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大叔溜猫为何被女孩围堵
11月25日,在日本东京表参道附近,一名中年日本男子手推婴儿车载着10只加菲猫逛街,结果被爱猫的女孩们围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围观的日本女孩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影,口中还不停喊着:卡哇伊。
据记载,猫在公元6世纪左右由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最早被僧侣们用来捕鼠、看护经卷。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到12世纪),猫被日本贵族阶层作为珍稀宠物饲养,备受爱护。在日本民间传说中,猫经常以神秘鬼魅的妖怪形象出现,到了近代则逐渐成为幸运和财富的象征。
㈡ 一只猫能够有什么贸易产业
猫粮产业、猫咪用品、猫咪咖啡店、猫咪寄养、云养猫软件等等。
随着养猫人群的增加,与猫相关的各类产业还会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诞生出各种新的模式。相关数据显示,2010-2020年间,我国宠物行业规模保持年均30.9%的高速发展,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885亿元。未来,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2015年,日本经济学家发明了一个新词:“猫咪经济学”。“猫咪经济学”是指不管经济多么困难,大众对猫及其相关产品的热情永远高涨,只要商家用对猫咪,就能吸引关注从中获益。
㈢ 怎么做宠物生意
猫咪能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平时养猫,一般是出于兴趣,或是家中觉得冷清,养只猫咪陪伴我们。最近,在日本,猫咪又被开发出了新的功能,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站自媒体,一个叫做“猫咪经济学”的新词开始频频映入日本民众眼帘。一听这名词,我们会对这种以猫咪为主要纽带的经济方式感到惊奇,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来运行的呢?
位于东京神田神保町的“神保町猫咪堂”,是一家专门经营与猫有关书籍的书。店铺曾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书店,也颇有历史,却在网络电子浪潮的冲击下一蹶不振。之后,靠着“猫”这个关键因素,它成功实现转型和改革,不但扭亏为盈,还打出了盛名。日本国内出版社还为其出版了“猫书严选100本”的书籍,以向民众介绍猫咪经济学的奇迹。
神保町猫咪堂的特色不但在于关于猫的书籍琳琅满目,它还特意聘请了周边宠物店铺里的猫咪担任店铺脸书主页上的猫店长。从经营内容,到店内氛围,再到文化气息,可谓是“猫味十足”。用书店老板的话讲,猫是他的救世主。
在日本西部和歌山县,一个以小玉(Tama)为主题的贵志火车站吸引了大批亚洲游客,这些游客大多是来“拜谒”该站站长――一只叫小玉的猫咪。这只小猫担任这个小火车站的站长7年,带来的旅游收益拯救了和歌山县这个遭受经济滑坡打击的小城。小玉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坐在那里供游客拍照。她在七年前被任命为站长,几年间“管理”上的成功使她迅速获得晋升,在13年荣升为代理社长。贵志火车站及其站长小玉也吸引了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游客。根据和歌山电气铁路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份的六个月,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游客人数飙升了两倍之多。
猫能救活一个店铺,是一个城市复兴,这也足以反映出,猫在日本国民当中的人气。日本出版业界近年甚至有了一个定论,认为无论涉及哪种领域和种类,“猫书”的市场需求持续趋好。换句话说,用好了猫咪经济学,就一定能够获利,即猫咪等于经济。或许,有人不禁会问,猫只是日本人众多宠物中的一类,难道狗、鱼、鸟就做不到这一点么?
其实,猫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确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温文尔雅,又从容不惊,有些甚至带着优雅和高贵气质,堪称日本人难以拒绝的“治愈系”宠物的杰出代表。集各种治愈疗效于一身,这是其他宠物无法比拟的。同时,日本视快节奏的人际社会为一种冷漠和孤寂,不断寻觅能为自己“疗伤”的精神化身,这也决定了猫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具有十足的潜力。
另外一些猫咪形态的装饰品也在日本大受欢迎,日本设计师坎帕内拉(Campanella)在其博客中称,时尚饰品、室内设计和猫咪是她的三大爱好。在东京设计展上,坎帕内拉在休息时间便头顶猫咪发带,浏览同行的展品。不少人都想感受一把变装小猫的乐趣,也很好奇发带上的小猫是如何保证不掉落的。实际上,这条发带上小猫领结上的夹子虽起到固定作用,但并不能保证猫咪完全不倾斜,并且也不适合短发女生佩戴。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随后进行改进,选择把猫咪发带重置于另一种发带上。虽然目前这款猫咪发带暂未发售,但坎帕内拉仍定期更新博客,展示自己的新作品。希望在不久以后的东京设计展上,她能带给人们足够多的猫咪发带。
即便是在日本文学中,猫也扮演着足够分量的角色,并常常现身于知名作家笔下。被认为与诺贝尔文学奖最为接近的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其中一位,其译着《空中飞猫》处处流露着自身的“猫爱”,其中体现出的日本人的“猫观”也引起日本读者广泛共鸣。眼下秋意正浓,日本不少大型书店抓住时机,还向读者推出了专供漫漫长夜品读的“心灵鸡汤”,有些竟都是猫本系列。可见,猫对日本人的精神修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已经过世的小玉,还是“接班”的二玉,都是精神意义大于实际存在。同时,也不能忽视的是,猫站长的背后,还有一股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这与猫书畅销的本质一样。
㈣ 猫咖收费标准怎么样
有能力有条件养猫的爱猫人士自是不必多说,但是自家没条件养猫的爱猫孩子该怎么办呢?
