D级9.42亿吨。
旦镇煤矿区 位于东阿县境北部高集乡旦镇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该矿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阳组,表土层厚度300米,总见煤厚度约一500米。共含煤14层,平均厚度6.85米。煤质为气煤、肥煤、天然焦、无烟煤等。探明此矿储量1.39亿吨。
冠县——堂邑煤炭预测区 该区沿马颊河呈西南东北向条带展布,位于冠县与莘县、聊城与冠县、临清与高唐交界区域,长92公里,宽5~16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含煤矿体为石炭二迭系沉积物,含煤7层,总厚度8.7米,见煤深度—1600~—2600米,预测储量14亿吨。
石油和天然气
据勘察,油、气储集地段分布在莘县、高唐大部,聊城、临清中部,茌平西部和冠县东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区 该区位于东濮凹陷北沿,分布在莘县西南部古云、大张两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约390平方公里,生油岩体厚度约700~800米。探明石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厂设于此区,有生产油井330眼、天然气井2眼,年产原油100万吨左右,伴生气1亿立方米。
莘县凹陷生油区 位于徒骇河与马颊河之间,分布在莘县北部、聊城中部、茌平西部和高唐大部,呈带状展向,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生油岩体约4333亿立方米,顶板埋深1118~1439米,生油岩体厚度1389~1771米以上。
冠县凹陷生油区 位于马颊河以西,呈带状分布在冠县大部、临清中部和聊城市北端,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顶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体厚度2000米左右,体积2117亿立方米。1989年胜利油田钻井队还在聊城市梁水镇梁闸村附近打出贾2号探井,在此井—2400米处发现7米厚油气层,在—2674~—2689米处发现15米厚的质地良好的油气层。
Ⅳ 临清的经济概况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3.92亿元,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亿元,分别增长8.67%和12.31%。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9元,比上年增长10.8%;人均消费性支出8972元,增长6.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86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852元,增长22.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3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50元,增长10.7%;人均住房面积30.85平方米。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8万人、21.1万人、4.76万人、5.5万人和1.6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0.3万人、1.87万人、0.08万人、0.5万人和0.65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2414万元,增加4332万元;支出53699万元,增加12104万元。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0886人,其中,城镇低保8149人,农村低保22737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收养1152人。 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历史上曾是着名的手工业城市。临清市现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铜加工、棉纺织、轴承、汽车及工程机械、特钢及钢铁加工、农机制造、食品及医药等八大特色产业和一批名牌拳头产品。
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97亿元、利税48.97亿元、利润2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26.1%和25.6%。工业投入完成80.1亿元,增长31%。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40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8家,同比分别增加7家和1家。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前十强,山东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最大铜管材加工企业,三和纺织集团进入全国色织布行业前三强,蜡印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民营经济已经支撑起临清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轴承加工、棉纺织、农机制造三大产业为主,电机、木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轴承加工业成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效果明显。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个,聊城市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4个,省着名商标9个,省名牌产品15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2个。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轴承之乡”、“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山东省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 截至2014年,临清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
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着名的京剧之乡、轴承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酱菜之乡。
山东快书
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一带,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各地,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一人手持两块铜板说唱,节奏较快。也有用竹板击拍的,称“竹板快书”。句法基本是七字句,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三类。传统曲目《武松传》、《鲁达除霸》等影响较广。 截至2014年,临清有中等职业、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162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9201人。初中21所,在校生17382人。小学105所,在校生4532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2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6项。专利申请量282件,授权专利286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级规范化学校达到69处,连续四次荣获聊城市教育综合督导工作一等奖。 截至2014年,临清有体育馆1座,2013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4枚,其中金牌1枚。
Ⅵ 临清民居的历史背景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着名商端口的表述,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岸边,其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每每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
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临清,因“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伴随着运河漕运的繁盛而迅速发展起来,尤以其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着称于世。当时临清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布匹年销售量至少在百万匹以上。临清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临清建粮仓,储粮米,并设立派出机构——户部督储分司管理储粮事宜。临清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砖烧制中心。每年,中央政府于临清“岁征城砖百万”,用于京城皇家宫阙陵寝的修建,并设立了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管理贡砖烧制及运输。明初至清末500余年间,临清贡砖以其“击之声若钢铁,不碱不蚀,断之无孔”,源源不断输入京城,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临清还是中国税收中心之一,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临清设立了专门督理漕运税收的机关——户部榷税分司,以管理漕税。明代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税收额一度达83000余两白银,高居全国七大运河钞关之首。
数百年滔滔运河水,流出了临清经济的繁盛,也流出了临清文化的发达。建筑文化、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皆名冠四方。 临清民居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清市区运河沿岸,包括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朱家大院等多处明清时期民居,对研究临清市运河城市的形成、发展,对研究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挖掘运河文化遗产,打造运河名城品牌,临清市政府把临清民居的保护工作列入了2008年政府工作重点。
2008年2月,文化局邀请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专家对临清文物遗迹进行考察,委托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临清的县治遗址阁楼、汪家大院、冀家大院制定维修方案。 在做好对古建筑测绘和维修方案设计的同时,文化局按照市政府的安排,联系市城建、财政、旅游、规划、房管、城区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对县治遗址阁楼、汪家大院、冀家大院进行了调查与走访,详细掌握了古建筑的现状、使用情况,古民居共86间,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为妥善解决民居的赔偿和安置问题,临清市加强了对临清民居修缮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修缮安置工作由市文化局牵头,成立了有城建、土管、财政、规划、拆迁、房管等部门参加的“汪家、冀家大院修缮拆迁安置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钞关。
临清的古民居完美体现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及鲁西北民居的特点,是研究运河文化、城市发展、商贸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临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临清古民居已有十余处相继公布为聊城市级、临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清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一个着名的商业城市,在北方运河沿岸的城市中,临清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和地位尤为突出,曾一度成为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端口之一,并以“军事要地,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而着称于世。由于城市的发展、商贸业的兴盛,使的一些当地及外籍的官员和商人视临清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地方,从而在这里大兴土木构建宅弟。临清民居处于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周围居民稠密,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民居古朴,完美体现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及鲁西北汉族民居的特点,这些民居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整体结构巧妙,和谐得体,其建筑形制极具时代特点又完美体现出鲁西汉族民居建筑特色。保存较好当属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孙家大院、赵家大院、朱家大院。大部分为明、清时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