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普通人该如何自保
金融危机引起货币贬值 对应于货币贬值 很可能会出现物价不稳定,也就是物价彪升。这个问题在中国可能不会发生,中国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是社会主义下的,政府会及时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且金融危机在中国这个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国家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通过外汇手段,凭借外汇储备完全可以避免金融危机。
如果金融危机真的可能会出现,买贵重金属或者外汇是一个办法,起码这可以保证你手里的钞票不会因为贬值而变的一文不值;但是如果真的发生金融危机了,本币已经贬值,你就可以去羡慕耕作的农民了。
⑵ 经济危机时期各行各业的人们会以何种方式度过
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下面的一段“忠告”:
1: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别买车,不要消费奢侈品;
8: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9:别离婚,别生孩子;
10: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11:不要幻想抢银行,成功率很低,活捉率很高。
看着这十几行文字,听起来有些调侃的味道,但还是真的有那么一些道理,像“存钱、买国债、别买车、别离婚、多备份几个潜在的工作”都还是挺有指导意义的。毕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通货膨胀,货币紧缩”的时代,说明白点就是“钱的购买力下降了,收入也降低了”,是一个“双面恶劣”的时代,所以任何“节流”的办法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参考意义的,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安全,平稳”的度过难关。
一般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适合去“开源”,也就是不适合做投资,不适合把现金变成实物。但是我们要看清经济危机的过程是“生产力过剩,供过于求,竞争导致物品价格下降,利润降低,从而大批企业倒闭破产,最后社会动荡”。 这个基本规律告诉了我们:在经济危机的后半段,一定会经历一个“最萧条,最廉价”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之后便是新一轮的经济繁荣期),在这个时间之前,谁持有更多的“购买力”,谁就能在这个“最低点”从容的进行自己的资产布局,以最好的状态去“充分的迎接和享受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在之前的“困难时期”要“先生存下来”,先做好“节流”进而再“开源”。
由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很多基础性的经济实体(比如水电,钢铁,能源,通信,银行)是在国家的调控之下的,所以我们所遭受的经济危机不会有西方国家那么严重,“感觉旧社会的苦日子就要来了”显然是有点“担心过度”了,大批失业则更是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所不容许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在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以前70%的成本过好现在的生活”是一个人的“生活能力”的体现。
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要正视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和环境变化,同时又不要过度担忧,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以比较好的状态度过这个时期,就一定能搭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快车。
谨慎,安全,平稳。
记住这6个字。
⑶ 普通人如何度过经济危机
上周末,我到东方君悦参加美国高盖茨律师事务所的午餐会,遇到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老朋友和她的美国丈夫,我问了一下经济危机对美国普通人的影响,回答是,很正常啊,美国人生活很正常,就是花钱注意了,有人反思,但很有信心会度过危机。 美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态度,就像经历了一次飓风、一次地震一样,是必然要来到的。所以都很平静。也许是美国人经历了太多的经济危机,有了免疫基因,不慌张、不恐惧。我的朋友说,美国人好像总是信心爆棚,可能过头了,但对克服危机绝对有益。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其实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小的。特别是对工薪阶层来说,只要不失业,就没有根本的问题。中国人还没有美国人那种超前消费的习惯,都是挣二个,花一个,攒一个,都有一些储蓄。所以从整体来说,中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强的。 抗风险能力强,并不等于普通中国人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个人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房产缩水。 第三种情况,炒股炒房的人,或者是借钱炒股炒房的人。我劝尽量乘房子还没大幅度缩水的时候尽快出手,把钱还上。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一直到1932年股市才开始大幅度下跌,因为1932年美国房地产泡沫才真正破灭。中国的股市跌了73%,但房价还没跌多少。中国的房价无论从什么角度说,泡沫都比美国大,政府救市,给你们跑路的机会,不要心存侥幸。如果现在房价不降,将来也就不涨了,你除了自己住,拿着也没用。就像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救市,当时避免了房价大跌,但18年来房价不涨反跌。 最后说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死后来到天堂,美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我终于把享受一生的买房钱还完了,中国老太太说,我刚刚用一生的钱买了一套房。这个故事曾要我们向美国消费观念学习。 但现在美国老太太说,上帝啊,我还没有还完房贷就叫我来了,而中国老太太说,天啊,我一生的钱也没买上一套房子。
⑷ 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933年这一年就有117万工人罢工,在全美国都能听到饥民们示威游行的脚步声。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东西一抢而光。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有4000人占领了州议会大厦。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有5000人占据了10层高的市府大楼。芝加哥市有5000名忍无可忍的教师闯进了市区银行。俄亥俄州的失业者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喊出了“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⑸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们老百姓要怎么生活
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房地产的次级房贷引起的。
主要原因:
1、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3、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
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至于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就我们国家而言,最受影响的就像国内专家说的那样,主要是还是出口。如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个人认为暂时好像还没有造成不可接受的结果,如果有,那就是不敢随便辞职了。
危机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是那句,不可预测!
⑹ 普通人如何度过经济危机
上周末,我到东方君悦参加美国高盖茨律师事务所的午餐会,遇到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老朋友和她的美国丈夫,我问了一下经济危机对美国普通人的影响,回答是,很正常啊,美国人生活很正常,就是花钱注意了,有人反思,但很有信心会度过危机。
美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态度,就像经历了一次飓风、一次地震一样,是必然要来到的。所以都很平静。也许是美国人经历了太多的经济危机,有了免疫基因,不慌张、不恐惧。我的朋友说,美国人好像总是信心爆棚,可能过头了,但对克服危机绝对有益。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其实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小的。特别是对工薪阶层来说,只要不失业,就没有根本的问题。中国人还没有美国人那种超前消费的习惯,都是挣二个,花一个,攒一个,都有一些储蓄。所以从整体来说,中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强的。
抗风险能力强,并不等于普通中国人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个人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房产缩水。
第三种情况,炒股炒房的人,或者是借钱炒股炒房的人。我劝尽量乘房子还没大幅度缩水的时候尽快出手,把钱还上。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一直到1932年股市才开始大幅度下跌,因为1932年美国房地产泡沫才真正破灭。中国的股市跌了73%,但房价还没跌多少。中国的房价无论从什么角度说,泡沫都比美国大,政府救市,给你们跑路的机会,不要心存侥幸。如果现在房价不降,将来也就不涨了,你除了自己住,拿着也没用。就像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救市,当时避免了房价大跌,但18年来房价不涨反跌。
最后说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死后来到天堂,美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我终于把享受一生的买房钱还完了,中国老太太说,我刚刚用一生的钱买了一套房。这个故事曾要我们向美国消费观念学习。
但现在美国老太太说,上帝啊,我还没有还完房贷就叫我来了,而中国老太太说,天啊,我一生的钱也没买上一套房子。
⑺ 经济危机,我们普通人怎样生存
多注意自己的工作,尽量不要乱跳槽.平时消费注意节约,有钱也不要随意的投资.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反正在我们中国影响还不是特别严重,对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⑻ 经济危机下什么样的人活下来了
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等。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主要是避免失业和物价上涨的风险。
经济危机对第二、三产业的冲击相对较大,第一产业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的农民一般不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股市、楼市、出口加工企业等最易受冲击。
黄金作为常用储备,一般可用于预防经济危机的风险。
在经济危机中,善于投机的人和与世隔绝的人都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