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1931年东北的工业经济等是怎么样的,急需资料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统治了中国260年,但200多年里他们对于自己的故乡东北却没有做太多有效的开发。反而将宁古塔等东北边境之地作为犯人的流放地,《尼布楚条约》更是把满人祖先曾经奋战过的西伯利亚拱手让给了俄罗斯。因此整个清代,东北地区是不受待见的。
这样也造成了一个恶果,那边是在清末政局混乱之际,东北俨然就变成了土匪的世界。这里地广人稀、山高林密,政府却没有有力的统治,于是占山为王变成了常事。然而在这种情势下,却给东北带来了契机。
处在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势力的夹缝之下,东北成为近代中国最早被帝国主义势力所控制的地区,日俄两国对东北丰富资源的掠夺,客观上却促进了东北的近代化,于是当一个强硬而又不失为一名爱国者的大军阀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后,东北的工业,尤其是中国人自己所掌握的的工业资源开始经历了一次爆发式的增长。
张作霖虽然没正经读过几年书,但他却对政治和经济有着天生的直觉。他懂得阳奉阴违的对待日本人,表面许以利益,实际上只是借日本之力发展壮大自己,他并不像一些军阀一样只知道盘剥百姓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枪炮,而是知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创建大学、军校,发展教育;创建工厂,发展经济,使东北焕然一新。
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旧址
1921年张作霖创办东北三省兵工厂,自行生产枪炮弹药,是当时中国境内实力最雄厚的兵工企业,生产的枪炮种类多、质量好,是当时唯一生产过加农炮的企业,机关枪、榴弹炮也实现了量产。1929年东北的辽宁迫击炮厂开始试制汽车,1931年试制成功载重1.5吨的“民生牌”卡车,并打算批量生产。
东北航空工厂到1929年已经可以自行生产机身、尾翼、螺旋桨、发动机支架、部分航空仪表、照相器材等航空产品三四十种。而东北航空工厂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前身。
1924年,奉天实现与德国、法国单向无线电通讯,1927年,奉天大型短波电台竣工,实现与欧洲双向通讯,承接当时欧美与上海,天津,北京,汉口等地的国际无线电报业务,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无线电台。1931年上半年,东北已建成无线电台9座,正在安装5座,有线电报2.3万里,占非外资电报里程的98%。
除了在军事民用工业上有着长足的发展,张作霖也深知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当时的东北在铁路覆盖率方面已经是全国首屈一指,但是主要的两条干线中东路和南满铁路依然是由日俄两国占领。为此张作霖主持修建了奉海铁路
Ⅱ 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
东北地区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北。
东北地区一度占有中国98%的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主要有沈大工业带、长吉工业带、哈大齐工业带三个工业带。 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两大城市群 。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吉林市、长春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
沈阳经济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五点一线:“五点”即:辽宁沿海岸线上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等五个重点区域、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一线”即:辽宁将建设1443公里的滨海路。通过打造沿海公路网,连接沿黄海和渤海的“五点”。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皆为农业大省,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
东北的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带瓜果蔬菜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沿海地区还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 中国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冰雪、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冰雪旅游和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据统 计,2008年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达到3400多亿人民币,旅游总人数达到3.5亿人次,国际旅游人数66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0亿美元。
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进一步开放开发的先导产业;中国东北地区也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区域,正在成为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和东北亚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省份景点辽宁省沈阳故宫、本溪水洞、五女山、笔架山、兴城海滨、鸭绿江、医巫闾山、清永陵、沈阳方特欢乐世界、大连发现王国、抚顺乐高乐园、
青岩寺 、千山、老虎滩、辽沈战役纪念馆、北普陀山、红海滩、金沙湾、白沙滩、辽河老街 吉林省长春万寿寺、长春净月潭、吉林松花湖、延边防川、长白山天池、吉林高句丽王城、长春长影世纪城、吉林官马溶洞、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伪满皇宫、向海自然保护区、吉林雾凇岛、五女峰 黑龙江省太阳岛、镜泊湖、冰雪大世界、兴凯湖、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莲花湖、二龙山、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哈尔滨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大庆黑鱼湖生态园、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林甸县鹤鸣湖景区、杜尔伯特连环湖景区、牡丹江雪乡、加格达奇北山森林公园、漠河北极村蒙东5盟市锡林郭勒贝子庙、锡林九曲、平顶山、东乌珠穆沁草原、赤峰克什克腾旗黄岗梁、乌兰布统草原、贡格尔草原、达里诺尔湖、热水镇温泉,通辽大青沟风景区,乌兰浩特阿尔山天池,呼伦贝尔草原、图木吉湿地、昆都仑水库、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昆都仑召、满洲里国门、呼伦湖、贝尔湖、大兴安岭、中国冷极、额尔古纳河承德承德避暑山庄、普乐寺、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磬锤峰、丰宁京北第一草原、木兰围场、双塔山、金山岭长城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浴场、山海关、九门口水上长城、老龙头、孟姜女庙、鸽子窝、昌黎黄金海岸、青龙祖山、野生动物园、秦皇求仙入海处、燕塞湖、角山长城、长寿山风景区、南戴河度假区