于是各种各样的猫咪咖啡馆和猫咪主题餐厅应运而生,并且很快的每家都成了超治愈系的网红店,毕竟爱猫的人太多了,不可遏制非要“吸猫”不可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北京的猫咪主题餐厅和咖啡馆和其他餐厅比不算多,毕竟人员和维护成本不算低,也有不少开了又倒了的,但是做得好的一家接一家的开着分店,也足见猫咪经济学的繁盛。
作为一个爱猫却家里没条件养猫的人,也去了不少北京的猫咖,人均消费的话还是要看你喝什么饮品,一般的话消费水平都是在40左右吧
猫咪咖啡馆怎么样?创业开店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近两年饮品市场的爆发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商机。奶茶市场已经处于饱和期间,但是咖啡市场却还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没有特色的咖啡店又怎么能经营下去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把想法打到猫咪主题咖啡馆身上,近两年这种带有特色的咖啡馆也是越来越受到人的欢迎了。对于那些毛茸茸的可爱小动物,相信不管是谁都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吧,那么开一家猫咪咖啡馆成本需要多少呢?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㈤ “猫咪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猫咪经济学是在日本开始频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日本经济界近年甚至形成了一个定论:无论涉及哪种领域,只要用好了猫咪,就一定能够获利,即猫咪等于经济。不起眼的小猫咪,成为了日本文化与经济交汇的桥梁。究其根源,是猫咪能满足日本民众情感与精神需要,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日本的“猫咪经济”告诉我们,要想做好文化产业,沉下心去寻找民众真正的情感需求所在,摸准切入口,才能事半功倍。
㈥ 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什么猫、狗、牛不会灭绝
我是这样想的,见笑。
我认为之所以猫狗牛啊这些不会灭绝,是因为实现任何目标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成本。
要让猫狗牛灭绝,也需要付出成本。
比如说,派人去捕杀它们。但是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也就是说,杀第一猫的成本,会比较低,杀第二只猫的时候,会稍微高点,杀第10000只猫的时候,成本又会比前面的都要高。因为剩下的猫越来越少,要把它们杀干净,是很困难的,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所以,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边际成本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承受不了或者不想承受这么大的成本,而放弃实现这个目标。
曾经有这么一个争论,说石油到最后究竟会不会被人类使用完?
我们认为是不会的。道理一样,当石油剩下很少,开采剩余的石油的成本变得非常大时(比如剩下的石油藏在人类很难到达的地方),人类就会放弃开采石油,而是寻找替代品。
对人类如此,对其他想灭绝猫狗牛的东西来讲,也是如此,会因为边际成本变得太高而停止灭绝猫狗牛。大自然也是会计算成本的。
㈦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成为“猫奴
“火灾中,在伦勃朗和一只猫之间,我选择拯救猫。”即便距离艺术家贾科梅蒂逝世已经过去50年,他的这句话,仍然引起无数猫奴的共鸣。对很多人来说,爱一只猫远远比爱一个人有趣。
《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截至今年,全国宠物猫狗数量达到8746万只,市场规模达到1340亿元,这个数字在未来3年还将增加40%。这意味着,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养猫或养狗。
相比狗的粘人,猫的独立越来越受到都市新中产阶级的青睐。近两年来,“吸猫”“撸猫”如病毒般蔓延了整个社会。网红猫“楼楼”去世后,近10万网友在微博上进行了哀悼,足以想象猫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甘愿成为猫的奴隶?那些热衷“吸猫”的人,到底是缺猫还是缺爱?
哪些人在养猫?