Ⅲ 东北主要是什么经济
东北三省重要的粮食产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高梁等。
东北三省,简称东三省,是对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
东北三省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也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条件;东北三省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高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东北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三省为全国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Ⅳ 民国时期东北经济实力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农业、矿产、商业、金融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规模,生产效益以及发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尤其是9.18事变以前,全国各地内战不断,唯独东北随着闯关东人口的大量涌入,经济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空前繁荣。
当时的东北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粮基地,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整个世界八成以上的大豆来自中国东北。
在军事工业方面,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奉天军械局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东三省兵工厂,后来又设立了东北航空工厂和海军工厂。东北的军事工业远远地将全国其他地区甩在了身后,以至于9.18当日本人接手张学良留下的这些军火库的时候都叹为观止。
在以军事工业为支撑的基础上,东北还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和矿业。兴建了机械制造厂,翻砂厂,发电厂、制铁厂等一大批近代工业部门。
在交通运输方面,东北建立起了自己的铁路网,并组建了专门负责航运的东北航运局。
Ⅳ 东北的经济主体
东北三省重要的粮食产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高梁等。
东北三省,简称东三省,是对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
东北三省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也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条件;东北三省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高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东北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三省为全国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Ⅵ 矿产资源东北地区发展了什么等支柱产业什么工业基地到资源枯竭经济衰落到什么
东北地区发展了重工业为支柱产业。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有我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危机 1. 资源型城市危机: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中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总人口1.54亿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3400万人,职工1250万人。 东北地区有30座。东北部分重点地区的矿产资源(如煤矿、森林),已经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有四大煤城、两大林城、一大油城,而省内几大自然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弱化乃至消失。 大庆油田的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产量只能维持到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 省内四大煤炭生产基地: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经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 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经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 历史包袱过重导致众多的社会问题(东北现象)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 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呈现刚性化 对东北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抑制作用。
Ⅶ 东北曾经有多富有和强大
东北的曾经的强大和富有都被无形之中被“忽视”了。东北人即不知道曾经的富有也不知道在历史之中的强大和强势。所以东北人在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之中总是产生某些自卑,这是无知。
来看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 。
早在1881年6月,清政府就在在吉林设立军火制造厂,历时1年半,吉林机器局建成。吉林机器局是东北地区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开端,其规模、设备及经营管理手段,当时不仅在东北,而且在全国也处于先进行列。
而在张氏父子时代,父子2人就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电站、设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只用了10多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已经举足轻重。东北地区建立最早建立了一批工业,其中军事工业以及重工业占了相当比例。张氏父子在东北建立的工业,侧重于重工业与采掘工业。当时东北地区的铁路、矿山、钢铁工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从张作霖宣布东北自治到"九*一八事变"期间,张氏父子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安全,根据自建自营方针,制定了庞大的铁路修建计划,并不顾日本多方阻挠,努力将其付诸实施.经过近十年努力,打破了东北铁路长期由外国控制的局面。张作霖不顾日本之反对,于1924年成立了自营自建铁路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开始筑建东北铁路网。据说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理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而直到而在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领域,而在东北,城市人口占到了百分之30~40,这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比例几乎一样。并且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建在哈尔滨。全中国第一个半导体收音机1957年诞生于哈尔滨无线电四厂 日俄战争那个年代,哈尔滨就有民用的广播电台了。
而在金融方面。奉天省于1905年设立奉天官银号,1906年,该号赢利达202299两,1907年改为东三省官银号。吉林将军延茂在1898年设永衡官帖局,发行吉林官帖。1909年合并为永衡官银钱号。到1911年,总号已拥有资本1342128两,在长春、哈尔滨、天津、上海等地的分号亦拥有资本1660871两。1908年又成立黑龙江官银号,属官办企业。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广信公司等三大地方金融机构的设煤驮俗?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体系。光绪年间,吉林城钱庄已是“比户相望”,其中功成玉钱庄势力尤大。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金融市场的形成。 而东三省官银号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银行之一。而东北军每年的军费高达9000万元。都是依靠东三省官银号来支撑,没有极其雄厚的财力的支撑怎么可以?而1906年以后,东北除了营口和大连外,又新开辟了大量商端口,到1910年,东北新辟商端口已达24处可以想见东北当时东北多么富有。东北也是当时中国唯一陆海空军备齐全的军队。
在满洲国时代,满后期,东北已经成为一个重工业基地。1943年,东北煤产量占全国的49.4%,生铁产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发电量占93.3%,硫酸产量占69%,苏打灰产量占60%,水泥产量占66%,机械工业产量占95%。重化工业的畸形膨胀,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据统计,1931—1943年,东北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长为59.3%;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73.1%下降到40.7%。在轻重工业关系上,重工业急剧膨胀,轻工业所占比重日益缩小。据统计,重工业的煤1941年比1930年增长22.9倍,电力增长7倍,生铁增长3.5倍。而据统计,日本在中国企业投资,1930年为8.9亿美元;1936年为16.29亿美元,其中东北为13.24亿美元,关内为3.05亿美元;1944年日本在华投资到达最高峰时总额达到61.63亿美元,其中东北为52.79亿美元,关内为8.84亿美元。满洲国工业产值在1936年为8.07亿元,1940年达到26.47亿元;要知道这只是工业产值, 没有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 当时全中国约人口4亿5千万, 满洲国人口3千8百万. 1945年, 全中国人均GDP为40美元, 当时, 满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和发达的农业, 其GDP约占全国GDP的2/3. 通过简单的计算, 不难发觉, 当时满洲的人均GDP居然是315美元! 30年后的1975年, 中国大陆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此外 满洲政府除了基础建设,还很重视藏富于民,所谓民营经济很发达. 1934年,由满铁自行设计开发了紧跟欧美潮流的“paci7”型蒸汽机车特急“亚细亚号”,这款机车有完备的冷暖房空调系统。运营与大连-新京(长春) 间的701公里的铁路上。当时“亚细亚号”的速度达到了120公里/时,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的机车。 到1930年代中期,满铁已经开始使用IBM计算机(机械式)售票.亚细亚号共有两组列车,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连对开,完成大连至新京间701.4公里的运营里程,所需时间为8小时30分(中途不停车),平均运营速度为85公里/小时。机车的最高测试时速为130公里/小时。
1937年(康德四年),“满洲国家军队飞行队”成立。太平洋战争后期,参与太平洋战争。装备机种有“九七式战机”、“一式战机”、“二式单战机”等。空军兵力最多时有含运输机在内约110架飞机。满洲国建立了当时亚洲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道运输、航空、航海、钢铁、煤炭、机车、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满洲国工业产值在1936年为8.07亿元,1940年达到26.47亿元;生产力指数上升幅度超过60%。形成了包括冶金、矿业、飞机、机车和汽车制造、造船、纺织、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业部门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满洲国建成的丰满发电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力发电站,1943年的发电能力为22亿度。满洲国境内铁路线稠密,铁道运输发达。铁路线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最主要的干线为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1936年,满洲国以1.6亿日元的价格向苏联收购了长春至哈尔滨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的北满铁路。其他重要铁路还有丹东至奉天的安奉线、吉林至长春的吉长线、四平至齐齐哈尔的平齐线等。到了1939年,路线全长已超过一万公里,成为当时世界铁道运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超特急”列车“亚细亚号”即为当时满铁的象征。航运部分,主要港口有大连港(属关东州)和营口港;内河水运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区。空运部门则以满洲航空会社为主要经营者。航空线总里程为1.5万公里。1943年满洲国的公路全长为六万公里。而当时的满洲国的教育则比现代人更具有现代性,1937年仿照日本的教育体制采取了全面建立和巩固教育体系的措施。除人文、科学的教育外,重视学生的品格与体魄的培养训练,乡村学校注重学生对农业知识与科学耕种的训练,女学生还有家政训练课程。借此意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效忠满洲的国民。满洲国的各级教师的培养较严格,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有严格的制度。