从2016年开始,“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就被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且年龄段都是80、90后。他们一般远离故乡,独自在外打拼,未婚单身且独居。巧合的是,这些特征,与《中国宠物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提到的养宠物人群的吻合度达到95%以上。
江瑜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2015年至今,她每年都会买一只猫,3只猫的存在让她的生活充实了不少。“刚来上海的时候,我住的是合租房,不到100平的房子有6个房间。”她说,“合租的人多并不意味着热闹,由于上班时间不固定,平时根本见不到室友,更别说坐在一起聊聊天。”
“我在那住了5个月左右吧,都不知道室友是干什么的,大家下班后都回到各自的房间,没事不会开门。”江瑜说。实习期过后,她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地方,开始了独居生活。工作渐渐上手,她有了更多私人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时,江瑜经常“空虚得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说真的,上海这个地方没什么人情味,很难交到朋友。如果不是工作上有交集,同事之间都不会有交流。”
于是,当江瑜偶然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要将一只小猫送人时,她果断把它领回了家。她说:“我工作上的负面情绪蛮多的,感觉猫自带治愈功能,下班看到它我就舒坦了。”有了猫后,江瑜几乎每个周末都宅在家里,抱着猫看电影、看书,她觉得撸猫比和不熟的人尬聊有意思。
与江瑜一样,绝大多数“空巢青年”养猫,都是因为初到社会时感到彷徨和孤独,想要寻找情感的寄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足够承担独自生活的成本。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又让他们疲于分出精力去维持人际关系。这时,独立冷静、软萌神秘的猫咪就给了怕麻烦却又渴望陪伴的都市人情感安慰,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前两天出差,身边没有猫,感觉很不对劲。”梁乐说。去年刚毕业的梁乐在北京养了两只猫,作为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媒体人,她认为“养猫”并不等同于“社交恐惧”。“我每天都要出去采访,怎么可能社交恐惧?最开始确实是想有个伴,但后来更多是因为猫在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让人很喜欢,我是发自内心喜欢猫。”
在梁乐看来,现在养猫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加上人本身对可爱的生物没有抵抗力,养猫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相对于养狗需要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养猫的时间成本也很划算。她认为,未来养猫的人一定更多。
“但是现在很多人养猫不是真正喜欢猫,她们总是强行把自己审美加在猫的身上,满足她们的虚荣心。”梁乐说。她指的这些人,是一些经常带着猫咪去宠物店洗澡、美容的宠物主人。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朋友圈、微博“晒猫”成为一种炫耀和谈资。很多猫主人为了让自己的猫更好看一点,会给猫穿衣服、做美容,甚至染色,纯种猫的攀比之风也日益盛行。
然而,梁乐也发现,即便她坚信爱猫就该对猫亲力亲为,但这些为猫咪服务的产业,确实变得越来越多了。
猫咪经济学下的新兴产业
2015年,日本经济学家发明了一个新词:“猫咪经济学”。“猫咪经济学”是指不管经济多么困难,大众对猫及其相关产品的热情永远高涨,只要商家用对猫咪,就能吸引关注从中获益。
调查显示,中国养猫的人群中,将猫作为孩子和家人看待的用户占比高达80%以上。这意味着,猫咪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传统的猫粮、猫咪用品外,猫咪咖啡店、猫咪寄养、猫咪殡葬服务、云养猫APP等都成了新兴热门的产业。
瞄准了这个趋势,今年年初,Bobby与朋友在深圳开了一家猫咪咖啡店。他说:“北上广深都是移民城市,很多人喜欢猫但却不具备养猫的条件,比如房东不允许、室友不喜欢等等,所以这个行业做得好的话,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Bobby与朋友前前后后跑了十几家猫咖进行考察调研,一边选址,一边制定运营方案。由于合伙人原本是开猫舍的,具有猫咪护理经验,又有猫咪的供给渠道,Bobby对这家店的未来充满期待。作为深圳最大的猫咖之一,Bobby的店里有三十多只猫,主营餐饮和帮猫舍出售猫咪、猫咪的周边产品。在养猫之风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他的猫咖每月净盈利基本都在20000元以上。
事实上,像Bobby一样,想通过猫咖在猫咪产业市场上分一杯羹的人并不少。但是,自猫咖诞生以来,除了营利问题外,猫咖的卫生、猫咪的健康都是备受争议的。即使如此,Bobby依然对这个行业抱有乐观态度:“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出现问题,就代表着又到了新的阶段。”目前,国内猫咖的数量已经有近千家,且还在不断增加。
相比线下“吸猫”,“云养猫”的发展显得十分蓬勃。早期的“云养猫”,起源于一些博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猫咪的日常,从而吸引猫奴们的围观。@回忆专用小马甲、@瓜皮的id酱等微博大V就是利用自己的宠物吸引了上千万粉丝。其中,@回忆专用小马甲靠着一只苏格兰折耳猫和一只萨摩耶犬做广告、写软文,成功成为营销号中的佼佼者,关于这两只宠物的周边抽奖微博转发数最高超过50万。小马甲的一条微博广告的价格为2万元左右,年收入超过800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养猫相关的APP也纷纷上线。《猫咪后院》就是一款猫咪养成类游戏,用户可以在APP内为猫咪添置玩具、加盖房子等。截至今年7月,《猫咪后院》下载量已经突破1900万。如今,这个游戏不仅与时俱进地推出了VR版本《猫咪后院VR》,还改编成了真人版电影,让广大“云吸猫患者”过足了瘾。
今年11月,虚拟养猫游戏CryptoKitties登录以太坊区块链。在萌猫和虚拟数字币的吸引下,CryptoKitties自上线以来,就成为以太坊区块链上最受欢迎的项目,玩家可以在上面买卖并繁殖不同品种的电子宠物小猫。这个项目一度占据了以太坊15%的流量,官方数据显示,目前CryptoKitties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790万美元,总共卖出了70000多只虚拟猫,最贵的一只卖到了2.6亿人民币。可见,听起来冷冰冰的区块链,一旦加上猫的元素,都能加分不少。
随着养猫人群的增加,与猫相关的各类产业还会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诞生出各种新的模式。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2020年间,我国宠物行业规模保持年均30.9%的高速发展,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885亿元。未来,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猫为什么会占领这个世界?
海明威说:“一个人不会被打败,但是可以被猫毁灭。”这里的毁灭,指的是如海明威一样的硬汉,也会被猫驯服。根据史料,人类的养猫史有5300年。而到了互联网年代,猫更是无处不在。那么,这种小生物为什么会占领人类世界?
提到猫咪,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日本。日本是猫咪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他们甚至在1987年就设立了“猫之日”,用来感谢陪伴人类的猫咪。在日本,猫咪为日本GDP贡献远超过偶像团体AKB48,超过2.3万亿日元。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的经济文化分不开。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生活节奏十分快,东京人就连等车的一会功夫都会用来看书、发信息或闭眼小憩,他们的街道上永远都车水马龙。于是,那些懒洋洋地趴在路边伸懒腰的猫,就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猫咪与世隔绝的安静状态,看起来与快节奏的日本格格不入,但却是他们在繁忙的日常中最想拥有的。这时,慵懒的猫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这种寄托延伸到文化中,生长出关于猫的动漫、猫岛、猫杂货店等一系列经济产业,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良好循环。
在某种程度上,猫咪文化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与日本相似。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愈加明显,人口红利褪去,“空巢青年”成为了和“空巢老人”一样备受关注的群体,“单身独居、年龄在20岁?39岁、在大城市打拼”是时代给他们贴上的标签。截止2017年,中国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5000万。调查显示,在这群人中,57.9%的人表示缺乏感情寄托,41.9%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照顾和关爱。
社会经济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导致“空巢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他们需要承受来自工作升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都市“低头族”之间缺乏日常交流。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他们白天神经紧绷,晚上回家后,面对的仍然是漆黑冰冷的房间,这时“空巢青年”才会发现自己的情感无处安放。
在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看来:“城市化让很多生活在传统社会环境的人变得独立,但是人们的心理生活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空巢’问题不是因为大龄单身青年多,而是他们没有学会正常社会交往的技巧。”
这时,猫的“上位”就显得顺理成章。猫的性格与他们实在太像:内向、宅、需要陪伴、怕麻烦。对于猫来说,它们绝对不会主动打扰主人,甚至在主人召唤的时候也会无动于衷。这就迎合了人类“感情投射”的习惯,对待高冷的猫,人类往往更容易进行自我代入的想象。于是,与猫对话、玩乐,成为空巢青年们最大的乐趣。
消费升级同样给了猫咪占领世界的机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满足。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萌经济”的崛起,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趋上升。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人们越来越愿意在猫身上进行投资,这也推动了一批与猫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除了宠物平台之外,共享经济、云养猫等新型服务模式也开始扩张。为顺应人们的心理,影视、微电影、互联网社交中的表情包也越来越多运用到猫的元素。反过来,以猫为原型的一系列IP的形成,又进一步扩大了猫在人类当中的影响力。
日本知名动漫制作人川村元气在《如果世界上不再有猫》里说:“不是人类饲养了猫,只是猫愿意陪伴在人类身边而已。”随着观念的转变,猫对于人的意义,早已经不止于宠物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本文由南七道和高灵灵共同完成。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创始人&CEO,关注互联网和科技创业。公号南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