满洲国建立了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一百四十所师道学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院和一些军官学校。在满洲国教育系统中,共有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所学校,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满洲国建立的大学,参与其事绝大部分是日本人。当时的满洲建国大学,教师90%以上为日本人,用日语授课。1938年,满洲国赤十字社建立,提供先进的医护训练。满洲国也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满洲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执行和教育体系,形成法治国家。其政府的现代公务员制度也得到完善。如后来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更是毕业于满洲建国大学。而东北于1945年在工业规模上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体。
Ⅷ 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
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夫余高句丽、肃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东北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还有东北四大民族行政区的布局,春秋时期东北西部东胡、北部秽貊、东北部肃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变为汉晋时期东北西部鲜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丽沃沮、东北部挹娄勿吉、南部幽州辽西辽东郡,隋唐时期东北西部室韦契丹、东北部靺鞨渤海、东南部高句丽百济、南部安东都护府,以后辽金元清民国北洋奉系东北四省,东北四大民族轮流坐庄统一东北,7次入主中原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
因 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 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边疆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
所 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 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对朝鲜半岛南部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余众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于中土,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初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后改为唐朝的藩属国。渤海国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十万户,胜兵数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乎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率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 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 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卫 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卫所” 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 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
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 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 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 区的联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崛起强大。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机入关,经过血腥屠杀攻伐统一全国。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清朝实施“首崇满洲”政策严防汉人,使得八旗迅速腐化。为了从外表上防止汉人知识分子产生华夷之辨和反清复明思想,清政府广泛实行剃发易服和文字狱,对汉民族的民族自尊心造成空前摧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封闭保守,客观上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于 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吉林、齐齐哈尔、辽阳、锦州、长春、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 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族人倾族 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东北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前引《周礼》中的幽州为辽宁北镇,管辖河北省东部及今辽宁,统称为“东北”。
辽东,关外,是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书如《明实录》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的含义。明朝辽宁的行政区也是辽东都司,所以明朝多用辽东代指东北;秦皇岛历史上行政区和地理一直属于东北,山海关只是分割的行政区,把秦皇岛从大宁路划归京师北直隶永平府,而秦皇岛的地理文化人员民族构成仍然属于东北;
关东,关东这一称为来至清朝民国时期的闯关东,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二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老黄河故道下游的山西、河南、皖北、山东、苏北的中原百姓开始闯入东北,大部分需要经过山海关放行,所以叫闯关东,关东这个称为才流行起来,闯关东到关外,只是闯关东的关东指代东北,而山海关以东的地理关东,并不能代表东北全境,因为蒙东和秦皇岛并不在山海关外;
1945年至1954年的东北人民政府,管辖包括原察哈尔省的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辽西省、辽东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龙江省7省区